苏州古城拍记协会瓣莲巷庙堂巷区域拍记活动记录

溪水sz

苏州古城西侧道前街和干将路之间,尚存不少古建筑、古民居,尽管分散、杂乱,破损分割严重,但仔细寻找,还能看到不少旧时历史风貌。上周日下午,我们就在这一带的小巷中寻觅,这些小巷从南往北,分别为西支家巷、瓣莲巷、庙堂巷、盛家浜和富郎中巷,其范围大约为南北300米、东西200米。 苏州古城拍记协会在瓣莲巷、庙堂巷区域活动留影(本图片由吴锦南先生提供)。 我从干将路沿剪金桥巷往南,首先去往最南面的西支家巷。这是在剪金桥巷沿路看到的风景。 很多老街居民家里没有阳台晒场,街道旁的空闲开阔地带,就是公共的晒衣场所。 路旁的小景点缀,简单但不失雅致。 小眼睛虽然有点胖,但抡动竹棍,自称孙悟空。 这位老先生骑着电瓶车,还带一辆自行车,要一点技能的。 西支家巷似乎正在施工,挖掘机行进在狭隘的街道里。 控保建筑西支家巷14号沈宅,大门上包的铁皮已经锈蚀破损,大门虚掩,我就推门而入。这个砖雕门楼比较简单,没有雕花图案,中间文字已经模糊不清,照片是从内往外拍的。 进门门楼侧景。 院子里面的一个门楼,也是比较简洁无华,上面的文字已经无法辨认。 长长的备弄,两侧有不少居民居住。我在网上查看到2018年2月一条新闻,讲“西支家巷沈宅项目完成了定销房源挂牌,27户居民选到了自己的新家”,两年多后,好像还是有不少居民没有搬走。 后面园子里的一棵广玉兰,是挂牌的古树名木。 备弄东侧一幢小楼,其楼道走廊的柱子,及其上部有精细的雕花装饰。十年前我们来拍记时曾经上楼,楼上住有一户双胞胎。 这是十年前在这里拍到的小朋友聚会,左边两个小朋友就是双胞胎。 现在来自盐城的姑娘家租住在此,她8岁的弟弟在屋内。 古井铜牌标志,编号:GSGJ-0267; 西支家巷14号后门六角院井; 沧浪街道2019年12月 14号出门往东,就是正在翻修改造的洪均祖宅,俗称”洪状元府“。 门楣上部斗拱和雕花装饰。 翻修一新的备弄,感觉太宽了,可能是方便今后利用吧。 贴一张十年前在没有屋顶的备弄位置拍摄的照片,这张照片是从北往南拍的,上图翻修后的照片是在门口从南往北拍摄。 这是翻修后的洪状元府门厅。由于无法进入,我将手机从备弄花窗伸入门厅后院子里,声控拍摄了几张照片。 这也是声控拍摄的。 印心为大家介绍本次拍记安排。顺着上述备弄往北走,可以通到瓣莲巷,我们拍记队预定集中地点在瓣莲巷洪均祖宅处。瓣莲巷,卢熊《苏州府志》等均作板寮巷。 当地居民在荒废的园子里,种上了小白菜,应该比菜场买的更加生态一些吧。 从瓣莲巷洪均祖宅往东行,路上这件文化衫蛮有趣。 路边的理发店生意不错,这位老兄正在修面。我已经几十年不在理发店修面了,怕疼,就在家里用电剃刀凑合吧。 清微道院,民国时办过学校,解放后做过幼儿园,办过厂房。2008年沧浪区投资100万,对清微道院进行了修旧如旧式的修缮。现在似乎是一个婚庆公司,但我们的拍记遭到了老板的拒绝,所以只拍了几张外景。 清微道院进门处。 门口拍的公司内景。 沿瓣莲巷继续往东,就到了曹沧州祠,铁将军把门,很遗憾,我们无法进去参观。一代名医曹沧州,“三钱萝卜籽,换个红顶子”,一直在苏州传为美谈。 庙堂巷8号是一幢三层大楼,中间一道很大的铁门,门两旁挂有“上海外贸疗养院”铜牌,但大门紧闭。我们通过门左方一个观察孔向内张望时,招来院内凶猛的狗叫声。犬吠引来了管理老先生,他问我们有什么事?凑巧的是清风细雨认识该单位某人,报出此人姓名后,老先生同意我们进去看看。里面是个很大的花园,一条红色道板路通往中间一幢带西洋风格的民国建筑如上图(苏州文保单位,庙堂巷近代住宅)。据说此楼原归属于雷允上,后来抵押给银行了。院内不但树木茂盛,还建有中西式亭子各一座和水池假山。最让人惊喜的是缕缕桂花香中,一棵柿子树亭亭玉立,红色的柿子挂在阿娜多姿的枝头。 桂花柿子 半截枯树上长满了菌菇,也相当有趣。估计这里很少有人来,所以得以保留。 庙堂巷10号的范氏宅院,这是其备弄。 园子里一棵110年的罗汉松,其根部似用水泥圈护,这种方式会有利于它的存活吗? 德寿坊6号,看来也是一幢老宅子。 从晒台上看下面的天井。 门口一只八哥在值班,里面一桌麻将玩得正欢。 回到庙堂巷,这一家门口有对威武的石狮子,不知道是什么人家。 畅园,始建于清代的苏州小园林,每月第一周的周末开放,而且很难预约,不知道平时园子派什么用途。 庙堂巷33号,由于里面几位居民比较热心,所以是我拍记较详细的一家。 进门后第二个石库门内往街道方向拍摄,门墙上有西洋风格的装饰。听住在此的居民讲,这幢房屋过去也是雷允上的产业。 看看这装饰的细节,虽然简洁,但很漂亮。 石库门上部花岗石门臼。 老房子内,走道的空间被充分利用。 落地长窗和门楣上的装饰雕花保存基本完好。 靠近园子的柱脚虽有石鼓墩,还是有点腐烂变质了,采用了简单加固措施。 天井回廊柱子上部,檐下均有挂落装饰。 天花板木条下的破损,就没有进行及时的维修。 走到后面,穿过一个圆洞门,就到了这幢楼房的后面。一楼清水砖的墙面还保留原状,二楼的走廊已经被全部封闭起来了。 清水砖墙面上,还能看到两个柱脚处,也有西洋风格的装饰。 一楼住着张先生老夫妇俩,榉木八仙桌上吃完的午饭,还没有收拾呢。他们热情地招呼我看房间里面的老门窗。 两个房间之间的隔门是这样的,右侧墙面上部还有一排园窗。 他们告诉我,下面这张矮桌有300多年历史,也不知道是什么材质的。 还有这张红木太师椅,可惜不成对。家里还有两段装的榉木橱柜。 这个楼梯上去,住着3户人家。 屋主人是一位80岁的老先生,他很客气地让我随意拍摄。 这是他们屋内窗户,房间里的地板完好,估计当年选择的地板材质比较好,用了上百年没有丝毫损坏。 这是从房间里往下看,就是我刚才走过的院子。 走廊侧的花窗和玻璃装饰门,使用的彩色玻璃还是保持当年的味道,只是走道内太拥挤杂乱了。 整个二楼走道,现在成了3个厨房间,还有卫生间和淋浴室,真的是螺蛳壳里做道场。 33号几位老相邻在楼下聊天,左侧这位84岁,中间两位80岁,右侧这位年轻一点的阿姨,聊天中气非常足,他们还客气地邀我有空去玩。 33号对面的小粉弄,可以通往盛家浜,有舒适故居和桃园。 舒适故居,也无法入内,里面的二层楼房似乎也在施工中。 桃园,铁将军把门,只能看看外面。 这里好像是庙堂巷25号里面,推开石库门,一个石板天井完好保留着(现在好多老宅里的石板天井,一经维修,大石板全部不翼而飞,变成水泥地或水泥道板)。 砖雕门楼上大概是“诒燕谋翼”,前面3个字清晰可见,最后一个字看不清了,“翼”是我猜测的。辛已年不知道是1941年还是1881年,或者更早。看来农历的干支纪年法,还是没有公元纪年法来得明确清晰。 老房子加固后,也能安装空调了。 不过天井里光线还是很暗的。 保存完好的天棚轩顶。 后面这个楼梯很精细,栏杆扶手保存尚完好,但楼梯板走上去嘎吱嘎吱的,感觉有点不太好了。楼上好像是4户人家,够拥挤的。 楼上左侧房间里有人在聊天,我没有打扰他们。 二楼的梁柱都非常粗大结实,其左侧还有一扇紧闭的门,右后侧就是上图窗户内的人家。 拥挤的房间门口。还摆着这样一张造型别致的茶几。 我继续寻找杨绛故居,网传的庙堂巷22号或16号。这是门口标有22号的老房,入口处有十几台电表,但入内只看到3个门,感觉不像。 庙堂巷16号门牌,挂在一小巷口。从小巷口走进去。能看到一个精细雕刻的砖雕门楼和漂亮的花窗,门楼上只有花纹图案,没有文字。回来后在网上查了一下,杨绛先生在苏州的故居应该是庙堂巷16号。因为1965年8月的《苏州市公管房屋登记表》档案显示,“庙堂巷16号”原产权人是“杨必”(杨绛妹妹的姓名),房屋自然间数为55(间),建筑面积为1183.10(平方米)。而现在庙堂巷16号的格局,与该登记表附录的庙堂巷16号《房屋平面图》基本一致,只是沿巷子的平房已被翻建为五层公寓,北面的空地也搭建了部分房屋。 以花卉为主的砖雕门楼。 砖雕门楼内,就是这样一个院子,大厅已经被分割成很多小房间,无法入内,据说往后面走不通的。 大门右侧有一备弄,备弄上方有“忠仁祠”的铭牌,备弄内有形状相同的花窗。 而走到备弄后面,看到围墙上的花窗形式,与前述花窗图案一致。<div><br></div> 备弄内转弯处的梁柱卯榫结构。 光纤也通到了老街巷内,为居民提供宽带网络。 经过沈瓞民故居,就能穿到富郎中巷。 德寿坊巷口。 沈瓞民故居的大门在富郎中巷,现为苏州市周易研究会。<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