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时间:2020年10月20日</p><p>地点:广元市利州区南鹰小学</p><p>执教:杨凤秀</p><p>年级:六年级</p> <p>课前谈话:</p><p>1、依次出示人的一生成长图,静静观看。看着这些图,想说点什么?</p><p>学生发表感受,教师补充到了💲、RIP等符号信息</p><p>2、我们正处于图中哪个阶段呢?</p><p><br></p> <p>3、出示奔跑图片,观察色调、图案,说说感受。</p><p> 引出“少年”,进入新课教学。</p> <p>一、交流作者鲁迅的资料</p><p>1、学生介绍鲁迅</p><p> 当孩子拿着资料读课前收集的内容时,老师及时提示:不看资料,只说想说的内容,可以简短一些。指导学生把话说明白。</p><p> 当一个不爱发言的孩子站起来又读了资料中的内容,老师再次提醒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同时肯定了学生的积极性,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严厉中见慈爱!</p><p>(学生从鲁迅生平、鲁迅的小故事,以及伟人对鲁迅的评价、鲁迅名言等多方面介绍了鲁迅的资料)</p><p>2、教师介绍作者</p><p> 抓住学生说出的“新文化运动”这个关键词,介绍鲁迅笔下人物的特点:</p><p>A、小人物 B、病态社会中的不幸之人</p><p>C、若隐若现的悲哀。</p><p>3、那么闰土是否也符合这三个标准呢?自然进入“前置小研究”的交流。</p> <p>二、交流前置小研究</p><p>出示研究内容: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从文中找出一处或几处说明理由。</p><p>1、学生自然而小声地读课文,整理前置作业。</p><p>2、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过程中不时加入交流,提示学生提出问题,学会质疑,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p><p>3、全班交流。</p><p>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关键词。</p><p> 根据学生的汇报,抓住关键词理解、感悟,去捕捉文字中隐藏的密码。</p><p> 同时提醒学生要去研究,面对不理解的词,如“半封建半殖民地”,不能猜想,要自己弄明白,渗透者“做真学问,说真话的”思想。</p><p><br></p> <p>三、借助图片,理解内容</p><p>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说说自己的想法。</p><p>学生从衣着、表情、视角等方面进行了表达。</p><p>2、从图片上,我们看出了闰土在给“我”讲故事,讲了些什么呢?</p><p> 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出示了鹧鸪、蓝贝、鬼见怕等“我”不熟悉的事物,形象的展示了闰土的见多识广,感受到“我”对闰土的仰慕。</p><p> 闰土还讲了什么故事呢?学生汇报。</p><p>(雪地捕鸟、沙滩捡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儿......)</p><p>3、闰土在讲故事的时候,我在想什么呢?引导学生朗读,课件出示。关键词用不同颜色表示。强调闰土的感染力很强和“我”对闰土的仰慕。</p><p><br></p><p><br></p> <p>4、哪件事留给“我”的印象最深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看瓜刺猹)</p><p> A、 将课文第一幅图分解为三部分依次出现(天空、沙地、少年),同时配上文中语句。</p><p> B、 再次朗读。</p><p> C、观察图片中人物形象,划去板书中与之不符的个性特点的词语,再次齐读第一自然段。</p><p> D、隐去画面,头脑中浮现,尝试背诵。</p><p>指导朗读:文字要读出画面感,图画中能读出文字,这就是语文的魅力。</p><p>5、你的脑海中有没有印象深的画面,说来听听。</p><p><br></p><p><br></p><p><br></p> <p>四、拓展引文</p><p>1、1921年,四十岁左右的鲁迅又要与闰土见面了,会是什么情景呢?请默读《故乡》片段。</p><p>2、读完后你想说点什么。</p><p>3、是什么让他们有了这么大的变化?老师听到了同学们的叹息,你们又在叹息些什么呢?</p><p>4、再次回到鲁迅笔下人物的特点,对照验证,激发阅读的欲望与兴趣。</p><p>5、出示孔乙己、阿Q、祥林嫂图片,学生猜测,引出推荐书目《故乡》、《朝花夕拾》。</p> <p>观后感受:</p><p> 1、课堂呈现出一种自然、真实、有生命力的状态。“求真”是杨老师课堂的底线,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说真话,教学中,多次提醒学生要尊重自己的内心,说自己想说的话,说别人能听明白的话,让自己的思维与文本、伙伴碰撞出火花。</p><p> 2、细节中见真情。对学生的鼓励与肯定、质疑与追问这些细节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将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不断调整着课堂的走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让教与学在课堂真实发生。</p><p> 3、语文味儿浓。一颦一笑尽显语文老师的情怀,总能感受到老师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对学生学习语文方法上精心的指导,渗透者语文人的思维。“文字中蕴藏着密码,需要我们去破解,去提取”、“文字需读出画面感,图画中能读出文字”,这些金句让人印象深刻。</p><p> 4、插图运用得淋漓尽致。图画与文字相辅相成,化理解于无形。</p><p> 通过对“讲—听”那幅图的观察与描述,深度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了解闰土的见多识广,聪明能干,感受到“我”对闰土的仰慕。</p><p> 对课文主插图的分解运用,让文字与图画一一对应,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难以磨灭的印象,同时也教给了学生记忆、背诵的方法,将受益终身。</p><p> 5、听完课后,我也产生了一点疑惑:小说中的“我”有着鲁迅的影子,但并不是指鲁迅,学生在汇报时一直说闰土与鲁迅,需要告诉学生“我”与作者的区别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