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0年受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不便于去远处旅游,只好选择人口相对稀少,疫情不易传播,距离较近的内蒙草原自驾游。6月中旬去了奈曼旗,看了奈曼旗郡王府;9月初去了乌拉盖,看了达尔汗亲王府;9月底去了赤峰,看了喀喇沁亲王府。三个王府均为AAAA景区,都是当地的名片。回来后,将三个王府进行比较,突出各自特点,编辑了这篇美篇。下面带您走进三处不同凡响尊贵的王府,领略蒙古贵族的尊贵风情。</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喀喇沁亲王府坐落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镇,位于赤峰西南70公里处。始建于清朝康熙18年(1679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中国现存建成年代最早,规模等级最高,保存最完好的蒙古亲王府。 王府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130亩,</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中国最大的清代蒙古王府</b><span style="font-size: 22px;">。是一座集满、蒙、汉文化于一体的建筑,整体建筑宏伟壮观,布局严谨,体系庞大,结构精巧。前后共五进院落。主体建筑有大堂、二堂、仪厅、大厅和承庆楼。中轴对称,东西两侧是跨院,又由若干小四合院构成,重重四合院又由道道垂花门相连,是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清代蒙古亲王府邸,有着</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蒙古故宫”</b><span style="font-size: 22px;">的美誉。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4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府门面阔3间,为硬山式建筑。府门为喀喇沁亲王府的第一进建筑,体量大、等级高。门上镶横7纵9六十三颗门钉,按《大清会典》属亲王品级。府门平时紧闭,遇有贵宾莅临,府门、仪门大开,以显尊贵。东配房为传达室,西配房原为王府衙门。喀喇沁王府建筑中重要建筑多建于比较高的台基上,主要建筑多设有月台,平面以柱间为单位,有三开间、五开间、七开间等,有的建筑加前檐廊,有的是前后檐廊,有的不加。构成长方形或方形平面,这种几何图形的运用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感,柱子多采用圆形柱,显示了王府建筑的雄伟和壮观。从单体建筑来说,其封闭性比较强,只有南面开窗,窗户比较密集,除了门外,每开间都有一个窗户,门扇由小方格或斜方格组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现在府门的东配房是游客中心,西配房是古玩店。</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2年在王府建成了国内最大的“清代蒙古王博物馆”,利用回事处、议事厅、承庆楼等东西两侧的配房和配殿开辟了“喀喇沁王府复制陈列”、“塞北明珠”、“蒙古亲王”、“先民故园”、“蒙古民俗”、“特睦格图印刷馆”、“尹湛纳希文学馆”、“王府文化书画展”等20多个展室,展出王府传世文物数百件。</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仪门,面阔一间,硬山式建筑,为喀喇沁王府二进门。平常府门和仪门并不开启,只有举行大典或贵宾光临时才会打开。典籍载:凡新官到任,仪门前下马,迎接上级官员时要大开仪门,所有官员要官带整齐,迎出门外。府门和这二门都属仪门范围,大门张灯,二门结彩,府门上方悬挂灯笼即张灯,二门上悬挂彩带即结彩。府门和仪门之间的甬路两侧设有乐队。</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为喀喇沁王府存放骡轿、轿具之所,故名轿厅。轿厅面阔三间,硬山式建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前与府门、仪门,后与回事处对应,又有过厅之称,后檐墙为板壁,与其它建筑形制有所不同。前置月台,此建筑为与仪门之间的甬道,是迎送贵宾仪仗队主要布列的地段,并经此进入回事处。轿厅的东配房是带兵梅林,是存放武器的地方,西配房先是依仗库,存放旗子,乐器之类的东西。</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轿厅的右面为车厅,王府专供郡王、福晋乘坐的轿车原本放在院内车厅处,主要是有利于轿车出行,现将其放入骄厅内,其目的是有利于保护。当年的轿车四周饰有彩绸,健壮骡马拉车奔驰,翩翩如燕,故称燕飞是轿车。东山墙绘制的壁画为《木兰秋狝图》。</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轿厅的左面为骄厅,陈列木制轿车一乘,为王府眷属出行所乘,轿夫四名肩负。因是女眷所用,故称坤轿。西山墙壁画绘有《乾隆射箭图》。</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府大院坐落处,原为一片原始森林。建府时伐木取材,就地起殿。府内这些苍劲挺拔、冬夏常青的油松是特意留存的景观树,面前这两颗油松树龄已经达到五六百年。虬枝旁逸,拔地参天,堪称</span><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油松王</b><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东边(右边)这株,经林业专家对其离地1.3米处测量,树干胸围3.14米,胸径为1米,故称其为喀喇沁旗最有“派”的树。油松为中国特有树种,也是赤峰市的市树。</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回事处,面阔五间,大木硬山式建筑。回事处是旗内官员签到、听传、收发文牍、协办公务之所。喀喇沁王府既是郡王及其家眷生活的地方,也是札萨克署理旗政的地方,一切公务活动都有一定的规矩。官员到府内办公实行签到制,来到前边这个大案子翻牌。札萨克要某位官员办什么事情由指定的官员到回事处传达。早上旗内官员齐聚回事处,先签到,有公务在身的官员办理自己的公务,没有公事的官员准备听传。府内的专职收发文牍的笔切齐,相当于现在的秘书,起草训令,收发各处官员送来的奏章,整理上级发出的来往文书。</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回事处的作用就相当于现在单位的综合办公室。回事处的东配房是管旗章京,是受王爷指令主持全旗行政、司法和军事。西配房是署印协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回事处西配房是署印协理。现为</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王府历史陈列一厅”</b><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府历史陈列一厅介绍喀喇沁亲王府的简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札萨克,官名,蒙古语“执政官”的意思,是一种清朝主要对蒙古族和满族人授予的军事、政治官职爵位。清代将蒙古族住区分设为若干旗,每旗旗长称为札萨克,由蒙古的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贵族充任,管理一旗的军事、行政和司法,受理藩院和将军、都统监督。</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西配房的西侧文印处现为</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特睦格图印刷馆”</b><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里是为纪念蒙古的毕昇——特睦格图而建立的。介绍特睦格图孜孜以求奋斗的一生,为内蒙古印刷术的发展所做的贡献。</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回事处的东配房是管旗章京,是受王爷指令主持全旗行政、司法和军事。现为</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王府历史陈列二厅”</b><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介绍权贵一方的喀喇沁王。展示了清代喀喇沁右旗札萨克王的世袭,追溯了清代内蒙古札萨克旗的来源,反映了塞北蒙古王府的豪华生活和礼仪习俗。极具代表性的喀喇沁右旗第十三任札萨克、亲王衔郡王旺都特那木济勒的深度文化修养和效忠清廷、作威作福的两面人生。</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王府历史陈列二厅东侧是尹湛纳希文学馆,与特睦格图印刷馆相对称。馆内展出被誉为内蒙曹雪芹的文学家尹湛纳希的生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尹湛纳希(1837~1892),1837年5月出生在北票下府乡,是成吉思汗第28代世孙,是蒙古族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哲人,蒙汉文化交流史上的先驱。其主要作品有《一层楼》、《泣红亭》、《红云泪》、《青史演义》等篇章。尹湛纳希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在著作中表现出追求光明,反对民族歧视,追求民族平等的社会理想。尹湛纳希还创作了很多诗歌、杂文。他将汉文古典诗歌的形式运用到蒙文诗歌的创作中,写出清新流利、生动感人的蒙文五言和七言绝句。现存的《早年诗稿》是尹湛纳希最早的诗作。他还进行杂文创作。尹湛纳希通晓蒙古族、汉族、满族、藏族四种文字,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回事处前院落敞阔,中间行道两侧植有高大的柏树。在行道上,塑有一尊铜像。身着清朝王爷官服的中年人端坐在太师椅上,神态自然,面容和蔼,彷佛在迎接前来拜见的客人。这个人就是王府的末代喀喇沁王爷贡桑诺尔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贡桑诺尔布(1872年—1930年),是蒙古民族近代史中重要的开拓者,也是赤峰及东蒙地区近代史中最为著名的历史人物。这位生逢近世、深受戊戌变法影响、立志民族强盛的亲王,治事开明,提倡新政,享誉遐迩。从1902年始,他相继首创内蒙古新式学校崇正学堂、毓正女学堂和守正武学堂,出版《婴报》,兴办邮电,派遣留学生,开办实业,建树良多。民国年间,他连续担任蒙藏事务局和蒙藏院总裁16载,为振兴近代蒙古族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回事处的东殿房是王府文化书画展。</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府内等级最高的建筑,即议事厅,又称银安殿,面阔七间。银安殿建造应该是清乾隆四十八年后,晚于整个喀喇沁王府的建造时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卓索图盟盟长、郡王喇特纳锡第被清廷赐亲王品级。于是府内就按清制开始扩建银安殿,即议事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议事厅:是王爷和其他王公贵族们商议盟旗大事的地方。门外柱上挂一联:</span><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善可举贤智能辅政;仁当济世德以泽民”</b><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入门细看,正中上悬大匾,曰:“大邦屏藩”。下挂一幅对联:</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品节详明德性高;事理通达心气平”</b><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间为胭脂玉浮雕龙凤呈祥,置于红木条桌之上。木制围栏圈成方形月台,由丹墀桥与厅的地面相接。整体感觉官家气派十足。中厅两侧,就显得有些朴素了。各有两间大小,靠外墙的地方放着一排座椅和茶几。北面靠墙处七八个仪仗牌插在座墩之上,展示着王府被清廷封赏的官爵待遇:多罗杜棱贝子、多罗杜棱贝勒、多罗杜棱郡王、木兰围场总管、卓索图盟盟长、兵备札萨克、亲王品级、乾清门御前行走、赏三眼花翎。</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议事厅西配房“如许斋”。屋内有王府的书法和绘画。</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吴绶卿醉卧处。</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亲王府议事厅前高出地面一米多的砖石甬道的东侧,有一个花岗岩条石砌成的台阶,在这个台阶北面的护阶石上,镌刻着拳头般大小的</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吴绶卿醉卧处”</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六个字(图片放大可看清)。这里面有一个故事。1906年,吴绶卿(字禄贞,湖北云梦县人,时任练兵处军学司训练科马队监督,革命党人,1911年11月被袁世凯指使人暗杀)随肃亲王善耆巡视内蒙古地区,与贡桑诺尔布相识,两人成为挚友。一日,吴绶卿酒醉,卧睡于亲王府议事厅前甬道下的台阶护阶石上,贡桑诺尔布遂手书“吴绶卿醉卧处”六字并命人镌刻于这个台阶的护阶石上。当时的戏谑之举,今日已成佳话。</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议事厅的东殿房现为</span><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王府历史陈列三厅”</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展出蒙古亲王贡桑诺尔布的历史功绩。</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议事厅的西殿房现为</span><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王府历史陈列四厅”</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展出“先民故园,喀喇沁蒙古族风情”。</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300多年的油松是议事厅又一美丽的景色。</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承庆楼,俗称“后罩楼”,建于康熙年间,这是喀喇沁王府古建筑群中唯一一座楼式建筑,为硬山式单檐二层建筑。“承” 为“传承”,“继承”之意。承庆楼面阔 5 间,有前檐廊。楼上原为佛堂,供奉千手千眼佛。楼下为祠堂,供奉着 12 位札萨克的画像。承庆楼的东配房是王爷吃饭的场所,西配房是王爷的居室。</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楼下为祠堂,供奉着 12 位札萨克的画像。</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竹友斋,是贡王的居室,一位贡王写有竹友斋诗集,便取自此居室的名字。他住的地方拿现在话说是两室一厅的格局,左侧是白天午休和喝茶看报纸的地方,枕头是又高又长,寓意高枕无忧长寿健康。一把逍遥椅,喜上眉梢的座屏,犀牛望月的铜镜,右侧是王爷晚上的居室,一张拔步床,黄杨木的木质,外面是暖阁里面是床铺。里面的大柜为沙榆木质,后期刷过油漆。这个居室是王爷一个人住的地方,最早是清修礼佛之所。贡王一共有4位夫人,各自有各自的居室。当年贡王就在这里写出了他的著作,《竹友斋诗集》《乐亭诗集》《夔盫吟草》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慧安堂是王爷吃饭的场所。</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府的东跨院为生活住宅区,为王爷福晋起居处,分别布列有内宅、卧寝、书房、燕诒堂及生活服务设施膳食房、碾房、磨房、仓库、马房等。院中种植各色牡丹,种植从全国各地移植来的奇花异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府戏院燕怡堂始建于道光八年(1828年),由喀喇沁右旗第十三任札萨克、亲王衔郡王旺都特那木济勒修建。旺都特那木济勒酷嗜京剧,斥巨资在王府偏院内修筑“燕贻堂”戏楼,聘京戏教师,选旗内子弟学艺唱戏,常与眷属再次观赏艺人表演。贡桑诺尔布继位后,实行新政,遣散戏班,出卖行头充为学堂经费,又于清光绪29年(1903年)岁末,辟燕怡堂为校舍,创建毓正女学堂。因而,此园也是内蒙第一所女学堂旧址。复建的燕怡堂设高大舞台,绘梁画栋,飞檐翘角,华美壮观。舞台对面筑观礼台,东西两厢各建长廊,用为观戏。长廊兼做碑廊,镌刻歌咏喀喇沁的历代名人诗歌,为海内喀喇沁旗籍书法家墨宝。</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西跨院建有书塾(斋)、四角方亭、揖让厅、练功场、孔庙(文庙)、关帝庙(武庙)、宗祠(祠堂)、佛堂。</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书塾又名书斋,面阔三间,回廊卷棚式建筑。台阶系天然石如意踏跺。此处为喀喇沁王继承人(“小王爷”)幼年读书场所,有学童数名陪同授业,门前楹联为贡桑诺尔布所撰名联:"崇武尚文,无非赖尔多士;正风移俗,是所望于群公。”室内悬挂孔子画像,还有明代《朱柏庐治家格言》的雕木挂屏,挂屏为清同治四年(1865年)制作。书塾陈设古朴典雅,体现出浓厚的儒学文化氛围。西厢房为塾师居室,陈设清雅脱俗,可见塾师的生活情趣,及其在王府所受礼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沙地云杉属稀有珍贵树种,国内仅存十几万亩,全部生长在内蒙古自治区。集中成片的3万余亩,又都集中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林区群众尊之为神树。王府院中四株沙地云杉,树形端正,挺拔苍翠,树龄已达二三百年,是国家三级古树。</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文庙中供奉孔子,这在内蒙的庙宇中少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面阔三间,前后廊,大木硬山式构制。原为供奉关公的殿堂,一般又称为关帝庙。供奉关帝:“挂印封金忠肝义胆,拒曹扶汗正气英风。”</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府后花园名为“梦园”。设广亮大门与前院通连。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仿北京王府颐村建造,与北山风景自然交融。民国年间废为农田。2006年新建,2008年开工。建设面积50亩,其中仿古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人工湖水面面积6000平方米,园林绿化面积2400平方米。7处仿古建筑,包括丹霞楼、四宜堂、绿蔼堂、眠亭榭、涤俗庵、长云亭、六角亭。4处人工湖,1处叠水,1座曲桥,1座拱桥。园林典雅秀丽,华贵雍荣,传承了清代王府休闲生活的特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园西北立巨型景观石篆</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梦园”</b><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字,状如磐锤。</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梦园中的丹霞楼,造型轻巧别致,飞檐斗拱,彰显王家气派。</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喀喇沁亲王府留念。</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是9月初去的达尔汗亲王府,草原刚开始泛黄,但还是以绿色为主,秋季的草原,蓝天白云,观赏王府另有一番景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达尔罕亲王府位于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花吐古拉镇西北部的孝庄园旅游景区内,距离通辽市48公里,为“清代国母”孝庄文皇后的出生地,是现今中国最大的亲王府景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达尔罕亲王府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以清代蒙古王府的定制和达尔罕王府为原型,按照“尊重历史、符合规制、修旧如旧、复建精品”的原则复建,为清代中后期至今二百多年来中国最大的古建筑复建工程,是中国目前现存规模最大的亲王府邸,被誉为中国</span><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王府之最”</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全国四A级景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达尔罕亲王府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初为蒙古科尔沁部首领、孝庄文皇后之父宰桑府邸,后于顺治年间因宰桑之子满珠习礼晋封札萨克和硕达尔罕亲王而得名,至清末共世袭罔替十二代,且有多位清皇室公主、格格下嫁府内。</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由于历史原因,王府早已被破坏荡然无存,为了再现这一恢宏历史,2008年通辽市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在原址对王府重新复建。2011年7月完成全部复建工程。2012年8月19日开始迎接游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重建后的达尔罕亲王府总体格局为沿中轴线贯穿五进院落和后花园。王府中轴线主建筑两侧对称分列若干四合院,为孝庄博物馆、扎萨克王爷协理处、管旗章京处、文秘院、军务梅林处、内务衙门、书院、书塾、后仓、花园、习武射箭处、马厩等建筑。复建后的达尔罕亲王府是国内现存的最大王府建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达尔罕亲王府分中、西、东三路,计由90余座清代古建筑组成。中路由王府府门、仪门、印务处、银安殿、寝门、寝殿(孝庄故居)、后罩楼(玉佛殿、祠堂)等七进院落组成;西路由札萨克衙门、内务衙门、王爷演武场、马厩等组成;东路由驿馆、梅林卫队、王府小花园、公主府、书院书橱、仓等组成,整体建筑为传统木结和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富丽恢宏,民族特色浓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府门即王府正门,又称头宫门。面阔五间。中门平时紧闭,当有重要人物来时才能打开。偏门过道两侧,各摆放一个响鼓。</span></h1> <h1> 仪门,又称二宫门。王府迎宾仪道,通常不开,只有迎接贵宾和王府举行重要典礼活动时开启。平时出入则走两侧旁门。</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印务处又称为回事处,是札萨克王府处理日常事务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厅一部分业务。主要是收发、文秘和接待。印务处的东配殿现为“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体验馆”,我们去的时候已经上锁关闭。</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印务处全景图(手机拍摄)。</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印务处的东配殿辟有达尔罕亲王府历史展,详尽介绍达尔罕亲王府的历史。展馆分四个部分,即:达尔罕亲王府简介、科尔沁与满清王朝、民国达尔罕旗乡土风情和达尔罕末代王爷及后裔。这四个部分可以说是达尔罕亲王府最辉煌的历史和最大的看点。</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上图表可以看出。达尔罕亲王最早记于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图.哈萨尔。成吉思汗时期“科尔沁”是军事机构,由哈萨尔为首领,组成的万人亲军,平时是“帅帐”的卫队,战时称冲锋陷阵的主力称“科尔沁”。15世纪初,哈萨尔后裔所属各部成了著名的科尔沁部。科尔沁部原领地在呼伦湖,额尔古纳河流域,海拉尔一带。</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明嘉靖26年(1547年),哈萨尔十四代孙奎蒙克塔斯哈喇率部南下。越大兴安岭迁徙至嫩江流域,故称“嫩江科尔沁”,简称科尔沁部。继占据松嫩平原西部,辽河平原大部分地区,这片广袤的草原称为科尔沁草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至清代其子孙分别统领科尔沁4部10旗为哲里木盟,即科尔沁右翼前、中、后,科尔沁左翼前、中、后三旗,及扎赉特部、杜尔伯特、郭尔罗斯部前、后旗。因满蒙联婚,“科尔沁已列朝外戚,荷国恩独厚,列内札萨克二十四部首”,被称为漠南蒙古第一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科尔沁的创始人是哈萨尔,开疆拓土的是奎蒙克,清朝初期最有作为的是宰桑.布和之女——孝庄文皇后。</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展馆中有皇太极、哲哲、孝庄和顺治的画像,唯独没有海兰珠的画像。图中的海兰珠画像另拼上的。科尔沁能够存在,除了科尔沁具有一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外,满蒙联姻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从皇太极开始,清朝皇家保留了科尔沁的血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参观达尔罕亲王府我再重新梳理这段历史。为了推翻明朝,大清国必须加强满蒙政治合作,其中满蒙联姻是当时重要的手段。三位科尔沁公主先后嫁给皇太极,续写了科尔沁贝勒家族的一段辉煌。1614年,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斯之女,当年15岁的额尔德尼琪琪格(哲哲)嫁给皇太极,1625年生了第一个女儿,考虑到哲哲没有生儿子,因为生儿子对科尔沁贝勒来说非常重要。11年之后的1625年,哲哲的哥哥宰桑-布和(和硕忠亲王)将她的女儿,哲哲的亲侄女,13岁的布木布泰(孝庄)再嫁皇太极,继续科尔沁皇家血缘。孝庄嫁给皇太极后,18岁,1630年正月初八日生皇四女雅图。21岁,1633年生皇五女阿图。两嫁科尔沁公主仍然没有给皇太极生儿子。于9年之后,1634年(天聪8年),宰桑-布和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海兰珠再嫁皇太极,海兰珠大孝庄4岁,比妹妹晚嫁9年。海兰珠嫁皇太极后受宠,册封为宸妃,为四妃之首,列皇后之后,排第二。4年之后,1638年,海兰珠生皇八子,皇太极欣喜若狂,很快就决定立这个婴儿为皇位继承人,不幸的是,黄八子不到一年就夭折了。这时候,孝庄比较争气,于1938年3月15日生下皇九子福临,之后哲哲生了两个女儿,孝庄又生了一个女儿。科尔沁三位公主共为皇太极生了6个女儿,2个儿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极在突发脑溢血而死。由于皇太极对皇位的继承问题没有留下遗嘱,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正悄悄展开。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和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都虎视眈眈于皇位。但最后皇位落在了只有六岁的福临身上,或许是多尔衮从大局出发,为避免内乱而作退让。但促成这一举动的,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孝庄的幕后活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孝庄是否笼络多尔衮,官修的史书实录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私家著述也没有留下更多的记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福临继承皇位之后,清朝上演了康雍乾鼎盛,历史给了孝庄文皇后更多的机会。</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四部分主要展出了达尔罕末代王爷及其后裔的情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末代达尔罕亲王那木济勒色楞(1880年-1951年)汉名包乐康。1884年09月,第11世达尔罕亲王衰布旺济勒被亲族暗杀后,他5岁的独生子那木济勒色楞承袭了王爵。那木济勒色楞自幼在家馆及北京宫廷内读书,通晓蒙汉文,兼修藏语和英语。1898年,年满18岁,受清室赏戴三眼花翎,正式行使旗札萨克权力。1904年任御前行走。1906年任哲里木盟副盟长。1911年任盟长。1902年遵慈禧太后之命,与清室克勒郡王之女四格格成婚。生有二男二女。后来,长子包晓峰(林沁色鲁布)娶张学良的二妹张怀英为妻(后在张学良主持下离婚,张怀英另嫁);次子包明远因白痴,虽聘订吉林省督军吴俊升之女,但终未成婚。长女嫁给了蒙古金旗(现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王爷云丹桑布,次女早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5年,那木济勒色楞妻子去世,又经张作霖凑合,与朱博儒结婚,封福晋。便成为张作霖打开科尔沁草原的敲门砖。朱博儒是曾任清廷要职的朱思古之女,毕业于北京高等学堂,她成为那木济勒色楞的福晋之后,对那木济勒色楞产生很大影响。达尔罕王对这位福晋极为尊重信任,直到言听计从的地步。朱博儒不仅为那木济勒色楞对外联系应酬,甚至插手旗内要政,常常左右旗内的政务。民国以来,科尔沁左翼中旗有五次大的开荒。有数百万亩草原被开垦为农田。这些土地大部分落人大小军阀、官僚、大地商、大地主之手。连同清代开垦的土地,仅科尔沁左翼中旗放垦设置的就有通辽、双辽、梨树、怀德等4个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木济勒色楞与朱博儒生有七男五女。三子包叔仁(达木仁色楞)在北平(北京)与于藏山(曾任满洲国治安部大臣)之五女成婚,1949年赴美定居(已去世)。三女包竞学毕业于燕京大学,曾居北京;四女包悬勤学医,20世纪70年代初在北京病故;五女包静安,毕业于辅仁大学,1986年09月在北京病故,丈夫金曾武是我国外交部退休干部。其它儿女有的赴美攻读,有的去台北任职,有的留在香港谋生。四子包德本(包晋祺)、五子包洪业前后去世于台湾。六子包克明、七子包建民在香港久住;六女包嘉敏、七女包锦文定居美国;八子包铁铮是美籍科学家、德利泰公司总裁,其妻蒋东龄是名画家蒋青霜之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科中旗公署(即科尔沁左翼中旗公署)成立时,日本人曾经多次做达尔罕亲王那木济勒色楞的工作,叫他从沈阳回到科尔沁左翼中旗担任旗长,那木济勒色楞表现了很高的民族气节。他拒绝日本侵略者的利诱,以治肺结核为由,不做蒙奸,率全家离开沈阳小河沿住地后,迁到了北平,住在安定门红罗厂老达尔罕王府,后来又迁居到北京马大仁胡同。之后去了上海、台湾、香港。1951年在香港九龙去世。</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银安殿。王府中最大的殿,是札萨克办公的场所,面阔7间,银安殿建设的最富丽堂皇,复建时使用100多两黄金,所用木头都是从美国进口。</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图为银安殿西面的壁画,下图为东面的壁画。有史料记载,康熙大帝一生三巡科尔沁,写下著名的《至科尔沁部与众蒙古宴》,乾隆皇帝曾两驻跸王府,并在府内举办过33岁生日隆重庆典。这两幅壁画依据康熙《至科尔沁部与众蒙古宴》而和乾隆祝寿宴绘制。上图康熙与科尔沁部众蒙古宴,下图乾隆庆生宴。</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银安殿前的两座石碑。右边的是:</span><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复建达尔罕亲王府碑记”,</b><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1, 51, 51);">记录复建王府的过程</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左边的是:</span><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复建达尔罕亲王府记功碑”</b><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为修建王府有功人员立碑树撰。</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银安殿全景图(手机拍摄)。</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出了银安殿便进入寝门,过了寝门不能直接进入寝宫,中间要经过另一道门“垂花门”,才能进入。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进”即指寝门和垂花门。</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经过垂花门便进入寝宫。这里是王爷和福晋的住处,孝庄文皇后便出生在此。孝庄铜坐像位居其中,后面大殿是孝庄故居。</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孝庄文皇后坐像,已成为达尔罕亲王府地标。</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进入故居,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尊孝庄文皇后的雕像,孝庄皇后坐在宝座上,面带微笑,优雅端庄,十分传神。走进会客厅,可以看见精致的雕花桌椅、华丽鲜艳的地毯和高高悬挂着的 “国恩独厚”牌匾,显示出孝庄尊崇的地位。进入到生活区域,看不到前厅那样华丽的装饰,但感觉更加富有生活气息,感到孝庄运用自己的智慧夹缝求生的温情一面。</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玉佛殿,是王府私家佛殿,供奉观世音菩萨。</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中路进入王府一共7进院,依次为:府门、仪门、印务处、银安殿、寝殿、孝庄故居、玉佛殿。玉佛殿是最后一个。看完玉佛殿,转东路看花园、公主府、书垫书院(孝庄博物馆)、科尔沁民俗博物馆。东路的梅林卫队、驿馆没有开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府花园内,立着一座小巧的亭子,它叫“御福亭”,是用来保护中间的“天下第一福”石碑的。石碑上的福字由康熙皇帝亲笔书写,苍劲有力,听说当时他是为了生病的孝庄皇后祈福才写下这个字的,而之后孝庄皇后还真的好转了,从此便有了“康熙御福”的传说。</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公主府,是清朝下嫁到达尔罕家族的公主、格格生活居住的地方。为了和亲,清朝的皇室有许多公主都嫁到了这里,乾隆皇帝两次驻跸达尔罕亲王府,将他挚爱的固伦和敬公主下嫁给第五代达尔罕亲王。</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书垫书院,为王爷私人学堂和藏书馆,正殿为王府学堂,七间悬山式建筑,东配殿为师爷居住和备习处;西侧五间双连搭硬山式建筑为王府藏书馆。正殿现辟为“孝庄博物馆”。由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题写馆名。</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孝庄博物馆,简要介绍了孝庄身世和功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孝庄文皇后(1613-1687),蒙古科尔沁部落首领宰桑之女。1625年嫁皇太极,封为永福宫庄妃。展览中介绍了沈阳故宫庄妃、哲哲、海兰珠的情况。庄妃是顺治母亲、康熙的祖母。顺治朝被称为皇太后;康熙朝被称为太皇太后。展馆中有康熙封印的复制品等。同时展出了在《雍正王朝》、《康熙王朝》中孝庄的扮演者斯琴高娃的蜡像和她穿过扮演庄妃的服装,以及康熙为孝庄治病写的天下第一“福”字。</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仓廪,是王府储存谷物等生活用品的地方。由府车仓廪和执事之屋组成。皆板瓦、院落通畅,青石铺地。东掘古井,西有石墨,北有酒坛,陶缸、粥锅等,民风、民俗特色浓郁。南面辟有</span><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科尔沁民俗博物馆”</b><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达尔罕亲王府留念。</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奈曼王府在内蒙古通辽奈曼大沁塔拉,建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原分东、西两院,东院为卫队驻地,现已不存。西院为王爷住房,仅有侧门经东院出大门,大门前有大、小石狮一对,现存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为回廊式四合院布局,建筑具有清末悬山滚龙脊、兽面瓦当以及雕梁画栋、红柱回廊等特点,明显反映出封建王公的等级划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奈曼旗于公元1627年归附清太宗,被封为郡王,共历十四代,先后共建四个王府。这个王府为十一代郡王德木楚克扎布亲王所建,可他并未入住,十二代郡王玛什巴图尔及十三、十四代在此住。奈曼旗郡王府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保存下来的王府。</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奈曼王府是成吉思汗第28代孙、奈曼旗第11任王爷德木楚克扎布修建的。他是道光皇帝皇后钮钴禄氏四公主固伦寿安公主的驸马,是身份最高的固伦额驸。在道光、咸丰、同治三朝任职,身份非常尊贵。他在1863年(清同治2年)修建了这座王府,距今已经有157年的历史。</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府博物馆现有展厅46个。展陈内容包括奈曼地域史、奈曼旗史、草原药王占布拉·道尔吉纪念馆、塔塔统阿蒙古文字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宝石柱书画馆、泥塑收租院等7个展示奈曼历史文化的专题性展馆。还有司典院,政务院、寝宫院、内务府院、府衙院、佛堂院、马厩、馆驿等展示王爷工作、生活环境等8个院落的展馆。展出了近2000件文物。</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正殿(后大殿、政事堂),是奈曼旗王爷府重要建筑之一。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面阔五间,民国时坍毁,2006年重建,恢复原貌。为历代旗札萨克王爷召集属官,议论处理重要旗政之处。从后正门进入后正殿,正殿为政事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东配房为</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函书斋”</b><span style="font-size: 22px;">,面阔三间,为札萨克王爷的书房,政务之余常在此读书习字,或约游人论书作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西配房为</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三友轩”</b><span style="font-size: 22px;">,面阔三间,为札萨克王爷会客厅,接待上峰官员,或盟旗重要宾客,亦为政务之余休息之处。</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正殿东厢房,面阔五间。为东协理率东章京、东梅林、笔贴式等,按旗政常规或秉承札萨克王爷旨意,轮值办理旗务之处。东协理是旗内仅次于札萨克王爷的重要官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正殿西厢房,面阔五间。为西协理率西章京、西梅林、笔贴式等,按旗政常规或秉承札萨克王爷旨意,轮值办理旗务之处。东协理是旗内仅次于札萨克王爷的重要官员。</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殿院左附房面阔三间。为奈曼王府上行下行各类公文档案存储和查阅之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殿院右附房面阔三间。为奈曼府保存和使用旗札萨克大印之处。</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寝宫院是王爷和福晋生活起居的地方。正殿俗称后罩楼,面阔七间,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王爷和大福晋寝居之处,中间为厅堂,左右为寝室;上层为祖宗祠堂和藏珍阁,供奉先祖画像和存储王府积蓄珍宝。整个寝宫院只能在室外观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西厢房面阔五间,是札萨克王爷二福晋、三福晋寝居之处,中间为厅堂,北为二福晋居室,南为三福晋居室。</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东厢房面阔五间,是札萨克王爷的之女寝居之处,中间为厅堂,北为阿哥(儿子),南为格格(女儿)的居处。</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府家族出行车马停歇之处,有马厩、车棚、马槽、水井、马夫住房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爷府的私家佛堂,供奉观世音菩萨。设有正殿、东西配殿,均面阔三间。</span></h1>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卫队院正厅面阔五间。为旗属梅林轮值办公之处,统领旗卫队常年驻守王府,管理旗府武备、巡查旗内治安,处置司法诉讼事宜。现辟为“奈曼旗革命烈士纪念馆”,我们去的时候,这个展馆已经关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卫队东厢房面阔五间,为旗属卫队箭丁执勤休息之处,按苏木(佐)抽丁轮值,在梅林统领下常年驻守王府。现辟为泥塑“收租院”展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泥塑《收租院》是奈曼旗民间艺术家宝石柱在十年“文革”期间,参照《人民画报画册》出版的四川省大邑县泥塑收租院图片精心雕塑的泥塑作品。泥塑《收租院》展馆成立于1988年,同年对外开放。宝石柱是奈曼旗著名民间艺术家,他的民族艺术作品无论是泥塑,剪纸、连环画、民族艺术图案等,都是奈曼旗少有的艺术瑰宝,其作品丰富细腻,生动传神,深受人们的喜爱。《泥塑收租院》这组作品制作过程完全采用民间手工坊制作。每个部分都通过不同场景,不同的人物塑像,表现出来108个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和肢体语言,形象逼真,表情各异,栩栩如生。迄今,《收租院》作品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一组泥塑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进院居室由正厅和东、西厢房组成。正厅面阔五间,东西厢房均面阔三间。为历任札萨克王爷胞弟居住之处,民国初年第十四任札萨克苏珠克图巴图尔三弟阿拉坦胡雅尔(时称三爷)一家居住于此。现辟为“清代蒙医药学家占布拉道尔吉生平业绩陈列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正殿现为清代蒙医药学家占布拉道尔吉生平业绩陈列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占布拉·道尔吉(1792-1855),内蒙古哲里木盟(现通辽市)奈曼旗人,成吉思汗第三子察合台(博尔济吉特氏)嫡系子孙,为奈曼旗第九任札萨克多罗达尔汉郡王巴喇楚克之子,其生母名曰巴拉姆,兄弟中行二。清代蒙医药学家、佛学大师。他是清朝奈曼旗宝日胡硕庙第四代活佛,当时不仅在宗教界里享有特权,而且对札萨克施政方面有一定的左右权。由于他学识渊博而成果累累,在蒙古王公贵族中享有较高地位和影响。佛教与医药知识均较丰富,精通蒙、藏、汉、满、梵五种语言文字。</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府东西南北四个角均建有角楼,用于观察观察王府和周边情况。</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王爷府留念。</span></h1>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浏览完了三个王府,你能感受到清朝蒙古王爷的贵族生活。从750多年前,成吉思汗奠定蒙古大汉统治后,历经20多代,成吉思汗的后裔一直统治蒙古草原,这里不乏产生了众多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三个王府各有特色,要说久远达尔汗亲王府建于明万历年间,喀喇沁亲王府建于清康熙年间,奈曼郡王府建于清同治年间。保存完好的应该是喀喇沁亲王府,规模宏达还数达尔汗亲王府。三个王府都注重蒙古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各具特色,三个王府值得一看,本篇为您参观游览三个王府,了解蒙古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提供借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