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美美与共——2020年和美课堂小学数学名师课堂观 摩研讨会学习心得<br> 苍山街道中心小学 李振方<br><br> 2020年10月17、18日,我有幸参加徐州小学数学名师观摩课,聆听了贲友林,周卫东,罗鸣亮,吴正宪、俞正强和张齐华这六位特级教师的观摩课。他们的课堂氛围轻松热烈,学生争先恐后,内容精彩纷呈!他们专业的高度,独到的见解,坚持教学研究的品质深深震撼着我!<br> 不管是贲老师的《小数的意义》,还是周老师讲授《认识分数》,还是罗鸣亮老师教授的《小数乘整数》,还是吴正宪老师的《多位数乘两位数》,还是俞正强老师教授的《面积的认识》或是张齐华老师的《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思考,充分质疑,自由表达,老师都是在做引导者,启发者,陪伴者和欣赏者。这才是真正的课堂,学生的课堂,和美的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和,教学艺术才会美、学生表现才会美、教学效益才会美。<br>一、第一节是贲友林老师的《小数的意义》<div><br> <br><br></div> 创设了源于生活的学习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贲友林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用数学思想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贲友林老师的课堂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很有耐心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br> 紧接着是贲友林老师的讲座《基于学的教学思考》<br> 贲老师说,学生来到课堂是做什么的?他们需要分享想法,体验成就,学会学习!而教师,何为?是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原有的认识外化出来与全班交流。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教师的介入引导,应该让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处,认识得到提升。 <br>是啊,课堂不应是教为中心的课堂,而应是交流想法,提升认识,锻炼思维的课堂。学生应该在分享中体验成就,在体验中学会学习。<br> 接下来他又带我们探索如何实践学为中心的课堂,为我们实践学为中心的课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br> 贲老师认为,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要让学生有准备地学,在深层互动中学,在研究性练习中学,在自我调节中学。二用学的路子探索教的路子。根据学生学习阶段的不同,教师采取的策略也不同。个别想法阶段,学生独立思考时要提供给他们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与空间;多种想法阶段,即展示交流阶段,教师应关注学生是否把想法自由安全的表达出来,其他学生是否听明白。关联想法阶段,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对不同想法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怎样的想法更合理?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在实时进行想法的对照与比较。拓展想法阶段学生对自己的想法保持监控,教师则要引导学生看见自己的想法。三要把自己教成一个像孩子一样的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应是师生共学的课堂,师生共学,同学,互教互学。<br>二、第二节课是周卫东老师的《认识分数》<br> 周老师以西游记八戒借饼的故事引入新课,出示2个饼和1个饼,在我的意识当中周老师接下来要教学二分之一。但是周老师却没有这样做,专家的课一向与众不同,从周老师的课中我收获了一下几个方面。<br>一、 理解分数的意义比认识分数更加的重要。<br> 在课堂上老师让孩子通过撕一撕,体会一小块不是一整块,也不是半块。在我们生活当中,“一小块”,“一小部分”很常见,也很好理解,学生从生活中的这“一小块”的操作中感觉:以前学习的都是整个的物体,这次要研究的是一个物体的一部分。<br> 在第二个教学过程中:用一句话或者一个数表示八戒借的一小块饼。这个环节学生安静了下来,用自己的理解解释了“四分之一”。在大家的质疑和补充当中完善了分数“四分之一”的意义。<br>二、 教学从“四分之一”而不是“二分之一”入手。<br> “二分之一”就是“一半”,学生有很多应该都知道,理解“平均分”概念没有“四分之一”更加的透彻,学生看的更加明白。周老师通过一道练习题,让学生对于平均分理解的很清晰:分成的四份要长得一样,要分成四份而不是三份等,任何图形都可以平均分成四份等等。<br> “四分之一”教授完毕,“二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学生迎刃而解。<br>三、 从“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引出更复杂的分数“四分之三”。<br> 课程的后段,依然是八戒借饼的故事,这节课以故事的形式贯穿着一条主线,让孩子们感觉到故事中蕴藏的数学知识还真不少。最后一个问题“唐僧把自己分得的二分之一和沙僧把自己分得的四分之一和在一起是这块饼的几分之几”把这节课升华到了高处,学生也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在思维的碰撞中理解了分数“四分之三”的意义。也让学生感知到:两个分数加在一起可以产生新的分数。<br> 听完这节课,我感觉专家一定对这节课花了很多的功夫,思考的很深刻。他们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抓住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关键的知识上花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达到真正的理解。<br> 课后听取了周卫东老师的《基于儿童的数学学习》<br> 他认为,数学老师应有较高的数学观点,观点越高,事物越简单。他强调关注核心意义,结构关联。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只重当下,不念过往。数学本身就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应用的广泛性。对事物的本质越清晰,越能把握住问题的关键。<br>三、罗鸣亮老师的《小数乘整数》<br> 我是罗老师的忠实粉丝,听了罗老师几节课,非常喜欢罗老师的上课风格。他习惯上以问题为导向,擅于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课堂上充分的尊重学生,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及“让学习正真发生”。作为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罗老师吃透教材,凝练核心问题贯穿整节课,课堂中我感受到朴素简洁的有效提问,问到了学生的心里,问到了能使每个学生都有话讲的认知反问。一做判断,说理由,矛盾,冲突/反驳也许这才是最能激起每个学生自觉卷入学习的状态。<br><br> 回到这节课中,这节课教学内容非常简单,几乎所有同学都能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罗老师表示这节课非常简单,几乎百分百同学都能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那么这节课教什么就成了老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所以罗老师才在课程开始让学生提出内心真实的困惑,然后围绕这些困惑展开教学。这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个数学老师,不仅要充分的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还要研究学情,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教材思考我们老师应该教什么,学生有哪些困惑需要解决。这节课中学生们的困惑可以简单归纳为“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以及竖式如何去列”。罗老师课前对孩子们可能出现的困惑做了充分的预判,课堂上灵活利用生成的教学资源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相互交流中自我解惑。当出现上图可以表示下面哪个算式的道理时,我一时也蒙了,习惯上认为应该表示3X4,可是算式选项中确没有出现,其实这就是一种思维定势。罗老师将这幅图用活了,打破了学生思维的局限,巧妙的将计数单位引入到小数乘整数的计算中,将抽象的计算原理变得形象化,非常钦佩罗老师的教育机智。在处理列竖式格式问题上,或许我们一般都会直接告诉孩子列竖式时我们应该与前一个因数末尾对齐,没有为什么书上就是这么说的,而罗老师是让孩子们充分的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渐渐发现当与第一个因数末尾对齐时计算比较方便,让学生在自我思考中体会数学规定的合理性。其实我个人认为只要理解计算原理哪种方法都能算出结果。从学习的阶段看,现阶段小数乘一位数整数怎样对齐都可以,只是哪种方法更有优越性的问题。随着小数乘法的深入学习学生会渐渐发觉”与第一个因数末尾对齐“计算的优越性。所以我非常认同罗老师的处理方法”放任,任其探索“当其真正发现矛盾时就能够体会课本安排的优越性。<br> 之后罗鸣亮老师做了《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的讲座<br> <br> 听了罗老师的课让我坚定了数学课上讲道理的决心。<br> 数学教育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还数学以本来面目, 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的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用合情合理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通过数学本质的揭示,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促进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我们数学课堂上要注意下面几点:<br>1、创造机会 让学生想讲道理;<br>2、关注本质 让学生会讲道理;<br>3、深刻思维 让学生讲清道理。<br> 以有效活动为支撑,重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真实体验,从而从内心对所谓的“好方法”予以认同与信服.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盲点、认知误区和内心困惑,通过巧妙的引导,使学生感悟数学之“理”.学生掌握了方法又明白了道理,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有意义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灵动、生长的知识,利于有效存储与记忆;这样的数学学习也就变得简单而轻松,才不会觉得枯燥与无味,才能体味到数学之理性美,进而对数学及其学习活动产生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到有用的数学。<br>四、吴正宪老师的《多位数乘两位数》<br> 吴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确了每一种运算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重视知识的呈现过程,在算法多样化的培养上,当一个具体的问题提出以后,学生有许多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有的与老师的思路相同,有的不同,甚至有的想法很笨,但这些想法都是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的出来的,他经历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他的想法“笨”,但思考一点也不少,教师要给予尊重,鼓励学生这种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种适合自己的笔算方法,通过交流,学生会自己比较那一种方法更适合自己,从而选择对自己来说“最优”的方法,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br><br> 之后吴正宪老师做了互动交流和讲座<br> 五、俞正强老师的《面积的认识》 本节课上,无论是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还是让学生用不同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俞正强老师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拼摆等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加深学生对建立统一测量单位重要性的体验。<br><br> 然后俞正强老师做了《这节课为什么这么上》的讲座<br> 俞正强老师作了“这节课为什么这么上”的微讲座。为什么这么上?一是为了学生的数感,二是知识的需要。两张图完美诠释。讲座幽默、风趣,简洁、明了,意义深远。<br><br>六、张齐华老师的《线段、射线和直线》<br> <br> 该课清新自然,在从容、幽默的语言中,更多了一份智慧、灵动和诗意。他用高超的语言艺术,幽默又可爱的行为方式“勾”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出学生的探究欲望、“撩拨”学生的学习热情。他在课堂上亦师亦友,以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教学,相信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和谐统一。<br> 之后张齐华老师做了《社会化学习:机会、深度与素养》的讲座。<br><div><br></div> “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这是张齐华的座右铭,更是他每一堂课留给大家的真实写照。有人说,张齐华课堂的这份独特源自于他过人的语言功底,我以为这话至少说对了一半。数学是一门理性十足的学科,数学语言本身的准确、概括、凝练自然制约着数学教学语言的风格。然而,从小喜好文学,博览群书,对朗诵、表演等又颇为爱好的他,无形中成就了那种既有数学教师的准确、凝练,又有语文教师的激情、诗意的教学语言,加上在课堂上快捷的反应与准确的判断,又使其教学语言多了一份特有的敏锐与智慧。“听张齐华上课,你很难预料到他下一个环节可能会做什么。”这种对课堂莫大的心理期待,既吸引着听课教师,更拨弄着每一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与向往。<div> 老师都是在做引导者,启发者,陪伴者和欣赏者。这才是真正的课堂,学生的课堂,和美的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和,教学艺术才会美、学生表现才会美、教学效益才会美。<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