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教育的活力从哪儿来?</p><p>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p><p> </p><p>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之《活的教育》篇,内心顿时感觉有一股力量,这力量直入灵魂的深处。我一味的反思自己:平日的意识太过肤浅与平庸。</p><p><br></p><p> 陶先生把教育分为三部:A死的教育,B半不死不活的教育,C活的教育。死的教育,我们索性把它埋下去,没有指望了!不死不活的教育,我们希望它渐渐地趋于活。活的教育,我们希望他更活!这是陶先生对教育的认识,也是他对我们教育人的期望,期望我们能保有活的教育,在教育事业上有所作为。</p> <p> 陶先生的理论与说辞不是死板的教条,不是一味的下定义和堆砌专业的术语,而是从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说起。一片树叶、一条小溪、一束阳光、都是他拿来做学问的的依据。他处处依据实情,依据大自然和独个人物某个年龄段所特有的现象与特质来给我们读者举一反三,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如果我们平时在教学中都能使用上像陶先生的生动活泼的举例,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氛围也会生动有趣许多。这便在无形中成就了活的课堂,我认为这就是教育活力其中一个方面的体现。</p> <p>如此来说,陶先生是一个多么热爱生活的人啊!只有极其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尤其强调活,活得有趣活得自然,“活”色生香嘛!所以我们学活的教育,首先要学习陶先生对生活的热情,有了热情,才会热爱。听一听什么是活的教育?陶先生是这样比喻的:鱼在岸上,你若把他陡然放下水去,它的尾和鳍都能得其所哉,行动不已。鸟关在笼里,你若把它放到树林里去,他一定会尽其所能前进不已。活的教育正像鱼到水里鸟到树林里一样。再比喻:花草到了春天,受了春光,太阳光的同化和雨露的滋养,于是生长日速。活的教育好像在春光之下受了滋养似的,也就能一天进步似一天。换言之,就是一天新似一天。更妙的是他举的一个例子:我们从小孩子玩儿的时候,假以木块搭个架子,小孩子看着必定很好玩。后来我们忽然把他推倒,那小孩子就更以为好玩了,欢喜了。假如我们再进一步,以这架子,不由我们推倒,让小孩子自己去推,那么这时小孩子的欢喜,我敢断定比以前更欢喜的多了。</p> <p class="ql-block">其实这些例子我们司空见惯,却并无丝毫感觉,甚至有些漠然。可是一旦听陶先生总结出来,才恍然大悟似的。由此可见,专家是善于发现并捕捉一切事物的特征的,也是善于总结生活中的一切经验的,甚至就连细微处也绝然不会放过。而我们一般人与他们的的差距,往往就在于点滴间的疏忽与不放在心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有大的说辞,光是这几个比喻,这几个例子就已经足够让我们感知活的教育的细枝末节了。活的教育是会呼吸的,能触碰的,可嗅可闻可视的,所以我们的课堂要让阳光能透得进来,让小鸟能与我们对话,让小草挺直了腰板。这样我们小学的学生才是有机的学习,才会快乐有趣的成长。当然,陶先生也形象地告诉我们:教育儿童就要按他们的需要的力量若何,不能拉得一样。比方吃饭,有的人饭量大些,他要吃5碗或6碗;有的饭量小些,他只能吃一两碗。我们对于他就只能听其所需,不能定下死规。要是我们若规定了,比如吃两碗的定要逼他吃五碗才及格,那么这一定就使人生病了!学校教育儿童也像这样,不能下死规强迫一律。所以教育儿童和承认儿童是活的,首先就要能揣摩儿童的心理。</p> <p class="ql-block">这是陶先生向我们娓娓阐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实际应用上,却稍有差池,甚至是相差甚远。因为我们有时会陷入了片面追求分数的深渊,我们对小学一二三年级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孩子,也太过执着于追求分数的高低,而忽略了他们天性的发展,或者是某些方面潜在的优质资源不能及时得到挖掘和发展。我们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不同的差异,这已经制约了有些孩子自身的生长发展,令我们的教育被动或着是停滞不前。</p> <p class="ql-block">那么教育的活力从哪儿来?综上所述要从对生活的热情和热爱中来,并在因才施教中求发展,同时还要不断学习以更新我们的思维。我们不要过分偏重分数,要少评判多重视孩子们的实际能力。小学阶段以孩子们身心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要以动手带动动脑为基础,以所见所闻所触所感为辅助,发展孩子们的智力与能力。多体验,多总结,尽可能缩短差距,于细微处见真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0.10.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