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太经典、较常见的作品未收录)<br><br>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br>22岁开始使用莱卡旁轴相机、从不使用其它照相机、从不使用闪光灯、从不摆布对象、从不剪裁照片、从不拍彩色。<br>70年没有变。<br>1947年同友人合伙建立了马格南图片社(巴黎、纽约),这是在摄影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神圣群体"、"马格南摄影师"这个称号是摄影师们仰望的最高爵位。<br>1952年出版摄影集《决定性瞬间》,这是纪实摄影的圣经。<br>2004年8月2日在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小镇“静悄悄”地逝世,享年95岁。<br>法国电视新闻报道:“世纪之眼闭上了!”“他的摄影定义了20世纪”。<br>法国总统希拉克说:“卡蒂埃-布勒松的逝世使法兰西失去了一位天才的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一位最具造诣并为全世界广为尊崇的最杰出的艺术家。作为时代不可缺少的见证人,他用激情去拍摄20世纪,以他博学的目光去记录人类的活动和文明。” <br> <br> 1.北京 2. 3.上海.1949 4.上海解放 1949 5.大内 1948 6.上海 小人书 1948 7. 8. 1948年 上海 国民党统治后期无限度发行纸币,造成巨大通货膨胀,物价每天都要涨多次。年底政府允许市民每人购买40克黄金,当时人山人海,警察也不尽力维持秩序,造成挤压致死者十人左右。 9. 北京.1949 10. 公公 1948 北京<br>“太监”是差不多所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族群。这张照片可能是这个族群能留在艺术史上的唯一作品。<br> 11. 北京.1948 12.阎锡山(1883—1960)<br>字百川(伯川),号龙池, 汉族, 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定襄)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清朝陆军步兵科举人、协军校,参加同盟会,组织与领导了太原辛亥起义。民国时期,历任山西省都督、督军、省长、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一级上将。解放前夕去台湾,卸职后避居阳明山著述至去世。1939年12月至1943年4月任山西大学校长,其著述有:《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阎伯川言论集》等。<br> 在风云变幻、政坛人物走马灯式地更换的民国时期,奉行“中的哲学”的阎锡山(1883-1960),却是从辛亥革命开始一直在山西掌权达38年之久的人物。但是,“中”是手段,随着形势和利害关系的变化,阎锡山立场可以随时变换;阎锡山最终还是在人民解放军的凯歌声中,结束了他在山西的统治。<br> 13. 马鸿逵<br>马鸿逵,西北军阀“ 四马”之一,先依附冯玉祥,后投靠蒋介石,任宁夏省主席长达十七年,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被人称为宁夏的“ 土皇帝”。加授陆军上将衔,曾获得一等云麾勋章,胜利勋章。抗战时第8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17集团军总司令,后任西北军政副长官、西北行辕副主任。<br> 马鸿逵,1892生于甘肃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韩家集阳洼山村,马福祥长子,祖父马千龄,在同治年间陕甘回民起义时,因劝说马占鳌(马千龄的同族侄女婿)降清,被左宗棠称之为“ 良回”。这就是马鸿逵后来自诩他家“ 不是造反的回回”一语的缘由。光绪初年,马千龄次子马福禄中武举人、武进士。马福禄在对抗八国联军的战斗中牺牲后,马鸿逵之父马福祥继承了其兄的职务和部队。马鸿宾是马福禄之子,马鸿逵是马福祥之子。<br>马鸿逵自幼受家庭重教习武影响,读书习武。18岁人甘肃陆军学堂学习,期间参与反清活动,秘密加入同盟会,被清军逮捕入狱。经马福祥奔走,保释出狱。后马福祥令他人军,任“昭武军”教官,骑兵中营帮带,率部阻击白朗。袁世凯因马鸿逵围剿白朗有功,授其陆军少将衔。后来袁世凯为牵制<br>各路军阀,令送公子人京,马鸿逵亦人京任侍卫武官。“昭武军”奉袁世凯之令,改编为“宁夏新军”,马鸿逵任新军分统,但仍在京担任侍卫。袁世凯死后,马鸿逵继任黎元洪的侍从武官。冯国璋任代总统,马鸿逵因其父与冯是盟兄弟,仍在京任侍从武官。<br> 马鸿逵是国民党军西北军高级将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910年毕业于兰州陆军学校。早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宁夏新军都统,1914年至1917年任袁世凯、黎元洪的侍从武官。1919年,段祺瑞上台后,马鸿逵升任第五混成旅旅长。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马鸿逵被曹锟、吴佩孚任为骑兵总指挥,率部开往热河。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马鸿逵表示顺从,1925年冯玉祥委任马鸿逵为国民军新编第七师师长,驻防宁夏的金积、灵武。后来马鸿逵参与中原大战,“四马拒孙”战争以及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1945年12月,任西北军政副长官、西北行辕副主任。1949年9月底马鸿逵逃到台湾,受到台湾“国防部”次长郭寄峤及马步芳父子的指控,要他对西北败局负责。不久,他被“撤职查办”,感到在台湾无容身之地,便谎称去美国就医,后来长期住洛杉矶。1970年1月14日,马鸿逵病逝于洛杉矶。<br> 14. 赵无极 旅法画家。<br>赵无极1921年生于北平一书香世家。<br>其家族渊源久远,族谱可直溯宋朝皇燕王。<br>赵无极自小即天资聪颖、对文学、中外历史极感兴趣。<br>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亲和叔父,对绘画艺术都十分重视。<br>他的父亲常不厌其烦地从美学及技巧的观点向子女解释一幅作品的伪劣,他的叔父则经常从巴黎带回一些仿制名画的明信片送给赵无极。<br>在一个知识份子家庭中,大家都对绘画艺术倍感兴趣与好奇,他便是在这种环境下激发起成为画家的抱负。<br>1935年14岁时,他入杭州美专就读,六年之中,由素描石膏像、素描模特儿到画油画,其中也学习国画临摹、画法理论及西洋艺术等课程。<br>他的早期作品主要以塞尚、马蒂斯、毕加索为师,画风比较接近西方印象派。<br>也就是人们所谓的“ 具象”时期。<br>1941年,赵无极举行首次个展,但他不满意明清以降的传统中国画。<br>他盼望有一种更令他满意的训练。<br>于是他在1948年与第一任妻子谢景兰前往巴黎。<br>在巴黎的日子里,他结识了许多画家,如拉吉、哈同、布兰姆等人,与当时的巴黎塞尔努奇美术馆长艾利塞夫熟悉,与诗人米修结为莫逆,而他与第三任妻子梵思娃也在巴黎结识。<br>他的绘画在巴黎获得全面开展,1949年5月即在克滋画廊举办首次个展。<br>他一面作画、一面思索,西方绘画发亦已达到一个必须突破的关口,于是他由克利的画中得到启示,一跃而入抽象的世界。<br>他继续探索绘画的可能性,而在中国水墨的渲染方式及空间观念中得到认识,<br>将他的绘画带到另一个阶段。<br>之后,他的画以色彩和空间分配,领着观者进入一个似无形又有形的无限世界。<br>赵无极从塞尚、毕卡索过渡到克利,此时艺术也从架构一个完整的世界过渡到随机创作的阶段。<br>至此,观众已无法直接从视觉形象来定义作品的内涵,1952年的作品“静物”,即是此类转型作品的典范。<br>画面中随意置放一些乾树枝及杂物,造型奇特且充满荒凉、神秘的气氛。<br>对艺术家而言,静物是色彩与符号,在一定光线下,配上各种冷暖色调的合,他摆脱了具象画风,从分解主观的外表,使客观的形体以简单的形式出现。<br>1958年的作品“云”之后,赵无极的作品不再有标题,他仅在画布背面注明创作日期。<br>他六七十年代的作品,逐渐摆脱一切法则,恣意地挥洒他的自由,以各种创新组合的方式去表达内在的需求与感受。<br>赵无极在其80年代以后的作品,随著年龄及阅历的增长,注入了较多的温情与灵逸。<br>激情与对立则逐渐溶进云彩或水气中,1986年的重要作品“向马谛斯致敬”,人们可以发现他的改变,他较注重画面的调和,色彩更为流畅。<br>如果说文字符号是他们创作的里程碑,则色彩的运用则扩张了艺术家的绘画语言。<br>一直到今天,年届80多的赵无极仍孜孜不倦地创作,他曾说:“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还能拿画笔、涂颜料,我就一无所惧,我只希望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手上的画,要比上一幅更大胆、更自由。”<br> 15.居里夫人和居里 16.Gandhi 圣雄甘地 17.印度总理尼赫鲁<br> 印度的政治家族尼赫鲁-甘地家族与圣雄甘地无血缘关系。当年圣雄甘地的追随者尼赫鲁和他的女儿英迪拉以及外孙拉吉夫(英迪拉的长子)相继成为印度总理。巧合的是,英迪拉嫁给了一位也姓“甘地”的记者费罗兹·甘地(Feroze Gandhi,生于一个区别于印度教的异教家庭),所以她的姓跟西欧一样,随夫姓由“尼赫鲁”变成了“甘地”,她的姓名便成了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这个政治家族才采用甘地这个姓氏,从而有了影响印度政坛的尼赫鲁-甘地家族一说,人们简称为甘地家族。新近宣布弃任总理的索尼娅·甘地是拉吉夫·甘地的遗孀。<br> 18.马丁·路德·金<br>1968年4月4日,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导人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洛兰汽车旅馆二楼他卧室外的阳台上被枪杀。<br> 金以宣扬非暴力和种族和解而闻名,当时他正倚着栏杆与站在楼下的民权活动家杰西·杰克逊谈话。<br> 金的被害尽管田纳西州政府在事发后立即布置警力维持治安,尽管黑人民权活动家一再告诫黑人千万记住有关非暴力信条,但领袖的被害还是激起了黑人们在这一地区的抗议和由此引起的骚乱。<br> 金生前曾说过,“我甚至有可能死去。但是,即使在斗争中我死去了,我要人们这样说‘他是为使我获得自由而死的。’”<br> 1963年8月23日,金率领一支庞大的游行队伍向首都华盛顿进军,为全美国的黑人争取人权。他在林肯纪念堂前向25万人发表了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当时,美国许多黑人没有投票权,种族隔离在美国各地十分盛行。金在1968年4月4日在田纳西州被暗杀。<br> 1929年1月15日,马丁·路德·金出生在美国亚特兰大市奥本街501号,一幢维多利亚式的小楼里。他的父亲是牧师,母亲是教师。他从母亲那里学会了怎样去爱、同情和理解他人;从父亲那里学到了果敢、坚强、率直和坦诚。但他在黑人区生活,也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和作为黑人的痛苦。15岁时,聪颖好学的金以优异成绩进入摩尔豪斯学院攻读社会学,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br> 19.Dominique Nabokov 美国摄影家 20.Andre Pieyre De Mandiargues卡特-布里森(左) 摄影评论家,作家<br>《布列松》一书的作者<br> 21.摄影家的女儿 22. lgor Feodro-ovich Stravinsky(1882-1971)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 美籍俄罗斯作曲家。1967<br>斯特拉文斯基是美籍俄罗斯作曲家。原学法律,后跟随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业余学习音乐,终于成为现代乐派中名副其实的领袖人物。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父为圣彼得堡皇家歌剧院男低音歌手。他曾师从里姆斯基一科萨夫学作曲。1939年定居美国,并先后入法国籍和美国籍。作品众多,风格多变。<br> 23..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雷昂纳德·伯恩斯坦 美国指挥家、作曲家。<br>曾就学于哈佛大学和柯蒂斯音乐学校。1943年任纽约爱乐乐团的副指挥,1958年成为该团第一个美国指挥。他在任的十一年间,正是该团的黄金时代,此间他曾荣获“桂冠指挥家”的称号,从此一举确立了第一流指挥家的名声。他创作的著名作品有《耶利米交响曲》,第二交响曲《渴望的年代》,小提琴独奏、弦乐和打击乐的《小夜曲》,舞剧《幻想自由》等。他写的通俗音乐剧《镇上》和《奇妙的城镇》是百老汇经常上演的剧目。1969年辞去指挥职务专门从事作曲,但仍在欧洲各地作客席指挥而引人注目。享有纽约交响乐团桂冠指挥家的称号。奥地利于1977年举行了“伯恩斯坦音乐节”来表彰他的艺术活动。 <br> 24.Jean Jean Guillou 让-吉优及女儿<br>出生于一九三零年。在巴黎完成学业以后,曾经在里斯本教学两年,随后在西柏林定居几年,并在那里创作他早期的管风琴作品以及室内乐作品。1965年在克拉科夫(波兰城市),人们首次欣赏到他的宗教剧《最后的审判》,同一年,在柏林艺术节上,他与爱乐乐团演出了写给《科尔布尔特的坟墓》的管风琴作曲。<br>1963年,他被任命为圣-欧斯塔奇教堂(Saint-Eustache)大管风琴乐师。在那段时间里,让-吉优谱写了五首管风琴与乐队的协奏曲、三部交响曲、一首小提琴与管风琴协奏曲、一首钢琴与管风琴的协奏曲以及一些管风琴独奏小品、与其他乐器合奏作品,还有钢琴小品。1982年,“美国风琴弹奏者协会”(American Guild of Organists)授予让-吉优“年度国际最佳演绎大奖”,为他的演绎生涯封冠首肯。作为钢琴演奏家,让-吉优曾首次在法国和英国演奏了尤里乌斯·鲁伯克(Julius Reubke)的钢琴奏鸣曲。1985年,为了几年JS巴赫去世三百周年,他多次在法国和国外完整地演奏了康托管风琴作品,演出音乐会达十多次。<br>从1970年开始,让-吉优担任苏黎世Meisterkursus de Zürich(即兴演绎学院)的教授。他的《管风琴:记忆与未来》一书阐述了自己作为管风琴家和作曲家对管风琴艺术的独到见解。作为管风琴的倡导者,他在二十世纪的管风琴艺术风格上有着重大影响,特别是领导建造了Alpe d Huez教堂、Chant d Oiseau教堂(布鲁塞尔)、苏黎世Tonhalle教堂、那布勒斯音乐厅管风琴。<br>在与PHILIPS、CBS、Festivo et Verany录制了一系列唱片(曾经获得1980年评论大奖、1982年布达佩斯李斯特学院大奖)之后,让-吉优目前签约与美国DORIAN唱片公司,而在1997年11月份,让-吉优用圣-欧斯塔奇教堂大管风琴亲自演奏的录音被PHILIPS公司以三张唱片出版发行,其录音时间跨越1995年-1997年。<br>让-吉优尤其对管风琴与其他乐器的结合很感兴趣,谱写的作品既有管风琴与乐队的协奏曲,也有钢琴、大提琴、单簧管等与管风琴的协奏曲。其音乐风格是将音乐诠释成诗歌,让音乐的符号如诗歌般传达出感情色彩<br>音乐喷泉<br> 25.阿维格多·阿利卡(Avigdor Arikha) 1929年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他的少年生活极为动荡,他13岁时被关进了纳粹的集中营,但他的绘画才能使他有幸被解救并于1944年进人巴勒斯坦,进人耶路撒冷的美术学校,后又赴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在此受战后流行于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风格影响很大。从50年代起,他被认为是以色列很有前途的前卫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在他的社交圈中有两人对他影响很大,一位是德罗特希尔夫人给了他很大的支援,另一位是著名的作家贝克特,后者在精神上一直给予他有力的支持。 26. Saul Steinberg 美国漫画家,插图画家 27.Marcel Duchamp 1968 马塞·杜 28. 马蒂斯..1944年<br>1905年,在巴黎的秋季沙龙画展上,一群青年画家展出了他们风格奔放随意而无拘无束的作品,被一位评论家贬斥为"野兽派"。这便诞生了现代美术史上的第一个正式画派。 <br> 野兽派的画家们没有正式宣言,也没有系统的理论,只在强调主观自由发挥,强调形的表现力上是一致的。 <br> 马蒂斯(1869-1954年)是野兽派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但"野兽派"时期只不过是马蒂斯艺术生涯中的一个短暂时期,马蒂斯的独特风格则主要是他在"野兽派"时期之后渐渐形成的。马蒂斯认为艺术有两种表现方法,一种是照原样摹写,一种是艺术地表现。他主张后者。他说:"我所追求的,最重要的就是表现….我无法区别我对生活具有的感情和我表现感情的方法。"马蒂斯一生都在做着实验性探索,在色彩上追求一种单纯原始的稚气。他向东方艺术吸取了许多平面表现方法,画面富于装饰感。在学习东方艺术的过程中,他从原来追求动感、表现强烈、无拘无束的观点,渐渐发展成追求一种平衡、纯洁和宁静感。他后来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说:我的作品"好象一种抚慰,象一种稳定剂,或者象一把合适的安乐椅,可以消除他的疲劳,"马蒂斯认为无论是和谐的色彩或不和谐的色彩,都能产生动人的效果,他还认为,色彩的选择应以观察、感觉和各种经验为根本, "色彩的目的,是表达画家的需要,而不是看事物的需要。" <br> 晚年,马蒂斯由于关节炎和其它疾病,已不能坐在画架前继续他心爱的工作。此时,他早已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已经创造了足够多的辉煌,但这位年近八旬的艺术家并没有闲着,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剪纸创作中,并以剪纸的形式创造出新的辉煌。客人们去访问他,会发现马蒂斯的卧室从天花板到四壁全都布满了彩色剪纸,有的粘在画布上,有的钉在墙上,有的则从空中垂落到地板上。这些彩色纸片帮助他最大限度地发挥纯色的表现力,对于这位高龄的艺术家来说,这或许就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表现自我的手段了。马蒂斯说:"剪纸是至今我所发现的表达我自己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他还说:"剪纸就是给色彩加上形态,其工作犹如给石块雕刻上形态的雕塑家所做的工作一样、"由此可见,剪纸在这位大师心中的地位。 <br> 马蒂斯利用剪纸进一步发展了他绘画作品中那种装饰风格的优美韵致,他的剪纸,富于幻想的情调,创造了一种神话般的如梦似幻的境界。马蒂斯的剪纸创作跃动着一种旺盛的生命力,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明朗而欢快。面对这些美妙的充满生命力的作品,你难以想象这是出自一位病痛缠身的八旬老人之手。<br> 29.马蒂斯的艺术成就<br>亨利·马蒂斯出生在法国北部小镇卡托,逝于尼斯的西米亚兹。他是20世纪初最前卫的美术流派——野兽主义的领袖。<br> 马蒂斯早年从事法律事务,23岁改学绘画,曾入朱利安美术学院师从布格罗,尔后进象征主义画家莫罗的画室。莫罗对色彩的主观见解对马蒂斯影响很大,莫罗认为“美的色调不可能从抄袭自然中获得,绘画的色彩必须依靠思索、想像和梦幻才能获得”。在他离开学校后又受西涅克的点彩派影响,同时吸收凡·高和高更所长,借鉴黑人雕塑和东方装饰艺术,表现出对传统艺术的彻底决裂。作品中体现了野兽派的美学观念:即大胆的色彩、简练的造型、和谐一致的构图以及强烈的装饰性,形成了他独特的画风——那就是世人熟悉的画面简洁、清晰,省略了多余的细节,以单纯的线条和色彩构成画面艺术形象。<br> 1908年马蒂斯公开表明了自己的艺术观念,他说:奴隶式的再现自然,对于我是不可能的事。我被迫来解释自然,并使它服从我的画面的精神。色彩的选择不是基于科学,我没有先入之见的运用颜色,色彩完全本能地向我涌来。他还说过:我所梦想的艺术,充满着平衡、纯洁、静穆,没有令人不安、引人注目的题材。一种艺术对每个精神劳动者是一种平息的手段,一种精神慰藉手段熨平他的心灵;对于他们意味着从日常辛劳和工作里获得宁静。他称这种艺术为安乐椅式的艺术。<br> 在野兽派销声匿迹以后,马蒂斯仍继续他的艺术探索。他为了研究人体借助于雕塑,他一生创作了大约70件雕塑作品。在20年代之前曾采用各种自由手法创造一种新的绘画空间,还经历了短暂的立体主义时期,但他从未出现支离破碎的物象,他通过研究如何将物体几何化、简化。他在不改变观点的前提下,将大块的鲜明色彩作抽象的安排,达到既富有装饰性又具有空间深度的效果。<br> 晚年的马蒂斯通过彩色剪纸来试验色彩关系。他的艺术达到极其简练,带有平面装饰性。然而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超越狭小的装饰天地,从而创造了“大装饰艺术”的概念。<br> 30. Joan Miró, 西班牙卡塔卢奇亚人, 1893年4月20日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 世界知名超现实主义画家, 其作品和一生都与Maeght家族和 Fondation的设立相关, 其艺术是来自纯粹的创造冲动, 不受传统和美学原则的限制, 在形式上常撷取幻想, 荒谬或充满诗意的意象. <br> 米罗1893年出生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父亲是一位金匠和珠宝商。米罗从小对大自然的风景非常热爱。画画对于安静及敏感的小米罗来说,似乎是一总习以为常的工作。胡安·米罗14岁时(1970年)进入巴塞罗那的St. Luke艺术学院学习,早年接触过许多前卫艺术家,如梵高、马蒂斯、毕加索、卢梭等人的作品,也尝试过野兽派、立体派、达达派的表现手法。逐步形成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当然,这成功还得益于他家乡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尤其是受到二维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民间艺术以及罗马式教堂的壁画的影响。米罗的艺术是自由而抒情的。他的画中往往没有什么明确具体的形,而只有一些线条、一些形的胚胎、一些类似于儿童涂鸦期的偶得形状。颜色非常简单,红、黄、绿、蓝、黑、白,在画面上被平涂成一个个的色块。看起来,这些画自由、轻快、无拘无束。但是,如果你认为它们是漫不经心一蹴而就的,那你就错了。它们其实是艺术家自由幻想和深思熟虑相结合的结果。正如米罗自己所述,“当我画时,画在我的笔下会开始自述,或者暗示自己,在我工作时,形式变成了一个女人或一只鸟儿的符号……第一个阶段是自由的,潜意识的。”但是,“第二阶段则是小心盘算。”因此,尽管米罗的画天真单纯,仿佛出自儿童之手,但它们绝没有儿童画的稚拙感,它们是缜密思考后的流畅活泼。<br>编辑本段画风<br> 他的艺术代表了超现实主义的另一种风格,其超现实主义作品主题来源于记忆和梦境,即有机的超现实主义。带有怪异和幽默的特征,包括扭曲的形体和古怪的几何结构。他企图要毁灭理性和逻辑的主宰,把无意识和非逻辑心灵的冲力从中解放出来,且探测不可见领域和视觉世界的奥秘。米罗后来把形体和结构抽象为点、线和爆发的色彩。米罗的作品是令人愉快的,其画面洋溢着自由天真的气息,往往人见人爱。<br> 米罗艺术的卓越之处,并不在于他的肖像画或绘画结构,而是他的作品有幻想的幽默——这是其中一个要素。另一个卓越之处就是,米罗的空想世界非常生动。他的有机物和野兽,甚至他那无生命的物体,都有一种热情的活力,使我们觉得比我们日常所见更为真实。<br> 米罗是非常多产的,画风始终如一而又多样变化。以至想要一般性地追述一下都十分困难。早期作品受塞尚、梵高和毕加索及野兽派画家的影响,作品或带有极为精雅的色彩和线条的运动,或具有立体主义的作风。在1920年代中期,他在他的新天地中,探索了非常困难的一些方面,从《哈里昆的狂欢》的复杂性,到《犬吠月》和《人投鸟一石子》这类作品非常有魅力的单纯性。1928年他访问了荷兰,受到荷兰少有的几个大师的影响。他制作了一系列的绘画,题名为荷兰的室内,那是从真实到幻想变形的实例。<br>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米罗就定居在帕尔马·德·马略卡。在与战争隔绝的年月里,他需要沉思和重新评价一切,这促使他阅读了一些神秘文学作品,并且聆听莫扎特和巴赫的音乐。到了1942年,他制作了一些标题为星座的小幅水粉画,这些作品是他的最错综最抒情的构图,又恢复了他1920年代作品的优美和华丽。但是,艺术家这时所涉及的是飞翔和变形的构思,是他所瞑想的鸟儿迁徙、蝴蝶群季节性的更替以及星座和银河的流动等变体画。这些星座画,于1945年在纽约的皮埃·马蒂斯美术馆展出,并促成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的出现。从1930年开始,米罗已在纽约定期展出作品,除了毕加索和马蒂斯之外,他比当代欧洲的任何大师都更为知名。作为超现实主义的有机抽象这一支派的领导人物,对年轻一辈美国画家,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些人,当时正在摆脱社会现实主义和地方主义,寻找新的出路。<br> 除绘画外,米罗也涉足其他领域,如蚀刻、平版画、水彩、蜡笔、拼贴画等。他的陶瓷雕刻作品尤其著名,例如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的两件巨大的陶瓷壁画,即1957年到1959年间创作的两项陶壁作品——太阳和月亮之壁。<br>1983年,米罗在12月25日逝世,享年90岁。<br> 31.夏加尔<br>1887年生于俄国西部的小城捷布克斯。是现代绘画史上伟人,游离于印象派、立体派、抽象表现主义等一切流派的牧歌作者。他的画中呈现出梦幻、象征性的手法与色彩,“超现实派” 一词就是为了形容他的作品而创造出来的。夏卡尔仿若是看到过这些被描绘的绿色的牛、马在天上飞,躺在紫丁香花丛中的爱侣,同时向左和向右的两幅面孔,倒立或飞走的头颅、中世纪的雕塑。<br>1910年,夏加尔离开了俄罗斯,告别了贝娜,只身来到巴黎。<br>弗兰兹·迈耶尔认为,1937—39年画中的“新自然感觉”是夏加尔在那一时期个人事务的安全感不断增强的结果。<br>夏加尔的作品遵循一种永恒的可以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主题,而且这主题能使人联想到生活本身的持续性。<br>夏加尔回到俄罗斯以后,因为没有以前的作品用来对照以激发灵感和一较高低,只好再次改弦易辙,专攻肖像画及生活情景画。到1915年,他已能在莫斯科举办首次个人画展;<br>同年,他与贝娜·罗森菲尔德结婚,这种如胶似膝、恩爱情深的夫妻关系一直延续了30年之久,直到贝娜逝世为止。夏加尔对贝娜的爱情始终是他绘画作品中不断表现的灵感。<br>在法国,夏加尔重新开始早在1931年就已着手进行的为《圣经》绘制插图的工作,这次是一种崭新的、比较自由的风格。<br>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1887 年-1985年)是现代绘画史上伟人,游离于印象派、立体派、抽象表现主义等一切流派的牧歌作者。他的画中呈现出梦幻、象征性的手法与色彩,“超现实派”一词就是为了形容他的作品而创造出来的。<br>他出生于俄国维切布斯克的一个犹太人家庭。21岁时到圣彼得堡考中央高等工艺美术学校未取,入具有现代艺术倾向的巴克斯特画室学习。23岁赴巴黎,在巴黎参加了立体主义画家的活动,并成为莫迪利亚尼、苏丁等巴黎派中的成员,他在很短的时间里,接受并融会了凡·高、野兽派和立体派的艺术精髓。1914年大战爆发,他回到俄国应征入伍。1915年与帕拉结婚,这时他对悲惨现实有了新的认识。当俄国革命爆发时,被新政权主管意识形态的卢那察尔斯基任命为故乡的美术委员,这期间他积极地筹建创办美术学院和美术馆。他毕竟是位现代艺术观念的画家,不适应新政权又于1922年重返巴黎。在以后的战争和种族迫害的动乱年代里,夏加尔在作品中引进了悲剧的、社会的和宗教的素材。二次大战时迁居美国,当妻子去世后,他对过去的和更遥远时期的强烈回忆又贯穿了他的作品。大战结束后,夏加尔成为西方画坛一位活跃的艺术家并往返于世界各国从事创作和活动。yishujia.findart.com.cn<br>他的风格兼有老练和童稚,并将真实与梦幻融合在色彩的构成中。由于他的国家要求某有一种类型的艺术,他被迫远走他乡,在美国和法国之间来回。夏加尔是个高产画家,作品范围包括绘画,镶嵌画,舞台设计,织锦画等,许多公共建筑物,如巴黎歌剧院及纽约联合国总部等都有他的作品。夏加尔是一位追求天真纯朴,从俄国乡下犹太居民到巴黎的画家。他历经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实验与洗礼,发展出独特个人风格,在现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br>夏卡尔仿若是看到过这些被描绘的绿色的牛、马在天上飞,躺在紫丁香花丛中的爱侣,同时向左和向右的两幅面孔,倒立或飞走的头颅、中世纪的雕塑。<br>马克·夏加尔(1887-1985)出生于俄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岁时他前往彼得堡学习绘画,并于1910年跟随他的老师到巴黎工作。在巴黎,夏加尔广泛结识“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派画家,对构图样式和色彩语言的新理解,打开了他梦想世界的大门。夏加尔的成名作《我和故乡》,倾注了他对俄罗斯乡村的热情和对犹太人小村庄的眷念。他在追求现代艺术形式的同时,更加注重描绘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1914年,夏加尔返回俄国服兵役,此后又从事剧院的舞台美术设计,他还曾在新生的“苏维埃”担任过美术人民委员和革命艺术学院的院长,但因不适应新政权,夏加尔于1923年离开前苏联定居巴黎。1941年,夏加尔迁居美国。1945年以后,夏加尔成为西方画坛一位活跃的艺术家。yishujia.findart.com.cn<br>夏加尔善于将立体构成因素自由地融化在富于幽默感和抒情味的表现语言中,画风自由浪漫,具有梦幻色彩,多表现自己对故乡的回忆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生日》这幅作品就是对婚后幸福生活的描绘。夏加尔运用超现实的梦幻手法表现生日的一个梦境,画面上他本人和妻子心醉神迷地飘浮在空中。夏加尔抛弃了形体分解而采用色面分割手法,以人物的黑色礼服、黑裤子与红色的地毯、桌子台布等,营造一种热情而温暖的爱的气氛。夏加尔称自己的艺术是“心理的写实”,他描绘的不是物体的外观形象,而是内心感受的世界。<br>夏加尔不但追求天真纯朴,并感性地面对生命、爱情与艺术。由于受到俄罗斯民俗和犹太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夏加尔的绘画所呈现的是一种另类的象征主义意象,在梦幻般的飘荡游移的画面上追求与众不同的独特形式。夏加尔历经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的实验与洗礼,发展出独特的个人风格,在现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br> 32. Francis Bacon弗朗西斯·培根<br>一健壮小偷夜闯名画家培根的画室,被培根发现,培根于是“乘人之危”,提出报警和上床供小偷选择。此后七年,小偷就成了培根的同床人并兼职模特儿,由于两人之间矛盾重重,这段充满爱恨的畸形恋情最终以自杀结束……<br>这世上有2个伟大的脑袋被唤作Francis Bacon。一个是文艺复兴时期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Francis Bacon。因为一部电影《Love Is the Devil》使我得知了另一位弗朗西斯·培根——战后欧洲最具个人色彩、最强有力又令人不安的艺术狂人,也是本贴的主角。 <br>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6年)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成长于英国,严重的哮喘病阻碍了其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1927年培根离家在柏林呆了8周,而后,培根前往巴黎,参观了美术馆,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9年,他回到伦敦,在画室里用了二三年的时间使自己成为了所谓“二流的装饰画家”,同时,不断实验水彩画与素描。他的地毯设计和早期绘画、水彩,稍具立体主义的风格;不久他又受到上世纪20年代末毕加索的生物形体的影响,作品更加有机而怪异,更具超现实主义的特色,不过一直都默默无闻。1943年-1944年,由于哮喘病而不能服军役,培根转向了专业的绘画活动,并从此开始了他真正的艺术生涯。<br> 1944年培根完成了他的第一幅成熟的作品——以基督受难为题的三张习作。该作品以三联画形式构成,画面分置,各有一个生物躁伏于方盒形的阴影中,而背景中生动的橙色代表着复仇女神的影像,置于《基督受难图》的底部,其形令人惊惧。其后在1945年的作品《风景中的人物》和1946年的《绘画》中,对人体形象的表达更为直接——极具进攻性,变形古怪,令人惶恐。培根处理的仍是当时欧洲普遍存在的隔离、痛苦的存在意识,并将其逐步推至比迪比费更远的精神苦恼上去。培根作品中的精神恐慌在冲击力上既是情节剧般的,又是心理上的,常常看似直接来源自二战后灾难性新闻报道和集中营、大屠杀的视觉描述,带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危机感和一种想像中的模糊动感。培根用一种当代预言家式的狂暴与创新,陈述战后欧洲的绝望。他的大量形象以各色照片为基础,一幅画中混合了许多完全不同类型的元素——报纸上的新闻照片、剧照、运动中的动物照片等。直到20世纪50年代,他以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的名画《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为本,改画成50多幅《肖像研究》的变体画作品,这些生动而有力的变形使教皇不可一世的统治变为恶魔的形象。受早期新闻胶片的影响、迈布里奇的运动研究、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以及直接引用希特勒及其党徒的新闻照片,创造了一种半真半幻的世界,一种公众的恐怖与个人的恶梦。然而,用培根自己的话说,无论这些作品看上去如何复杂、神秘,其目的在于去“诱捕真实”,营造一种尽可能强烈的紧张感,却不陷入幻想之中。它们通常尺寸较大,表现之铺陈壮丽,其用色与笔触让人想到16世纪威尼斯画派提香的作品。凭借绘画作品的独创性和有力的风格,培根声名鹊起。<br> 培根喜欢畸形和病态的主题,最擅长运用多变的技法以有力笔触表现人物形象的孤独、野蛮、恐怖、愤怒和兴奋。并根据自己内心的幻象和痛苦,运用漩涡式样的笔触,表现被摧残后的扭曲和破碎的心态。在培根的笔下,形象不再是按照真人或动物画出来的,他向人们展现了命运被遮盖了的景象。他形容自己的作品是“试图把某种情绪形象化”。正因为如此,使得一个人的孤独和苦恼成了他最喜欢表现的主题。他的画面上往往出现的是一个可怖的、痉挛的、孤寂或挣扎的肉体,一个难以名状的“食尸鬼”或是一个咆哮着的恶魔,它或坐或站在一个幽闭着的阴森的空间中,很像一个阴暗的单人牢房。这些怪诞的变了形的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痛苦和紧张的情绪震撼了西方画坛,也使培根作为揭示人类生存困境的艺术大师蜚声大西洋两岸。<br> 培根的作品大都是即兴的,他的想象力在他的《基督受难图》三联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在他的《基督受难图》中,肉体被随意地拉扯成各种形状。据他自己说,他所要塑造的是一个痛苦和恐怖的世界,是要画出巨头和掌权者的孤寂。<br>培根发现在没有模特的情况下,他能更轻松地以粗暴之力为画面带来紧张之感。为了脱离传统的绘画程序和探索新的可能性,培根开始采取随机方法——往画布上甩溅上一抹颜料,将其视为一种与他所喜好的赌博近似的冒险行为。<br><br> 培根阅读广泛,思想独立,其作品作为战后描绘人类形体的力作,在英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都具有独特的地位。弗朗西斯·培根或许是战后欧洲最具个人色彩、最强有力又令人不安的艺术家。他在抽象风格为主导的时代,以人的形体作为创作的对象,并且也是首批公开的描绘同性恋主题的艺术家之一。培根是英国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其作品在他1996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去世后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约翰·拉塞尔对培根有恰如其分的描述:“他从来不把自己钉在某一件事情上——比如一所学校、一个家、 一个办公室、一个职业、一种生活方式,乃至一个国家……他老是终止他通常给人们的形象感觉:他是大自然万物中不可分类的一个。” 培根懂得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不注意社会的准则和禁忌,“远离这一切,达到了否定或违反的惊人程度”。仿佛一切都不存在,他的存在完全是个人的。他并不忠诚于油画颜料的传统性质,作画笔法草率,却具有精湛的技巧,他对于一张平庸的彩色照片与一张名画的态度无太大差别,按照他的观点,“每一形象在潜在意义上与所有的形象相等”。 他让自己的想象力在画面上驰聘,白日梦的基调屡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在冥想的冲动中不停地创造着。<br>苏富比将于11月9日在纽约当代艺术品晚间拍卖会上出售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著名作品“运动的人像”(Figure In Movement),估价为700-1000万美元。 <br> 英国画家弗兰西斯-培根习惯使用人物形象为基础进行创作,其画风受北欧怪诞风格画家影响,作品通常以人的扭曲变形的身体为主题,以此传达画家的思想及心声。 <br> 弗兰西斯-培根于1985年创作这幅肖像画,同年,这幅具有纪念意义的油画被送给该画家的医生。从2008年开始,弗兰西斯-培根作品系列回顾展先后在泰特英国和普拉多博物馆(Museo del Prado)举行,今年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行。,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上世纪英国最独特的现代主义画家。擅长用多变的技法以有力笔触表现人物形象的孤独、野蛮、恐怖、愤怒和兴奋,根据自己内心的幻象和痛苦,运用漩涡式样的笔触,表现被摧残后的扭曲和破碎的心态。 <br>在培根的笔下,形象不再是按照真人或动物画出来的,他向人们展现了命运被遮盖了的景象。他形容自己的作品是“试图把某种情绪形象化”。<br>路透纽约5月14日电(记者Christopher Michaud)---出生于爱尔兰的画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画作《三联画》(Triptych, 1976)周三在索斯比(Sotheby)拍卖行当代作品拍卖会上以8,600万美元的价格拍出,创下了战後艺术品拍卖价格的新纪录,也使这次拍卖会成为索斯比近300年历史上成交金额最高的一次。<br>这次拍卖会的总成交金额达3.62亿美元,超过以往该行印象主义或现代艺术作品拍卖会的最佳纪录,也显示出当代和战後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势头。<br>画家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16-17世纪大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旁系後代。<br>索斯比先前预测培根的这幅作品可拍出7,000万美元,成为今年春季拍卖会上的标王。但是两位意向坚决的电话买家将价格抬高到了8,628.1万美元。(2008 )<br> 33. 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贾科梅蒂(右)<br>,瑞士超存在主义雕塑大师,画家。1901年10月10日生于博尼奥,1966年1月11日卒于库尔。早年画过素描和油画,成就最大的是雕刻。作品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普遍存在于人们心理上的恐惧与孤独。<br>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确立了独特的现代主义雕塑语言:<br> 在现代雕塑史上,瑞士雕塑家贾柯梅蒂以其对开放空间结构(open-space construction)的探索确立了独特的现代主义雕塑语言。年轻时他曾经是一个优秀的超现实主义雕塑家,为了表现他“亲眼所见的东西”,贾柯梅蒂以近十年的隐居生活,苦心孤诣地探索一个最有限的主题-----人物和头像,他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进行形式的实验。无论单人像或是群像,贾柯梅蒂独特的火柴杆式的人物展示了一种人类精神的影像,尽管孱弱无助,但却直直地挺立着;尽管伤残而犹疑,但却行进着寻找着。它几乎已始终不变地被作为现代人孤独感的完美写照。<br> 34.Christian Dior 克里斯汀·迪奥<br>这老先生的尊容可能没有几个人感兴趣、没有几个人认识。<br>但他的名字:克里斯汀·迪奥,简称CD,在全世界的某些区域(上层、时尚、服装、香水……)那可真正是如雷贯耳。一直是炫丽高雅的代名词,CD象征着法国时装文化的最高精神。<br>Dior一词在法语中是“上帝”dieu与“金子”or两词的组合<br> 35.Coco Chanel 可可.香奈儿<br>香奈儿原名Gabrielle Chanel ,1905年她当上“咖啡厅歌手,在不同的歌厅和咖啡厅卖唱维生。并起了艺名“Coco”, Coco的法文原意是椰子或甘草柠檬露<br>这位意志坚强、有着超凡创造力的女人使CHANEL的名字及其两个背向紧扣的C的字标志成为一种时尚和文化的象征,它代表着风格和地位。成为现代女性衣着的先锋。 香奈儿改变了时装的概念,使服装艺术真正迈入20世纪。 <br>可可·香奈儿一生未婚,被她拒绝的求婚者不计其数。地位显赫,对香奈儿更是一往情深的威斯敏斯特公爵伤心地问香奈儿:“对你来说,难道公爵夫人这个头衔不够好吗?” “亲爱的,你要知道,” 时尚大师微笑着说:“地球上有很多公爵夫人,但只有一个可可·香奈儿。”<br>1971年6月10日,香奈儿独自为即将到来的时装发布会工作到很晚很晚,凌晨时她,睡下,却从此再也没有醒来,终年八十八岁。<br>这张照片摄于1961年,,香奈儿七十八岁。<br>有趣的是背景是一般用于装饰摆设无人翻看的整套百科全书。<br> 36.Jeanne Toussaint (1887-1978) 珍妮•杜桑<br>Cartier卡地亚:“皇帝的珠宝商,珠宝商的皇帝”。<br>20世纪初,卡地亚公司由卡地亚家族的路易、雅克、皮埃尔三兄弟共同执掌。<br>1919年,在一个上流社会的聚会上,年轻的杜桑遇到了卡地亚珠宝王国的掌门人Louis Cartier路易•卡地亚。杜桑口无遮拦:“怎么办呢,路易先生,我就是没有办法喜欢你们的那些死气沉沉的珠宝。” 尴尬的路易向杜桑提出邀请参加卡地亚珠宝设计大赛,他想通过这个高手如云的大赛让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女子杜桑出丑。结果,大赛的冠军却让杜桑夺得,按赛前的规定,杜桑进入了卡地亚公司。<br>杜桑主张艺术设计应该回归自然,她从大自然的动物和花卉中寻找灵感。为了获得艺术源泉,这个爱冒险的女子游说卡地亚的珠宝考察队前往美洲丛林考察,路易答应了,并且同往。传闻两人超越了年龄与婚姻的界限,有一段缠绵的故事,在卡地亚家族里惹出了风波。<br>后来杜桑为了成全路易的前途和维护卡地亚的声誉,寄情珠宝设计,设计出一系列极受欢迎的豹、虎、鳄鱼、蛇等猛兽风格的系列首饰。<br>1942年当路易为杜桑在塞纳河边举办庆祝酒会后,他们的车出了车祸,杜桑在一周后苏醒,而路易却没有能醒过来。<br>几个月后,又传来了雅克•卡地亚突然去世的消息,据说他是因为哥哥路易的死太过于悲痛,神经失常,酗酒过量。众人皆认为杜桑为灾星,而此时卡地亚唯一的继承人皮埃尔•卡地亚却对欲要辞避的杜桑说了挽留的话:“我并不是宽恕你,而是让你有机会宽恕我自己。” <br>1964年,即将离世的皮埃尔•卡地亚把杜桑请到家中,告诉她22年前那场车祸是雅克动的手脚,因为路易的夫人发现了丈夫与杜桑之间微妙的关系,扬言如不把杜桑赶走,就要将他们的丑闻公诸天下。雅克设计了车祸,只是希望杜桑出事,哥哥再也不用惦念,没想到却害死了哥哥。雅克极度恐慌和自责,终日酗酒……他离世前将秘密告诉弟弟皮埃尔。<br>为了守护卡地亚的声誉,皮埃尔几十年守口如瓶。直到生命即将结束,他终于向杜桑揭开尘封的秘密。<br>杜桑辞去担任了50年的而地位从来没有动摇过的卡地亚艺术总监一职。<br>经杜桑之手,卡地亚的许多珠宝套件都成了传奇和经典,比如最著名的猎豹这一设计,云扬四海。<br>杜桑的熟客除了有当年被称为“七次婚姻,收藏王子”的美国富婆Barbara Hutton芭芭拉•霍顿等,杜桑还是温莎公爵夫妇的好友和时尚顾问。她为温莎公爵夫人设计的著名的蓝宝石豹形胸针成了后来温莎<br>公爵夫人的个人象征。<br> 37.Duke of Windsor, Duchess of Windsor, 温莎公爵与温莎公爵夫人<br>当时爱德华八世是英俊而受人爱戴的英国国王,而相貌普通,干瘦强悍的美国女人辛普森已经有过两任丈夫和数位男女情人。如果他们结合则破坏了英国和英联邦的法律,首相及全体内阁将集体辞职。最终爱德华八世执政325天后选择退位,为“不爱江山爱美人”这句老话做出了最经典的注释。<br>退位后的爱德华八世受封为温莎公爵。辛普森成为温莎公爵夫人<br>温莎公爵夫人一直是英国历史上一个备受受争议的人物,人们不停地揣测她的私人生活甚至她的性别。<br>例如:1936年爱德华八世退位,他的弟弟登基成为乔治六世英王。乔治六世的妻子伊丽莎白,即2002年仙逝的102岁的仁慈宽和的皇太后(现任英女王的母亲),尽管当年是因为辛普森而意外登上了皇后宝座,但是她却对温莎公爵夫人——沃利斯·辛普森恨之入骨。从一开始,伊丽莎白就认定辛普森是一个“贱得不能再贱,淫荡无耻的女人”。伊丽莎白皇太后禁止皇室和政府公开关于温莎公爵的文件,直到她离世后,这批文件才得以在最近陆续公开,重新激发起公众对这场皇族恩怨的关注。<br>1972年5月28日,77岁的温莎公爵爱德华在巴黎去世,遗体被送回英国。<br>温莎公爵夫人在14年后1986年去世,享年90岁。<br> 38.Nancy Cunard 蓝茜.桂玛荷<br>这曾是一个色彩绚烂的名字,二十世纪30年代的时尚风向标<br>她的家族是英国大西洋航线的创始人Samuel Cunard爵士的后裔,名门望族。母亲貌美放荡,喜爱社交与艺术,情人遍天下,父亲沉迷商道,谨慎严苛,对妻子的行为挣一眼闭一眼。两人无心管教女儿,只给她请了40个仆人和一群分门别类的家庭教师。<br>家里夜夜笙歌,玩着当时流行的类似“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坐在角落里的小姑娘每次都能听到五、六个男士曾当过母亲情人的“真心话”。她最信赖的叔叔是当时知名作家乔治·摩尔,摩尔为她开启文字之美,鼓励她写作,等她稍长一点又说些挑逗的话。蓝茜几次见到摩尔跟母亲一起走进卧房,她问摩尔是自己的父亲吗,作家笑而不答。她准确无误地意识到自己是一次偷情的产物。<br>她那反叛、自毁,轻蔑、沉迷的作风,不到20岁就显现无遗、骇世惊俗。<br>正逢“一战”,100多年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英国沉浸在狂妄自大中,一边坚信胜利属于英国,一边宣扬“为了国家而死十分甜蜜”以蛊惑年轻人。蓝茜为要上战场的士兵筹集善款,去预备营探班,与他们一起听滋滋啦啦的无线电、讲刺刀与子弹,她半裸着上身与士兵跳舞,同他们性交。最终,他们大多数都死了,她却还要活着。<br>1921年她出版的第一本诗集《视差》写的就是这段时光:她为死去的年轻人感到内疚,为妄图用性来抚慰(或反抗)的徒劳感到痛苦。她爱上了一个士兵,很快他就在前线战死,她又迅速嫁给了一名军官,婚姻只持续了20个月。从此她再也没结婚。<br>伦敦的报纸热中报道她的成人礼宴会,刊登她那从赛马会运来的四套配着精良行头的阿拉伯良马的马车和一大堆采购自巴黎的保罗·波烈群袍。<br>几年后蓝茜移居巴黎,她不是个天真漂亮的瞪羚,但是她皮肤皎白,美貌绝伦。她也深刻了解自己的上流身份与时髦风度,斜剪裁刘海,浓重黑眼线,那是“烟熏妆”的鼻祖,长长的琥珀大项链,非洲木手镯,再配上一只象牙烟嘴。她经常登上《VOGUE》时装杂志。 只要她愿意,就能接触到当时最活跃的文艺分子,艾兹拉·庞德,T S 艾略特,詹姆士·乔伊斯,萨缪尔·贝克特,聂鲁达……都曾是她的情人或挚友。她参与了威得汉姆·刘易斯引领的“旋涡派绘画”浪潮,被“达达团体”和超现实主义的小圈子所接纳。<br>名人们在文字里对她竞相赞美。他们爱她既是因为她的美貌、魅力或者放肆的性观念,也是因为她的热忱、正直以及对文学同等的才情和热爱。她也出版了诗集《月下》和《逃犯》,当母亲斥责她是无用的废物后,又在伦敦郊区开了出版社“Hours Press”,手工印刷,限量出版,是当时最成功的小型出版社。诗人萨缪尔·贝克特就是在那里第一次为世人所知。<br>爵士乐手亨利·克劳德大概是她最深爱,关系最长久的情人,但他是个黑人。蓝茜为他痴迷,被他所讲述的美国的种族歧视而愤懑,开始着手撰写长篇历史文化作品《黑人》。蓝茜的母亲对这段关系深为不满,轻蔑地对一记者说:“你是说,我的女儿认识一个黑人?” 为示回击,蓝茜在报纸上撰文两篇《有人‘认识’黑人吗?》和《黑人男性与白人妇女的关系》,从此母亲与她断绝往来,剥夺了她的财产继承权。《黑人》有885页,对非洲历史与文化及全球黑人有纵观的描述,大约是最早的具有全球视角的黑人研究著作,可是蓝茜已被踢出上流社会,他的黑人情人也被视为丑闻,这本书被全然忽略。<br> 西班牙内战因为德国和意大利的参与而变成了一场反法西斯战争,她的一些情人站到了法西斯一边,她站在了另一边。她被《曼彻斯特卫报》聘为战地记者(她精通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德语),是坚守在西班牙的少数记者之一,写文章抨击弗朗哥暴政,帮助难民离境。一度她被希特勒列在颠覆分子名单中,被弗朗哥政府通缉。更多的,这个被已经被剥夺了财富的女继承人,即使自己都吃不饱饭,也变卖家产来接济反法西斯力量。<br>蓝茜最后的家园,坐落在西班牙边境处的La Mothe山区,荒蛮而难以到达。因为颠沛、抽烟和酗酒她落下了一身病。写点小文章谋生,不出门也不见人。她不算众叛亲离,只是不愿意朋友见到她垂朽的暮年。一天她因为被风湿折磨外出散步,摔倒在路边,警察发现了这个孤独的无名老人,只能送进附近医院。在轮椅上她要来一张纸和一支笔,想写一首诗,随后她晕了过去,慢慢停止了呼吸。<br> 39.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1986.4.14) 西蒙娜·戴·波伏娃<br>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波娃头脑明晰、意志坚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西蒙·波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另一位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则在一次讲演中说:“西蒙娜·德·波伏娃介入文学,代表了某种思想运动,在一个时期标志着我们社会的特点。<br> 40.Leonor Fini(1918—1996)莱昂诺尔·菲尼 画家<br>生于意大利,主要受前拉斐尔派及奥布里·比尔兹利(Aubrey Beardsley)的影响。后来,她加入了超现实主义运动,时常回到某个反复的主题:一种神秘的性欲,雄性的造型,神话的风光。她的舞台设计体现出她的作品的一种新方向。她的品味、她的放肆,以及她的那个奇装异服的性伙伴,引起了巴黎社会的激愤。<br> 41.Marilyn Monroe (1926-1962)玛丽莲·梦露 美国演员<br> 玛丽莲·梦露是20世纪最著名的电影女演员之一。她迷人的表演和正值盛年的殒落,使其定格成为影迷心中永远的性感女神和性感符号。1999年,她获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之一。<br>梦露在水银灯下和镜头前几乎永远是神采奕奕、光鲜夺目的。布列松在梦露不经意间抓拍的照片,人们看到了梦露的天生丽质和安宁娴雅。<br> 42.ili Brik莉莉娅·布里克。<br>苏联未来派大诗人Maiakovski马雅可夫斯基终身未婚。十五年来一直追求莉莉娅·布里克。即使在他们的关系最热烈时,莉莉娅·布里克也没有与自己的丈夫离婚,只不过是……是他们三人住在一起。<br>诗人曾有九次经苏维埃政府批准正常出国访问,诗人感情苦闷时第十次提出出国申请:一个热恋诗人的美国姑娘在等着他。但是这次出国申请被拒绝。诗人饮弹自杀了,出国申请被拒绝不是全部原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br>诗人在自杀身亡前的遗嘱中写明他的财产和版税留给他的母亲和莉莉娅·布里克。<br>这次诗人出国申请被拒绝是莉莉娅·布里克通过自己的另一个情人,她的下一任丈夫办到的。<br>1978年莉莉娅·布里克87岁时服毒自杀。<br> 43.Ezra Pound 庞德 美国诗人 1971摄<br>庞德于1885出生于美国的爱达荷,通过菲诺罗沙(Fenollosa)接触到中国与日本古典诗歌。他在欧洲生活了很长时间,先是1917年在英国编辑Little Reiview,后来移居意大利。<br>二战期间他公开支持法西斯主义,用英语对美国广播法西斯宣传材料。1945年战争结束后,他被美军逮捕,押回本土等候受审。后因医生证明他精神失常,再加上海明威和弗罗斯特等名人的奔走,他于1946年被送入华盛顿的精神病院而免于受审。<br>在这期间。波林根-国会图书馆的诗歌奖评选委员会还是决定把奖授给他。<br>1958年,在许多他曾经帮助过的诗人作家的活动之下,庞德结束了12年的精神病院监禁,由美国重返意大利居于威尼斯,直至1972年去世。<br>这张照片摄于他去世前一年。<br> 44.Samuel Beckett塞缪尔·贝克特. 1965<br>贝克特(1906年-1989年),20世纪爱尔兰、法国作家,创作的领域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尤以戏剧成就最高。他是荒诞派戏剧(如《等待戈多》等剧本)的重要代表人物。1969年,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br> 45.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 (1940-)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右)<br>2008年10月9日13时瑞典学院宣布: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获得者是法国作家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 <br>获奖理由:“一位注重新历程、诗歌历险、感官享受的作者,也是探索超越现代文明和落伍现代文明之人性之间关系的探索者。”。<br>勒克莱齐奥出生于1940年法国尼斯,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1994年,法国读者调查中,克莱齐奥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是当今法国文学的核心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br>克莱齐奥的早期作品,诸如《诉讼笔录》、《可爱的土地》等,多寻找一种空灵与寂静,人物时常在形式、色彩与物质的海洋中摇摆不定,人和物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而他的后期作品,诸如《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则更关注心理空间,向着自然与人这两个“宇宙”同时进行宏观与微观的探索。 <br>在此以前30年,布列松未卜先知地拍摄下当年还是默默无闻毛头小子的勒克莱齐奥和他的女友以及他们之间的嗔怨。<br>现在掐指一算,作家已经年过古稀,他身边这漂亮的女孩怎样了?<br> 46.Carson Mc Cullers(1917一1967), 卡森·麦卡勒斯 美国作家<br>我没有查到这位美国作家写过什么书,我想不会太有名,但我特别喜欢这张照片的构图、构成、影调、气氛。<br> 47.Arthur Millet阿瑟·密勒 美国剧作家<br>阿瑟·密勒,早在密西根大学就读时,就开始了他的戏剧创作生涯。当时他埋头苦干了四天,写成了《黎明的光荣》(Honors at Dawn)剧本,获得了二百五十美元的大学里的霍普伍德戏剧奖奖金。<br>《推销员之死》作为一部经典作品,其强悍的情感震撼力使之影响欧美戏剧界半个世纪,此剧奠定了阿瑟·密勒的当代美国戏剧大师的地位。 48.Lincoln Kirstein美国编剧 49.Faulkner,William(1897-1962)威廉·福克纳 美国作家<br>只要谈到美国文学,人们都认为福克纳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他是美国“南方文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整个西方最有影响的现代派小说家之一。<br>福克纳从小生长在美国南方,后去欧洲游历,但最终依然回到美国南方。他所有的作品都以南方为背景。1925年出版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写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青年的痛苦与幻灭感。1929年出版的《沙多里斯》是以自己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的小说。30年代初,福克纳的几部代表作已经出版,如《喧哗与骚动》、《八月之光》等等。在美国文学界受到一些作家与批评家的高度推崇,但是除了《圣殿》之外,他的书销路都很差。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去好莱坞为电影公司写电影脚本。<br>1946年马尔科姆·考利编辑的《袖珍本福克纳文集》出版并附有考利所写长序,这使人们开始认识福克纳是个兼有深度、广度、历史感、乡土气与现代意识的大作家。以萨特、加缪为代表的法国文学界对福克纳的高度评价引起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对这个蛰居美国边远南方的作家的注意,福克纳在1950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福克纳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此后,他多次接受美国国务院的委派,出访日本、瑞典、委内瑞拉等国。1962年6月福克纳在家乡骑马坠下受伤,7月6日因心脏病发作而卒。 <br> 50.Albert Camus (1913-1960)阿尔贝·加缪 <br>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存在主义文学领军人物,“荒诞哲学”的代表。<br>加缪1913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家境贫寒。1933年加入法国共产党,1935年起从事戏剧活动,1937年成为新闻记者。二战中加入法国抵抗运动。<br>这张照片拍摄时,加缪正在写他的《鼠疫》,翌年该书出版后获得法国批评奖。1957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罹车祸身亡,年仅47岁。<br>加缪高扬的人道主义精神使他被成为“年轻一代的良心”,如今,半个多世纪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加缪著作及其思想的重要性,其成名作《局外人》也一再重版,印数突破千万册。<br>加缪安葬在离我家20公里的普罗旺斯小镇Lourmarin 芦玛罕.<br> 51.Jean-Paul Sartre让.保罗·萨特<br>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萨特是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鼓吹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