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阅江楼

谢玉盛

<p>2020年10月18日,重阳节前夕,一群老者相约登南京阅江楼。他们都是70岁以上的人了,半个世纪前,曾是初中的同班同学,漫长的时光未曾磨灭少年时的情谊。这次再相聚,依然是初心似锦,同学情深。</p> <p>阅江楼建在南京仪凤门旁边的狮子山上。百度文字:阅江楼是“中国的十大名楼之一,也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有`江南第一楼′之称”。</p> <p>此楼的出世颇有传奇色彩。明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登基后,想在扬子江畔的狮子山上建楼,并赐名阅江楼。楼尚未开建,便命群臣撰写《阅江楼记》。大臣文章多有歌功颂德之词,朱皇帝心中不悦,亲自写了一篇。不过群臣的文章也并非都是平庸之作,其中大学士宋濂所作的一文公认最佳,后选入《古文观止》。</p> <p>奇怪的是,建楼的地基刚刚打好,朱元璋忽命停建。原来天象不吉。这年的二月初一,出现300年一见的日全食,皇帝大惊,以为凶兆,遂命停建。就这样,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例烂尾工程凌空出世,而且一拖就是六百多年。直到1997年,南京市政府批准复建阅江楼,四年后竣工,从此结束六百余年“有记无楼”的历史。阅江楼实至名归。</p> <p>围绕阅江楼,诞生了一个阅江楼景区。南京市政府对建设这个景区可谓下足了功夫。这一段的南京城墙依狮子山而建,护城河抱山环绕。在城墙与护城河之间,建有一条宽阔的1000米长的健身步道。秋风送爽,道路蜿蜒,绿树成荫。左边的城墙写满沧桑,隔河相望,右边耸立的一幢幢高楼造型现代,亭台水阁散布河岸,恍惚中,游人仿佛置身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古今相映,四面都是风景。</p> <p>南京35公里长的城墙,唯这里有名,叫“最西北角”。沿山体而建的包山转墙,以其优美的大弧线造型,将城墙壮观的曲线之美,坦露于天地之间。近处的一座现代商贸城,据此取名为“大观天地”。</p> <p>穿过连接着狮子山的仪凤门,便是阅江楼景区的南门,从这里登山最为快㨗。狮子山原名卢龙山,后来朱元璋改名为狮子山。登山的路并不陡峭,穿行在古木林间,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很快就到达山顶,阅江楼便在眼前。</p> <p>阅江楼高52米,共7层(外观4层,暗3层。所谓暗3层,即外面看4层,里面是7层),与其他三大名楼不同的是,阅江楼虽属现代仿古建筑,但精美华丽,造型独特,具有明代皇家气派。</p> <p>进入楼内,底层高大亮敞。里面可说的有一椅一匾一壁。一椅是靠壁前的一把龙椅,选上等优质红木制成,重量超过千斤。龙椅靠背上雕有九条龙,栩栩如生。</p> <p>一匾是悬挂于大堂东侧的匾额,上书四个大字:治隆唐宋,为清朝皇帝康熙手笔。这是夸朱家的明朝比唐宋还要兴隆。</p> <p>一壁是龙椅后面巨型靠壁上朱元璋的《阅江楼记》(节选),由当代书法家席时珞书写,书法凝重宽博,刚柔相济,令人注目。</p> <p>说到这里我们得跑出来一下。阅江楼下的碑廊前,立着一块巨大的汉白玉石碑,正面刻着朱元璋的《阅江楼记》,背面刻着宋濂的《阅江楼记》。此碑高3.1米,宽4.8米,重15吨,为全国最大的汉白玉碑刻。</p> <p>阅江楼的二楼同样值得留连。可说的有一船一画。明永乐年间,朝廷取消海禁,扩大贸易,对外实行文化交流。当时南京的下关地区已成造船基地,造出的最大的船舶9桅12帆,长132米,宽56米,载重量达7000吨。旁边一个模型可见当年的雄风。</p> <p>一画是瓷画,反映的就是郑和七下西洋这段历史。全画高12.8米,宽8米,画面色彩斑斓,气势磅礴,可以说是明朝鼎盛时期的全景写照。如此大的瓷画,亦为全国之最。</p> <p>二楼还有一个地方值得去观看。就是明代16位皇帝的造像。这些图像都是根据历史记载和各种资料图片绘制,并按顺序悬挂于墙。了解明代历史的人,对他们并不陌生,不过最耳熟能详的,当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末代崇祯皇帝朱由检。崇祯皇帝因李自成攻入北京,惶恐中吊死在景山一棵歪脖子树上。</p> <p>从朱元璋登基到明朝灭亡,明王朝一共经历了276年,16位皇帝,但将这些封建君王集于一室,仿佛历史就在一瞬间,不禁默然。</p> <p>从这层楼一直往上走,就可以到达顶层。顶层可以凭栏远望。南京城360度无死角尽收眼底。无须招呼,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向某个方向眺望——万里长江横卧远方,护城河近在眼底。这种两水夹一地的奇观,让人误以为南京是一座飘在水上的城市。</p> <p>但是长江是这幅风景的主体。人们眼睛看着的心里想着的,是它的浩然与博大,是它的古往与今来。无疑,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是此刻每个人心中的不二情绪。</p> <p>站在耸立于狮子山巅的阅江楼上,感觉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明朝的故事。这些故事既让人振奋又让人沮丧。那个王朝早已灰飞烟灭,但是有着300万年历史的长江依然浩荡向前。不因朱家花落去,即废长江万古流。万里长江不知是否还记得朱皇帝这个人?这并不重要了,于一群老者来说,此刻,没有什么比天地赐予他们蓝天白云更让人心生喜悦的了。九月一瞥为秋,从来山高水长。历史,就在这个秋天里。</p> <p>本篇部分照片由同学顾东升、李郁华提供,诚致谢意。</p><p><br></p><p>谢谢各位亲们阅读。🌹🌹🌹</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