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柿林

雨人

<p>有一种情结叫念念不忘,那是我老父亲还在世时偶尔曾与我们说起过,他年少时为谋生,曾在四明山区给三五抗日游击支队当过挑夫。此番言语我一直记得,只是到了我辈也为了生计一直忙碌无暇顾及去探寻四明山的模样。</p><p>仲秋十月,丰收的季节,寻得机会约余姚四明山一游。耳闻位于四明山深处的余姚大岚镇柿林村秋景之美艳,今终于一觅。</p><p>路边的小草,野花摇曳,安祥的绽放。</p> <p>赴大岚镇路上不时有红红的柿子树闯入眼睑,秋天是成熟丰收之季,大岚镇的柿树格外引人注目。</p> <p>仰或是柿林村置于丹山赤水景区之中,还是丹山赤水景区位于柿林村辖区内?</p><p>这个门牌楼上书写的就是丹山赤水景区大门。</p><p>进景区门票每位八十元,老年人有优惠。正值柿林村在推金秋十月柿林第三届摄影节,鼓励报名参赛,评选有奖活动,也带动游客来此聚集,促进旅游。</p> <p>丹山赤水导游图</p> <p>进入景区沿途的小商小贩均是当地农家,将自产的柿子兜售给游客,红红成熟的柿子刹是令人夺目。</p><p>柿树以火柿品种为多,偶有脆柿。</p> <p>商家还备有包装盒,以游客携带方便,提升礼品柿档次。</p> <p>成熟了的火柿水晶般的晶莹剔透,火红火红着实让人喜欢</p> <p>去柿林村的山路是大小不同的石块铺就,走路有点绕。</p> <p>柿林村位于山坡的中间岭上,这颗百年老柿树是柿林村最大最老产柿量最高的柿王,一树能产一千多斤柿子,如今依然高耸挺立在村广场上,仿佛就是柿林村的象征和代表。</p> <p>  柿林村,四面环山,村周围古树参天,林木葱笼。满坡翠竹,流泉叮咚、鸟语花香,不但山水秀丽,又原始古朴,山居原貌保存完好。下图为柿林村景色一角,古村落老房子朴实,原始。</p> <p>背靠山前的农家终于因景区的开发而寻得商机,办起了农家乐,经营小餐饮,兜售农产品,走上了致富路。</p> <p>老街喜庆的装饰以柿林特有的产品火柿作为灯笼造型,新颖别致。</p> <p>柿王树上挂果的柿子,硕果累累</p> <p>传统老街得到很好的保护,依然是过去传承下来的老屋,没有现代建筑掺杂其中,很是难得。</p> <p>人们走在这条老街,宁静,安逸,惬意之情无需言表</p> <p>村中这口百年老井,滋养了柿林村民代代相传,源之不绝</p> <p>回馈村民劳动的天赐之物,代表柿林村民为之骄傲的火柿,以这幅照片得到了尽情的体现</p> <p>柿林还有一个更值得称颂的是“中共余姚四明山第一支部纪念室”位于柿林村的“耕读传家”四合院内。</p><p><br></p><p>中共余姚四明山第一支部纪念室由原省委书记薜驹题词。</p><p><br></p> <p>这是1938年6月余姚四明山上成立的第一个党支部,当时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揭开了浙东四明山人民英勇抗战的篇章。谭启龙、何克希、朱之光、陈布衣等老同志曾在这里浴血奋战,留下了许多革命足迹。</p> <p>院子对面的内墙上,鲜红的一对联道出了柿林历史上的博弈:“居人只道深山好,七百年来是战场”。莫非此处历史上曾经经历过腥风血雨?</p> <p>工农的标志,鲜红的国旗格外醒目。</p> <p>地上盛开的鸡冠花仿佛也代表国旗,党徽鲜红的特征</p> <p>余姚抗日武装党支部发展的历史沿革记录了那段历史</p> <p>余姚第一党支部成立情况的简述和入党宣誓。</p> <p>纪念室陈列着后人收集起来的当时的实物、老照片以及当年主要领导同志的介绍</p> <p>这是原浙江省委书记薛驹为四明山抗日武装的历史作的诗:咏四明山竹!</p> <p>还有:请茶歌!一看到这歌词,逶婉,清脆的歌声仿佛耳边响起。与江西民歌《十送红军》一样,浙江民歌《请茶歌》同样体现了早期军民鱼水之情那种期盼。</p> <p>这些照片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战斗在四明山区战士在这里浴血奋战,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印记</p> <p>峙岭伏击战也就是现在的柿林村区域的战斗,将近八十余年前的战斗仿佛就在昨天</p> <p>大型历史题材影片,电影《曙光》也曾在柿林(峙岭)拍摄</p> <p>旧时部队战士的衣服展示,这些都是复制品,恐怕那时战士真正的穿着或许还要艰苦</p> <p>去景点丹山赤水途中,遇一洞天胜境石碑坊,两旁竹林茂密,青翠浓郁,其景所称毫不夸张</p> <p>丹山赤水核心景点的石壁上,有四个苍健有力瘦金体石刻:“丹山赤水”。所传这字由北宋皇帝宋徽宗亲笔御题。</p> <p>因正值秋季,溪边的河床已干涸,若是四五月间,那定是溪水飞瀑,水声喧嚣。</p> <p>景点下方的道观</p> <p>回望对面岭上的建筑,就是适才游览过的那个柿林村庄</p> <p>柿树,村庄融合形成了一幅很有诗意的景色组合</p> <p>路边不时有吊挂着的火柿闯入眼睑,红红火火意喻吉祥</p> <p>这棵古柏也已好几百年了,历经了风风雨雨见证了柿林村的苍海沉浮</p> <p>路边唾手可得,举手可摘的火柿比比皆是</p> <p>这处位于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口的标志性建筑,昭示这儿的红色基因</p><p>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来此参观,这儿也是全国十九个红色传统教育基地之一</p> <p>横坎头村的红色基因由来是因为这儿曾是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所在地</p> <p>农家外墙上的“浙东红村欢迎您”特别醒目</p> <p>二00七年横坎头村被设为浙江省党员教育培训基地</p> <p>这块由原浙江省委书记王芳撰写的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匾额悬挂在纪念门前,红色的字体与大红的灯笼特别令人注目</p> <p>屋内有一块石碑,书刻着:中国共产党浙东区委员会旧址。苍劲有力的笔触系由张爱萍将军所书。</p> <p>浙东行政公署旧址及浙东军政干校旧址</p> <p>校内墙上还存有原始的抗日教育纲要的字迹,癍剥的墙面上显露出来的字迹依稀可见</p> <p>展板上的文字图片记录</p> <p>各项纪念展点的分布提示牌</p> <p>还有浙东抗日武装主要领导谭启龙旧居纪念馆,谭启龙还是解放后任浙江省首任省委书记的领导</p> <p>这款被称为梁弄大糕的商品,已经成为梁弄特有的一款网红商品。据传这是浙东抗日武装制作的战时食物,经过改良成了目前梁弄地区的特色食品,惠及梁弄人民,被称为传承大糕,亦是饮水不忘掘井人。</p><p>余姚四明山这处红色的旅游景区,处处渲染着浙东抗日武装及革命人的光辉足迹,今次在前人曾经走过的路上踏足看看,足以勾起前辈们的基因情怀,感叹人生!</p><p>如今的四明山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在新中国成立七十一年后与往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这些成就是千千万万的先烈和无数的英雄人们奉献,创造而来。可以告慰前辈的,在此借用这句:这盛世,如你所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