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徽记2:漫步于徽州古城

深山樵夫

<p> 徽州古城位于安徽歙县县城徽城镇,是古代徽州府府衙所在地,也就是徽州老百姓口中的“城里”。徽州古城和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四川阆中古城并称中国四大保存完好的古城。</p> <p>  进入徽州古城南门,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徽州府衙门前广场,广场对面是古香古色的阳和门。砖木结构的徽式重檐歇山顶门楼直接架空在砖石城墙上,门洞呈方形,屋顶正脊和八条斜脊上塑着脊兽(远远望去像一只只小猫),屋脊端头翘角上是徽式螭吻(徽语称作鳌鱼)。</p> <p>  广场地坪中央是铜质徽州大印,“徽州府印”四个九叠篆字,是古代官府大印的最高制式。徽州府衙和谯楼隔着广场南北相望,谯楼是古代城门上的望楼,有报警和报时两大功能,也叫钟鼓楼。徽州府谯楼也是通过13根木梁架空在城墙上,门洞两侧各有13根柱子支撑木梁,整个谯楼有26根柱子,这在古代因涉嫌严重违制,当时的建造者在谯楼完工之前让工匠把头上两根柱子砌在墙里,谯楼建成后所能看到的也就24根柱,因此徽州百姓俗称谯楼为24根通天柱。</p> <p> 谯楼外是承流宣化坊。承流宣化坊是木石混合结构的重檐牌坊,重檐的重量通过斗拱分散在四个石柱上。承流宣化出自《汉书*董仲舒传》:“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意思是指官员奉君命教化百姓,可使文化流传,百姓更有教养,国家也会更加兴旺。牌坊另一面写着“东南邹鲁”,邹,孟子的故乡,鲁,孔子的故乡,现在都在山东。徽州历来重视教育,是诗书礼仪之邦,“十户乡村、不废诵读”,明清两朝徽州状元人数在两江仅次于苏州府;歙县在明清两朝进士、举人人数一直执安徽之牛耳;休宁县在一千三百年(隋大清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史上一共出了19位状元,为全国各地之最。因徽州位于在山东的东南方,因此被称作东南邹鲁。</p> <p>  徽州府衙三开间的仪门外是一对徽派石狮子,许多细心的游客都发现徽州的石狮子和别处不一样,别处的石狮子龇牙列齿面目狰狞,而徽州的石狮子面带微笑,有几分诙谐几分可爱。驼背梁下写着“徽州府署”的宫灯高悬,中门外是两座抱鼓石,也就是门当户对的户对,中门平时都是不开的,只有举行重大活动或迎接重要上官才会卸去高高的活络门槛打开中门。</p><p> 现在所看到的徽州府衙是在原址上按明代的图纸重新修建的。老府衙在解放后被拆做白地,建了县委县政府办公楼和家属楼,进入新世纪,出于对古城的保护之需要,县委县政府办公楼和家属楼被迁出古城,然后在原址上按明代徽州府衙的样子重建而成。</p> <p> 进入仪门迎面看到的戒碑亭,亭里一只赑屃驮着一方石碑,正面用古朴的汉隶刻着“公生明”,反面上刻着北宋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黄庭坚所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碑文出自后蜀主孟昶《官箴》,意思是:官员的俸禄都是百姓的血汗,老百姓好欺负,但天理难容。北宋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奉朝廷之命,书写后发往全国各地州县,刻成石碑立于大堂之上以告诫官员。</p><p> 戒碑亭后是两座息民亭,息,休养生息,也可以说是让前来告状、办事的百姓坐下来休息等待之意。两侧一间间厢房为钱粮、徭役、赋税等府衙各办事机构的办公场所。</p> <p> 三开间的大堂,高大宽敞,高悬在照壁上方的蓝色“明镜高悬”颜体牌匾下是一座徽派屏风,雕刻着日出东海的图案,屏风前为徽州知府的公案,明式的案上几个签筒里摆着各种水火签,笔墨纸砚笔山水盂……。东西两侧墙边兵器架上各摆放了刀、枪、戟、斧、钺、钩、叉、戈、镋、槊、棒、矛、耙等十八种兵器。</p> <p>  二堂虽然也是三开间,但格局比大堂明显要小不少,正面第一对柱子上悬挂“少造一冤一枉乃为官正道,多索一分一厘是祸国殃民”的抱柱联,木照壁画的是明清时期的全幅徽州一府六县的地图,上方挂着“清、慎、勤”的牌匾。东墙上挂了宋代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的朱熹、清代军机大臣曹振镛和汪由敦等历代徽州籍的官员简介,西墙悬挂的是在曾在徽州府和六县做过知府、知县的官员简介,其中包括曾任绩溪县令的“小苏”苏辙、徽州知府龚丽正(龚自珍的父亲)等。</p> <p>  穿过二堂天井东庑廊的圆洞门,所看到是徽州六县历代文武进士名录墙,名录按唐、五代、宋、元、明、清以及年号顺序排列。徽州重商崇儒,以耕读为本经商为业,秉持老少无欺的经营理念,信奉与人为善的平和中庸之道,历来重文轻武,因此中武进士的并不是很多。从名单上细细查看,我徽州淩氏有十位先人进士及第。其中包括明嘉靖朝淩琯和清康熙朝兵部侍郎淩如焕。</p> <p> 第三进是天下徽工展示厅,展示了徽州工匠制作的精美竹器、砖雕、木雕……,并有工艺制作大师现场编制竹器、雕刻歙砚、制作徽墨。右侧厢房据导游说是以前徽州知府的书画创作室,宽大方桌上,堆满了宣纸,歙县的书画大师在现场为游客写书作画,游客看的中的书画可以包邮到家。</p> <p class="ql-block">  徽州府衙的后花园里有一石一碑,石上刻着“辛丈人”三个篆体字,石后石碑上刻着《别辛丈人文》全文,作者是清代龚自珍。所谓的辛丈人并非是人,而是一株唐代的桂花树。</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十七年(1812)三月,杭州仁和人龚丽正出任徽州知府,21岁的龚自珍随父母到徽州,龚自珍在歙县时,宿于徽州府衙翠微楼,楼旁有一株唐代桂树,主杆三丈余,虬枝嫩芽,年年吐蕊,金露凝枝,芳香四溢。时人尊之为“辛丈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龚丽正擢江南苏松太兵备道,龚自珍要随父离开徽州。他对此地的一草一木均难分难舍,特别是府署里与其相伴4年、见证了龚自珍的悲欢离合的那棵桂花树。龚将这棵古桂视之为唯一能理解自己的思想、听懂自己的文章的知心朋友。于是他用拟人手法,撰写了怀念铭《别辛丈人文》,伤感离愁见诸笔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别辛丈人文》</p><p class="ql-block">新安郡斋古桂,唐时植也。尊之曰辛丈人。相依者四年,兹将别去,为文使听之。其词曰:</p><p class="ql-block">我来新安,神思窈冥。昼夕何见?丈人青青。我歌其文,丈人常听。我思孔烦,言为心声。伤时感事,怀都恋京。歌不可止,舞亦不停。别有妙词,一家不名。云烟消渺,金玉珑玲。文奇华古,文逸华馨,文幽华邃,文怨华零。有鸾来窥,翔颠自鸣。匪其和馀,丈人之灵。山雨春沸,城云暮扃。简而不僵,丈人之形。辛而不煎,丈人之情。逝今去兹,何年再经?华开月满,照吾留铭。</p> <p class="ql-block">  龚自珍初到徽州一年,就遭遇了丧妻之痛,落第之苦,但他并没有沉沦,反而变得醒悟。他开始观察社会,了解民情,使其认识到统治阶级的腐朽。23岁的龚自珍在徽州府署写了针砭时弊最犀利的《明良论》四篇,提出了的极其宝贵的“破例”、“变法”思想。之后又向父亲建议重修《徽州府志》,得到了父亲的首肯。于是龚自珍协助父亲组建了徽州府志局,筹纂府志。但天不遂人愿,修志还不到一年,嘉庆二十年龚丽正官声卓著平调安庆知府(一年后又升任江苏省苏松太兵备道道台),龚氏父子也因此离开了徽州。府志虽末修成,但在近一年时间里,龚自珍为编志搜集了大量素材,所写的《与徽州府志局纂修诸子书》、《徽州府志氏族表序》等立论文稿,对现代修志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p> <p>  出了徽州府衙回到阳和门,阳和门里便是矗立在中和街心的许国石坊。这座全国独一无二的口字形石坊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1584)。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p><p> 牌坊主人许国,南直隶徽州府歙县北乡许村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先后出任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等职务,万历年十二年(公元1584年)平定云南大小金川叛乱有功,拜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云南边乱平息一月之后,万历重赏群臣,许国被赞为“协忠运筹、芪著劳绩”受到了“加恩眷酬”,上沐皇恩,回到老家修建了这座留名千古的八脚石牌坊。</p><p> 万历十五年,把持朝政数十年的权相张居正下野,苏州人申时行出任首辅大臣,许国出任二辅(相当于现在常务副总经理)。万历二十四年,许国去世,时年七十岁。明史记载许国在阁九年,谦慎自守,故累遭攻击,不能被以污名。卒,赠少保兼太子太保,谥号文穆。</p> <p>  徽州民间至今流传了一段许国建造八脚牌楼传说。按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一般臣民只能建四脚牌坊,否则就是违制犯上。而当时徽州达官显贵、乡绅巨贾众多,两脚和四脚牌坊随处可见。许国官至二辅,如果只是造一座四脚牌坊,无法体现他的官重威显。怎样才能建造一座与众不同的牌坊呢?许国想出了个“先斩后奏”的点子,前后共拖了七八个月才才回朝复命。万历皇帝望着伏在御案前许国问到:爱卿的牌坊造好没有?许国答到:已经收尾、不日即将完工。万历听后,用疑惑的口吻说道:朕准卿四个月假回乡造坊,为何八个月过去还没建好?这么久不要说四脚牌坊,就是八脚的也早就造好了”。许国听了,马上就坡下驴、口呼万岁奏称“谢皇上恩准,臣建的正是八脚牌楼。”皇帝听了哭笑不得,皇帝开金口不得反悔。就这样,许国所建的石坊也就“合法化”了。这当然是传说,不过据专家考证,全国就只有这么一座八脚石坊,恐怕也算是“下不为例了”了。</p> <p>↑明代淩琯三代承恩坊</p> <p>↑明崇祯江应晓、江秉谦豸绣重光坊</p> <p>  徽州号称三多:牌坊多、祠堂多,古民居多,明清两朝修建的牌坊遍及城乡各个角落。太平天国时期长毛鬼(即太平军)在徽州烧杀劫掠,被所毁了一部分,到解放初徽州存有一千四百余座牌坊,解放后破四旧立四新运动和十年文革浩劫,破坏了十分之九,目前整个徽州仅剩一百四十余座。</p> <p>  目前徽州古城内除了著名的许国石坊外,还有上路街明代我徽州淩氏宗族先人淩琯的三世承恩坊、大北街崇祯年间江应晓的豸绣重光坊、县学(今歙县中学)三元坊、以及多座明清时期的贞洁坊。</p><p> 更不可思议的是,斗山街一座老宅假门上看似简单普通的木门楼,竟然是《明实录》白字黑字记载的:洪武二十五年(1392)旌表徽州府歙县民江来甫妻叶氏的贞洁牌坊。经历了628年寒风苦雨的木质牌坊,写着“旌表江来甫妻叶氏贞洁之门”的字迹还可以辨认。 </p><p> 历史上徽州女人,一世夫妻三年半!她们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柔弱肩膀,支撑着整个家庭、整个家族,甚至整个徽州,一部徽州商人的创业奋斗史更是一部徽州女人心酸的血泪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