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春秋

闲云野鹤

<p>吴王夫差本意只为联通江、淮水路而掘邗沟,掘沟之土,以筑邗城。不曾想,小小的邗城,几经繁衍,人丁日旺,渐成屋舍毗邻、巷陌纵横的商贾云集之地,不时被文人骚客歌之咏之,只是那时此城已被称为“扬州”或“广陵”。</p><p><br></p> <p>自隋唐以降,至晚清、民国,扬州宛如历史长河中的一叶扁舟,随风云变幻起起伏伏。领略过王侯将相的显贵,见识过巨商富贾的奢华,遭受过改朝换代的屠戮,经历过烽火硝烟的熏陶……。历史的尘埃随时间的流逝,慢慢沉积在密如蛛网的小巷之中。</p> <p><br></p><p>深深巷陌,或宽可驱车,或窄仅盈尺,漫无目的地倘佯在小巷中,无需刻意追寻,你便会从弥漫的烟火气中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厚重。</p><p><br></p> <p>风雨刻蚀的墙壁,默默地向你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往;漆色斑驳的门扇,不过是一段段历史故事的序篇。</p> <p>“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或许是为了佐证诗的意境,在一个极不起眼的小巷中,贾氏盐商所建的“二分明月楼”依然保存完好。依池而建的水榭,左右两个弯月状小窗略显俏皮。月圆之夜,凭窗俯视水中月影,倒也颇有情趣。</p> <p>信马由缰地在小巷中漫步,不经意间,便会与前朝名士邂逅在小巷的转角处。</p> <p>天宁街上这座显然是重新油漆过的大门,便是为纪念大儒董仲舒而建的祠堂,现已成为一所小学。因大门紧闭,不得入内。祠堂内结构是否保存完好,竟不得而知。</p> <p><br></p><p><br></p><p>如果不是门上悬挂的这块匾,你绝不会想到“三朝阁老,九省疆臣”的住宅与家庙会隐在这不起眼的小巷中。</p><p><br></p><p>住宅与家庙的主人阮元,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经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晚年官拜体仁阁大学士,致仕后加官至太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阮元去世,年八十六。获赐谥号"文达"。</p> <p>“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隋唐以来,扬州日渐富庶,重教之风益盛。儒学大师曹宪在家乡扬州以《文选》“聚徒教学”,弟子李善承其师说,开创了书院教育的先河。到了宋代,尤其是明代成化、嘉靖年间,扬州书院迅速发展。至清代,康熙南巡在扬州给书院颁赐御书“经术造士”,并被制成匾额悬挂讲堂之上,给了师儒士子以极大的鼓舞,至清代中晚期,扬州书院数量竟占到江苏省书院的七成。就《明清进士位名录》统计,明清两代,扬州通过科举考上进士的就有650人,其中明代245人,清代405人。梅花书院先后考中状元4人。一时间,梅花书院声名远播,时与著名的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白鹿书院齐名。</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与时俱进</b>”曾是极富时代感的词,这个词最早的出处就是出自梅花书院第一任掌院</p><p>姚鼐笔下。</p><p>时任扬州知府谢启昆久慕姚鼐的才学,将自己所写的诗文编成诗集,请姚鼐为其写序。姚在《谢蕴山诗集序》中写道:“才丰气盛,锐挺飙兴,不可阻遏。……然先生殊不以所能自足。十余年来先生所造,<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与时俱进</b>。……往时鸿篇巨制,人所惊叹以谓不可逮者,先生固已多所摈去矣”。</p><p>姚鼐用“与时俱进”一词来称赞谢蕴山敢于创新,勇于摈弃的文风人品,序文收在姚鼐的《惜抱轩诗文集》中。</p> <p>沿丁家湾大树巷左盘右旋,至小巷尽头,可见一清代古典园林建筑。园子不大,但见假山峰危路险,苍岩探水,溪谷幽深,石径盘旋,故而得名"小盘谷"。</p><p>小盘谷的主人便是创办中国第一所武备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的创始人、曾任两江总督的周馥(1837~1921.9.22)。早年因多次应试未中,遂投笔从戎,在淮军中做了一名文书。后又升任县丞、知县、直隶知州留江苏补用、知府留江苏补用。清同治九年(1870年),以道员身份留直隶补用,并积极筹划建立北洋海军事宜。</p> <p>一日时光,踱步于小巷之中,几番与前人对话,愈感小巷深深,深不可测。</p><p><br></p><p>扬州的小巷,你还有多少隐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