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辉煌化金星——发生在上甘岭的那些事那些人(下)

李建申

<p>&nbsp; 后记</p> <p> 看《上甘岭》&nbsp;半场昏厥</p> <p>  王近山将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亲自参与指挥的上甘岭战役,是他戎马生涯中诸多经典战例的最后一战,也是战争史上在仅3.7平方公里的狭小战场,双方投入近10万部队进行殊死搏杀而最终取胜的作战奇迹。为此,王近山所感受到的除了一种赢取胜利后的自豪和军人的尊严之外,还有一种不被外人所了解的痛苦和忧伤。</p> <p>  他一生中见到过无数的鲜血和生死,但是,他却从来无法完整地观看这部描述他亲自指挥,秦基伟所率的15军和李德生所率的12军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故事片《上甘岭》。王岩说,每次看这部电影时,他总是看不到一半就泪流满面,中途退场。</p><p>&nbsp;&nbsp;&nbsp;&nbsp;晚年在南京的一次电影晚会上,因为看了半场《上甘岭》甚至昏厥过去,不得不服用了硝酸甘油,然后被儿子王岩和工作人员架出了放映厅……</p> <p>  孩子们渐渐读懂了父亲心中的那份悲壮,于是,尽量避免在他面前提起那些在外人们看来是多么值得自豪、激动和炫耀的辉煌,更不会轻易地在父亲面前哼唱他们喜爱的这首电影插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p> <p>&nbsp; 家庭变故&nbsp;撤销职务</p> <p>  1964年,王近山由于家庭等原因引发的问题,被撤销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后又被开除党籍,被调往河南黄泛区某农场劳动。王岩叙说了事情的原委:</p><p>&nbsp;&nbsp;&nbsp;&nbsp;1938年12月,王近山因伤住院,期间结识129师野战医院护士韩岫岩,后于1939年5月结为夫妇。韩岫岩以前本名韩秀兰,因为很爱王近山将军,就冥思苦想将名字改为带“山”字旁的岫岩。</p> <p>&nbsp; 王将军和韩夫人都是个性很强的人,彼此要求都很高,且互不相让。后来因为一些感情问题他们经常争吵,而且是越来越厉害,最后发展到闹离婚的地步。</p><p>&nbsp;&nbsp;&nbsp;&nbsp;他们之间矛盾激化的最大焦点,仅仅就是因为跳舞引起的。全国解放后,跳交谊舞曾风靡一时。王近山那时候也对跳舞产生了兴趣,一到周末就往舞场跑,还让韩岫岩跟他一起去。后来,韩岫岩因50年代后期上了北京医学院,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陪他跳舞,但又不喜欢将军和别的女人跳,就安排自己的亲妹妹住在家里,经常陪他前去舞会。</p> <p>  将军和夫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怀疑和猜忌也就越来越多,韩岫岩误解了将军和她自己的亲妹妹,认为他们对不起她,也认定了是自己最爱的两个人背叛了她。于是她便使用了当时最典型的做法:找组织,去妇联,将势态进一步扩大、升级。韩岫岩的极端做法,激怒了王近山,于是将军的一纸“离婚诉状”也送上了中央。</p><p>&nbsp;&nbsp;&nbsp;&nbsp;一个堂堂的大军区副司令员,就因为所谓的“家事”而被开除党籍、保留军籍、连降三级。熟悉王近山的人,无不为之惋惜和遗憾。</p> <p>  1964年,王近山接受发配,到河南农场当了一个副场长。当时将军浑身带有十几处伤,拖着一条残疾的腿,甚至头颅中还存留有敌人的炮弹片,而农场的生活条件又极其恶劣,这对于将军来说是一次非同小可的磨难。</p> <p>  在这期间一直是谢觉哉介绍的黄阿姨(图左)照顾着王将军,在相处的过程中两人逐渐产生了感情。1964年10月,王近山与黄振荣在农场结婚,住在一间破烂的、不足30平米的平房里。</p><p>&nbsp;&nbsp;&nbsp;&nbsp;即使是在种种磨难下,王近山依旧乐观地对待自己,善待他人,对党的忠诚及军人的气质始终未变。</p> <p>&nbsp; 将军复出 众将迎候</p> <p>  1969年,王近山在许世友的举荐下复出。</p><p> 春夏相交的一天,在南京火车站,从不同方向赶来迎候王近山的各路人马,聚集在了火车站站台上,其中有:27军军长尤太忠(原6纵16旅旅长)、12军军长李德生(原6纵17旅旅长)、军区装甲兵司令员肖永银(原6纵18旅旅长),以及南京军区60军军长吴仕宏等。这些军队首长个个都是久经沙场的骁将,现在又都身居要职,可是,他们都急切盼望早点见到久未谋面的老领导、老司令。</p><p> 一列绿色铁皮列车缓缓驶入站台,当火车停下来以后,张高急切地指挥着警卫员:“快跑!从头到尾,一个车厢一个车厢的找!”说着,自己也在各节车厢的窗口踮着脚着急地往车厢里张望和寻找。突然,在一节硬座车厢门口的人群里,他看到了自已再熟悉不过的那个身影,他站在原地举起右手向自己敬重的首长敬礼,站台上的将领们也都抬起手向缓步走出车厢的王近山敬礼。</p><p> 王近山身穿打着补丁、洗得发白的旧军装,左肩背着一个包袱,手里提着一支竹篮,里面有两只母鸡,精神抖擞地走了过来。众人一齐迎上前去。</p><p> 一辆黑色伏尔加牌轿车从站台一侧开过来,停在王近山面前。众将军等待着王近山上车,可是他却在回头寻找着什么,只见张高带着王近山的弟弟王文庆和黄振荣走过来,王文庆手里竟然还牵着一只小山羊。张高的怀里抱着一个旧竹篮子,里面是留作种子用的五颜六色的瓜果蔬菜,王近山的妻子黄振荣手拉着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p><p> 王近山走过去,接过文庆手里牵着的小山羊,对着正以吃惊表情注视着他的将军们笑了笑,坦然地说:“都是自已从小养大的,舍不得丢下呀。”</p> <p>&nbsp; 小平题词:“一代战将”</p> <p>  王近山复职至南京军区任副参谋长(正军职)。1977年,当他战争年代的老领导邓小平拟在军队改革整顿中委以重任时,王近山却罹患了重病,使从来不劝人保命的老政委不无感慨地劝慰自己的爱将:“近山,你要保住命来帮我挑起军队改革的重担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p><p> 1978年5月10日,久经沙场、身经百战的一代战将,终于因病离开了他为之魂牵梦绕一辈子的军旅生涯,结束了他精彩、曲折、传奇的一生。</p><p> 王近山逝世后,首先是邓小平直电南京军区,要求由他亲自审定关于王近山的悼词。在邓小平为王近山修改的悼词中破天荒地为已经去世的人提升了职务,把“副参谋长”改为了“顾问”。次日,中央军委补发任命通知,任命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近山为南京军区顾间,丧事按大军区领导待遇办理。邓小平还亲自交办宋任穷把王近山的骨灰从南京家中移送至北京八宝山公墓专门为党、国家、军队高级干部,以及国家级知名人土安放骨灰的“西一室”,他说,“我们能为王近山做的,也只有这些了。”&nbsp;</p><p>&nbsp;&nbsp;&nbsp;&nbsp;在王近山去世若干年后,小平同志仍多次这样提到王近山:“人们都说‘刘邓大军’,那么刘邓大军谁的功劳最大?依我看,就有这个王近山。”&nbsp;</p> <p>  1992年3月,军事科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王近山纪念文集》,共和国三任国家主席李先念、杨尚昆、江泽民分别为王近山题词,褒扬他的卓越功绩。邓小平亲笔为文集题写书名:《一代战将》,这是全军唯一被邓小平誉为“一代战将”的军中名将……&nbsp;</p><p>&nbsp;</p><p>&nbsp;</p> <p> 结束语</p> <p>  2019年10月,笔者专程赴湖北红安县高桥镇,瞻仰王近山将军故里。这里距离前国家主席李先念、前国务院副总理陈锡联和带领王近山参加红军的詹才芳中将的家都很近,他们都是一个镇子的人。这个镇共走出12位开国将军,成为红安县——这个诞生了61位开国将军的全国第一将军县中的佼佼者。</p><p><br></p> <p>  高桥镇的公路旁矗立着醒目的指示牌,从这个路口拐入2公里,就到了程河村许家田湾。</p><p><br></p> <p>  王近山故居处在村子中央,是座二进四重的砖瓦房,内有天井。故居在文革期间曾遭损毁,现为当地政府及后人捐资在原基上重建。两厅九房基本按当年陈设摆放还原旧貌。</p><p><br></p> <p>  故居右侧为“王近山将军生平展室”,门内矗立着他的半身塑像和一幅英姿飒爽的油画。四壁展板上的图片和文字,浓缩了将军战斗、曲折的一生。</p> <p>  邓小平“一代战将”的题字,及李先念、杨尚昆、江泽民三任国家主席的题词格外醒目。</p> <p>  前来故居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他们都被王近山将军的精彩人生所吸引所感动。</p> <p>  在故居外的院坝旁有一堵纪念墙,上书四个大字夺人眼目:亮剑精神。“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段话何不是对王近山指挥的上甘岭战役,以及他辉煌一生的最好诠释,也是一代又一代华夏英雄儿女不畏强势、勇于斗争的坚定誓言!</p><p>(完)</p> <p>(本文得到石尚山倾力支持,特致以由衷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