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0月18日 星期日 雨</h3><h3> 《一餐牵出的故事》</h3> <h3> 土豆饼炖大鹅、炖花鲢、炸南瓜叶、清炒竹笋、香葱炒鸡蛋、拌南瓜藤,一锅香喷喷的白米饭。这是长坪学校杨玉芝老师花了整整一个上午,为我们三个支教老师精心准备的午餐。</h3><h3> “知道你们吃不了辣,所有的菜我都没放辣椒。就是这竹笋不放辣椒,都不知道怎么炒了呢!”杨老师操着家乡话,一边在围裙上擦着手,一边对刚进屋的我们热切地说。</h3><h3> “好歹歇个双休,也让我们闹得你不安生。给你添麻烦,真是不好意思啊!”我看到满桌的菜,感动之余不禁有些忐忑。</h3><h3> “没什么的,早就该叫你们了。都是些家常菜,但食材绝对绿色天然。大鹅是我娘家用稻谷和水草喂的,花鲢是我家老毛在咱学校前面的小河钓的,其他都是我在咱学校南面坡地上种的。《舌尖上的中国》里不是说吗,好的食材是不需要过度加工的,我的这些菜就是个原汁原味。”杨老师介绍着每道菜,一再表示她没费什么事。</h3><h3> 其实来到湘西这一个多月来,我们大体知道这里人的餐饮习惯。他们平时的餐桌上蔬菜很少,与我们北方比,吃的很简单。所谓改善生活,就是炒肉,放上切得很细的红辣椒。在我们看来就是肉炒肉,这有点像湘西少数民族直来直去的性子,不作假。除非是过节,大鹅和鸭子才有机会上桌。再说,这土豆饼制作可不简单,得先把土豆蒸熟,捣烂,加淀粉揉成饼状,才能与大鹅炖。所以,杨老师这午餐绝对是过节才有的标配,我们深深懂得。</h3><h3> 与杨老师彼此都很熟悉了,尤其索老师和张老师,她们几乎每天都在操场上散步、聊天。我呢,虽然与杨老师很少在一起,但与她家的东西熟悉呀,比如,地瓜、南瓜、地萝卜、柚子、橘子隔三差五就经由我俩室友的手,出现在我们宿舍。还有双节放假,杨老师的爱人、长坪学校毛副校长趁着值班空隙,在学校前面的河里钓了十几条小鲫鱼,都送给了我们,于是我们就喝到了纯粹盐水煮鱼的“美味”。所谓睹物思人,与他们当然也就如亲人了。</h3> <h3> 杨老师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她和爱人三十多年前同在马王溪教书,那时候毛校长刚从吉首师范学院毕业,因为杨老师爱说爱笑,长得漂亮,虽然大毛校长三岁,可爱情来了,年龄不是问题,他俩恋爱了。</h3><h3> 生活中的杨老师热情、浪漫、青春洋溢,毛校长深沉、内敛、不善言辞,性格互补,琴瑟和鸣。去年,毛校长去我们章丘交流,短短两个月,杨老师轻了好几斤。“你说老夫老妻了,他不在,就是吃饭不香睡觉不踏实。”说这话时,杨老师像个羞涩的少女。</h3><h3> 杨老师和毛校长只有一个宝贝女儿。女儿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考取了湖南浏阳市公务员,在市政府政研室做文秘,也经常借调到政府秘书办公室写大型稿件。说起女儿,快乐爱笑的杨老师动情了:“那天晚上七八点钟了,女儿突然接到写稿任务,在去政府大楼的路上女儿给我打了个电话,我嘴上鼓励她,可真是心疼她。她那里一直写到下半夜两点,我这里是一宿辗转反侧到天亮啊!现在,除了有时候想女儿,一切都是幸福的样子。”我透过杨老师潮湿的双眼,看到了一个母亲最柔软的内心。</h3> <h3> 已经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整整34年的杨老师,明年就要退休了,眼下依然上着主课,而且是最难带最难教的一年级语文。不止一次听索老师说过,杨老师上课全然不像这个年龄的人,课堂上的她,活力四射,不仅教学扎实,课堂组织也严谨有序、活而不乱。针对一年级孩子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她会在课堂间隙与孩子一起唱歌、游戏,让孩子们稍加休整,以更大的兴趣投入下个阶段的学习。她与孩子们互动的时候,快乐的也像个孩子一样。</h3><h3> 我提出要加她微信。于是在微信圈看到了2018年泸溪县记者采访杨老师的一篇专题报道——她用14年的《雏鹰集》谱写出最有意义的教育人生。《雏鹰集》是杨老师与学生的原创文集,自2004年至今,是她当班主任每一届六年级毕业班的文化象征。打开一本《雏鹰集》,扉页上是杨老师的亲笔:</h3><h3> 不管将来我们置身何处,我们都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是肝胆相照的朋友,不管你们走到哪里,老师都虔诚地祝愿你们:长智长才,强身健体,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h3><h3> 谨以此言献给我们共同的成果——《雏鹰集》的诞生,希望有那么一天,能看到你们拥有自己理想中的作品。</h3><h3> 2004年4月10日</h3> <h3> </h3><h3> 整整14年过去了,这是多大的执念,这是多重的责任,又是多深的挚爱啊!</h3><h3> 最让我意外的是,就在前几天我们去过的长坪学校教学点——白头溪学校,原来值守人就是杨玉芝老师,而且在今年暑假之前她一直在那里,新学期才刚刚调回长坪。我久久地望着杨老师,敬慕之情无以言表。</h3><h3>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白头溪,这一个人的学校,杨老师的办公室就在班里。作业在班里看,几乎个个面批,上课与孩子们在一起,下课与孩子们游戏。她给孩子们的作业、图画一个不少地办展览;她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指导孩子们表演;她带领孩子们唱歌跳舞,编排节目。每逢节日,杨老师邀家长来学校一起过节,家长们看到自己孩子展出的作品和表演,为孩子们的成长而高兴,为杨老师的付出伸出大拇指。</h3><h3> 杨老师是一个很前卫的教师,很早以前就拥有自己的抖音号。打开她的抖音,昵称便是“守望者”。简单的三个字,是杨老师一生的追求;深重的三个字,铺就了杨老师一辈子的朝圣之路。抖音里,所有视频都是她与孩子们的日常。有与学生做游戏的,有上课的,有节日里与孩子一起表演节目的,有班级管理的。其中有两段,我印象深刻。</h3><h3> 一段是今年3月19日发的。上面写到:每天都被问起:“老师,什么时候开学呀?”世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孩子们的读书声、唱歌声、喧闹声。很明显,此视频产生于疫情停课期间。简短的两句话,满满渗透出学生对老师的依恋,对学校生活的爱恋;杨老师对孩子的喜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h3><h3> 另一段是杨老师为一个孩子的头涂药。原来班上的一个留守儿童生了一头疮,爷爷奶奶给他看了多次,都没有效果。看着孩子又痒又痛、不断溢水的包疮,杨老师心急如焚。她多方打听,了解到浦市一位老中医有祖传的治疗头疮的药。她带着孩子去这位老中医家,老中医了解情况后,用心配制药膏。回来后,杨老师就担负起每天给孩子涂药的任务。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孩子的病痊愈了,长久以来压在杨老师心头的石块终于搬掉了。杨老师紧拥着男孩,禁不住流下了高兴的泪水……</h3><h3> 看着一段段视频,听着杨老师平静地讲述,我的心犹如起伏的海水,久久难以平复。这些平凡的乡村教师,尤其大山深处护佑留守儿童的教师,如果将他们用烛光在中国版图上标出来,就是一方星辰璀璨的天空,那样温暖那样动情地恩施一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未来!</h3> <h3> </h3><h3></h3><h3> 我问杨老师:“在白头溪学校,如果遇上今秋这阴雨连绵的天,你是不是要住在那里?”</h3><h3> “不,在白头溪那两年,不管刮风下雨,我家老毛都是车接车送。他知道我工作一天太累,早上中午都吃不好喝不好,如果晚上再吃不好,一个身体吃不消生病了,吃苦的不仅是自己,还会连带孩子们的学业。再说,我胆子小,他也不忍心让我一个人住在一大所学校。”</h3><h3> 我说:“你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师!”这次杨老师没有推却,接口道:“是的,我真是一个好老师呢!历史上我们长坪走出的大学生,有两个不仅载入了长坪学校的校史,也为我们泸溪教育的辉煌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一个清华一个北大,都是我教出来的学生!这些学生即使大学毕业了,工作了,依然记着我这个小学老师,过年过节他们还会回到这儿来看我呢!”一种职业的自豪感和自身的价值归属,使得杨老师的脸颊微微泛红,眼睛愈发闪亮。</h3><h3> 正说着,杨老师突然起身,探身看着窗外说:“我家老毛回来了!”我说:“你怎么知道?”“我能听出我们家汽车的声响,还能嗅出我家老毛的气息。”幽默的杨老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我们仨都笑了。</h3><h3> 一个人,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她,爱生活,爱家庭,爱学生,爱事业。她,善待一切,也唯愿往后余生,岁月善待于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