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入朝老兵的传奇人生——真假美猴王(满洲)

凡夫

<p>真假美猴王对中国人来说,可谓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然而,走进博爱县寨豁乡东仲水村,聊起真假美猴王,谈的不是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而是忠孝双全的赵满洲,关于赵满洲的故事,在村里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童叟皆晓。要知道故事来龙去脉,还得从刘小金说起。</p> <p><br></p><p>刘小金,博爱县柏山村人,1935年出生,民国三十二年,河南省遭受蝗虫、瘟疫之灾,民不聊生,灾民十有八九乞讨于他乡,斯年,小金刚满八岁,父亲被侵华日军用刺刀戮杀,母亲跟随父亲上吊殉葬,剩下孤苦伶仃的姐弟二人,随难民沿路乞讨逃荒至山西。后来,姐弟两个在乞讨中走散,小金便依附小户人家做了螟蛉之子。由于小金从小失去父母的关怀及四处流浪的环境,养成了桀骜不驯的性格,因此,先后跟过几家,总算有了归宿。十八岁那年(1953),小金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务于东北0136部队16军,当了一名汽车通讯兵,任职司机、勤杂。</p><p><br></p><p>柏山村一隅</p> <p>故事的主人翁赵荣国老先生及老伴儿赵志凤</p> <p>赵本先,博爱县寨豁乡东仲水村人,民国三十二年,家中年满八岁的唯一独生子赵满洲突然失踪,杳无音信。两口子每日里以泪洗面,度日如年。好在通过邻居帮忙,从附近村庄(江陵)领养了一个女孩儿,取名赵桂花,年小于哥哥赵满洲,从此家里才算有了生气,有了欢笑声。但老两口始终没有放弃寻子之路。</p><p>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结束了兵荒马乱的时代,人们的生活逐渐恢复了稳定,告别了卖儿卖女,民不聊生的旧社会,享受着当家做主的欢乐喜悦,此时,赵本先夫妇愈加思念1943年失踪的儿子,于是又开始登报寻觅、坊间打听的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山西阳城打听到一个河南籍的小伙儿,1953年在该县报名参军,其身世与赵氏夫妇描述的极其相似,不同的是人家姓名是刘小金,非赵满洲,服役与东北0136部队。思子心切的赵氏夫妇,认定应该是自己失踪的儿子,至于姓名差矣,老两口认为,十年来的颠沛流离生活,在所难免。1957年初,赵氏夫妇备足了干粮,朝东北方向,踏上了漫长的寻子之路。一路上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经过近两个月的长途奔波,终于找到了刘小金的所属部队,上级领导热情的接待了他们,聆听老人家叙述的基本情况后,询问刘小金是否属实,当时,刘小金矢口否认。在刘的记忆中,父母早已双亡,哪有死而复活道理。然而,刘小金脚面被子弹划破的伤疤被赵刘氏夫人看到,联想儿子赵满洲小时候不小心被开水烫伤的疤,更加确定刘小金就是自己亲生的儿子赵满洲,倔强的她一口咬定刘小金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并威胁说,如果刘小金拒不认亲,就死在这里,回去也没有什么意义。</p><p>部队领导看到如此场景,结合刘小金的身世,经过研究权衡,劝说刘小金认了这门亲事,一来圆了二老的心事梦,二来退伍后也有个归宿,就这样,刘小金在上级领导的撮合下,跪拜了眼前的二位“双亲”,并陪同二老回家探亲,从此,刘小金的名字便消失在部队的花名册中,新的花名册里多了一个叫赵满洲的人。</p><p>探亲后不久,“赵满洲”便光荣退伍,回到“老家”东仲水村参加了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与清化镇赵庄村赵姓姑娘赵志凤喜结良缘,生下了三女一男,一家人三世同堂,其乐融融,后来,赵本先夫妇由于年老体弱多病,相继离世,赵满洲披麻带孝,妥善地安葬了二老,尽到了儿子应尽的责任。就在“满洲”为母亲守孝三年期满时,真满洲从山西沁水来到东仲水村认祖归宗,经过满洲本人的讲述与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者认定,后者的确是赵本先夫妇的亲生儿子赵满洲,面对眼前的现状,真满洲与假满洲结成了同姓的“异姓兄弟”,共同料理母亲三周年事宜,然后真满洲选择了离开祖籍东仲水村,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单位山西沁水,与妻子儿女安住于此,七十八岁那年,撒手人寰。</p> <p>1972年,博爱县武装部为退伍军人更换证书,赵满洲从此又改成了赵荣国,正式列入东仲水村赵氏家族荣字辈。</p> <p>赵荣国老先生在部队期间究竟是干什么的呢?从退伍证书上看,是司机、勤杂,查找档案,由于屡次更名已很难查找,加上那个年代培养出来的战士,对自己的光荣历史及荣誉从不炫耀,不吃老本,老人常与乡亲们说,想起战场牺牲的同志,我这二斤半头颅没有掉到那儿已经是万幸了,因此,身患老年痴呆的赵老先生如今仍默默无闻的生活在东仲水村,过着简单、朴实的山民生活,</p> <p>然而,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知道老人家是一位入朝参战的老兵,在未得病之前,常常和村里人谈及入朝参战的事迹,作为茶前饭后、劳动闲暇之消遣。每当谈起跨过鸭绿江时部队齐唱志愿军战歌、黑夜为前线部队输送后勤物质,如何保障免遭敌机轰炸、扫射的情景时,往往都是老泪纵横。那时,朝鲜战争接近尾声,处于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状态,前线部队的制空权我方仍处于劣势,后勤输送大多都是夜间行驶,为了避开敌人的袭扰,行驶中采取间断性开闭灯光,白天行驶采取紧急制动躲避敌机俯冲扫射。</p> <p>上世纪七十年代,老先生利用自己在部队修理车辆的经验,在乡拖拉机站利用废旧配件,改装成了二辆吉普车,当时,事件轰动了整个乡里,成为美谈。</p><p><br></p><p>小编在发稿前,得知老先生因心脏病入院医治。在此,祈愿老先生早日康复,安度晚年!</p> <p>下面文章是老人家的邻居阁老(网名)对老英雄的回忆:</p><p> 赵荣国(假滿洲)人生坎坷,从小痛失双亲成为孤儿,稍大当了兵又入朝参了战,为祖国和人民立了功劳。后被养父母错认为子,他对养父母也尽了孝道。他沒有大富大贵,也没有享过几天清福,过着清贫的日子,晚年又患了老年痴呆。我总结他有三大特点:</p><p>一是开汽车胆大,且技术过硬。当年入朝他是汽车兵在夜间开车往往不能开灯且路况险恶,这样练就了他的胆大,技术娴熟。转业后六十年代开车拉荆拍,拉柴禾。有一次有人在小底虎座拐弯处打截,他就不走拐弯从荒坡隔塄冲下,然后绝尘而去。</p><p>二是人高马大,干活从不惜力。比如当年为了挖铁矿石挣点小钱,他把营洼嶺基本上挖了个遍。力气沒少出钱倒没挣到。</p><p>三是有流利的口才,超强的记忆力。一九六八年夏,村里组织劳力去丹河砍小棍,住在班达(铁路沿上边的一座石洞)。晚上无聊,他就为大家说评书打发时光,连十几里外的道班工人都吸引去听。有段时间每当夏日的夜晚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齐聚触溜坡(炮楼院西边的青石板坡),围在他的周围听他说评书。他荟声荟色的表演给大家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大家又送烟又递水,如众星捧月,听者住往余兴未尽,只嫌他说的时间太短。</p><p>赵荣国现已快九十岁了,虽患老年痴呆,但仍红光滿面,精神矍铄,愿他健康长寿,生活幸福。</p> <p>美丽的东仲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