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几年前我觉得自己特别穷,所以就想搞明白,我到底为什么这么穷。看到有一本书,名字写得特别好,叫作《贫穷的本质》,我就买回来读了一下。结果读完了以后发现,这本书讲的人比我更穷。它所研究的对象,都是每天收入在0.99美元以下的这种家庭,所以我就把这本书放在了一边。</p><p><br></p><p>结果在2019年,这本书的两位作者竟然因为这本书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我就赶紧把这本书翻出来,再读一遍。我发现,真的是以前我的视野太窄了。我以前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边只想着我自己,我怎么能够富裕、怎么能够脱贫。但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有更多需要我们去帮助的人,需要我们去了解,怎么样让在最底层的这些贫穷的人口然后摆脱贫困的这个问题。</p><p><br></p><p>所以这两位经济学家得到诺贝尔奖以后,这本书的影响力也得到大幅的提升,而这本书里面给出的很多洞察和见解,都是我们平常感受不到的。我们接下来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贫穷的本质。</p> <p>我们每一个人在说到贫穷的时候,都会知道有一个词,叫“贫穷的陷阱”。什么叫“贫穷陷阱”呢?就是说,有些穷人,是生活在这条曲线之下的。这是横轴,这是纵轴,这是现在的收入,这是未来的收入,这是一个十字象限。然后如果这个人生活在这个区域的话,他现在的收入永远都会不断地减少,未来的收入永远超不过现在的收入,所以就会导致他始终徘徊在贫穷的陷阱当中。</p><p><br></p><p>而如果我们在扶贫的时候,能够想办法帮助他到这条线以上,那么他未来的收入,就可能大于现在的收入,他才会逐渐地变好,因此我们把这部分区域的人叫作贫穷的陷阱。</p><p><br></p><p>香港曾经有一个富豪,他就觉得,穷人应该创业。所以他认为,我如果是一个穷人的话,我就一定能够从底层爬起来。他还找人做了一个纪录片,跟着他去底层生活,给自己规定了特别严格的要求,绝不能动信用卡,绝不能动家里的钱,然后自己就是白手起家,反正我有力气,我就去干活,然后那个摄制组就跟着他拍,看他能不能够白手起家。</p><p><br></p><p>搞了几个月下来,这个人崩溃了,这个人说,完全没有机会。就是我每个月挣那几千块钱,在香港那个地方挣那几千块钱,靠体力挣的这个钱,根本没法养活我再去什么投资,或者再去进修,或者干吗,每天被繁重的压力,已经压到快要崩溃,这种状态就是我们说的贫穷的陷阱的感觉。所以过去很多援助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给他们资助一些钱,资助一些东西,想办法让他们跳出这个贫穷的陷阱就好了,如果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也就好了。</p> <p>但是这两位作者在15年的研究当中,去到了全世界几乎所有贫穷的这些地区和国家,就发现很多问题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甚至包括有没有这个贫穷的陷阱都不一定。我读完之后的感觉是说,在有些地区,有些情况之下,有些文化环境之中,是贫穷陷阱的问题,但是更多的时候,不是贫穷陷阱的问题。就是他完全有这个能力,他是在这条线之上的,但是他依然无法脱贫。</p><p><br></p><p>就比如说发蚊帐这么一件事。我们都知道,在非洲,只要有蚊帐,你就能够减少得疟疾。一个小孩只要小时候不得疟疾,长大了以后的收入水平就会比得过疟疾的小孩高很多。因为身体条件会变得不一样。所以很多人就去非洲发蚊帐,给当地的人发了很多免费的蚊帐。因为一个蚊帐才几美元,就发,一个这样4美元的蚊帐,能够用5年的时间。</p><p><br></p><p>他们认为,我这样发下去了以后,不就解决了吗?结果发完了以后,发现很多非洲当地的人,把那个蚊帐改成了婚纱,就是自己把它改改当衣服这么穿。他没觉得这个东西做蚊帐很重要,他觉得穿衣服很重要。然后还有的人,自从领过这第一次以后,就算是有便宜的蚊帐放在门口卖,他也不买。原因是他觉得,反正这都是免费来的。所以如果我们免费发给他,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他今后反倒再也不购买了。</p><p><br></p><p>那有人就想办法,那我打折卖,行不行。就是我给他一些补贴,四美元的成本,我卖给他两美元,这种效果好不好。甚至还有经济学家尝试,我就全价卖,全价卖完了以后给他一个奖励,我给他送一点米,送一点粮这样的东西。</p><p><br></p><p>你看就这么一个发蚊帐这样的小事,就算我们去做慈善事业,我们会觉得慈善事业,不就是送人东西吗?没有那么简单,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事。就是你必须得能够了解到人们的行为需求,了解到人们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