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易老天难老 - - -走出阴霾

土木先生

<p>重阳节就要到了,我们分享毛泽东主席填的一阕词《采桑子 重阳》,一起追忆一段渐去渐远的历史经历,感受伟人的独特品格和共产党人探索真理的艰辛......</p><p>"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p><p>这阕词是毛泽东主席1929年到闽西特委指导开拓革命根据地、10月初在上杭县临江楼住处养病时所填。</p> 毛泽东主席手迹 <p>悲秋是我国文学中的比较普遍的意境特征,风、雨、叶、山、月等等自然之像,挂上一个秋字,便多了些悲愁与凄凉的味道,“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皆如是。</p><p>毛泽东主席写重阳并没有囿于这个思路,而是一洗古人秋之愁绪,用有限“人生”与无限“天”开篇,坦陈人生易老,先收一笔,转而“天难老”,此为放,一收一放,主题落于大境界中,接下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其中意乘叠字之势,置重阳于“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境界,秋属金,金为黄,故曰黄花,即菊花,此处的战地菊之“香”,一写菊花之香之美,二写对前行道路、对革命事业充满希望,“香”一字既摆脱了悲秋的既成之识,又完成了物与意的虚实映照。下阙从秋风写起,“劲”字落笔,虽不似春光,但胜似春光,叠字与对比,衬托的是秋风“劲”的声势之大。末句“寥廓江天万里霜”依然是实映虚,实写临江楼外广阔江与天,虚写壮阔的革命道路和前景。</p><p>《采桑子 重阳》托物言志,以重阳为主题写秋景,却无悲愁之感,而是充满了毛泽东主席所特有的理想主义、乐观主义色彩。如若能够了解他当时写这首词的处境和心境的话,我们更能深刻地认识到他的逆商之高、意志之坚定、对理想之执著。</p><p>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共合作出现破裂,中国共产党人受到国民党的围堵屠杀,对于共产党人来讲,马克思主义这个国际“公式”本地化的问题,正处于摸索和探索阶段,受共产国际影响的上海临时中央政治局对中国革命“不断革命、不断高涨”的错误判断,负面影响仍然存在。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道路和方式,在党内和军队中仍然存在分歧。对党与军队的关系问题尚未定位清晰,党内组织生活如何开展、政治工作如何开展、革命如何开展等等存在分歧。</p><p>总之,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党,建设怎样的军队、怎样建军,怎样进行革命进而推进民族独立解放、建立新中国,在当时经济和政治形势下,这些问题都处在实践探索中,党内没有清晰的思路和统一认识。</p><p>1929年,毛泽东36岁,本命年,在经历了因秋收起义“完全违背中央策略”之由,被上海临时中央政治局处以撤销政治局候补委员和湖南省委委员一年多,在1929年处于更加艰难的时刻,可谓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坎坷多劫,这一年他先后经历了一次“冻结”职务、一次撤职、一次党内严重警告、一次党内警告,一次被死亡、一场恶性疟疾,对他的思想、身体和所执著的事业,每一次都是严重打击。</p><p>朱毛红军是井冈山会师后,朱德和毛泽东一手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毛朱毛,朱离不开毛,毛离不开朱,但是,到1929年5月,因“朱毛之争”,时任红四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其职权基本被“冻结”,已经无法开展工作。</p><p>6月,时任红四军“三把手”的陈毅主持召开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因“陈毛之争”,毛泽东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落选红四军前委书记,被迫离开主要领导岗位。之后由贺子珍陪伴,毛泽东化名杨子仁到闽西特委驻地永定县,指导永定、上杭、龙岩等地革命工作。</p> 闽西特委旧址崇德楼 毛泽东住在该县歧岭乡下山村牛牯扑的竹寮(竹屋)里,他给这个半山腰十来平米的竹竂取名“饶丰书房”,并手书、挂上一块木匾。关于为何取名“饶丰书房”,说法不一,据我查询资料推测,为了安全和方便地下交通,应该是毛泽东取名“饶丰书房”的主要原因。 半山腰的饶丰书房 <p>以此为据点,毛泽东往返于上杭、龙岩等地,调查、指导工作,时年9月,他身染恶性疟疾,恰逢红四军在上杭县召开第八次代表大会,毛泽东抱病致信不能参会,受到党内“警告”处分,病中的毛泽东坐担架匆匆赶去开会,到达上杭时会议已经结束,被误解,被冷落,被轻视,被处分,此时毛泽东心中味谁人能体会?</p> 毛泽东在闽西特委时的照片 <p>参会未果,毛泽东随即在上杭县临江楼住下养病。10月11日恰逢农历重阳节,临江楼庭院菊花盛开,毛泽东触景生情,感慨万千,随填词《采桑子 重阳》。</p><p>后经名医吴修山为其看病调理,直到11月底初愈,大病三个月,差点要了他的命。</p><p>毛泽东被国民党列为匪首,时年10月国民党造谣毛泽东死于肺结核。因信息交通不便,共产国际在未做详细确认的情况下,于1930年初在《国际新闻通讯》上补发讣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战士,毛泽东同志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这真是一次颇具规格、颇有影响的“被死亡”。</p><p>1929年11月下旬,在上杭县临江楼养病的毛泽东,收到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周恩来审定的“九月来信”,信中肯定了毛泽东的观点,“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党的一切权力集中于前委指导机关,这是正确的,绝不能动摇。不能机械地引用‘家长制’这个名词来削弱指导机关的权力,来做极端民主化的掩护。”</p><p>党中央的理解和肯定,让大病中的毛泽东激动不已,振奋不已,他仿佛透过阴霾看到了阳光,随后与前来接他的部队11月26日回到长汀县与朱德、陈毅会合,向朱德、陈毅等表示接受中央的“九月来信”,并解释说因为身体不好,情绪不佳,在红四军八大时,写了一些伤感情的话,朱德、陈毅都做了自我批评,红四军毛、朱、陈三位领导人终于又走到一起。</p> 九月来信共九页首页 九月来信共九页末页 <p>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9年12月底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第九次代表大会,史称“古田会议”,毛泽东重新当选前委书记。会上,毛泽东作政治工作报告,从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和盲动主义残余八个方面,系统论述党内错误思想的表现、根源和纠正方法,成为古田会议决议的核心内容,后来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就是《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这篇经典文章,至今仍然是我们撰写报告、剖析材料等的范本。</p><p>古田会议确定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基本原则,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战略思考、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信念执着,对达成建党建军基本原则是起了决定作用的。</p> 古田会议遗址 <p>追忆毛泽东主席1929年这段历史,他所经历的坎坷和苦难,对我们普通人来讲,其中一二足以成为我们消沉的借口,但是毛泽东没有,他以坚强的意志和特有的乐观主义、理想主义,拖着病重的身体,从阴霾中走了出来,也帮助中国革命从思想迷雾、理论迷雾、道路迷雾中走了出来,从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使得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开始生动起来。</p><p>从毛泽东经历的1929,到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一路走来看中国革命和发展,我们会自然而然明白一个道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毛泽东、为什么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p><p>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个中情节跌宕起伏,颇有“一年一度秋风劲”的味道,我们要有管它风云激荡、我自岿然不动的自信与气魄,始终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未来一定能创造出“江天万里”的寥廓新境界。</p><p><br></p><p>(作者工科男,文中与文史科观点如有出入,敬请批评赐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