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10月16日上午审计局老干部处组织退休支部书记、委员、党小组长前去津南区时代记忆展览馆参观,走进展览馆,首先看到的是,两侧大屏幕播放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从秋收起义(秋收起义是由三个方面组成:武汉警卫团+萍乡的工人武装+浏阳农军,在秋收起义中,毛主席随三团行动)。到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从二万五千里长征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展示了我党历史的发展和战争年代的整个过程。</p> <p> 展览大厅的正中间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雕像!</p> <p> 天津市审计局组织离退休党总支书记、委员、党小组长,到时代记忆展览馆参观并在毛主席雕像下宣誓入党誓言!</p> <p> 时代记忆展览馆前言:有一种思想,穿越历史的烟云,日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的风雨,更臻醇厚;沿着岁月阶梯的攀登,沐浴那喷薄东升的旭日,展望那顶天立地的丰碑;翻开光辉的史册追溯,重温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凝视那深刻坚定的足迹。这丰碑,铭刻着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名字——毛泽东!注定永远屹立!这足迹,诠释了世界颠覆不灭的真理——人民万岁!注定化为传奇。</p> <p> 这张图标注着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从“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全过程。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两年中中央红军86000人踏上长征之路,一路的”奋战,饥寒交迫到达陕北延安会师时仅剩30000多人,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p><p> 我的父亲作为中央警卫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这一切!</p> <p> 听父亲讲:参加井岗山的斗争是我党实践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创立全国首个武装割据的胜利出发点和策源地。当时跑出来参加革命的农民都是手拿大刀、长矛多么希望有一杆枪呀!就是这样在井岗山红旗的引领下,赣南,湘赣、闽西、闽赣、赣东北等地相继创建了工农红色政权。在井岗山的旗帜下,全国各地从大革命以来集蓄的工农兵革命群众相继举行武装起义,建立工农政权。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揭开历史崭新的一页。井岗山斗争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中国工农红军全体将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为党为共和国为革命创建的伟大功勋,将永载史册;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英名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p> <p> 毛主席主张:支部建在连上,广泛听取党员意见,是民主集中制的具体体现,使党的主张和党的纪律得到贯彻执行。</p> <p> 父亲说:毛主席经常对大家讲:官兵一致,不讲高低。毛主席经常和警卫战士一起学习文化,帮助他们读书认字。在毛主席身边战士们进步的都特别快。</p> <p> 毛主席经常深入群众问寒问暖,军民鱼水情,军民一家亲。</p><p> 听父亲说:毛委员经常深入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一次他去一个贫苦老乡家访问,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围住了他。这时,他坚定的对大家说:打土豪,打劣绅,打军阀,打蒋介石,你们敢不敢?“敢!”乡亲们异口同声地说。毛泽东看看大家,又风趣地说:反封建,反夫权,妇女要剪发,放足。妇女那么小的脚,怎么上山打柴、放牛?一天走不了一里路。乡亲们听着、笑着…… 。</p> <p> 在井冈山上毛主席、朱德、陈毅等中央首长生活非常艰苦,他们秉承官兵一致的原则,从来不搞特殊。</p><p> 听父亲讲:一九二八年四、五月间,父亲在中央警卫队当警卫战士。那时,红军在井冈山斗争艰巨,生活相当艰苦。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中央首长,和红军战士一样,每天只有一斤红米饭,五分钱菜金,三钱油,二钱盐。毛主席爱吃辣椒,他还要伙管人员注意节约。乡亲们有时送给毛主席一点鸡蛋和白米,他自己从来舍不得吃,等他亲自去到兵站看望伤员时,把这就当做礼物送给伤员。毛主席只有一身褪色的灰衣服,裤子上打着许多补丁。有一次,打土豪缴获了一些衣物和布匹,选了几件干净的给他,他笑着说:官兵平等,不讲高低,我的衣服不错了,这些要发给红军战士用。毛主席工作严细,特别关心下级。有时他在夜间检查岗哨,考问警卫战士的“口令”,然后,摸摸战士的衣服,问寒问暖。毛主席的办公室是用土坯、竹子、茅草搭盖的。施工中,毛主席是“工程师”,又是“搬运工”,扛竹竿,递工具,样样干。他和施工的警卫战士、乡亲们谈笑风生。当房子盖好后,毛主席称赞说:阳光足,又挡风,坚固实用,你们这双手真了不起。……父亲一回想起这些,就心潮澎湃,更加无限热爱毛主席。父亲还回忆起这样一件激动人心的事:一次,父亲夜间执行警卫任务,透过窗子,他看见毛主席和其他几位中央首长在一盏油灯下,围着一张作战图,用铅笔划着、研究着、部署着,一直到深夜。工作结束时,天已近拂晓,毛主席和其他几位中央首长压低嗓音激昂地唱起了《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这雄壮的歌声,划破井冈山的夜空飞向远方,这动人心弦的歌声,传向红军战士的耳边。这歌声唤起了红军战士的多少回忆,这歌声激起了红军战士的多少向往,这歌声给红军战士带来了无穷的战斗力量。这时,父亲望着毛主席办公室熠熠放光的油灯,象看到了光辉灿烂的革命前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主席啊,红军跟着您,无往不胜,红军由您指挥,所向披靡!年轻的红军战士张有才啊,跟着党,跟着毛主席革命到底一句话——铁了心!</p> <p class="ql-block"> 听父亲讲:中央警卫班负责中央领导的保卫及衣食住行,警卫班的伙夫钟运输行军打仗都要背着一口大锅,给中央领导及警卫班同志们做饭,由于伙夫年龄较大,行军打仗时父亲就帮着伙夫背锅,一次战斗打响了敌人子弹呼啸而来,是这口大锅挡住了敌人的子弹父亲才幸免遇难;解放后父亲一直在找他的战友,记者来家里采访时他也一直念叨着他的老战友和这口大锅,但一直没有找到。庆幸的是我在全国红一方面军后代群里找到了他的孙子钟声。钟声讲:他从小是跟着爷爷在农村长大的,爷爷经常给他讲革命时期的故事,参加工作后他一直秉承爷爷的教诲:作为一名人民公安,不但要保护人民还要解救人民的生命,于是他参加了无常献血的队伍,20年间他已经累计献量达到38000毫升。按照一名成年人拥有的血液量4000~5000毫升计算,他献血的数量相当于七八名成年人全身换了一次血液。中央电视台宣传报道了钟声的事迹!</p><p class="ql-block"><br></p> <p> 爬雪山。</p><p> 父亲讲:战争时期的条件非常艰苦。一个班十二个人仅有一床棉被、一个洗脸盆、一双棉鞋,寒冬靠着一床棉被大家挤在一起抵御风寒,因为怕暴露目标遭敌机轰炸,绝对不能点火取暖。一个脸盆是多功能使用的,一双棉鞋只有在数九寒冬站岗时十二个人轮流穿用,行军打仗是舍不得穿的。平时穿的都是手工编制的草鞋。父亲说:他编的草鞋又快又好不仅给自己编,还要为班上比他岁数还小的一位江西同乡名叫“顺子”的编,每人都是脚上穿一双身上挂两三双,这样才勉强应付日夜兼程的行军打仗,即使这样也免不了光脚行军,那个时候头顶上是国民党的飞机轮番轰炸,身后是蒋介石的百万追兵,红军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很多战友在激烈的战斗中负伤牺牲,父亲也在战斗中腹部受伤,肠子都露出来了,卫生员用绷带勒紧父亲的伤口后要带父亲下火线,面对蜂拥而上的敌人父亲执意不肯,他对卫生员说:“不要管我,”拿起枪继续阻击。战斗结束了,父亲握着枪晕倒在阵地上。在缺医少药的战争年代仅靠有限的盐水清洗、草药消炎,父亲居然奇迹般从死神手中逃脱。 </p><p> 1935年6月红军翻越夹金山雪山。父亲讲:雪山脚下长着青嫩的小草完全是春的景色。背阴的地方风吹过来就像秋天。再往上走,山上的雪有两尺多厚,六月的雪山瞬息万变,一会是暴雨夹着冰雹,一会又变成鹅毛大雪,父亲身上的单衣被浸透了,有的地方结了薄冰,风一吹冻的上牙直打下牙。陡峭的山路崎岖狭窄,一步走不稳滑下去就没办法上来,越往上走空气越稀薄,胸口上如同压着千斤重担透不过气来走几步就得喘半天,为了减轻身体负重能扔掉的东西全扔掉了。父亲和战友们相互搀扶一步一步的向前移动。很多战友穿着十分单薄,加上长期的饥饿,跌倒了就再也没有起来。父亲的同乡“顺子”就是在这次翻越雪山时,被肆虐的狂风吹打得站立不稳滑落山崖,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永久的留在了雪山。每每听到父亲的讲述都可以看到父亲怀念战友的泪花。 </p> <p> 8月初部队进入草地。</p><p> 父亲讲:草地的情景触目惊心!举目一望,茫茫无边的草丛,上面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不辩东西南北。草底下河沟交错,淤黑色的积水散发着腐臭的气味,简直找不到路。父亲所在的侦查班一直走在中央领导的前面,查看是否有沼泽地,避免被这暗藏杀机的泥潭陷下去。每日的长途跋涉和激战,部队在渺无人烟的草地上只能靠吃草跟、野菜、树皮充饥。父亲全身水肿,饿的实在没办法就将腰间的牛皮带割下一小块和他的战友分着吃。饥饿难耐的父亲最后连皮带环都吞下去了。(全国解放后经诊断,这个皮带环已经粘连在父亲的肠壁上,当时的医疗条件可以将父亲身上的这个异物取出,但因父亲近一米八的身高不足55公斤的体重,虚弱的身体承受不了手术,直到父亲去世皮带环永远地留在了他的身体里)。 </p> <p> 腊子口战役打的十分艰难。腊子口地势十分显要,两个悬崖绝壁之一道窄窄的山沟向上延伸,两边绝壁峭立,山中有一道河水直流而下,狭窄的山口处的河上架着一座木桥,横跨在两岸陡壁之上,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道。</p><p> 听父亲讲:甘肃的地方军阀在岷县、腊子口配置了两个师的兵力,妄图凭借天险挡住红军的出路,依仗一圈碉堡顽固抵抗,毛主席清楚的知道腊子口在险也要攻下来,否则就要重回草地。如果西进绕道出青海或东进川东北曲道汉中就要踏进敌人的包围圈,因此突破天险腊子口才是红军的唯一出路。 1935年9月16日下午腊子口战役打响,红军发起了五次猛攻,因山势、地形异常险峻,兵力无法展开都未成功。正面攻不动,红军就兵分两路,一部分正面夜袭夺取木桥连续发起进攻,达到消耗敌人弹药造成敌人恐慌的目的,另一路悄悄地迂回到腊子口右侧,由苗族战士手持带铁钩的长秆,顺着陡壁的山他爬上去,再用绳子和绑腿绕在树干上,战士们一个一个的爬上去,他们突然出现在敌人后方,从敌人头顶用手榴弹向甘肃的军阀发起了攻击,这样前后夹击把甘肃的军阀打跑了。腊子口战役为红军进入甘南,开赴抗日前线打开了通路,以后红军迅速地走出了岷山山脉。</p> <p class="ql-block"> 父亲曾经对我讲述在“抗大”学习的经历,父亲说:在抗大学习无论是官兵都可以去学习,毛主席经常到学校看望大家,给同志们讲解抗日的意义和革命的道理。这次参观看到了毛主席、朱德等首长看望抗大学员并合影留念,使我回想起父亲曾经讲述的在抗大学习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父亲:张有才 (1909-1983)</p><p class="ql-block"> 父亲1931年入党,曾参加过秋收起义;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在参加革命期间历任中央警卫战士、中央首长警卫员、侦察兵、炮兵、曾任连长、营长等职。战争年代父亲重伤三次轻伤无数,曾多次立功受奖,荣获三级“八一勋章”、“独立勋章”、“解放勋章”。建国后曾任华北军区工读学校副校长等职,1955年授少校军衔。因战伤,父亲于1963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198师大院离职休养(享受军职待遇);1983年去世,享年74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张有才1909年出生在革命老区江西省宜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我的奶奶被地主折磨死了,是好心的邻居将父亲奶大,邻居家中有个哥哥对父亲特别好,他们从小一起长大,父亲也非常懂事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父亲12岁就去给地主老财家干活,受尽了地主老财的欺辱。一次父亲给地主放牛回来地主老财说牛的肚子不鼓没有喂饱,就把父亲毒打了一顿,父亲被打得遍体鳞伤父亲恨透了地主老财。我的爷爷1925年参加农民协会,年仅15岁的父亲跟着爷爷一道闹革命;爷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 1927年父亲从家乡跑到浏阳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从此来到了毛泽东的身边,由于父亲参加革命,他的哥哥嫂子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嫂子当时还怀有身孕。敌人的残忍更加坚定了父亲的革命信念,从那时起父亲的心就紧紧地与革命连在了一起。父亲当时在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总司令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 1950年美帝国主义入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角已吹响,部队考虑父亲身体状况,四十多岁还没有成家就没有安排父亲参战,但性格刚强的父亲找到组织上坚定地说:没有党哪来的我?没有国那来的家?父亲再三申请,“就是当一个普通的炮手我也要参战”。组织只好批准。</p><p class="ql-block">(父亲1950年赴朝参战之前与战友的合影)。</p> <p> 一个战斗跑班有七个人组成,炮长(班长):负责接受传达指令,一炮手(副班长):负责瞄准目标与攻击,二炮手:负责开闭跑膛与检查并报告后座量,三炮手:负责装定引信与装填炮弹,四、五、六炮手:负责擦拭炮弹与搬运炮弹和挑弹壳等。</p><p> 1950年10月父亲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6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在一次战斗中父亲和战友们一起英勇杀敌,不料遭遇美帝国主义的化学炸弹,父亲和其他战友一起随部队回国医治。</p><p>(父亲在朝鲜战场上和炮兵战友合影)</p> <p> 从朝鲜战场上下来,组织上将父亲安置在天津咸水沽老农协陈大爷家休养。听母亲讲:她出生在天津青县兄弟姐妹8人,母亲在家排行第六,一个哥哥四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外婆死的早是外公把他们拉扯大。为了工作外公经常往返青县与咸水沽之间,一天外公回到家中突然对她说:有一个参加过长征的军人,他的老家在江西是个孤儿,十几岁就跑出来闹革命立过多次战功,他没有亲人,听部队首长说: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又多次受伤能不能帮忙找个知根知底的姑娘帮他成个家来照顾他,外公听后就问那位首长你信得过我吗?首长说:您是老农协了怎么信不过。母亲听了外公的话当天晚上仅带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就随外公从青县老家赶赴咸水沽,由那位首长带着母亲走进了父亲的房间。就这样母亲与父亲成亲了,当时母亲不到二十岁。</p> <p> 父亲和母亲从来不认识,他们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没有谈过一分钟恋爱,纯粹是组织安排的婚姻,但他们相濡以沫,整整生活了三十多年,并养育了我们五个女儿。母亲随父亲所在的部队从天津杨柳青(第一个孩子在这里出生)去到山西太原(第二个孩子在这里出生),又从山西太原来到首都北京(第三、第四个孩子在这里出生),最后又回到天津198师大院(第五个孩子在这里出生),一路走南闯北母亲无怨无悔,她对父亲的照顾无微不至,对孩子的抚养从无懈怠。他们为什么能够这样一路走来,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只有志同道合相爱的双方才能执子之手与之偕老。</p> <p> 1963年由于身体状况组织安排父亲离职休养,这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父亲带着母亲和最大十一岁最小不足五岁的五个孩子,在部队驻地东局子自己动手开荒种地,在自家院里养猪、养鸡、种菜,把种出来的高粱、玉米全部交给部队,把种出来的菜打成捆分发给大院里的家属吃,赶上过年杀猪、宰鸡,把肉送给大院站岗的战士和院里的家属们吃。就是在这一年海河流域的暴雨给华北平原造成特大洪灾,父亲不顾一切的跑到重灾区。当他看到受灾的群众有困难时把自己口袋的钱和粮票全部掏出来留给了他们。解放军战士为了救灾冲在抢险的第一线,看到战士衣服被洪水打湿,父亲就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给战士们穿上。救灾结束后父亲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才知道门钥匙还在衣服口袋里。母亲回来后看着只穿着背心的父亲心疼的说:“你怎么不把自己也给了人家呀!</p> <p> 父亲经常给小学生讲战斗故事,传承红军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记得小的时候跟着父母出门坐有轨电车,电车上有一个专门为儿童量身高的米尺,大家都知道不够身高的儿童是不用买票的,当母亲把我领到量身高的地方我是达不到买票标准的,突然父亲揪起了我的小辫子对售票员说:你看够高了可以买票了,于是父亲就买了三张票,下车后我问父亲:为什么要揪我的小辫子?本来不够身高的呀?父亲说:你不够身高售票员要是向你卖票就违反了售票规定,我把你的小辫子揪起来你达到了身高的标准就可以买票了,说明你就是大人了。接着父亲又表情严肃的说:咱们的国家还很穷,每一个人都多为国家分担一些,我们的国家就能早一天摆脱困境。</p> <p>传承红军精神为了教育后人父亲撰写了很多长征故事,也多次在《天津日报》、《解放军报》发表。其中,名为“峥嵘岁月话长征”的文章吸引了很多读者。很多厂矿和学校邀请父亲作红军长征演讲报告,父亲还把自己征战杀场的军功章分送给了优秀青年,鼓励他们扎根边疆,并把我的四个年龄均不满15岁姐姐先后送往祖国边陲去接受锻炼,她们牢记父亲的嘱咐努力工作,多次立功受奖。</p> <p> 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看着倒塌受损的房屋、无家可归的百姓,父亲坐不住了,他挨个给远在外地及部队的姐姐们写信打电话让他们到抢险救灾的一线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姐姐张继红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6野战医院接到上级命令成立抢险队,姐姐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只有23个人的抢险队伍,当时她只带了一件雨衣登上汽车就奔赴抢险一线。</p><p> 我当时所在的单位,为了把地震的损失夺回来每天上七点下七点连续工作12个小时从不休息,一天我对父亲说:我太累了真的想歇一天,当时在家我最小父亲特别疼爱,长这么大没有见过父亲跟我发过这么大的火,由于父亲身体不好平时走路需要拄着拐棍,他当时举起拐棍就要打我,我当时吓了一跳。他说:国家建设这么重要,地震损失这么大,你这点苦都吃不了?别忘了你是红军的后代,我的子女不应该是这样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心里只装着国家的人,在他的心里国家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 父亲病故近四十年但父亲的教诲深深的留在了我的心里。</p> <p> 父亲把我的四个年龄均不满15岁姐姐先后送往祖国边陲去接受锻炼,她们牢记父亲的嘱咐努力工作,多次立功受奖。</p> <p class="ql-block"> 为了回忆长征,记者采访父亲长征时期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1977年8月7日天津日报(第3532号期)第四版,刊登了父亲“峥嵘岁月话长证”的回忆。父亲对党对毛主席无比的热爱,1976年9月26日天津日报(第3217号期)第三版全文刊登了父亲的文章: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文中写到:听到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的噩耗,我怎么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几天来,我哭一阵,想一阵,想一阵,哭一阵,毛主席几十年领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英勇战斗的光辉历程,一直展现在我的眼前;毛主席的谆谆教导,一直在我的耳边回响。毛主席啊,毛主席!您老人家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敬爱的毛主席,您是各族人民的大救星。是您,把亿万苦难的阶级兄弟姐妹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在那长夜难明的旧社会,我父亲被地主的阎王债眼都快逼瞎了,母亲饿断肝肠含恨离开人间,我十二岁给地主放牛,经常被打得遍体鳞伤。是您领导的农民起义,照亮了奴隶们翻身解放的道路。一九二七年,我从家乡跑到浏阳参加了工农子弟兵,从此来到您的身边。不能忘啊,永远不能忘了,在召开古田会议的日子里,您亲自写下了光辉灿烂的古田会议决议,为我党我军的建设制定了伟大纲领。会议间隙,毛主席给我和担任警卫工作的战士讲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军的道理,打开了我这个放牛娃的心窍,使我懂得了紧握手中枪,为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打天下的真理。不能忘啊,永远不能忘,在抢渡乌江前夕,毛主席亲临前线问我及战友们有没有把握渡过去。我们把拳头举得高高的齐声回答:有!毛主席说渡过乌江去过除夕。时间不差半分毫,部队准时渡过乌江,接着又把红旗插到了遵义。在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上,在组织上、军事上清算了王明 “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官兵们千遍万遍欢呼,从此确立了毛主席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是毛主席,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拨正了革命的航向。不能忘啊,永远不能忘,在那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岁月里,您教导我们要不怕艰难困苦,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只要还有一个人就要战斗下去,决不被敌人所屈服。毛主席阿,毛主席!是您的光辉思想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是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五十多年来,我们跟随您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接着,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此时此刻,我有多少心里话要对您老人家讲啊!我们要永远读马列的书和您的书,永远牢记您的淳淳教导,一定要把您开创的革命事业进行到底。</p><p class="ql-block"> 父亲还在1966年6月15日天津日报上发表的我要永远保卫党的文章中写道“别看我已经退休了,可是谁要敢反对毛主席,反对党,我坚决上阵和他拼到底。我要一辈子保卫党,一辈子保卫毛主席”。</p> <p> 照片中就是当年采访父亲的天津日报社记者马志林,1974年他接受报社任务,要求采访曾经在,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紅四方面军的三位老红军,因父亲是红一方面军他首先来到我家对父亲进行采访,那年我15岁。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中我们相遇,那时他已经是老年时报的总编了。马总编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对当年的采访记忆犹新,五十年前的一次采访给我们留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经常联系共同回忆那抹不去的红色记忆!</p><p> </p> <p> 1983年11月23日父亲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就是在他病危昏迷中短暂苏醒的时候,嘴里不是叫着妻子和女儿的名字,而是呼唤着“毛主席我想你了!”解放军第106医院当时值班的医生和护士都备受感动,深情的说:老爷子对毛主席感情有多深呀。父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母亲兑现了她照顾父亲一辈子的承诺。战争时期那个特殊的年代,孕育着特殊的精神和特殊的经历。我为父亲战斗的一生感到骄傲,为母亲对父亲无怨无悔的付出感到自豪。</p> <p class="ql-block"> 战争给我们的父辈及无数革命志士带来了极大的伤痛,但是给百姓带来了和平与安宁。就是因为有了这些无私无畏的前辈们的付出,才有了我们的今天。为了弘扬红军精神我和姐姐们一起把父亲讲过的故事写出来在老区杂志、老年时报、七彩虹刊物上发表。父亲的一生是在战火硝烟中度过的,他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诠释着一个红军战士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用钢铁般的意志实践着解放全中国劳苦大众的铮铮誓言。</p><p class="ql-block"> 历史告诉我们:所有走完长征的人,其革命意志是无比坚强的,他们是真正的勇士,他们有坚定的信仰,有永不忘记的初心。红军二十万人踏上长征之路,一路的艰苦奋战,饥寒交迫……到达陕北延安会师时仅剩三万多人,这些顽强的勇士们被永远的载入史册。父亲对我们讲述这些,是以亲身的经历,要求我们做事时要有信仰,有目标,要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忠诚事业,顽强拼搏,坚持到底,争取胜利。他传递的是一种共产党人的精神和意志品质,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红军之所以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于生命,靠的就是信仰。红军有别于其他所有军队的本质特征就是,红军是信仰的集合,而不是雇佣关系、金钱关系和权势关系的集合。长征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面前,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勇敢,什么是牺牲,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卓越……都让后人看得清清楚楚。荣光可以追忆,英雄不可复制。落地留痕的历史最有发言权!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长征,是一个让中华儿女世代永远敬仰的红色记忆!长征,是一道让世界永远惊奇的风景线!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壮举;长征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丰碑。</p><p class="ql-block"> 80多年过去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的父辈和万千红军战士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后人。伟大的长征精神万岁!</p> <p> 父亲生前撰写的回忆录、诗歌、学习体会等刊登在天津日报上。</p> <p> 为了纪念和缅怀父亲,女儿们撰写的回忆父亲的文章,在老年时报、老区杂志、七彩虹期刊上刊登。</p> <p>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等四个部门,在天津展览馆共同举办的永远的长征,天津日报社在天津规划展览馆举办的英雄史诗不朽丰碑展览!</p> <p>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制出版。</p> <p>为父亲在全国唯一的红军碑林巴中蒋帅碑林立碑。</p> <p>这是天津电视台播放的,天津红军后代重走长征路追寻父辈足迹视频截图!</p> <p>参加天津市红军后代重走长征路活动。</p> <p>姐妹五人一起参加红军后代纪念革命先烈活动。</p> <p> 本人抗癌八年,但时刻不忘继承和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决心在有生之年把红色基因永远的传承!</p> <p>遵循父亲的教诲: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脚踏实地的工作,服从组织分配,遵守组织纪律,坚持党的原则,官兵一致不搞特殊。努力争做标兵!</p> <p>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全中国的彻底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的烈士们。这几张图中都是无名烈士,每一个石碑下都埋藏着一具红军的尸骨,他们没有留下姓名,没有子孙后代,把自己无怨无悔的青春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人民永远的怀念他们。伟大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p> <p> 还是那句话:荣光可以追忆,英雄不可复制。落地留痕的历史最有发言权!千年的文字会说话,历史永远是历史。让我们不忘初心鼎力前行,把红军的长征精神永远的传承下去!</p> <p>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前来参观的人群排成了“长龙”。</p> <p class="ql-block">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都市报道采访姐姐张继红和我。父亲从军一直是陆军,后来随部队改为炮兵,父亲说:当炮兵不像陆军与敌人面对面真刀真枪的干。(此视频父亲的出生年月应该是1909年误说成1912年。)</p> <p>本人:张建华、女、61岁、中共党员,于2014年在市属机关退休(副处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