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龙头湾里有人家——砖峪</p><p> 一条深情的河,出青山,穿森林,过村庄,在即将走出她的发源地时,依依不舍,怀恋着孕育她的这片土地,在流经的最后一个村庄,回望故土。360度的优美转身是河流对大地最谦逊的屈身。这河,叫沁河,这湾,叫龙头湾,是沁河源头之域独具韵味的一处美景。</p><p> 情深至远,天地长存。龙头湾的臂弯里有一个安静怡然的小村,叫砖峪,属龙头村的自然村。没有人可以回答为什么村子取名“砖峪”,像没有人可以回答沁河为什么独独怀抱着它。世世代代的村民依青山脚下一处向阳的平地而居,沁河弯弯绕村而过,绕得圆圆,绕得精致而动心,是山高耸的身躯拦阻,河水才没有回环相接。青山对沁河说,走吧,海才是你的理想,才是归处。青山总是目送着河流的背影。这一刻,河水回头,要让山看看她清隽的脸庞。</p><p> 站在村对面的高崖之上,可以看到小村如河中央的一个岛屿,又如沁河拥搂着的一个无比宠昵的孩子。</p><p> 过小桥,沿着仅能行一辆车子的小路进村,左边是伟岸的青山,右边是哗哗流淌的沁河。山宏阔默然,水灵动飘逸,白色的芦苇是河流的围巾,在风中,在这个秋色浓重的季节,传递着沁河在沁源一段段温情又浪漫的成长往事。泉水叮咚出青山,千溪万水汇成河,如叶片上纵横的经脉一样的河流呵,在这个小村全部相聚,手拉手,臂挽臂,浩浩荡荡,碧波翻滚。白色的水鸟翩翩飞翔,双宿双飞,修长的腿,弯曲的颈,双翅悠然,如云起云落。人迹寥寥,有流水之声,有各样的鸟鸣,还有滴答滴答从山体下渗的水滴之声,仿佛这才是世界的本质,是千帆过尽之后的留存。路依水而走,弯弯曲曲,河水是同行的伴侣。水里有梦,山是做梦的理由。</p><p> 村子不大,二十几户人家,平日里只有三十几个人。正是秋收时节,年青人回村帮父辈收秋,小路上小四轮装载着金灿灿的玉米突突奔跑。人家的院子里,露天的仓囤堪比吨位大货车。河边的土地肥沃,村子从来不愁吃穿。寻访了几个老人,村子没有传说,没有来历,老的像掉了牙的老人,如婴儿一样豁着嘴笑,退回到不会说话的起初。农民,总是说着与庄稼有关的话题,今年大丰收,一亩地的玉茭子,小四轮拉三趟,还需装得满满当当……老树斑驳,默默无语。狗叫鸡鸣,划了一下时光的表皮,时光如水微微颤了一下,村庄的响声便化作了浮在村子上空的白云。绕村而过的沁河,知道一切的一切。只是安静,才是最好的交流。</p><p> 居住在水的中央,傍靠着山做根基。砖峪,沁河拜别家园远走他乡,留下的深情一吻。天地和谐,五谷丰登,幸福在流传。</p> <p>龙头湾</p> <p>龙头湾</p> <p>龙头湾人家——砖峪村</p> <p>龙头湾自然村——砖峪</p> <p>龙头湾人家……</p> <p>老共产党员梁效成家……</p> <p>孩子们都在省城和县城里工作,年迈的老人习惯了村里的生活……</p> <p>温暖的窑洞里留着世代的印象……</p> <p>世世代代的宗亲们传承了忠孝文化……</p> <p>村民家里的小汽车……</p> <p>丰收的玉米高于去年的两倍……</p> <p>丰收的玉米……</p> <p>绿色沁源的小米又大丰收了……</p> <p>丰收的粮仓……</p> <p>村民们在忙碌的收获粮食……</p> <p>村民们的午餐……</p> <p>美丽的砖峪村人过着幸福安康的生活……</p> <p>生活在龙头湾里的人家,祝福你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