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第一次见昙花盆栽时没有被“昙花一现”这个词打动,昙花的叶茎形成的姿态也没有中国式盆景那样婀娜多姿,几片扁长形的叶片象水草一样在风中摇曳,长叶片甚至有些耷拉着,一丝也没有打动我的心。</p><p><br></p><p>师傅爱养昙花,不停地将老叶繁殖,然后送给身边的朋友,两年前师傅送我一株最大的昙花,并叮嘱怎样养护,其实昙花的生命力很强,也好种植,老茎变主杆,叶上长叶,昙花新生长的嫩叶翠绿欲滴,象绿翡翠一样清雅似透非透,绿色到褐色过渡,层次丰富,象婴儿皮肤一般鲜嫩富有光泽,这颜色丹青圣手也难表现。</p><p><br></p><p>最初对昙花的认识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其貌不扬的外观我已不在乎了,叶片或扬或抑,或俯或侧,或回或旋,有似柔弱,细观其茎,日久老茎变主杆,支撑着整个身躯,钩垂着砚大的花苞。</p><p><br></p><p>生活的我们在年复一年的现实中归复平谈,有如昙花的外形其貌不扬,内心却似昙花的主杆,有活力,有激情,有担当,张驰得宜,定力有嘉。</p><p>师傅送我的昙花在茂盛生长一段时间后,叶上生叶,老茎愈老,一片生机。夏天梅雨季叶片背后生出了许多白斑,病害相袭,叶黄茎萎,让我心痛了好一阵子。去病清虫,喘息渡命,精心护理了近一年有余,如今再现枝繁叶茂,但不见其开花。昙花一现只是在屏幕上见过,有些遗憾。</p><p><br></p><p>近日师傅又送我一盆已生有砚大花苞的昙花,并提醒我不出三日便现花容,我如获至宝小心翼翼挪腾至四楼书房,她那仟弱身躯,如十月怀胎即将临盆的孕妇让人爱伶。我觉得只有书房才能配得上昙花展容的那一刻。为了便于细观昙花瞬间的美丽,我将花钵用几本厚书垫高,她长垂的花苞,极富张力的线条,在灯光的映照下身姿窈窕。</p><p><br></p><p>今夜花苞已撑得饱满,妻说花开在今夜。于是妻煮好茶,沐手洗心、静待花容。花苞上有许多绛紫色的丝条包裹着花瓣,一根根参差不齐,但又汇聚于花头,似灯笼的骨架保护着花苞。我在一旁习着书法,书写形成的线条不也同昙花的外围一根根绛紫丝条那般,看似柔弱实则富有张力,自然而平淡。子夜时分,花苞微微的颤抖着,似有微风拂过,其实不然,是从内而外的力量,花在绽放,并不懈地努力着,外围绛紫色丝条慢慢呈现出爆炸式的伸张,花瓣轻轻颤动着,好似可爱的小精灵轻轻地起舞,花筒慢慢卷起。“开啦,开啦”妻开心得像个孩子。花瓣有点像白荷,轻薄透亮,清雅娇嫩,有似上等和田白玉般温润。满目皆花容,幽香由心生,昙花的清幽遇上书房的墨香沁入肺腑滋润心灵,制香高手绝不可及也。</p><p><br></p><p>在灯光的映衬下,昙花的美丽是绝唱,低垂的花苞寻夜而放,有似低调内敛的人,只为懂的人而绽,独为欣赏的人而艳。她的白,她的神秘,她的美丽,她的圣洁,楚楚动人,有种养在深闺人不识的韵味。</p><p><br></p><p>昙花神圣地悠然一颤,继而又在目光迷眩中缓缓闭合,花开得虽短暂,但在这一瞬间,她能倾其所有去执着于那短促的生命升华。</p><p><br></p><p>我跟随师傅有些时日了,爱好众多,什么都喜欢玩,一无所获,昙花的绽放到瞬间的凋谢震憾着我,突然间也感知到师傅的用心,生命短暂,但在有限的过程中也要绽放出美丽。</p><p> </p><p>庚子九月初二夜</p><p>艳洲于听雨楼</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虞小风简介</span></p><p>虞小风,1949年生于福建龙岩,祖籍浙江镇海。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现为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政协武汉市江夏区常委、湖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湖北省作家书画院副院长、原中国手指画研究会会长、《中国指画》主编、江夏画派中国手指画研究院院长、武汉虞小风指画博物馆馆长。</p><p>虞小风曾长期从事《长江文艺》大型文学月刊美术编辑工作,组建成立湖北美术编辑研究会。获《长江文艺》60年资深编辑家称号、2007年"和谐中国“年度十大画家称号、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代表性传承人称号。指画作品多次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画展,获第二届中国当代山水画展铜奖、"黄鹤杯“第五届中国指画展金奖、"天山杯"第七届中国指画展金奖。中央电视台多次播出虞小风指画专題。</p><p>出版物</p><p>《风语》自传体散文集</p><p>《中国当代指画家虞小风画集》</p><p>《中国指墨》</p><p>《虞小风指画作品图典》</p><p>《中国指画艺术》</p><p>《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虞小风》</p><p>《指墨百年•虞一风 虞小风 虞旻子 三代书画集》</p><p>《老愚漫画》</p><p>《虞小风文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