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麓行色浅

新春快乐

<p>  贺兰山是我国十大高山之一,海拔3556米,南北两百多公里的绵延与东西三四十公里的纵深。虽在华夏众山里排行“老九”,在宁夏与内蒙却是当之无愧的“老大”。&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  他巍峨耸峙在宁蒙之间,以自己坚实的臂膀和宽厚的胸怀,抵挡着西北高寒气流的东袭,阻滞着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遏制着腾格里沙漠的东移。惟此,成就了首府银川“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大漠雅望。</p> <p>  “立一座高山,保一方平安”,这是贺兰山的执念。难怪乎他被当地人民称作“父亲山”,因为他当得起,扛得住!</p> <p> 记忆犹新的应是岳飞《满江红》的诗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似乎只有这等的气贯山河,才可与嵯峨壮阔的贺兰山气韵相契合。</p> <p>  西北之旅虽着重于腾格里沙漠的徒步穿行,终未忘记对贺兰山的尊崇与亲近。人马结集银川的庆功会后,便是各自作鸟兽散的返程。趁着“酒酣胸胆尚开张”的豪情尚在,便开启“拜谒贺兰山之旅”,以不负今秋远足大西北。</p> <p>  真正的“拜谒”,始于心,终于行。银川幸有兄弟在,不仅供舟楫之便,还兼向导引领,一切当就自然而然了。</p> <p>  首往“滚钟口”,近在银川西北四十公里的贺兰山东麓,因三面环山、东向豁口、状如卧钟而得名。这里曾是西夏王李元昊的避暑行宫,但早已被铁木真的蒙古铁骑碾得粉碎。</p> <p>  透过进去门外栅栏,近前格桑花开得正艳,与一旁的楸树将不远处贺兰山的嵯峨与苍莽温柔了许多。信步景区通山大道,行走在华树掩映的漫长坡地,感觉到了山里的秋意正浓,来得恰是时候。</p> <p>  远远望见山坡岩石草丛中,有一队骆驼吃力地行走在西夏的秋阳下,发出古铜色的光芒。近看方知是铜塑的皇家驼队,背负着供奉西夏王的给养。岂不知是为谁辛苦为谁甜?</p> <p>  至老君堂前,矗立着一棵古朴沧桑的槐树,树高28米,树冠20米,2002年被宁夏市政府命名为“001号”古树名木,是当然的“宁夏第一槐”。</p> <p>  路口一边指向莲花山,有些佛意;一边指向笔架山,有点文气。决定礼佛而从文,往西南笔架山上行。至兴隆寺无路处,见银川兄弟有些气喘,劝其在此歇息,由我独往上山。许是正待此言,乐得顺杆而下,并说好在古槐树下等候。</p> <p>  没有了客套的羁绊,孤身一人攀山,倒是更觉方便。本就好几个月未曾爬山,脚下早就痒痒,现在撞见苍山,还是贺兰山脉,自然喜出望外。看好方向,径直往深处走,朝高处登。一路攀行一路庆幸:不枉自带了一双高腰登山鞋。</p> <p>  过“贺兰胜境”牌坊,便是满眼大小不一的乱石裸露,以及峰峦四起的绵延,几乎没有苏浙皖山岭的绿树葳蕤、坡谷尽翠。所谓胜境,应指的是西北部独有的苍野与雄浑吧。</p> <p>  “明知上山有石阶,偏往野处觅踪影”。这看起来有点轴,其实正是户外行者的癖好,常为众多旅行游客所不解。游人是为了看风景,到此一游罢了;行者是为了放飞身心于野外,追求的是灵魂的放纵和自然的回归。</p> <p>  笔架山,山峰形似笔架故名之,海拔约有1500米,绝对高程实际不足200米,挺适合半日的山途。攀登北方的山是第二回了,第一次是河北鹿泉市的抱犊寨,感官与攀行远不及笔架山旷莽的野性和质地的硬实,双脚总是在几乎没有泥土与树木的坡地石块和石砾间寻找立足,所以与山体更有一种肌肤相亲的贴近,也更有一种被虐的“舒而爽”。</p> <p>  在登攀歇息途中,不经意看见山腰处蠕动着土灰色的影子,于坡上低矮的杂草从中浮沉。放大焦距后才看清楚,原来是几只岩羊在山间悠闲地觅食。因为山上寥无人影,岩羊们无论是行止或是啃食,都显得那么安闲与从容,优雅出一副山间秋野的静好来,极有画面感的。</p> <p>  下山出景区途中,见一块戗牌上写着“雄浑贺兰山,秀美滚钟口”。窃以为贺兰山自然当得起“雄浑”,然谓之滚钟口“秀美”,似有些个自说自话,也许西夏时候真地曾有。</p> <p>  今天有幸来此登山,且把身脚当作笔,在连绵起伏的西北山野里,纵情一曲粗犷豪放的短歌行,就当是留下我不甘岁月染秋的足迹吧!</p> <p>  继往拜寺口,出滚钟口北上不远便是。这里曾是西夏王李元昊离宫建筑群落的一部分,也是西夏国最大的皇家寺庙“五台山寺”处所。鼎盛时,方圆3公里有百余座塔寺林立其上,形势宏大,规制堂皇,梵音袅袅,佛气升腾。千年前的西夏皇室宗亲和肱骨大臣常在此休闲避暑、祈福许愿;无数僧侣住殿苦修,若干信众往来礼佛,八方遍是香火紫光。</p> <p>  西夏王朝在我国正规朝代名录里虽不曾列序,但作为党项族的一支,曾为平定“黄巢起义”和“安史之乱”著立功勋而受赐皇姓“李”,并领封地,俨然西北域外诸侯。党项族人骁勇好战,足智多谋,盛时西夏与宋、辽三足鼎立,何等了得。历史上同宋辽金时战时和,视情势与欲望或亲或叛,反复无常。自李元昊始,立国十代,凡189年。后因仿宋朝兴土木、建宫墅、尚奢靡、重乐享,加之皇室内乱,颠覆伦纲,终为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所踏平。</p> <p>  又有荒山可登,脚下来了劲头。一路蜿蜒而上,逢石辟路,踏草为途。但见山头光秃,几无绿植,荒草萋萋,乱石四散,既无鸟兽踪迹,亦少游人身影。虽是满目苍凉,却无碍登山之乐,反觉更爽。</p> <p>22及至登上山顶,远看峰峦递延,山外有山。近观双塔巍峨分列两端,好似恋人相守相望。</p> <p>  山下戗牌有文,言之双塔身后,红岩山峭壁之上,有一尊自然造像,似佛端坐云山之间。远观尚有些形似,近看却不敢恭维。然则心中有佛,形似也罢,神似也罢,无碍心存敬畏,照样可以敬仰和礼尊。</p> <p>  山下平台立有两座佛塔,皆为八面十三层楼阁式砖砌,高高屹立,蔚为壮观。两塔相距约百米,若兄弟守卫这片曾经的佛土,似情人相约海誓山盟,缘定终身。无论是兄弟还是情人,也无论是有心而设还是无意为之,反正这种若即若离的位势和感觉真地很好,不可言喻地好。</p> <p>  山麓西侧的野谷,孤孤地一座寺庙,不见僧徒游客往来,荒漠之中显得愈加沉寂。从这一视角远顾双塔,夕阳返照,塔影斜短,镜框里倒有些佛光辉煌。近门一排转经筒,在落日余晖里,等候有人来转。想想西夏中晚期掉头信佛,广建寺塔,企望留住江山与皇脉。殊不知心中无佛,佛佑之何?</p> <p>  归程途经苏峪口,正规名号为“宁夏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从景区门口望开去,有些雷同与滚钟口,毕竟与贺兰山共享一脉,但却因多了许多林树而显得道貌岸然。</p> <p>  据说公园内植被覆盖率达70%,树木以油松、杜松和云杉为主,漫山遍野,一望无际;还有樱桃、丁香、蒙古扁桃等珍稀灌木杂陈于坡谷沟壑。相比之滚钟口,不仅“宽正面、大纵深、山险拔、峰入霄”,而且因树木葱茏、层林尽染,使得整个山岭愈加地巍峨壮丽。</p> <p>  上山有索道可达顶峰,如果时间允许,有一天的从容,本是一个上好的登山之处,既可体验拔高之险,又能得赏秋山如画。奈何天色向晚,时不待我,只有听从银川兄弟之言,就此作罢,打道回府,留待他日,再做文章。</p> <p>  想想也是,人生过往也好,户外历程也罢,终难以尽美尽善,功德圆满。有时候缺憾未尝不是一种美地向往与善地诱惑,能够让你对此怀有一腔更美好难忘地期待。</p> <p>  有期待的生活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总比那些无所事事、无所期盼的浑浑噩噩度日要有意思得多。有时候给自救留有余地,就会让自己多一次自我救赎的机会,多一份从容自得。</p> <p>  哦,今次匆匆一别贺兰山,且等我再度归来,定当好好爱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