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10月10日,吃完侄儿唐苑清的新婚酒后,11日,我同堂妹--艳英一起去天柱县远口镇竹林乡杨家村看望我的叔,艳英的父亲--唐绪尧。</p><p> 从凯里到天柱约160余公里,过路费80元。然后,又走县、乡、村公路,约40分钟,到达杨家村。</p><p> 杨家村,我曾到过数次。小时父亲带我来过,工作时陪父亲来过,伯伯、叔妈过世时来过,堂弟华景在家时来过,过世时来过。近2年没有去了。</p><p> 父辈这一代有三兄弟和一个妹。伯伯和父亲相继过世,目前就只剩满叔和姑妈了。</p><p> 满叔膝下有4个子女。老大为女儿,远嫁凯里,近年因病在家,只能自己照顾自己;老二为男孩,是这家的顶樑柱,父亲把他搞到台江县中学学习,重点培养,考上了凯里师专,毕业后分到黄平东坡龙场当干警,不料,没几年辞职下海经商,带着两个女儿四处奔波,至今杳无音信;老三为女儿,在天柱县城工作,自其弟弟过世后,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家的大、小事,一个个子不高的小女人,用小小的肩膀担起这个家的责任;满崽继承祖业,因前年在调解家族纠纷,不幸英年早逝,但膝下的一儿一女,均为大学生。</p><p> 满叔,人很聪明,高小文化。年轻时报考过师范学校,报名想当兵,但因是满崽,得继承祖业,奶奶不让去,而当了一辈子农民。因有一定的文化,在村里当上村领导,在该村也算得上一个人物,说话管用,在土地承包时,保住了老祖宗留下的那点田土。</p><p> 不幸的是,去年得了脑出血。可喜的是,脑出血后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后遗症。在女儿艳英那里住了几个月后,坚决要回到家里,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首先,他要把自己的田土插上秧,保证今年有一个好收成;其次,在家干自己想干的事,如吃饭时要喝一点酒,因在女儿那里没有酒喝。</p><p> 在满叔脑出血住院期间,因有事,一直没有去看他。这次去,就是看他恢复怎样?一个人生活怎样?</p><p> 今天,阳光明媚。从天柱到杨家村,这一路上,村民正忙着晒谷子。有的晒在自家院坝,更多的是晒在县乡村公路上,使得本来就窄的公路,变成单行道。</p><p> 大约4点半,我们到达目的地。山还是那样的山,人还是那样的人。只是当看到叔叔第一眼时,非常吃惊!他披着棉衣,腰杆弯得达90度,人本来就不高,这一弯就只到我的胸部,拖着老棉鞋慢慢地走着,显得有气无力。还好,他说话没问题,吐词清楚,还认得我是‘老二’。</p><p> 来之前,艳英就给他打电话,叫他晒点谷子,打点新米吃。不知是他一人扛来,还是有人帮他扛,他在屋前100米的水泥坝上晒了8袋(约400斤)今年的新谷子,已晒了两天,今天收回家,我们正好赶上帮着一起收。</p><p> 只见他动作娴熟,先把谷子耙成堆,然后又撮进袋子里,并用绳子把装满谷子的袋子捆好。背上一袋50、60斤的谷子,杵着拐棍,慢慢走回家。</p><p> 看到他披着棉衣,勾着腰走到我的面前,我心疼;看到他能背起这么重的谷子慢慢走回家,我为他的身体高兴,但又为这个没有儿子在家的、79岁的农村老农民而心疼。更加明白了,在农村为什么要留儿防老的道理。</p><p> 满叔属于杨家村十二组人,该组是在杨家村的半山上。上一辈,这里是家家炊烟缭绕,处处舂米声声。该组过去大约有30余户,如今,只有5户人家还在上面住,处处都是人去楼空,断壁残垣。当然,有些家是搬到山下公路边住,而离开这里。山上有一口至今未干枯的井,水质冬暖夏凉,养育了这一方人。</p><p> 满叔住的房子还是以前的老房子,虽不知是否有百年?但60余年是有的,因小时去过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每间房只有一个小窗,光线从窗外透入,给这黑暗的小房间带来明亮。特别是在吃饭、烤火的那间房,长年累月的薰烟使之变得黢黑,这束光就显得更明显。</p><p> 屋内杂乱无章,碗筷到处都是,琳琅满目。到处都是黑的,稍不注意,自己的手也是黑的。煮饭的电饭锅和一些大碗罗列在一起,由于没有洗干净,里面来了许多蚂蚁。这就是一个孤独老人的生活,每天自己煮饭、炒菜,自己洗碗,每餐还喝一碗酒(2两),用他的话说,‘等我死了,就不喝了’。他适合这种环境,这是他生活了一辈子的环境。自然,他不适于城里的生活环境,这就是他不愿去同他女儿住的原因。如果有一个人在这里陪着他生活,他会活的更好。他一餐要吃一碗饭,与本地人说话、交流自如(酸汤话)。</p><p> 因我们要带点新米回去,一大早起来,只见他在打米房里,戴着老花镜,嘴里咬着电筒,专心致志地对打米机的关键部位进行检修,该打油的打油,该拧紧的螺丝拧紧,动作之娴熟。当合上电闸时,只听得‘轰隆隆’的声音,打米开始了。这一系列的动作,这那像曾生过重病的老人呢?看着白花花的大米出来,我高兴,看着他的举动我更高兴。只是,他毕竟79岁了,一个人孤独的生活还是太难太难了。</p><p> 我们帮忙收回家的谷子仅是一部分,家里还有一半多没有晒。今天的天气仍然是太阳天,是晒谷的好天气,只见满叔打完米后,又上楼背了一袋谷子走下来,我连忙上楼去看,仓库里还有10余袋没有晒的谷子。看到这些一袋比一袋大谷子,要把它们扛下楼去,我当时有些怯意,害怕会闪着腰或漆关节受伤,但此时我不扛就只有满叔扛了,我一咬牙把它们全部扛下去,好在过去也做过一些体力活,有一定基础。</p><p> 谷子是晒好了,可今天,我和艳英都得回去。晒好的谷子谁来收呢?谁来扛回家呢?我一路上都在想。回到贵阳,我还在想,有点坐立不安。老婆还说我,去一天就回来了,何必去呢?!第三天早上,我到五金门市部买了一些电线、灯泡、灯头、开关等,开起车又去了一趟杨家。这次去主要是帮着收谷子(如果天气好,一般要晒两天才收),同时要修好前天修了两个小时没有修好的、让我没有一点面子的堂屋电灯。</p><p> 下午近5点,到了杨家。看到满叔和一个同门弟媳在收谷子,我想我来的正是时候。当我们把所有的谷子收进仓库里时;当我把堂屋的电灯换了新线,新灯头,堂屋的灯亮了时,此时我的心也就落下了,放心了。</p><p> 茂峰表弟得知我去杨家,在亲戚朋友微信中赞扬如下:‘二哥退休后,始终如一的不忘初心,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与群众心连心,发扬共产党员不怕吃苦,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与满舅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一起劳动,一起生活,把党的温暖送给群众,送给亲人,送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他是人民的好儿子,是共产党践行宗旨意识的典范,可钦可佩,是唐家的优秀子孙,是杨家寨的光荣和骄傲,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更为可贵的是,二哥树立了良好的家风,他的生活节约简朴,衣服、帕子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用旧了从来舍不得丢,衣服破了就补,他堪称一个勤俭节约的模范。他把毛主席的“两个务必”牢记在心,知行合一,正如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的一样,二哥是一个勤劳勇敢的人,是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是一个有益于人民和亲人的人,是一个好哥哥,好兄长,好长辈。二哥为什么能一口气能抗500多斤谷子?不是二哥的力大无穷,更不是他吃了饭没有事干,消化消化。而是他深深地懂得满舅种田的辛苦,中国农民种田的艰辛,他心里想的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他把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他更是深深地懂得粮食生产和安全的重要性,他是把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以粮为纲”亲自实践,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的精神落到实处。所以,二哥扛起来的不仅仅是谷子,更是铁肩担道义,是扛着中国人民的粮食安全。因此,他扛起来时,就会感觉身轻如燕,脚下生风,健步如飞。</p><p> 赋诗一首:二哥回家去省亲,表妹艳英即随行。秋高气爽风儿暖,家人团聚很温馨。’</p><p> 面对茂峰表弟对我的评价,夜不能寐,赋打油诗如下:</p><p> 莫道二哥杨家行,血缘祖宗在此生。亲叔健在乡情系,孤独驼背倔老人。</p><p> 七十九岁老农民,种田打谷度一生,抱着谷穗乐滋滋,闻着谷香梦中吟。</p><p> 遥想当年杨家村,炊烟缭绕舂米声。风水宝地出父辈,半条棉被干革命。</p><p> 如今人去楼已空,断壁残垣历历目。六十年来一甲子,物是人非冷清清。</p><p> 三十河东三十西,人生短暂如年轮,別看当下多萧条,六十年后又一生。</p><p> 最后,再回味一下,《三国演义》的开篇诗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p><p> 人生不过如此。</p><p><br></p> <p>第二天早上</p> <p>第四天早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