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西北行之一:敦煌、金塔

剑虹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原本希望在80岁之前抓紧时间多走点地方,谁知新冠病毒肆虐,这个庚子年的大半年禁足在乐山,直到国庆、中秋双节结束,才找到机会参团赴西北旅游。现在上了年纪的人参团还不容易,有的旅行社怕惹麻烦,不做具体分析就拒绝接受老年人,或提出要老人的子女陪同等难以满足的条件,实质上就是年龄歧视。我们曾两次报名被拒,第三次才被乐山中旅的“梦享敦煌额济纳旗”项目所接受。</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这次旅游历时9天。10月8日出发,16日返回。线路为:乐山—成都—西宁—敦煌—金塔—额济纳旗—居延海—嘉峪关—西宁—成都—乐山。</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现将这次金秋游所拍照片及视频整理成为两篇游记,与朋友们分享,同时也立此存照,供哪天走不动时翻出来回味。</b></p> <p>金秋西北行旅游线路图</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年轻时读这类边塞诗时便对西北风光的苍凉悠远心向往之,它们与江南的小桥流水迥异,也不同于四川盆地的山川田畴。虽然前些年也到过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的一些地方,但所见有限,如今终于有机会游览敦煌,并在金秋时节观赏富有传奇色彩的胡杨林。</b></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成都至西宁的高铁才刚开始修建。10月8日我们从成都到西宁花了整整十个小时,所乘的动车实际上是绕道遂宁、南充、阆中、广元,走兰渝铁路,时速最高160㎞,有的地方时速仅60-70㎞。10月9日,从西宁到敦煌则走的兰(州)新(疆)高铁,时速在200㎞左右。这条穿过河西走廊的高铁1700多㎞长,把新疆与祖国内地紧紧相连。与京沪、京九等高铁相比,兰新高铁客源少了很多,经济上肯定不划算,但其战略意义绝对不可以金钱来计算。</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位于甘肃省境内的河西走廊东连关中,西接新疆,南靠河湟,北达蒙古,被称为“天下要冲,国之藩卫”,从古至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在古代,处于中原的华夏民族占有了河西走廊则可控制青藏,直通西域,反之则仅局限于一隅之地,免不了会受到来自西北方向游牧民族的袭挠。汉朝初年国力虚弱,对不断犯边劫掠的匈奴只能怀柔隐忍、和亲互市。经文景两代休养生息,国力充盈之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攻占河西走廊,逐匈奴于漠北,移民实边屯垦戍边,开设河西四郡,进而设置西域都护府,开辟丝绸之路,为华夏民族建立了不朽功业。唐贞观、开元年间,丝绸之路更加畅通,引万商云集、万国来朝,迎来大唐盛世。而宋代先失幽燕于辽金,后弃河西于西夏,终至一蹶不振。可见这不起眼的河西走廊,却关系着国家的盛衰兴亡。今天,河西走廊对于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及连结中国、中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意义更加一目了然。</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过了敦煌向西,丝路一分为二,北路出玉门关,南路出阳关,即进入西域。咽喉般的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当年敦煌商贸的繁盛。伴随着声声驼铃,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资输出到了西方,西方的香料、宝石、琉璃等特产来到了中国。除了物产方面的互通有无,丝绸之路同时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中华文化,包括我国的四大发明通过丝路流传到西方,西方的文学、艺术和佛教等宗教也传入中国。</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岁月沧桑。如今的敦煌也不复往日的繁华,它只是甘肃省的一个县级市,但它也是一个名震华夏享誉中外的旅游城市。敦煌有两“奇”,一是鸣沙山月牙泉这个自然奇观,二是莫高窟这个历史文化奇迹。<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0月10日上午游览鸣沙山月牙泉。鸣沙山是距城市最近的一块沙漠,旅游车从敦煌市区开到景区只用了10多分钟。似乳白又似淡黄的细沙堆积成山,山形逶迤,体态优美,其中一座沙丘的轮廓酷似金字塔。据说,细小的沙粒居然是空心的,每当大风刮过或有人从山丘上滑下,沙子之间摩擦就会产生轰鸣之声,鸣沙山由此得名。一般说来,沙漠中的沙丘会因风吹搬动沙粒不断改变形态或发生位移,但鸣沙山的模样却上千年未有重大改变。更奇特的是在沙丘怀抱之中有一汪新月形状的湖水,因该湖是地下涌泉形成,故名月牙泉。“山泉共处,沙水共生”,成为名闻遐迩的自然奇观。当地特殊的地质结构,周边高水位的地下水是形成月牙泉的基本原因。据说月牙泉水深曾达9米,水面20多亩,但最近这些年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水面急剧缩小,月牙泉几乎干涸。国家为拯救这一大漠奇景投入巨资,在月牙泉周边修建了四个渗水场向地下渗水,提高月牙泉周围的地下水位,如今月牙泉水面缩小的趋势已得到遏止,这个沙漠名胜又焕发了生机。</b></p> <p>离大门最近这个沙丘酷似金字塔</p> <p>沙漠中的驼队为景区平添一个亮点</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景区内养了不少骆驼,游客花100元即可骑上绕行一大圈。我本想去骑一骑玩玩,但景区规定不准让65岁以上老人骑行,只好作罢。看来人老了限制就多,不服不行,人家也是为你的安全着想。</b></p> <p>远远望去前面的景色如同海市蜃楼给人不真实的感觉</p> <p>月牙泉周围长满了芦苇</p> <p>月牙泉边的阁楼</p> <p>爬上沙丘观景、滑沙的人们</p> <p>游览鸣沙山月牙泉所拍视频</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当生活中充满不确定性时,宗教就应运而生;当人们感到无法把握自己命运时,就会去宗教里寻找寄托。丝绸之路上的漫漫长途,多变气候,恶劣的自然环境,出没的土匪强盗,……它们都时刻威胁着商旅们的安全。命运难测的人们期望得到超自然力量的庇护。佛教因果报应、惩恶扬善等理念恰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佛教自东汉年间从印度传入中国,逐渐为一部分达官贵人乃至普通百姓所接受。从公元4世纪五胡十六国时期起就有僧人在敦煌莫高窟开凿洞窟塑造佛像,此后历经南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00多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多尊,集洞窟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世界文化遗产。</b></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0月10日下午游览莫高窟。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8个石窟,仅是石窟总数的百分之一二。可能是出于对重要文物的保护吧,最想看到的飞天、卧佛、反弹琵琶、千手观音等彩塑佛像和壁画都无缘得见,安排游人参观的大概都是价值相对低一些的洞窟。本人既无宗教情结,也缺乏美术细胞,倒是抱着无所谓态度,不觉得特别遗憾。我感兴趣的是:一、石窟为什么千年未倒塌?二、壁画为什么千年不褪色?询问讲解员后都大体有了答案。莫高窟一带的山崖由沙砾岩构成,极难风化,加之开凿石窟时构建极符合力学原理,所以虽历经一千多年,极少有洞窟坍塌。壁画所用颜料都是化学性质稳定的矿物颜料,所以虽然日久天长,仍然基本上保持了当初的色彩。石窟内不让拍照,不过还是有人用无须闪光的设备偷拍了几张。</b></p> <p>莫高窟的洞窟开凿于山崖之上,有三、四层之多。</p> <p>游览莫高窟的旅客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洞窟</p> <p>莫高窟牌坊</p> <p>题款为“石窟宝藏”的牌楼</p> <p>莫高窟藏经洞外景。</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莫高窟17窟俗称藏经洞。11世纪,蒙古军队即将侵占敦煌之前,莫高窟的僧人们,为避战火把寺院历代保存下来的大量经卷、文书、档案以及佛像画等封存在此洞里,外筑补壁,并绘壁画掩人耳目。日久天长,洞窟颓废,窟外甬道被风沙淤塞,窟内藏物无人知晓,幽闭近800年后,在1900年为莫高窟道士王圆箓无意中发现。内中的巨量藏品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等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珍贵资料。然而之后藏经洞的文物却惨遭帝国主义列强“探险家”们的巧取豪夺,大多流散到世界各地,留在国内的已经很少,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空前浩劫。</b></p> <p>偷拍的彩塑佛像</p> <p>这个石窟正在维修</p> <p>佛像栩栩如生色彩鲜艳</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众多的洞窟、彩塑、壁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宝库。但想一想当初开凿、营造时所投入的巨大人力物力,也不禁令人感叹。信仰的力量实在可敬可叹也可怕!上自皇家下至庶民,无论贫富贵贱,为这莫高窟不知奉献了多少资财!无数的能工巧匠艺术大师不知为这莫高窟投入了多少精力,耗费了多少脑细胞!对于我们这样的无神论者,宗教就是个难解的谜。今天看来是无价之宝的东西,当初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当宗教的狂热阻碍了社会进步时,这种信仰的正当性便值得怀疑了!难怪中国历史上会出现“三武灭佛”的事件。</b></p> <p>莫高窟内有许多树龄几百上千年的大树,金秋时节树叶金黄,成为一道风景。</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晚上观看大型沙漠实景剧《敦煌盛典》的演出。这是个自费项目,票价不菲,238元/人。我们和许多团友都抱着既已来之,姑且试之的态度去看了。剧场在露天,有人造鸣沙山小沙丘及弧形月牙泉,有广场,有街市背景楼房,还有用塑料膜制成的洞窟造型,根据剧情更換场景。演出人员在不同的场景下表演,观众席可做360度旋转,并可前后移动。演员阵容强大,估计动用了200余人。根据剧情,将话剧、舞蹈、音乐、杂技等艺术形式融为一炉,并通过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加以烘托。内容主要围绕丝绸之路展开,中间穿插了绿珠公主与画匠莫丁的爱情故事。整个演出场面宏大,观演模式有所创新,视觉体验独特新颖。总体感觉值得一看。</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以下是在现场随手拍摄的一些场景。</b></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0月11日晨,我们一行乘坐旅游大巴离开敦煌驶往金塔,去观赏这里的胡杨林。</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河西走廊风力资源丰富,从敦煌到酒泉的路上多处看到风力发电站。广袤的戈壁滩上风力发电机林立。高高矗立的塔架上三片风叶缓缓转动,发出的电力随即送往远方。因为距离较远所以感觉不强烈。近看其实是个庞然大物,塔架直径就有几米,内空,可供人从里面爬上去进行检修,发电机定子加转子重达一、二百吨,一片风叶长达20多米。听说整个河西走廊风电的总发电量大约与三峡电站的发电量差不多。由此可见这些年我国在开发清洁能源方面做出了多大努力。国家的建设成就令人鼓舞!</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金塔是甘肃省酒泉市所辖的一个县。这里有上万亩的胡杨林,分布密集,长势良好。金秋十月的胡杨树,叶子大多已变成金黄,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如诗如画。</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面对美景,游客们手中的相机、手机自然拍个不停。更有不少年轻人更换衣装,频摆pose,以胡杨林为背景,留下影像。我们也按“在外尽量多拍,回家尽量多删”的原则拍了不少照片,回家细看,虽已删去许多,但留下的也还不少,它们各具特色,实在不忍再删,就一古脑儿地罗列在下吧!</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金塔胡杨林有较为宽阔的水面,许多胡杨树长在水边,倒影绮丽,上下天光,美不胜收。此后两天看过弱水金沙和额济纳旗的胡杨林后,相互比较,感觉金塔胡杨林更精致、灵动,若论秀色,更胜一筹。</b></p> <p>与导游小马的合影</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游览完金塔胡杨林,当晚旅游大巴把我们一行送到酒泉市内住下。明天的目标是额济纳旗的黑城弱水胡杨林景区,显然要走一段回头路。</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2020-10-22)</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