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解放 访谈篇/孙宝索:感恩留心底,影像亦传情

夏天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百年峥嵘,薪火相传</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十秩春秋,续写华章</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为喜迎解放路小学百年华诞</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解放故事”与您共叙"解放情怀"</span></p> <p>  孙宝索,78岁, 共产党员,高级记者,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原山西省新闻摄影学会理事,退休前为山西工人报社驻临汾记者站站长。</p> <p>  10月14日,解放路小学工会主席陈临玲一行人来到孙宝索老先生家中,与孙老促膝长谈。喜爱书法、收藏,一进他家门就是浓浓墨香。又是端茶又是让座,孙老待客热情、平易近人。虽已78岁高龄,但思维敏捷、口齿清楚,他说有时候忘记昨天晚餐吃的什么,但对三完小上学期间好多事儿、好多人记忆犹新,一讲起来竟滔滔不绝。那一个个人物、一个个故事仿佛就是孙老在脑海里拍下的影像,一幅一幅展显出来。</p> <p>  1948年9月,春季入学的第二个学期,孙宝索进入临汾县三完小(临汾市解放路小学前身,后简称“三完小”)初四班学习,1955年于本校高小15班毕业。</p> <p>  回忆当时上学情景,孙老说学校占地虽宽、学生虽多但条件比较差。泥糊的炉子、柴火取暖;门房老人摇铃(当时发布上下课命令的物件)绕校园一周就得10分钟,刚摇完下课铃就得接着揺上课铃,后来改善了换上一小节铁轨挂起来当钟敲;高班以后有城郊村里的同学来上学,午餐自带——说是午餐,也就是一两个窝头而已——在教工灶上热一热就是一顿饭,为了好区别是谁的窝头,用筷子穿起来,一头儿各自系上不同颜色的小布条:红布条、白布条……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p> <p> 虽然条件艰苦,但学校课程设置除了国学(也就是现在的语文)、算术(也就是现在的数学),还开设体育课,老师们多才多艺还交孩子们美术、乐器等,也算得上是全面发展了。有一位对学生要求严格的体育老师给孙老留下永久的记忆,那就是马先圆(音同)老师,孙老说马老师非常响亮的哨声一响,他和他的同学们戏称“大半个临汾城都听得见”,马老师要求学生每个体育项目都要达标。不仅课程设置全面,跟马老师一样教学严谨、要求严格的老师比比皆是。让孙老感怀的有当时入学时的校长窦梅伍老师、高小校长贾希舜老师,还有邵青驼老师、张继友老师、李林生老师等等。而让孙老最记忆深刻的是他的班主任老师田兆麟。孙老兴奋而激动地说,田老师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说话像播音员,经常晚饭后到家里给学生补习,非让学生学会不可,最后连一口水都不喝就又摸着黑步行回家去了。</p><p> 由于当时还存在许多不稳定的政治因素,孙老模糊的记忆里总有飞机在空中叫嚣,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学会在墙根或防空洞躲避。老师们安全意识很强,当时虽然没有像现在一样家长接、家长送,但老师总会安排不同胡同的学生组队回家,以确保安全。</p> <p>  孙老成年后成为了知名记者,镜头中既有时代发展的印迹,更有对母校的关注。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了给解放路小学师生分梨及老革命张庭给学生讲故事的照片,孙老的话又多起来了:花果城建设初期,果实丢失的现象很严重,唯独解放路小学周边的梨树果实丢失最少,细想不正得益于学校对学生的文明教育吗?为了表示感谢,绿化队队长郭贵成亲自带着两大框收获了的梨让师生来第一个品尝……交流中发现,这种德育教育正是一直被我们解放路小学重视、一直传承的传校之宝啊!</p> <p>  感恩留心底,影像亦传情。访谈中,孙老谈到母校的那份发自内心的激动让我们深受感染,采访拍摄与母校有关的照片见证着他真挚的内心情感。访谈结束时,孙老表示还要联络几个老同学一起为母校百年大庆做力所能及的事儿,还想在母校明年建校百年之际,给母校题字以示最诚挚的祝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