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7日上午,教育名家论坛是由肖绍国老师为大家带来的课堂教学《月迹》和专题报告《统编教材言语摩挲的诗画技法》。</h3> <h3> 走近名家 <br> 肖绍国,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实验小学、文天祥小学校长,深圳市人民政府督学。 他倾心追寻语文教学中的诗情和画意,提出“诗画语文”的理想和境界,在全国小语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诗画语文是对语文“言语性”这一核心属性的旨归,在诗画课堂上,他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地打通文字与画面的通道。</h3> <h3> 走进文本 <br> 《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课文中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文章叙述思路清晰: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沙滩议月。寻月的过程描写得也趣味盎然,尤其是那些洋溢着孩子们稚气未脱的语言与朦胧幼稚的审美标准读来回味无穷,加上神话传说穿插其中,营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美妙意境。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扬了孩子美好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统编版教材把该文选入了五年级上册,其中有些删减,删掉了“杯中饮月”部分。</h3> <h3> 走进课堂 <br> 肖老师直接出示课题,师生板书课题,并简介作者,提醒凹字的读音。然后分 个步骤展开了教学。 第一步:穿梭古今,追寻永恒的月亮。引导学生吟诵古代文人墨客描写的月亮,并发现总结出这些月亮出现在哪些地方?(海面上,江面上,松林间,天山上) 第二步:摩挲语词,追寻躲闪的月亮。在学生默读全文后,老师抛出问题:贾平凹笔下的月亮分别跑到哪些地方?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教师板书:院中月、水中月、杯中月、眼中月、镜中月、空中月。然后又抛出问题,贾平凹描写月亮独特的词语有哪些呢?找一找。接下来仔细品味摩挲这些词语,探究这些词语分别是写哪儿的月亮?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并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读出词语的味道,读出叠词的味道。 第三步:院中问月,追寻痒痒的月亮。在学生充分感受词语后,再让学生选择词语填空,感受贾平凹笔下月亮的独特美。接下来学习院中月部分,找出运用有上面叠词的句子,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在接下来的朗读和交流中,学生感受到了文字带给我们的多种感觉,有触觉的,有味觉的,还有视觉的。在这一过程中,处理了两个重点段落,其间有学生读,老师读,还有配乐想象画面读,从而让学生进入文字中,进入感受中,进入情境中。 第四步:杯中饮月,追寻酥酥的月亮。一个饮字,一种酥酥的感觉,把孩子带入到了文本的情境中,带入到了文字的摩挲中,带入到了想象的驰骋中。 第五步:心中怀月,追寻静谧的月亮。院中寻月,感受月亮就在我们身边。学以致用,你在哪儿寻到了月亮,写一写,用上叠词和儿化?引导探究,为什么文人笔下的月亮各不相同?归纳总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月亮。<br></h3> <h3> 走进报告 <br> 肖老师的报告有三块:一、统编教材核心的核心是言语节奏。言语是人存在的襁褓,是人存在的家,是人最终的归宿,言语的密码就是节奏。母语人生,为言语节奏而教。二、言语节奏的诗画技法:言语摩挲。诗画语文的最好方式是摩挲,摩挲就是做一件事情,打通文字与画面的通道,少的是外在的形式,多的是文字与画面的亲密互现,在这样的往返穿行之中,诗画语文呈现出鲜明的节奏感。诗画人生,为言语摩挲而教。三、《月迹》的平凹味道。肖老师在这个板块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说课,他在解读文本时感受到这篇课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一种禅意。月迹,以我观物的诗意。聚焦叠词,摩挲别样的感觉;锁定通感,品味奇妙的感觉;还原场景,体验沉醉的感觉。心迹,物我同一的禅意。伏笔,月迹隐含心迹。收笔,月迹融入心迹。</h3> <h3> 一节课,孩子们沉浸在玉玉的、银银的、酥酥的、痒痒的感觉中。我们听课老师也徜徉在文化的浸润中,陶醉在言语的摩挲中。肖老师说,母语不会辜负每一个爱她的人!我相信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是爱她人,让我们为言语节奏而教,为言语摩挲而教,为言语生命而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