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慕“和美课堂”之美名,在秋意渐浓的十月,光丰小学12名教师至湘江之畔赴“和美”之约,观摩学习。邂逅小语界名师大家,潜心修学,汲取精华,求同存异,成己之美。</p><p><br></p> 大师风范采撷 <p> 两天的课程安排紧凑,名师的课独树一帜,风格迥异。有的热情洋溢、激情四射;有的行云流水、水乳交融;有的朴实平淡、真实自然……</p> <p> 戴建荣老师在《三衢道中》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平仄入手,用幽默而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带领学生在一次次的吟诵中,吟出画面,吟出情感,吟出意境。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品味诗歌的魅力。</p> <p> 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戴老师或诵或吟,张口自来,口手并用。在课堂上,戴老师吟的投入,学生学的沉浸,台下老师听得入迷,老师们也情不自禁的跟着吟诵起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驾轻就熟的课堂调控能力,让我们明白,一个教师只有多读书学习、多修炼内功,才能“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课堂教学才会精彩纷呈。</p> <p> 何捷老师以单元语文要素“写清楚”展开,借助教材交流平台引导学生认识“”怎样才算写清楚”,欣赏并判断屠格涅夫“写清楚”了么,最后学习“如何写清楚”。教学层层推进,学习扎实有效。</p><p> </p> <p> 何老师在随后的讲座中提出“思维可视化”的概念: 学习终点可见,目标明确,任务清晰;学习路径可见,按部就班,序列分明;学习行为可见,读文寻词,感受体验。有什么比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更重要?作为老师,要培养学生用思维辅助解决问题,不盲目接受结果,在思辨与创建中提升,不断反观与发展自我。这无疑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 <p> 大道至简,大象无形。听赵志祥老师用散曲的调来授课,我们仿佛穿越了几百年的风尘,仿佛坐上了寻访传统文化的时光列车,且行且感动。赵老师带孩子们正古音、纠断句、找韵脚、讲平仄、练吟诵,每一步都扎实,每一步都有惊喜。特别是用西方蒙太奇的手法来对比中国经典文学的列锦,告诉孩子们中国传统文化不简单,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更先进。我们在读着读着,比着比着的时候,将这些传统文化深深的印记在心上。</p> <p>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爱和母爱刚柔并济,相得益彰。张学伟老师引领学生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句截然不同的评语向爱的深处探寻,引用四大名著中的对话揭示语言与人物身份的联系,引导学生回忆“妈妈的语言”,分配角色朗读“父母的争执”,既磨练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储备,最后设计“采访父母”和“获奖感言”两个环节,兼具创新与共鸣,堪称点睛之笔!在张老师的教学智慧润泽中,学生学习从从容容地读,学会形式多样地写。累积多年的教学经验饱含着他对学生和对文学的深爱。</p> <p> 孙庆博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采用2+x的教学范式,强调首先要写好字读好书,因此在课堂开始,非常细致的对“毁”字进行了讲解与书写指导。在写的同时也注重读,悟文本之情,读心中之情。在“深化认识,指导表达”模块之时,紧抠紧扣文本之情,巧用阅读链接《七子之歌》《和平宣言》,并辅以《少年中国说》将课文之情升华的淋漓尽致,可谓环环相扣,精彩至极。</p> <p>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日常的古诗教学课堂中,学生如何读诗?教师如何教诗?让我们随罗才军老师走进古诗的世界。</p><p> 解诗、悟诗、诵诗,在罗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给我们带来一堂美美的课,美的呈现是因为无限的追求,罗老师的讲座《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重视语用,要把语文课堂变成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的活动课堂。强调语文要素是核心、纲领。</p> <p> 魏星老师善于指导孩子朗读,感悟遐想 ,大自然是一本大书,魏星老师和孩子们更是一本大书,在这本大书里我们读到了大自然、老师和孩子的和谐,如此美好的课堂背后是深邃的思考,是艰辛的探索。魏星老师在随后的讲座《要素统领的单元解读和教学设计》中,将叙事结构“可视化”、将语文要素具体化、结构化、本体化以及利用叙事知识把握主要内容,最后变换人物出场顺序去教授课程。</p> 反思与实践并行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吴楚云</b></p><p> 两天的学习特别充实,第一次见识这么多各有千秋的名师。学习虽短暂,印象却深刻,戴老师的吟诵至今萦绕耳畔,何捷老师与学生探讨写文章怎样才算“写清楚”,并警醒我们课堂提问切忌陷入“优等生秒杀”的误区。赵老师功底深厚而富于感染力,张老师的教学设计让人耳目一新,还有扎实训练学生读写的孙老师、敢于向深处探寻的罗老师、精于教研的魏老师、经验丰富的吉老师。在名师们的演绎中,原本觉得平平无奇的《三衢道中》变得别有诗意,圆明园的悲剧仿佛发生在昨日……他们共同向我们诠释:语文教学既要“俯察读写的功底”,又要“仰观家国的兴衰”。作为新老师,任重道远。</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朱璐琪</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吟双泪流</p><p> 见识了吟诵在理解古诗,体验诗人情感,品味诗歌意境方面的独特作用。发音、声调、平仄都与诗的基调、情感密切相关,吟诵通过声音的艺术,使画面跃然纸上,是情感喷薄欲发。终于明白“一吟双泪流”所言不虚。吟诵化诗歌讲解于无形,在潜移默化中,在美的陶冶下,让学生获得语感,值得老师们细细研究学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点一条线</p><p> 语文课的深度取决于老师文本解读的能力。对文本反复咂摸,读出点不同的东西来,找到文本中恰当的切入口,一个点一条线层层深入,这正是接下来该努力的方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思维可视化</p><p> 学习目标明确,学生却不知该如何达成?语文学习总给人“雾里看花”之感。老师除了给范例,更应该给学生砸开大门的工具,让思维可视化,给学生看的见、能模仿的学习路径。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活动中教语文</p><p> 语文课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会思考的学习者。</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刘思静 </b></p><p> 2020年10月17日、18日,我有幸参加了和美课堂第十六届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在两天的时间里,观摩了来自上海的戴建荣老师、福建的何捷老师、江苏的孙庆博老师等八位老师的示范课,并听了几位教师的精彩专题讲座。</p><p> 来自上海市的戴建荣老师古诗词教学功夫极深,他对古诗词“吟诵”也很有研究。戴老师从当代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借鉴中国传统诗文学习的优秀经验,古为今用,摸索出别具一格的小学古诗“吟唱”教学法,这让我眼前一亮,心头一振,原来古诗文还可以这样教。 </p><p> 戴建荣老师对古诗《三衢道中》进行了深入解读。戴老师紧紧围绕“平长仄短入促”,用投入动情的示范朗读与细心引导,给我们提供了古诗吟诵教学的范例。即在古诗文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放得开,示范到位,还要使吟诵贯穿始终,做到扎实有效,更要结合当时诗人的感受,除了朗读的声音,朗读的表情也对理解诗文感情起到辅助作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陈林</b></p><p> 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研讨会。这次的培训组织新颖,有专家的引领,群体的智慧,丰富的案例,媒体的整合,多样的评价。通过本次培训学习,我受益匪浅。戴建荣老师的《三衢道中》让我对于古诗文教学有了新的理解,新的教学设计角度。何捷老师的讲座也是精彩不断。他幽默风趣的形象一直在我脑海中,激励我前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汲取专家们的精华,将这次学习的新理念落实到课堂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谢宇轩 </b></p><p> 很荣幸参加这次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在这两天的培训当中,我有幸聆听了专家和各位教授的讲座。这次的学习不仅让我在教育思想上得到极大的触动,更让我在教育观念上有了新的认识。作为一名新教师,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这次学习,让我眼前有了星光,让我有了更足的动力继续前进。</p> <p> 引一泓教海源头活水,添一束教育魅力星光。愿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关爱孩子的人,用爱心、诚心、耐心、匠心,创造出教育的纷繁春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