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十月醉清风

清风

<p>九秋风露双肩落,</p><p>万里云罗一雁飞。</p><p><br></p><p>这是一场毫不犹豫说走就走的旅行。国庆刚过,我便订了11号的出行车票,目的地:汉口。</p><p>很多朋友劝我:你不害怕吗?说不定武汉还有无症状感染者,再等等吧!甚至身为湖北人的姐妹Minda也劝我:你确定一个人去?不安全!我怕你被碰瓷,怕你一个人在江边有危险,怕你……哎呀,你等等我,明年春天我陪你去,去看樱花!</p><p>但我心里的执念已经难以平息了。这座曾经一下子冰冻一样静止了的城市和她的人民似乎在呼唤我。假如28年前不是阴差阳错填错志愿,也许这个春天我也是义无反顾的一位援鄂医生。</p> <p>下午三点半到达,出来车站,天空一碧如洗,和来时的江南差不多,并不像同事西蒙说的那样灰蒙蒙。车站广场宽敞而有秩序,没有Minda担心的那种摆着瓷器等着讹诈外地人的骗子。</p><p>回头看到高高的欧式建筑上”汉口”两个大字,一时间百感交集,经历了暴风雨洗礼的这座城,我相信,比以前更威武更雄壮,更美,更飒!</p><p>从车站打出租到酒店,司机路上接一个电话,说着我感觉和四川话差不多的武汉话,听起来舒服而不吃力。闻香识女人,而于我,很多时候是通过语系和声音来判断一个地方对我有没有吸引力,是不是一听钟情。<br>在很多地方入住过喜来登,汉口这家还是让我很感动,全程都有年轻帅气的服务生热心指引陪同,行李一路送到房间,直觉得自己的选择真是太正确了。<br></p> <p>按照来时路上的攻略,第一站,汉口江滩看夜景。时间还早,索性步行走向公交车站。阳光从路边的高楼间倾泻下来,光华耀目,五彩斑斓,暖暖地,很惬意。<br></p> <p>乘公交一路慢悠悠晃着,穿过很多街巷,我象个贪婪的孩子,脸贴着窗户,不愿错过任何进入视线的人和物,站着聊天,围着下棋的人们,安闲和乐,路边的店铺、小摊,贴着公交车道拔地而起的居民楼,拥挤热闹。</p><p><br></p><p>汉口江滩,网上称是武汉三镇水景中最美的风景线。一眼望去,果真比起去过的黄河河滩漂亮很多,绿树葱茏,繁花如锦,靠近市区一侧完全是一个美丽的公园,各种健身设施齐全,大气精致,宁静清幽,长长的塑胶跑道贴着江边的堤坝,堤坝下方的亲水区错落有致分布着各种休闲活动区、景观区,敞亮,简洁;再靠近江边,则是滔滔江水,片片芦苇,蒹葭苍苍,风情万种。</p> 横渡长江博物馆,可惜来晚已经闭馆。 1966年7月16日,73岁的毛主席最后一次畅游长江。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如今,这艘66-7·16艇伫立在博物馆一侧,水光潋滟,雄风犹在,传达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拼搏向上的精神。 芦苇萧萧生晚潮。傍晚正是潮涨时,一浪接一浪乐此不疲地向岸边冲击,像极了一群吵闹着想要冲上去耍一耍的孩子。 江边的小小一间读书室,暖暖的灯光,英雄城,几个字,让人心潮澎湃。 <p>一片开阔的广场上,一对父女在夕阳下打羽毛球,笑声欢快。</p> 散步的人儿走累了,可以坐下来看一会露天电影,悠闲惬意。此刻,真想大声对远方那些担心我,担心武汉的朋友们说:我们,都很好。 落日真是最美的画师,轻轻一抹,万物便镀上柔柔的金边。沿江的高楼林立却丝毫不显突兀,楼影娉婷,水光晏灿。<div>一会下到江边听涛声,一会爬上堤坝逛公园,一会扭头看落日,一会眺望江对岸,就这样,我不知疲倦,不知走了多远,一抬头,到了长江二桥边。</div> 坐下来稍作休息,低头看了下手机,忍不住和朋友和家人分享刚才的美景。再一抬头,华灯流动,两岸溢彩,似乎就等着我到来的这一刻。<br>我一次次聚焦拍照,却总是模糊,原来是泪水遮住了眼睛。分不清是背后广场上的音乐,还是桥上彩灯流出的音乐,缓缓流淌,和灯光一起,将我独坐江边的一个人,完全地包围,淹没,江流脚下,心浮云天…… <p>在江边走了好久,也坐了好久。依依不舍地离开,来到计划中的第二站:江汉路步行街。</p> 人声鼎沸,灯火辉煌。不远处,是武汉中心医院,李文亮医生和他的同事工作和牺牲的地方。朝着那个方向,深深鞠了一躬,起身又觉得,哪一处不值得我鞠躬呢?身边的这些陌生的面孔,哪一个不是坚强过来,牺牲很多的呢? 在江汉路上走了好久,没有买东西,没有进商店,就在灯火通明的街上看一群群一对对悠闲自在的人儿,离开时已是九点。坐在出租车上,双脚已累到极点,双眼却仍忍不住去捕捉窗外一闪而过的各种标志,很多地方都唤起几个月前电视里看到的记忆。<div><div>第一天,五个小时,不知多少次眼眶发热,不知多少次泪流满面。武汉,我感受着你的伟大,灾难似乎毫无痕迹,秋风如迟到的春风一样温暖,当我眼眶发酸时,心却被你抚慰。</div></div> <p>北方人对面食有着非同寻常的情感,我不是吃货,但还是被网红油饼包烧卖吸引了。第二天一大早,从汉口打车几十公里来到武昌粮道街,排了长长的队伍,来一尝为快。<br></p> 油饼包烧卖,就是油锅里刚捞出来的鼓蓬蓬如气蛤蟆的一只圆饼,用筷子生猛地戳开,像肉夹馍一样,塞进去两只蒸得松烂的烧卖,外面酥脆,里面糯软,咬一下满口流油,椒麻咸香。十元一只,对女生来说,足以管饱。<div>粮道街源于清代曾在此设的粮道署。粮道街声名之彰显缘于此处多书香,多人杰,如今也是武汉百年名校一条街,旁边有条胭脂路,想必曾有过不少才子佳人的故事吧。<br></div> 粮道街不远处就是“绝艺尽人知盛名早播神州远,古城寻口福美味何妨巷子深”被誉为“汉味小吃第一巷”的户部巷。非周末的清晨,巷子里幸未被人流占据,店铺的门窗半开半闭,懒洋洋打量着我这个兴致勃勃的异乡人,我也回报以热烈的注视。 一抬头看到绿叶间的铺子名,我更愿意将它念成铸匠,铸时天匠待英豪,店铺没开门,但觉得古色生香,柔中带刚。 江山入画,三楚一楼,从户部巷出来穿过一个天桥,就来到了闻名遐迩的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 <p>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诗词的魅力在黄鹤楼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印证,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除了崔颢和李白,还有几百位诗人文人在此留下400多首诗文,登此楼,远望龟山蛇山,俯视长江汉水,“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吸山川灵气,览千年诗文,那种愉悦,非亲临不能感受。</p> 整座楼造型精巧,四边套八边形的平面设计寓意四面八方,满身覆盖的黄色琉璃瓦丝毫没有金碧辉煌的俗气,很是高古雄浑。四面的牌匾苍劲有力,东方“楚天极目”取自毛泽东词作“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和一楼的“帘卷乾坤”极尽辽阔江天,悉收眼底的豪迈;南方“南维高拱”、“势连衡岳”意指黄鹤楼面临南边群星绚烂,高高在上,稳如磐石,气魄宏伟,与千里之外的南岳相连组成一幅“拔地向天,耸翠如屏”的气魄;西方的“气吞云梦”来源于唐代孟浩然诗句“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极言黄鹤楼气魄之盛;北方“北斗平临”、“云横九派”寓意站在黄鹤楼上遥望斗极,似乎与斗极星一样高,一样平,形容楼之高,而“云横九派”又取自毛泽东诗句“云横九派浮黄鹤”,一派九江汇集入长江,云水苍芒,烟波浩淼的磅礴气魄。<br>在一楼巨幅“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的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一幅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br>是的,登临此楼,江天辽阔,山川灵气,人文经典,人与山河自然宇宙意象触碰交融,顿觉心灵净化,心清气爽,呼吸间似乎平添了几分英雄气。 登楼在三层或四层时,看到服务台出售的小林《武汉一定赢》纪念册,如同他乡遇故人般欣喜。 蛇山 远处是龟山和长江 登高一层,风景不同。 <p>我来楼似旧,鹤去影犹新。</p><p>旷世当惟楚,而今又几人?</p><p>从蛇山南麓一亭远望黄鹤楼。</p> 沿着蛇山南行,一路亭台楼阁无数,中部有岳飞亭,岳飞像。“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指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这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便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黄鹤楼所作诗词,岳飞曾屯兵镇守鄂州七年,人北望,恨欲狂,忍叹息,血泪满眶!<div>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何尝不是因为武汉有英雄的历史,有历史的英雄!</div> 岳飞手迹:还我河山 李白搁笔,恨不能诗。 <div>秋游黄鹤楼<br></div><br>清风2020/10/12<br>十月访江城,凌风独自行。<br>龟山秋意漫,汉水碧波平。<br>但见英雄气,不闻黄鹤声。<br>归来双足重,应是满豪情。<br><br>李白恨不能诗,清风胆大妄为,搁笔亭前抒怀一首,那一刻真真是豪情冲撞。 蛇山下来就到了首义广场,方方正正,由南北向的纪念轴和东西向的文化景观轴组成,在两轴交会处是一个以十八星旗为图案的大型喷泉花坛,凸显出此处的辛亥首义历史。广场很大,树木据说都是经过选美精心挑选而来,广场下有地热恒温装置,所以花草树木四季沐春,繁茂娇艳,非常秀美。 孙中山先生雕像后面即是红楼,辛亥革命博物馆,可惜在预约黄鹤楼后才发现是周一,博物馆闭馆。 <p>从首义广场出来,单车去了不远处的昙华林,匆匆浏览,短暂停留之后便搭上公交车,去往下一站:东湖。</p><p>东湖面积是西湖的六倍,水域面积33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城中湖,绿道全长101.98公里,步行需要13万步。湖光山色,绿意盎然,沿着湖中绿道骑行,和风吹拂,柔婉清新,真如行在仙境。整个绿道又串起各个景点,湖光序曲,湖心归沐,杉月晓看,碧浪临轩,落霞归雁,光听名字就足以沉醉,还有荷风桥,落羽桥,楚云桥,红桥等诗意雅致的美桥,不是江南,更胜江南。</p><p><br></p> <p>以前听说东湖美,只知道它旁边是美丽的武汉大学。来到东湖,看到介绐资料才知道,历史上有不少名人曾在东湖留下足迹。屈原在东湖“泽畔行吟”;李白在东湖湖畔放鹰;南宋诗人袁说友有诗赞道:“一围烟浪六十里,几队寒鸥千百雏。野木迢迢遮去雁,渔舟点点映飞鸥。如何不作钱塘景,要与江城作画图”,文化底韵悠长。</p> 荆楚雄风 凤标 高高的楚天台 <p>楚才园</p> <p>南国哲思园</p> <p>夕阳点翠,红叶欲燃</p> 湖边情侣,陶醉在湖光里。 落日溶溶 <p>从下午到黄昏,四个多小时单车加步行,腿快失去知觉,原本想从听涛走到落雁景区看落日,体力不支让我心存遗憾地走了回头路。然而回来路上,却发现最美的夕阳就在眼前!</p><p>落日一点点将湖面将天空将远处的建筑近处的树木涂上了迷人的色彩,恢弘大气,清幽安详,每一刻又有着不同的绚烂。果真是行走多远,总会有最美的归处,置身湖光山色中,顿生被余晖温暖、被时光滋养的幸福感,不忍离去,怪不得毛主席48次入住东湖,说这是白云黄鹤之地……</p> <p>从东湖出来,骑行去地铁站,误入一所大学的生活区,混在一群年轻的学生中躲过监督刷卡的保安冲出校门,抿嘴偷乐,不觉缓解了许多疲惫,果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p><p>转地铁,再骑行,赶到万松园,排队另一份网红美食:金焱年肉面……</p><p>万松园是一条相当拥挤的小街,如果不是从网上搜美食找到这里,单单路过,会疑心这就是单车的停车场或废铁场,小小的店铺和马路之间不大的空间里,密密麻麻毫无章法随意停放或叠放的单车难以计数,夜市的摊位见逢插针,来觅食的显然不都是我这样的外地游客,一张小桌上挤着四五位端着简陋的纸碗面条大块朵颐的好象都是本地人。只所以用大块朵颐,是因为,这份牛肉面果然名不虚传,里面的大块牛肉和公司对面的台湾牛肉面份量相当,价格却不到四成。</p><p>28000多步,手机只剩2%的电,肉足面饱,打上滴滴,结束一天的行程。我以为这已是疯狂的一天了,孰料更疯狂的还在后面……</p> <p>探索千年事,抒怀万缕情。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本为历史渣的我,迷上了参观博物馆。有位作家说得好:一个城市灵魂的高度体现在它的博物馆。山水景致是外在,想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厚度,领略她的文化底韵,还是要透过博物馆。</p> <p>湖北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p><p>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剑和他的主人一样充满着传奇的色彩。勾践剑1965年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国贵族墓中,地处长江下游的越国国君的剑为何没有留存在越国故地,却埋藏在千里之外的楚国贵族墓葬中?考古专家有各种说法:一种是嫁妆说,勾践曾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姬,这柄宝剑可能作为嫁女时的礼品到了楚国,后来楚王又把它赐给了某一个贵族,于是成了这位楚国贵族的随葬品。也有可能是战利品,即楚国出兵越国时楚军缴获了此剑,带回了楚国,最终成了随葬品。还有可能是越国王子投奔楚国,客死郢都的随葬品</p><p>。总之,至今仍是未解之谜。</p><p>而此剑出土后名气之所以这么大,除了因其主人卧薪尝胆,最终吞并吴国,名扬天下,更重要的原因是剑出土时,寒光凛冽,深埋地下两千余年,竟然毫无锈蚀的痕迹,且轻易就能划破纸张,着实令人惊叹。</p><p>《越绝书》有记载越王勾践青铜剑,其剑“扬其华,淬如芙蓉始出;观其铔,灿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深深如水溢于塘,观其断,严严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此所谓纯钧也。”</p><p>眼前的宝剑剑身上面满饰黑色菱形暗纹,剑格的一面由绿松石组成美丽的图案,另一面则镶嵌着蓝色琉璃,整个装饰显得华贵、典雅。以我一个外行人的眼光看来,也是无比的精致秀美,加上铸剑高手干将莫邪神话传说一般的故事,真是感叹和自豪古人的智慧和技艺到了何等的程度。</p><p><br></p> 几千前的刻划符号,和我们如今的表情符何等相似! 文化之最 这张朱家后代一览表,充分证明,朱元璋对元素周期表的贡献(有兴趣了解的自行百度哈) <p>另一大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p><p>介绍上说,它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是至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雄伟、最庞大的乐器,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p><p>我欣赏着文物的精美,先人的智慧,也嗟叹统治者的奢靡,一座2400年前诸侯君的墓,出土15000余件宝物,得动用多少人力挖墓,得陪葬多少无辜的生命……</p> <p>从武昌赶到汉阳,参观下一个博物馆: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博物馆门前的打卡爱心,每句话都那么熟悉。</p> <p>张之洞督鄂19年,一个人成就一座城,而武汉也成就了张之洞。毛泽东说张之洞是湖北人的骄傲,孙中山评价他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英国传教士杨格非说:“我不相信中国别的官员都像他这样充满中国人的美德和富有裨益人民的运筹。”</p><p>张之洞在武汉开办了炼铁厂,为武汉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张之洞在武汉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即后来的京汉铁路,使武汉成为“九省通衢”之城;张之洞在武汉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兵工厂,“汉阳造”曾经是中国最为著名的现代武器;张之洞在武汉大修堤防,使武汉成为今天这样的城市规模;张之洞在武汉大办教育,使得武昌的办学之风一时兴起,今天的武昌因当年的雄厚的根基而成为大学林立之地……张之洞全然以他个人的能量,使得地处内地、经济封闭保守的武汉,拥有它生平最大的一次飞跃。</p><p>----湖北作家方方如此写道。<br></p><p>所以,来武汉不瞻拜这位伟人,真有点对不住这座城。</p><p><br></p> 从一楼大厅雕像旁边拾阶而上,是张之洞的生平年表。生于1837年9月,15岁获乡试头名举人,26岁殿试中得探花,26岁至44岁,任职翰林编修与外省学官。45岁从京城言官调任山西巡抚和两广总督。1889年至1907年,调任湖广总督,开始了十九载的督鄂生涯。70岁离开武汉回到中央任体仁阁大学士与军机大臣,两年后与世长辞。 张之洞之所以能成为晚清著名的改革家,其思想进步和眼界拓展皆与他好读书有莫大关系。他晚年自号抱冰老人,早年他的读书堂名为抱冰室,取自《吴越春秋》中越王勾践“冬常抱冰,夏还握火。愁心苦志,悬胆于户,出入尝之”的刻苦自砺,以成大业、振国邦之意。<br>博物馆一角的张之洞图书馆,台阶的两侧是他涉猎过的中西学书单,之多,之广,让人叹服。 富于现代感的馆内构造,难怪会成为网红拍照打卡地。 《劝学篇》是张之洞在湖北推行新政实践的思想总结,共二十四篇,四万余字,分《内篇》和《外篇》,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本书曾被晚清政府刊发全国,十日内发行二百万册。<br>《劝学篇》句句箴言,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觉适用,看到学制论,想到儿子入学南大后进行的英语分层考试,完全采用的学制论方法,工业达人还是教育达人,南大武大的前身皆是老先生创办,其对教育的贡献和影响也如此深远。 如同繁星挂满天空,张之洞强大的幕僚集团累计达六百余人,来自世界各地,正是由于他过人的胆识识才用才广纳贤士,才得以在晚清局势下成功推动武汉突出的改革,完成实业救国。 出来后就要骑车离开,扭头看到巨轮状博物馆前面的保安小哥,像极了目送的样子。 <p>沿着龟山,骑行了一段静谧无比的山路,两三公里,偶尔才有一辆汽车驶过,一边是光怪陆离的涂鸦墙,一边是绿树成荫的半壁山,桂花香透过口罩钻进来,真是惬意。</p> <p>快到晴川阁时,一抬头看到铁门关,原来每个防守要塞都叫铁门关啊,以前还以为全中国只有一个左公把守的铁门关,旅行果然还是涨知识的。</p> 晴川阁很小,如同一户人家的后花园,入门时恍觉来到青羊宫,方位和院里的感觉,以及丰润灵动的花木,不同的是,青羊宫里的花木吸收道家的灵气,而此处,则是吸纳了山川灵气。<br> 整个院子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构成,楼阁的雄奇、行宫的古朴、园林的秀美浑为一体。禹稷行宫原名禹王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后明嘉靖年间汉阳知府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时增建了晴川阁,取意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br>院中的“荆楚雄风”碑刻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70年),意为赞扬荆楚民众与洪灾水患顽强拼搏的精神,在今天,仍那么适用,无论是春天的疫情还是夏天的洪水,永远打不败荆楚人民,英雄的人民。 白墙丹柱,很是秀雅 <p>晴川阁再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楼阁的雄奇风貌,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素洁粉墙,灰色筒瓦,两层回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通体彩绘,对联匾额,字字贴金。<br></p><p>晴川阁虽没有黄鹤楼那样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其所居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使它赢得了同样重要的历史地位,被誉为"楚国晴川第一楼"。<br></p><p>恰好看到微信群一位老师的佳联,真是太贴合我此时的心境。</p><p><br></p><p>吕可夫</p><p>隔水望黄鹤欲飞,想粉壁题诗,玉笛弄梅,惜我迟来千载后; </p><p>凭栏对碧涛遽逝,叹禹碑苔寂,牙琴音杳,料人怕立两江前。</p> 黄昏的江风吹过来,檐角的铜铃叮咚作响。 <p>到底是有多幸运,误打误撞追了一路长江大桥上的夕阳,圆了来时的梦!</p><p>从晴川阁出来,计划去汉阳江滩观落日。导航给的路走不通,骑车误上了晴川桥,来武汉两天,我俨然已经融入彪悍的武汉人群(是指他们的骑车方式),单车狂奔在大桥的机动车道上,望着落日余晖,颇有些意外的惊喜!</p> 大桥下来,左手侧居然就是繁华的汉正街批发市场,《万箭穿心》里的宝莉就在这里挑扁担。<br><br>再往前,看到一处轮渡,丢下车子,飞速奔去,正好赶上五点半的班次,今天武汉的日落时间是17:54,一切,刚刚好!<br><br> 这便是我刚才飞车穿行的晴川大桥 我在轮船上捕捉落日,落日在山林后追逐我,依依不舍,它和我。 和羞走,倚楼回首,犹把清风逗。 再次过江,来到黄鹤楼脚下。前天在汉口江滩守到二桥灯光秀,今天,再次看武汉大桥和不远处的鹦鹉洲大桥灯光逐次在眼前亮起,江水滔滔,凉风习习,江边散步玩耍的人儿很多,还遇到一对婚纱新人,江水和我,一同见证着他们幸福的时刻。 流光溢彩,美仑美奂的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中国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凝聚着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机智和建设者们的技艺。大桥历经了多年风雨仍然坚固如初,傲然静卧。它不仅是长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也是一座历史丰碑,在江城人们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br><div>----《文艺生活旬刊》 评</div> 江边的大桥文化长廊下锻炼的人儿成群结队,一派生机勃勃。浩瀚的长江水,雄伟的长江桥,都见证着这座英雄城市,从疫情灾情的伤痛中站起来。<br><br> 要返回了,我去找来时的轮渡,却发现已经截止关门;一位易中天模样的大叔热情地给我指路:去汉阳的轮渡没有了,你可以去前面乘去汉口的轮渡,只需要一块三毛钱!记住往前多走一会,中间是游轮,要一百块,不要坐!到汉口你再转车去汉阳就可以了!<div>真是太幸运了,我真正的目的地就是汉口啊。</div><div>和来时的轮渡不同,这个大大的号为 “江城子”的轮渡上,可以搭载各种车辆,真是太有生活气息了。</div> 我恣意地跑向各面窗户,欣赏江南江北璀璨灯光。 <p>一天的行程很像螺旋线圈,汉口到武昌,武昌到汉阳,汉阳到武昌,武昌到汉口,两次地铁,五次单车,两次滴滴,两次轮渡,四过长江,踏平武汉三镇,疯狂,惊喜,震憾……</p> 回到酒店看到温暖的留言,疲惫顿消。真的爱上了这座城,爱上了这里的人儿,想到明日又将隔天涯,有很多的不舍…… <p>心性好古,普度以德。</p><p>最后一天,最后一站,来到古德寺。</p><p>古德寺是20世纪20年代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东南亚文化交融的结晶,保存着哥特式基督教教堂、罗马式天主教教堂、拜占庭式东正教堂、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风格,和传统寺庙黄瓦红柱、飞檐翘角的大殿迥然不同(来自百度)</p> 细雨蒙蒙,雨中的花草树木甚是丰润灵动。 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br>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br><br>再见,武汉。 <div>再一次站在汉口火车站的广场上。前一次艳阳高照,是热情的迎接,这一次细雨蒙蒙,若怅然的相送。</div><div>在哪里看到这样一段话:我们单枪匹马闯入这世间,只为活出属于自己的所有可能,这一生既有随处可栖的江湖,也有追风逐梦的骁勇。<br></div><div>武汉真是成就人的地方。三天来,我实现了单枪匹马的闯荡,也发现了自己的无所不能;长江东湖任我驰骋,一了行走江湖的心愿;龟山道、晴川桥上的追风女子,算是我留给武汉的倩影吧,莫道萍踪随逝水,永存侠影在心田,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定会记得我,如同我,永远记得他,离愁引到江南岸……</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