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秦淮河是古老南京的文化渊源之地,从东水关至西水关全长4.2公里的内秦淮河,沿河两岸从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素有"六朝金粉"之誉。数百年来多少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在这里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写下了千古传诵的篇章。</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古代秦淮河两岸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地方,南岸歌楼舞榭、酒肆、妓馆林立,王公贵族在此寻欢作乐。北岸则是儒家的庙堂、学府和科举重地,赶考学子在此聚集苦读。正统的儒家文化中心与及时行乐、纸醉金迷的金粉之地隔河相守,分隔它们就是这座文德桥。民间有"君子不过文德桥"一说。</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晋咸康三年(337年),成帝司马衍采纳了大臣王导的提议“治国以培育人材为重”,在秦淮河畔建学宫。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东晋学宫扩建迁至北岸,并在学宫前建孔庙,形成了前孔庙后学宫的布局,一直保存至今。</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夫子庙也称为孔庙,座落于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它不仅是中国四大文庙之一,也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中国古代文化枢纽之地。明清时期夫子庙是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主要由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组成 。在历代的战火中这些建筑历经坎坷,几番兴废,"文革"中再次遭到摧残,有些己面目全非。1984年夫子庙修葺一新,成为驰名遐迩的秦淮名胜,国家AAAAA旅游风景区。</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双龙戏珠大照壁拉开了夫子庙古建筑群的帷幕。它建于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全长110米,高10米,是中国照壁之最,有“天下第一壁”之称。</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壁前的畔池与众不同。建设者利用秦淮河水,因地制宜地凿宽了河道两岸,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畔池,这在中国的孔庙中绝无仅有。</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庙前广场平整宽阔,西侧坐落着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聚星亭。它建于1586年,数百年来几经兴毁,阅尽劫难,是唯一在日军炮火中幸存的清代建筑。可惜"文革"中却被作为"四旧"拆除,现在的聚星亭为1984年复建。 </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与聚星亭东西犄角相望的是庙前广场东侧的魁光阁,它是夫子庙古建筑群中著名的古迹之一。魁星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科举时代是士子们“夺魁”的象征。</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座临街傍水的古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同治年间重建。抗战期间日军侵犯南京时再次被毁,1984年复建。过去古老的南京城无高楼大厦,方圆数十里内外都可远望到这一秦淮名胜,成为夫子庙的标志。</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高大巍峨的“天下文枢”牌坊,岿然不动的屹立在广场中央。数百年来它亲眼见证了夫子庙的历史变迁和文华韶韵,骄傲的告诉世人,古代南京是天下文化的中心。</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沿"天下文枢"牌坊北行,中轴线上最先跃入眼帘的是古朴优美的棂星门。它是古代帝王祭孔的仪门,三门六柱,中间横楣刻有篆文"棂星门"三字,三门之间镶嵌着牡丹图案的砖刻浮雕,石柱顶端皆用云板,又称为华表坊。 </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穿过棂星门,来到夫子庙的正大门——大成门。"大成"二字来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是对孔子学术思想成就的最高评价。</span></p> <p><br></p><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成门前石狮雄踞,门厅正中汉白玉屏风上,正面镌“南京夫子庙”,背面刻南京师范大学两位教授撰题的“重修夫子庙记”。</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门厅东西两侧的两副浮雕壁画,代表了儒家重要的指导思想。</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进大成门,一条甬道直通夫子庙的主殿——大成殿。大成殿始建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其后两次毁于兵火,两次重建。1937年侵华日军的炮火再次将其摧毁,损坏严重。 </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4年重建的大成殿重檐飞翘, 斗拱交错,气势恢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成殿前竖立的孔子青铜塑像,高4.18米,重2.5吨,是全国最大的孔子青铜像。甬通两旁汉白玉雕塑的孔子8位弟子分班侍立。</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殿内正中悬挂着一幅高6.5米、宽3.1米的孔子画像。画像前孔子的4位弟子汉白玉雕像,分两边侍立。</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殿上方挂着数位清朝皇帝和民国时期黎元洪、蒋中正的题词,这些匾额印证了历朝历代统治者对孔子的尊崇膜拜。</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周墙壁上38幅壁画——《孔子圣迹图》,记录了孔子的生平事迹。壁画由200名工匠耗时三年,采用名贵宝石以浮雕镶嵌制成。被誉为“世界孔庙中唯一价值最高、工艺最精湛”的艺术杰作。</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成殿陈列着五块石碑,每一块都有历史,有故事。其中最为著名和珍贵的是《孔子问礼图碑》,它刻于公元484年,记载了春秋末年奴隶制衰亡之际,孔子寻求巩固鲁国国政之策的经历。</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出大成殿的北门,迎面醒目的"东南第一学"五个鎏金大字映入眼帘,这里便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夫子庙第二大古建筑群——学宫。学宫是古代的高等学府,为科举输送人才的教育圣地。文天祥、吴敬梓、林则徐、李鸿章等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足迹。</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宫大门上"东南第一学"为南京本土状元秦大士之手笔,背面挂着明代学宫"大明国子学"的匾额。</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迈入学宫大门,只见庄严肃穆的明德堂座落于庭院中央。它是学宫的主体建筑,自1034年建成以来,曾几度兴废,清同治年间重建后保存至今。 匾额上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民族英雄文天祥手书。古代学宫每月初一和十五,学子们朝圣后集合于此,听训导师宣讲圣教,接受教化。同时这里也是每年举行拜师礼和科举题名的地方。 </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德堂前摆放着两块石碑。一块是“明代学宫碑”,系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激励学子遵循儒学,于1369年命礼部撰文所立。另一块为“清代学宫碑”,是清代顺治皇帝为规范全国学宫学子们的学习,于1652年命礼部立于学宫。</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宫的第二进建筑尊经阁,曾是古代名噪一时的南京八大书院之一,古时楼上藏书,楼下教学。尊经阁始建于明代,毁于战火,1989年复建。</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嘉庆年间,皇帝下诏命令各地孔庙修建敬一亭,以示对儒家思想的崇敬,敬一亭成为夫子庙南北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敬一亭前有块著名的碑,它刻于东吴天玺元年,因在东晋时已折为三段,故称《三段碑》,是中国十大古碑之一。</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古代学宫中的青云楼和崇圣寺早已荡然无存,尊经阁和敬一亭也已被隔在学宫围墙之外,成为百姓的游乐场。</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夫子庙两侧的东西市场,原是学宫前甬道。东甬道为学宫正门,门前有状元、榜眼、探花题名牌坊。西甬道为会元、解元题名牌坊,坊的背面是武科题名牌坊。自清朝末年至民国之初废科举,兴学堂后,学宫遂渐衰落,学宫甬道也成为摊贩市场,东西市场的名称便从那时开始。</span></p> <p>‘</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出学宫向东前行,夫子庙第三大古建筑群——江南贡院呈现在眼前。这里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仅明清时期全国就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江南贡院,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1168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江南贡院建筑遭毁灭性破坏。清同治年间(1864年)修复,后经不断的修缮扩建,鼎盛时期仅考试号舍就达到20644间,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占地面积超过30余万平方米。</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贡院中最著名的要数中轴线上的明远楼。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复建于明嘉靖年间(1534年),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保存完好,是中国保留的最古老的一座贡院考场建筑。“明远”二字取自“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匾额上明远楼三字是康熙御笔。</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远楼高三层,楼上两层四面皆窗,站在楼上可以一览贡院。在科举考试期间是考官和执事官员警戒,发号施令的指挥地。</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远楼前左右各设有一惜字炉,用于焚烧考生写有文字的故纸,以示对文字的敬重。</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远楼后的至公堂里,摆放着康熙1702年为规范考科行为,手书的五律诗一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人才当义取,王道岂纷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放利来多怨,徇私有恶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宗濂洛理,士仰楷模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若问生前事,尚怜死后名。</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江南贡院陈列着从1457年至1922年明清贡院碑刻20余块,记载了江南贡院的历史兴衰,以及皇帝、大臣、名士等对江南贡院的赞誉、评价和题咏。这个在全国也仅此一处的历史文化遗产,经过数百年的风吹日晒,酸雨侵蚀,已模糊不清,有些已成为“无字碑”。</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科举考试并非易事,考场的号舍每间面积不超过1.5平方米。上下两块木板,白天在案板上答卷,晚上在案板上合衣而眠,可以想象考试的艰辛。就像朱自清先生所描写的那样,号舍就像是一个轿子,考生九天六夜的吃住答题都在里面。待他们走出号舍无不面黄肌瘦。</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古往今来,金榜题名是中国读书人最重视的荣耀。十年寒窗苦,方为人上人。苦读数十载,只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虽然时代在变迁,但知识改变命运依然是中国人心中的追求。</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停止科举,推广学堂。同年9月,朝廷下诏宣布废止科举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至此江南贡院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江南贡院基础上建设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科举考试内容的专业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科举文化、科举文物的收藏中心。</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科举是中国古代选拔知识分子任官的制度,它创立于隋代(605年),结束于清代,前后经历1300年,这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千余年来,科举倡导公平竞争,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赢得"至公之制"的美誉,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孙中山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科举博物馆的五个展区</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科举历史的长河中,曾产生出800多名状元,十万余名进士,百万名举人,涉足科举者,更是数不胜数。他们肩负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即便是科场失意者,他们依然秉持儒家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在各个领域做出重大贡献。</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鱼跃龙门</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科第世家"府邸牌坊,为明代第一位状元吴伯宗家族故居之物。</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金榜又称"皇榜",分为大、小金榜,清朝的大金榜分别用汉文、满文写成,上盖有"皇帝之宝"大印。</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金榜题名</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清朝政府授于詹天佑等人为工科进士</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袁世凯、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停止科举,推广学堂的奏折。</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意犹未尽的走出科举博物馆,来到文德桥前。“文德”二字取自“文德以昭天下"。文德桥一手牵着北岸的得月台,一手牵着南岸的乌衣巷,将两岸连接在一起。</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德桥位于子午线上,每年农历11月15日子夜,皓月当空时,可见桥左右两侧各有半边月的奇景,被称为文德分月,因而闻名天下。</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相传李白在文德桥附近酒楼饮酒赋诗,只见皓月当空,银辉泻地,便趁着酒兴上文德桥观景。突然他发现月亮掉在水里,便醉意蒙眬地跳下桥去,欣然张开双臂捞月,水中月亮被剖成了两半。至此有了“李白醉酒捞月”的典故,后人为以示纪念,在桥旁建了得月台。</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得月台</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德桥的南岸,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乌衣巷。东吴时期禁卫军在此居驻,由于军士悉穿乌衣,由此得名乌衣巷。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乌衣巷》,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叹,使它名扬天下,流芳千年。</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毛泽东手书唐代刘禹锡《乌衣巷》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朱雀桥边野草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乌衣巷口夕阳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旧时王谢堂前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飞入寻常百姓家。</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乌衣巷这条不足300米长的细窄巷子,当年却是门庭若市,冠盖云集,王、谢两个世家大族在此居住了300年之久。王、谢家族人才辈出,从这里走出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王询和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谢”的中国山水诗派的鼻祖谢灵运,诗人谢惠连、谢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乌衣巷见证了两大家族的兴衰和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南宋时期人们在倾圮的王、谢故居上重建“来燕堂”,瞻仰东晋名相,成为发思古之幽情的胜地。现在的来燕堂为1987年复建,堂匾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沙曼翁书写。</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7年秦淮区政府重建了有民族风格的王谢故居,1997年复建了乌衣巷。如今的乌衣巷已不复昔日的繁华,没有豪门大族的觥筹交错,取而代之的是游人探访王谢华堂的踪迹。</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秦淮自古多风流,明清以来秦淮河畔的名妓——"秦淮八艳",名冠秦淮。她们的美貌才气、民族气节、凄婉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李香君"秦淮八艳"之一。清初戏剧家孔尚任的一部名著《桃花扇》,使她与候方域的爱情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李香君愤世嫉俗,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受到当时广大女性的仰慕。</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桃叶渡,原名南浦渡。传说王献之有个爱妾叫“桃叶”,她往来于秦淮河两岸。王献之常常亲自在渡口迎送,并为之作《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久而久之南浦渡也就被称呼为桃叶渡了。</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千百年来,秦淮河畔因夫子庙、学宫、贡院的存在而繁荣发展起来,成为集庙、市、街、景为一体的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和北京天桥并称为中国四大闹市。</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沿河两岸聚集了众多的知名商家,中华老字号、百年老店林立,他们经营着各种夫子庙小吃,延续着几千年来舌尖上的文化。吃货们奔着它们而来,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在夫子庙品尝秦淮风味小吃后,题写横幅:“小吃好吃”。</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夫子庙小吃,在灯影浆声中逐渐形成了自已独特的风格和神韵,与“秦淮八艳”相映照,推出了以“秦淮八绝”为代表的秦淮风味。(一)永和园的黄桥烧饼和开洋干丝;(二)蒋有记的牛肉汤和牛肉锅贴;(三)六凤居的豆腐涝和葱油饼;(四)奇芳阁的鸭油酥烧饼和什锦菜包;(五)奇芳阁的麻油素干丝和鸡丝浇面;(六)莲湖糕团店的桂花夹心小元宵和五色小糕;(七)瞻园面馆熏鱼银丝面和薄皮包饺;(八)魁光阁的五香豆和五香蛋。</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但随着夫子庙地区的商业发展,小吃已是两极分化。一边是平民化,但粗制滥造的“排档货”充斥路边店堂。一边是精工细作、口味正宗的十六道小吃,但因价格太高,成为大众消费者眼里的“水中月”。</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杜牧的一首《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让更多的人知道了"秦淮人家",使它的名气大增。临河白墙上"秦淮人家"四个大字据说是苏轼题写。</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秦淮灯会,夫子庙的一大特色。自明代朱元璋下令秦淮河上点万盏水灯起,至今已有1700年历史。这一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间传统习俗活动,也是中国最著名的灯会活动之一,享有"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2006年秦淮灯会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的灯会已是今非昔比,随着工艺的与时俱进,秦淮灯会已由单一的传统手工发展为集手绘、剪纸、镂空、光雕、立体造型、卡通等工艺为一体的现代化作品。</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年春节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夫子庙游人如织,卖灯的商铺鳞次栉比,买灯的游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孩子们盯着那些做工精美、形态可爱的各种灯笼眼花缭乱,无从下手。</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8年——狗年灯会</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个追求时尚的年代,传统的荷花灯、兔子灯魅力不减,依然受到年轻姑娘和孩子们的喜爱。</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夜幕降临,华灯齐放,这时的夫子庙是最美的。大家倚靠在岸边的围栏上,欣赏着两岸一簇簇璀璨的灯光,看着水中一艘艘挂着彩灯的画舫,听着船儿划过时轻盈的桨声,你是否会想起朱自清先生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否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近几年秦淮灯会己不只局限在夫子庙布展,而是扩展到了附近的中华门城堡、明城墙、白鹭州公园、老门东等地,让南京的夜睌火树银花,光彩夺目。</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游完夫子庙,大家都喜欢买点秦淮礼品和特产送给家人和朋友。其中最具特色的馈赠品当推南京盐水鸭、雨花石、云锦、金箔工艺品、剪纸。这些礼品知名度高,价格适中,物品精美,便于携带,比较受欢迎。</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南京人酷爱吃鸭子,有句广告词"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游过长江",可见南京人对鸭子爱得有多深。尤其是南京特产盐水鸭,久负盛名,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被誉为"华夏一奇"的雨花石,是南京独有的标志性天然物产。因石头中含有玛瑙成分,所以晶莹剔透,石上的图画栩栩如生。5000年前,南京人就开始玩赏雨花石,如今雨花石己成为南京一张经典的文化名片。</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云锦是南京城市文化的又一张绚丽名片,被称为"东方瑰宝",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2009年云锦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古代云锦是皇家的御品,如今云锦走进百姓生活,作为南京特产,成为迎来送往馈赠亲朋好友的伴手礼。</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南京有着2500多年生产金箔的历史,这些金灿灿的工艺品,均用薄如蝉翼的金箔制作而成。这些古代的皇家贵族用品,如今因其美观大气,受到大家欢迎。2006年南京金箔锻制技艺这一"中华绝技"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夫子庙金陵历史文化展览馆,游人们被一张张精美的剪纸所吸引。工作人员告诉大家,南京剪纸是中国剪纸的一大流派,已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12生肖纳福图和双鱼图因有美好的寓意和祝福,最受大众欢迎。</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4年,为纪念中国和法国建交50周年,中法两国联合发行了两枚纪念邮票,分别选取南京秦淮河和巴黎塞纳河的标志性景色,向世人展示了两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让秦淮河走向世界。</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十里秦淮千年流淌,六朝胜地今更辉煌。祝愿我的家乡,秦淮名胜——南京夫子庙明天更加美好!</span></p> <p> </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南京夫子庙的精华是三大古建筑群,但遗憾的是一般旅游团是不进孔庙、学宫、贡院参观的。他们只是沿街看看,满眼都是小商品商场,夫子庙留给大家的印象就是一个大市场,过去我也有同感。这次几进夫子庙,改变了我的看法,夫子庙不仅有繁华的闹市,更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把身边最熟悉的景点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了解它,喜欢它。</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