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出生于1968年,因此整个七十年代正是我欢乐的童年时代,可以说七十年代承载了我所有的童年记忆,而我的童年又因为父亲的军人身份,虽然出生在上海,但12岁之前都是在部队大院度过的(73年之前在北京军区装甲兵坦克一师部队大院;73年至80年在位于宁波的东海舰队部队大院)!这又让我的童年有了太多的与众不同!</p> <p> 70年代,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一个大事件频出的年代,一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一个热情高涨的年代!这些可能是那个年代共有的特质,然而,因为我身处部队大院,再者年龄尚小,所以,对于上述这些,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体会可能并不是非常深刻,记忆也不是十分清晰!</p> <p> 然而,记忆虽不完整,但也并不是一点印象都没有,记忆中还是依稀存有一二的,说到大事件,在大院呆过的人一定都会想起部队中特有的高音大喇叭,是的,就是那个波及面超级广的大喇叭,清晨,我们能从中听到起床号、出操号;吃饭时有开饭号,晚上有熄灯号,还有就是每天不时传出的新闻简报,如果说,对那个年代发生的,还有印象的几件大事,那基本上都是从这个大喇叭中获取的,或者就是每天晚上在爸妈收听收音机中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时蹭听到的(那时家庭中没有电视机,收音机可是家中唯一的电器产品了)。</p> <p> 记忆中比较深刻的一次是:那天我正在幼儿园(也是妈妈的工作单位)的操场上玩的开心,突然大喇叭中传出了哀乐和播音员低沉悲痛的声音,正在我还未搞清状况之际,正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活动的大张阿姨情绪已不能自已,妈妈和其他老师已焦急地从办公室冲到了操场上,大家都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大张阿姨,直到再次从捶胸顿足,泪流满面的大张阿姨口中确认:“毛主席逝世了!”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哭了,虽然从小就都知道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但当时的我还是非常吃惊的看着她们,我知道发生大事了,同时也体会到主席在人民心中是有多么崇高的地位!当天晚上,妈妈单位的老师阿姨连夜制作花圈,我们这些孩子也在旁帮忙,看着大人们悲痛的样子,那天我们都特别的乖,没象平时那样里外冲杀到处疯跑;</p> <p> 其二就是粉碎“四人帮”,当时学校老师让我们自备道具参加游行活动,回家后,我就发动全家,用皱纸和藤条自制了一个彩色花环花条, 第二天我们穿上白衬衫、蓝裤子兴高采烈地参加了庆祝游行活动,很是开心,记忆深刻;</p> <p> 还有就是样板戏,在我5、6岁的时候基本上每次看电影都是样板戏,可能是反复看了多遍的缘故,在我幼年的记忆中也是比较深刻的,比我大二岁的姐姐就能大段演唱其中的唱段!</p> <p> 再说物资匮乏问题,首先是吃,童年因为在大院度过,所以,在吃的方面感觉倒还可以,饭是绝对能吃饱,能干的妈妈还总能让我们的餐桌上时常有些小惊喜,爸妈单位每逢大事还会杀猪宰鸡搞会餐打打牙祭;零食就比较单调了,那时可没有什么休闲食品,印象最深的就是压缩饼干,因为父亲是海军,所以我们经常能吃到各色压缩饼干,我最喜欢吃的是花生和芝麻口味的,这和地方上吃到的压缩饼干真的不一样,很多年过去了,至今想起,我还会忍不住吞咽口水。再有应该是苹果,每次爸妈总是一买就是一筐,而每次家里购置了苹果,我就开始时时惦记了,不时向妈妈提出“吃一个”的请求,在妈妈同意后才能拿出一个,每次在享受美味的时候,生怕消耗过快,所以总是小口小口甚至用牙啃着吃,这样可以吃得慢些,让拥有美味的时间更久一些。其他的可能就是花生米了,花生米也不是现在的椒盐花生、奶油花生,就是生的花生米,因为实在没什么可吃的,嘴巴又馋,所以就会时而偷抓一把妈妈做菜的生花生放在兜里,上学路上一粒粒慢慢品尝,真是美哉美哉,当然偶尔还是能吃到冰棍、山楂片什么的,不过那可是很大的奢侈了;</p> <p> 穿:很小的时候都是穿家里亲戚中哥哥姐姐穿下来的衣服,印象深刻的是,随着年龄一点点增大,越来越排斥姐姐们传下来的红色或花色的衣服,甚至棉猴上一个红色毛领子都会让我忌讳不已,可也没有办法还是得穿啊!</p> <p> 到了上学的年纪,白衬衫、蓝裤子是必须配置的,遇到大的活动,这身行头必不可少,这也是我比较开心称心的装束!</p> <p> 再有就是小号的军装,我记得那时我有蓝色(海军)绿色(陆军)的多件军装,这也是我们这些部队子弟比较常见的装束,那时,家家情况都差不多,男孩子又比较粗线条,所以也不会去攀比,那时年龄小难免调皮,时常会把衣裤弄破,所以膝盖上、胳膊肘上打一二个补丁也是在所难免;</p> <p> 要说生活简单朴素,可能那时的婚礼很能说明问题,记得那时妈妈的同事姚老师与文工团的王叔叔结婚了,我们都去参加婚礼,那时的婚礼不像现在这么复杂,婚房是部队分的,没有什么装修,只是经过简单布置:墙上贴上大红“囍”字,挂上皱纸剪就的彩带,床上是新做的被捂,桌上是新的热水瓶、碟子里是喜糖和瓜子花生,所有用品上都贴着手剪的“囍”字,新人穿着崭新的军装和制服,胸前佩戴绸制大红花,领导证婚致辞,新人“交代”恋爱过程,我们这些小孩就等着一声令下,上床“疯抢”喜糖喜蛋花生红枣,虽然不铺张但也热闹欢快;</p> <p> 说到那个年代人们的高涨热情,虽然那时的我年龄还比较小,但依稀还记得几次运动,那时我们家就住在妈妈单位里(舰队政治部幼儿园),所以,整个园子都是我们的活动空间,记得经常看到大人们忙着出板报(黑板报、稿件墙报等等),什么反击右倾翻案风、什么批林批孔、粉碎“四人帮”等等内容,感觉那时的人都好有才,诗歌、文章信手拈来,就连我们小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各种批判的洪流之中,表现异常踊跃,至今还依稀记得几句那时背诵的老师写的诗歌,什么“拿起笔做刀枪”,什么“壮志凌云冲霄汉” 等等!</p> <p> 好了,说完了对那个年代基本特质的感受,再来说说身处那个特殊年代的童年生活中美好的记忆:说“美好”,其实还是因为年龄小,有句话叫作:少年不知愁滋味,童年就是无忧无虑,可能大人们有着种种的烦恼和不快,而孩子们却能乐在其中,那时的人又特别容易满足,每个小小的得到都能带来大大的惊喜,所以,存留在我童年的绝大部分记忆就只剩下美好了。在这些“美好”中,当然要说说那时我们的娱乐方式了,那个年代的娱乐活动其实很简单,甚至是很简陋,但我们这些孩子却能感到其乐无穷,家里玩具并不多,主要是北京的哥哥姐姐玩下来送给我的,在这些玩具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枪”,记得我曾拥有长枪、短枪、双管猎枪若干,其中有把仿五四式的手枪是我的最爱,那可是我在小伙伴一起玩打仗游戏时,充当“首长”的资本,所以让我珍爱无比。有一次爸爸从上海给我买了一套可以用螺丝螺帽组装的“建筑模型”,那真的让我兴奋好长一段时间;每次拿出来玩的时候,都小心翼翼,深怕弄丢了配件,直到多年后还保存如新。</p> <p> 虽然玩具少,但我们童年的乐趣并未因此有丝毫减少,相反,我们疯我们淘的潜质却被发挥到了极致:钻爬在纵横交错的下水道里被我们称之为:地道战,这也是我们的地下运动;地面运动主要有:刮刮片、打蛋子,还有我们部队孩子特有的打子弹壳,这里比的是技巧、手劲和准确率;空中运动:买来二踢脚(高升),用铁丝拗一个支架,把炮仗斜靠在支架上发射,就是大炮齐鸣;水上运动:每当大雨过后,学校后山上冲下源源不断的雨水,水势汹涌地流过校内的小水渠,此时,我们就聚集在此,用烂泥封堵渠道,我们将此称之为:堵坝,比的是谁的坝牢固,经受水流冲击的时间更长,每次都弄得满身满脸的泥,回家准会挨一顿胖揍,可每当大水再次滚滚而来,我们还是会乐此不疲地加入“堵坝”行列,那些疼那些痛早被丢到脑后;还有山上运动:放学后,我们不走大道回家,而是爬上后山,在山上采野果、捉蚂蚱,最后在山顶集中,山顶上有一口很深的大井,上面盖着一块大大的铁质井盖,我们放下书包,拿出课本,在此吹着山风,聊着趣事,就着就把一天的作业完成了,接着,翻过山去,就到了家属区(八工区),然后各自貌似乖巧地回家;</p> <p> 那时的体力真的充沛,各种玩各种疯都不会感到吃力,除了这些拼体力的活动外,视觉大餐和听觉大餐当然也不能少,部队机关驻地有一个大礼堂还有一个超大的运动场,这里就是我们享受“大餐”的地方,舰队文工团的演出、地方上的各种慰问演出都是在大礼堂中进行的,演出的剧种也很齐全,什么话剧、舞剧、歌剧,什么相声、快板、歌舞,我们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电影《芳华》中的那些歌那些舞我们都曾亲历过现场版。除了演出,那个时期看的电影也是奇多,我敢说那个年代的电影我们几乎全都看过,电影的放映就不仅仅局限在大礼堂了,当夏天天气较好时,礼堂外的小操场和那个大运动场都是我们观影的好场所,每次接到放映电影的通知后,我们都早早吃好晚饭,自带小凳子,三五成群地奔向放映点,开映前,大人们一堆堆坐着闲聊,孩子们则围着场地乱跑打闹,等天色暗下,放映机中投出光柱在活动幕布上印出图案后,所有人都齐齐地坐好,现场才会安静下来,有时来晚了,人实在太多,找不到好的位置时,我们就会坐到银幕的背后,这里虽然只能看到反向的影像,但这里人少啊!宛若现在的包厢,也是别有滋味的!</p> <p> 说到看电影,还闹出过不少笑话,一般每次有演出或有电影时,会提前通知部队各部门,告知演出内容及电影片名,再分发观看券,不收钱的,各部门再分发给大家,有一次,妈妈单位接到当晚放映电影的通知和观看券,于是下班前召集大家,煞有介事地一一告知:今晚放映电影《黑锅煮鸡蛋》,有谁要票?要票的不要票的都是一头雾水,纷纷犯了嘀咕:这是个什么电影嘛!科教片?好像煮个鸡蛋也不要科普啊!故事片?这能拍出啥故事呢?带着满腹孤疑,我们走进了礼堂,灯暗了,电影开始放映了,当五个大字:《黑山阻击战》赫然出现在银幕上时,大家终于忍俊不禁,发出了哄然大笑,以至于放映员一阵紧张,还以为发生了放映事故,播错了片子,由此这个故事便成为经典笑谈。</p> <p> 儿时的时光是精彩的,部队大院子弟学校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那时我们的学校校名叫“新湖学校”,是从小学到高中的全科制学校,在学校我们除了正常知识的学习,还有一门特殊的课程——劳动课,当时,我们每个班级都有一块不大的“学农田”,我们自己播种、自己耕耘、自己施肥,当然最高兴的时候是自己收割,我记得那时我们的学农田种植过地瓜、油菜,还有什么已记不太清了,当田里播撒了种子,我们就开始期待丰收,为了收获丰收,我们也是下足了功夫,施肥浇水辛勤不已,施肥主要是牛粪和草木灰为主,牛粪是我们自己拿着小铲和粪筐,从驻地附近农民散养的牛儿必经之路上捡的,草木灰则是我们自己回家捡拾树叶、枯枝焚烧而成,有一次,趁着中午回家吃饭之际,我狠狠地烧了一大堆草木灰,下午上学时用一个竹篮乘着就出发了,谁知走着走着,手里的篮子竟冒起了浓烟,接着就窜出了大火,原来是蓝里的草木灰“死灰复燃”,手忙脚乱地将篮子扔到路边的沟中,眼看着一个好好的篮子被烧成了灰烬,此时身边已无盛器,只能空手来到学校,本想准备了这么多草木灰一定会受个表扬,哪知出了这么个岔子空手而来反被狠批了一顿!真是懊恼不已! 平时的辛苦付出换来的是收获的喜悦,当地瓜成熟,我们自带小锄头刨呀,挖呀!小小的一块田里收获的地瓜堆了教室讲台边一大堆,此时,老师会将这些地瓜按班级人数分成若干份,每名同学都能分得一份,其实也就七八个,但这是我们的劳动成果,每个同学都是异常兴奋,放学了,带着胜利果实,我们边走边用小刀削皮,用牙狠命地啃食,甘甜清脆的地瓜,异常的香甜可口,往往还没到家已吃了大半了,回家后拍着鼓胀的肚皮,带着满足的笑容,将剩下的地瓜一一摆出,大有家庭功臣的架势!</p> <p> 走夜路:部队建在宁波郊区的鄞县,虽然设施比较齐全,柏油马路平整宽敞,楼房错落有致,但毕竟不像城市那般热闹光鲜,每到晚上,路灯并不十分明亮,记得有一年,班级里的数学张老师,回家探亲归来,感觉在她离开的这段时间,我们的学习进度并不能令她满意,于是决定安排几个晚上,给我们进行补课,说实话,那时的老师真是负责,把她们形容为辛勤的园丁,一点也不为过,当我们听说要组织晚补课的消息时,真的挺兴奋的,因为十岁左右的我们,平时晚上爸妈是绝不会允许外出活动的,这下我们可以堂而皇之的出来玩耍,再者上夜课也是我们从未经历过的,新奇感十足,吃过晚饭,天还没有擦黑,我们就背上书包冲出了家门,还是老规矩:先玩一会再去学校,我们爬上学校附近的山坡,采桑椹、玩游戏,好不快活,看看时间差不多了,于是一窝蜂冲进了教室,补课还是有序进行,时间慢慢度过,等到补课结束,天早已漆黑一片,同学们三三二二的收拾好书包,踏上了归途,此时,我却犯了难,因为我所住的幼儿园并不在家属区,而是还要多走七八分钟,关键是在这段七八分钟的道路两侧都是山体,小时候胆儿特别小,还总是听什么鬼怪的故事,这大晚上的,路上一个人也没有,山上“阴风阵阵”,你说能不毛骨悚然吗?好在同学给力,一起回来的7号楼的何勇同学答应送我一程,于是,陪我走到了山体的中间位置,前面已能清晰的看到幼儿园的院门和门前的路灯,他停下了脚步,轻描淡写地说:“剩下的路就自己走吧,我看着你!”,我怯怯地点点头,然后飞也似地向大门狂奔而去,气喘吁吁地按响门铃,焦急地等待家人前来开门,心里急着不停催促,眼睛也不敢朝四下多看,好像多看就会看到可怕的东西,同时更怕院门没开,我的保护伞何勇就已离去,终于门开了,当看到亲人,我心里的石头才终于落了下来。</p> <p> 小分队:那时的我可是文艺骨干,不仅在班级里时常参与小型节目,还是学校文艺小分队的成员,我们时常利用课后学唱歌曲、排练节目,在六一、八一等舰队、学校组织的节日庆典上,在脸上涂上厚厚的油彩,参加节目汇演,记得我们的节目还曾获得过宁波市教育系统汇演的奖励。我和我们班的班长孔军还是相声搭档,他是逗哏,我是捧哏,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我们表演过的相声节目《帮帮学校》,讲的是四人帮横行时学校内发生的故事,我们在一个夏夜学校与部队的联欢晚会上进行了“首演”,那天学校操场上坐满了师生和官兵,可以说是“盛况空前”,我们的演出也是“包袱”频出,台下的笑声和掌声阵阵袭来,令我们兴奋无比!</p><p><br></p> <p> 说到学校,就一定要说说我的老师们,我经历了二任班主任,一位是我一年级的廖老师,另一位是教语文的范老师,还有就是前面提到的数学张老师,他们都是部队军官家属,她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认真负责,记忆中廖老师和张老师都非常严肃,廖老师年纪较大,平时喜欢用教鞭敲讲台,上课时我们一有开小差或是其他什么违纪,她就敲响教鞭,每当教鞭敲击讲台发出刺耳的“啪啪”声时,我们都会一个激灵,自然就把放飞的心思拉回到了课堂上;张老师也是如此的,课堂上很是严格,每每有人不“老实”,必定会受到严厉的批评;相比她们二位,范老师就要随和一些了,我记得她还曾将我们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描写贺龙智斗的内容,改成相声剧,让我和孔军表演,真的还挺有意思的,虽然课堂上她们给我们幼小心灵中留下的是严肃有余而亲和不足的印象,但课后她们又是和蔼可亲的,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么的亲切,为了我们她们都耗费了太多太多的精力,我们就像她们自己的孩子一样,带着敬畏和亲切,无忧地在她们的臂膀下成长着。</p> <p> 掩耳盗铃:还有一件趣事,一次,学校课堂上教了过滤的内容,课后,每人发了一个玻璃小漏斗,让我们回家自己做个小实验,没成想,放学了,我们又放着好好的路不走,准备翻山回家,还没走出学校范围,从一堵墙体跳下时,一个没站稳愣是把攥在手里的漏斗摔掉了半截漏嘴,看着剩下的漏斗大头和稀碎的漏嘴,心里慌慌的,山也不爬了,快快赶回家,按着老师的要求,将清水里混入泥沙和大粒粗盐,在漏斗里放入滤纸,将浑浊不清的脏盐水沿滤纸慢慢倒下,流经滤纸漏斗的脏水从剩下半截的漏嘴中流出时已是清澈无比的清水,将盛有这清水的小锅放在炉火上烧煮,不一会锅盖上已蒸发起一层白霜,盐和水已彻底分离,那一层白霜便是细细的食盐,而锅内的存水便是经过滤、蒸发后的清水了。实验是成功的,但第二天要回收漏斗,我可怎么交代呢?一夜都没睡好,第二天,我找了一张报纸,将漏斗包好带到了学校,当老师让我们一一将漏斗交到讲台上时,我混在人堆里,将包好的漏斗一起交了上去,在众多“赤膊”的漏斗中,我的这个可以说是“鹤立鸡群”,异常突兀,很快引起了老师的注意,我不安地看着她拿起了我的漏斗,我的小心脏也快要停止了跳动,果不其然,她打开了报纸,打开了报纸!-----结果可想而知,我的这个掩耳盗铃的做法,没能蒙混过关,换来的是一顿狠狠地批评,回家那顿胖揍也是在劫难逃。</p> <p> 这些都已是40年前的事了,70年代,一个仿佛非常遥远的年代!然而,每每回想起这些,却还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温馨!</p> <p> 70年代,在山清水秀的东钱湖畔,我的童年在此度过,这里有山有水,有青砖砌就的军营和嘹亮回荡的军歌,有比雪还白的白军装和比天还蓝的蓝军裤,还有我年轻的父母童年的梦,以及虽已分布在全国各地,却依然保持纯真友情的同学和朋友,更有我挥之不去的欢乐的儿时记忆!</p> <p><br></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The End</b><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本人另有多篇各地游记,请点击下方标题,浏览指正,谢谢!!!</b></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l7komq2?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儿子毕业季,让英伦的这个初冬暖意融融</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vx5w21i?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穿越河西走廊 领略丝路风光</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65i69xl?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再续 西北情 —— 大美青海,我来啦!</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14ipvbe?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2020 我在徐州过端午</a></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i>点击上方👆标题,浏览其他精彩游记</i></b></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