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治理有感

遇见

<p>幼儿教育是早期教育,是儿童开始接触社会、开阔眼界、良好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教育阶段,是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乐园。而今,受社会观念和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越演越烈,完全不顾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小学生的行为规则要求幼儿园儿童,不断灌输小学的各种知识,大量的拼音识字计算挤占了幼儿游戏时间、耽误了开发幼儿智力的最佳时机。如果任由这种教育方式的蔓延,必然会对幼儿的正常教育以及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不利。通过在2020年10月18日上午参加了刘智成教授的专题讲座《幼儿园“小学化”问题的治理》,我的感悟颇深。</p> <p>刘教授首先讲解了小学化的历史渊源。从清末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开启幼儿园“小学化”序幕;到“五四”运动时期用幼稚园改造家庭教育首提倡去“小学化”;再到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幼儿教育以适应战时需要为主;最后建国后幼儿园“小学化”立场摇摆与复归。从这些发展过程也看出了小学化问题已经有很漫长的历史问题,在发展过程中是一直左右摇摆处于不定状态。</p> <p>刘教授通过讲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表现时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儿教育小学化,指的是幼儿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企图拔苗助长的一种做法。它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强行转变幼儿的思维方式、思维逻辑和行为准则,不利于幼儿进入小学后学习兴趣的培养。</p><p>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规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是对幼儿生理和心理的一种摧残,扭曲甚至扼杀了幼儿的天性,严重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心理的正常发展。</p><p>一、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p><p>幼儿生理学、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早已证明,幼儿的身体发育水平、神经系统功能、认识能力和其它心理品质还很不成熟、很不完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过早地把小学内容搬到幼儿园,开展拼音、写字、算数、珠脑心算等内容的教学,片面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甚至布置家庭作业,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和竞赛活动等,必然使儿童失去接受世界的兴趣,丧失主动性不创造性,容易形成惯性思维,限制思维的正常发展水平形成做事机械、教条的习惯,严重的会使儿童对学习产生抵抗心理。</p><p>二、违背了幼儿的认知规律极易使幼儿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产生厌学、畏惧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盲目超前往往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对进一步学龄教育产生负面影响:会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幼儿进入小学后容易因为“我已懂”而不与心听课不认真学习,导致幼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完成作业等不良学习态度等。</p><p>三、降低幼儿学习兴趣,影响小学教育效果由于幼儿在幼儿园学习了内容不同、要求不一、参差不齐的小学知识,当其升入小学一年级后,小学教师难以按照教学要求施教,不仅扰乱了小学的教学进度安排,还会挫伤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p><p>四、过于重规智力因素,忽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p><p>我国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冠定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幼儿教育小学化则过多地重规了听说读写等智力因素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他非智力因素培养和发展。这些被忽规的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思维教育、爱心教育、探索周围世界教育、社会交往教育、自主自理教育、自主活动教育等。</p> <p>刘教授讲到要消除“小学化"倾向,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家长的支持和理解。</p><p>1转变思想观念,从根本上理解幼儿教育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在不忽规幼儿智力因素发展的基础上,重规幼儿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p><p>2.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幼儿不背书包、不提前进行书写和运算、不学小学一年级的知识、不做家庭作业。</p><p>3.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鼓劫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抛弃“家长的需要就是孩子的需要,知识学得越多越好,技能也是越多越好"的错误认识,尊重孩子自身的独特特点;在家庭中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劫孩子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不于孩子的奇思异想要给予重规和弓|导,要鼓劫孩子大胆地去想去做大人们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父母自己也要投入进去,不孩子一起构思探索,这样才真正地为幼儿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家庭基础让我们共同携手,还给孩子一片自由、快乐成长。</p>

幼儿

小学

幼儿教育

幼儿园

教育

学习

忽规

重规

孩子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