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世界上的近现代工业虽然是建立在几次重大的科技革命基础之上,如蒸汽机和发电机的出现,但是就工业的原始雏形而言,仍然是古代的手工作坊。世界上第一部记述手工业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著作,就是记述距今3000年至2400年间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状况的著作《考工记》,又称《周礼-冬官考工记》。书中对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制陶等六大类30个工种均有记载,涉及教学、地理学、力学、声学和建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制艺标准。而这个标准也是中国制砚从先秦到当代始终追求和遵循的制艺标准,由此才创造出由普通石头和制陶,逐渐过渡到端、歙、洮河和澄泥材质的四大名砚,并从宋代一直延续至今。</p><p> 有关制砚的选材和工艺的相关著述,最多是见于宋代,从北宋初年苏易简的《文房四谱》,到米芾的《砚史》,唐积的《歙州砚谱》,佚名作者的《歙砚说》、《端溪砚谱》、《砚谱》,以及南宋高似孙的《砚笺》,不算已经失传的相关著述,留传下来的这些著述就已经广泛地记述了从魏晋到宋代的制砚工艺情况,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古代制砚考工记。</p><p> 古砚考工仅有著述远远不够,非得以著述和实物相比较,才能透过历史的迷雾,看到真实的古代制砚工艺。因为宋砚多为出土坑古之物,且存世稀少,所以在此陈列十方宋代制砚,略作考工说明,並就教于方家指正。</p><p><br></p><p><br></p> <p>一、宋代荷池抄手形端砚:</p><p> 砚石出自端溪宋代时的采石坑—宋坑,猪肝紫色,有云母颗粒闪光。端砚占尽地气,端溪和西江水经年滋养,所产砚石质地幼嫩温润,最适宜制砚。砚式在不同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宋砚长方形多为前窄后宽,四侧下收内敛。砚首雕刻一幅荷叶图,蛙伏叶上,尽显灵动。斜坡形的淌池,与元明时的抄手砚平面展开不同,而且中间凸起,其作用正如米芾在《砚史》中所言:“心凸,至磨墨溜向,身出观墨色。“因是出土砚,土沁斑痕遍布。</p> <p>二、宋代堰月池圆形三足端砚:</p><p> 石出端溪宋坑,色如猪肝,石中有石眼、青花、火捺等石品。墨池作弯月形,利用一颗石眼巧雕一朵浮云在池畔,取意彩云追月。砚堂平展微凸,可观墨色。砚背雕三足,成鼎足而立之势。</p> <p>三、宋代鳯字池箕形歙砚:</p><p> 此砚应为南唐宋初时制,砚堂仍保留唐代鳯字形样式,石出歙州龙尾山,石色黑中泛紫,无波纹。砚身高起,四侧大坡度下收内敛,首尾呈弧形,如米芾在《砚史》中所描述的晋代砚相近。因唐宋时没有专用书案,此类砚式最便于挪动。</p> <p>四、宋代银铤形歙砚:</p><p> 因年代久远且存世稀少,当下能见到的宋砚式样并不多。其实宋代制砚样式繁多,仅唐积的《歙州砚谱》中就记载有样式四十种之多,今天绝大多数无实物留存。其中有“银铤样”砚,银铤是宋代流通货币,明代后改为银锭。此砚形如银铤,砚堂为前低后高的淌池状,为宋砚常见的堂池一体样式,砚背有双足。砚身遍布出土白膏泥沁色。</p> <p>五、宋代箕形歙砚:</p><p> 砚石应出自婺源金星坑,罗纹底上遍布金星,折光率很强,石色黝黑。此坑自宋代开采后便再无采石记录。砚堂前高后低,样式如钺斧,如米芾在《砚史》中所述宋代制砚:“至本朝变成穹高腰瘦,刃宽如钺斧之状。”</p> <p>六、宋代椭圆池抄手形澄泥砚:</p><p> 此砚为澄泥制,蟹壳青色,在宋砚中较罕见。宋代的抄手砚仍保留箕形砚式的前窄后宽,而四侧下收内敛则变小。椭圆形砚堂为宋砚多见,作淌池状。周边浅刻单线条,四角分别刻四朵浮云纹饰,精巧灵动。</p> <p>七、宋代抄手形紫金石砚:</p><p> 紫金石出自淮南八公山,为汉唐时名砚,宋代后绝采。米芾作《紫金石》中载:自己晚年才得一方紫金石砚,苏轼见后甚爱,借走后嘱其子将此砚在自己死后放入棺中。米芾闻知将此砚追回后並言:“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此砚酱紫色,通体遍布金线石品。</p> <p>八、宋代云水池玫瑰紫色澄泥砚:</p><p> 澄泥制艺多种颜色,过往认为是自明代开始,其实宋代时便有。此砚为玫瑰紫色,泥质极温润,如端溪老坑石。砚式椭圆形,砚身高起,周边下收内敛。四角分别雕塑宋砚常见的云朵纹饰,砚堂微凹。</p> <p>九、宋代叶池抄手形虢州澄泥砚:</p><p> 古代虢州地处河南灵宝,黄河之滨,自古以制作澄泥砚而著称,宋代时曾有“岁贡十砚”之说。此砚泥质极温润,有胜于端歙之石。砚堂设计极有创意,形如一片秋叶,浅刻叶脉,尽显宋时匠艺。砚形前窄后宽,四侧下收内敛。</p> <p>十、宋代荷叶地澄泥砚:</p><p> 宋人爱莲,制荷叶池砚,取意出污泥而不染。此砚如被一片荷叶包裹,砚首雕出一颗莲子,象征笔墨连心。泥质极温润,颜色青灰,古香古色。</p><p> </p><p><br></p> <p> 宋人诸多砚著,列举砚式工艺繁多,争奇斗艳。这与米芾在《砚史》中的“石理发墨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次之,文藻缘饰虽天然,失砚之用”的评砚标准并非一致,以宋砚实物看也是多有悖论。今天看来,应是各表一家之言。</p><p> 秋中考工宋砚,诗以题记:</p><p> 难说简约无饰长,</p><p> 砚式自古破天荒。</p><p> 考工再识宋时艺,</p><p> 莲池深处品秋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