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后再聚 2020年10月16日

Pauline

<p>我们一大早驱车大约八点赶到学校食堂,享用久违的油条豆腐脑早餐。餐后离西门集合的时间还差一个多钟头,我们来到圆明园走走。</p><p><br></p> <p>中秋节后天气渐凉,早晨出门匆匆衣服穿少了。</p> <p>月季花开正盛</p> <p>路边一块奇石,上前一看,好似一幅天然山水画!</p> <p>水边山石一景</p> <p>国庆中秋双节前,圆明园水域投放了4万斤,总共十万余尾锦鲤。给金秋十月的圆明园增添了新的亮点。</p> <p>此时拍照大约上午九点多,没经过任何处理。</p> <p>几天前,同事群一位老师发的。谢谢王老师!</p> <p class="ql-block">几天前,来学校办事,家人圆明园拍摄。</p> <p>从圆明园南门进来向北漫步不远处的一座石桥。此时,透过树木阳光照射下的石桥显得格外漂亮。</p> 大约十点我们赶到清华西门入口处,等候朋友们的到来。老李先进校门,看到了坐在路边的三位老师,汪老师、管老师和苏老师。其中汪老师年龄最大,今年的国庆中秋双节刚刚过的92岁生日。为了今天的聚会,他老人家7:30就出门,从物资学院乘地铁赶往清华。 <p>李鹤正准备陪着三位老师顺着大道前行,黄淑琳老师来了。疫情过后,老朋友再次相见格外高兴。上午10:26汪老师给老朋友拍下此照。</p> <p>四十年前,全国一些大专院校英语教研室的骨干来到清华进修,昨天学习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聚首清华园心情格外激动。今天的聚会我们首先要感谢聚会的发起人汪老师和组织者王班长,还要特别感谢黄淑琳老师,为聚会就餐、进校园联系落实所付出的辛苦,几经商量,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最后落实成型的。聚会的意义正如汪老师所说:四十年友谊不易,我们不会有第二个四十年。这是我极力邀请大家的原因。我只想四十年一定要欢聚一下!</p> <p>黄老师带着老朋友们来到绿园亭子歇息。</p> <p>中秋节刚刚度过92岁寿辰的汪老师(左4),今天又给我们带来了他今年8月份出版的新书《居京杂谈》2,该书是汪老师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的“随想录”。内容涵盖旅游记事,往事回眸,读书、 看报 、交谈中的杂感。</p> 汪老师的书法 我们准备沿着绿园前行,这时汪老师看到了清华西湖游泳池,立刻上前打听是否可以凭冬泳证在此一游。结果,汪老师如愿完成了当日的游泳锻炼任务。为了安全两位男老师陪同等候。 <p>背景是荒岛的“晗亭”。荒岛开始是熙春园的一部分,而熙春园是京城西北“三山五园”里五园中的一园,属于皇家园林。1822年,也就是清道光二年,熙春园被分成两部分,东部改名叫清华园,西部改名叫近春园,近春园就是今天的荒岛所在地。据说清华园被赐予了五皇子奕誴(cong),俗称“五爷园”。近春园被赐予了四皇子奕詝(zhu)这奕詝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近春园就俗称为“四爷园”。</p> <p>近春园紧挨着圆明园,1860年,也就是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有一种说法,当时大火也烧到了近春园,就这样,近春园和圆明园一起被毁了,只有清华园得以幸存。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当年火烧圆明园时,大火并没有烧到近春园,但是,在同治年间,准备重修圆明园,由于经费不足,所以,就把保存基本完好的近春园拆了,木材和石料被运往圆明园,近春园就这样沦为了荒岛。</p> <p>如今,你登上荒岛,就会看见一个石碑,上面刻着:近春园遗址,这才是如今荒岛的大名吧。</p> <p>沿着这条路向北走</p> <p>从这座汉白玉石拱桥登岛,过了小桥往东走十几米就是进入荒岛的入口,一进去,你会看到一片绿草如茵的大草坪,几颗大树矗立在草坪边上,水边还有亭子,几条曲曲折折的小路镶嵌在这草坪上,向南望去,草坪的南边有一个石头砌成的小假山。</p> <p>顺着草坪周围的小路向西走不远,就看见了北面土山脚下吴晗的半身雕像。吴晗是清华大学校友,清华大学教授,解放后担任过北京市副市长,编写过历史剧《海瑞罢官》。</p> <p>生命科学院(老楼)</p> <p>生命科学院</p> <p>大约11:50我们来到了“观畴园”三楼红叶厅就餐。为了此次聚餐,黄老师曾亲自到学校几个餐厅考察,最后选定该餐厅。为了年长老师上楼方便,还联系落实了电梯一事等。(面包是小古跟着BBC保罗教你做面包学着烤制的英国传统面包。)</p> <p>北体大的管老师虽然已有八十几岁了,但她依然骑着自行车(乘车晕车)来参加聚会了。还有年龄更长的清华外文系的刘老师也骑着电动车来聚会了。看照片中的三位女老师多精神!</p> <p>王班长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聚会老照片。那是2007年6月30日陈莱棣老师从加拿大回来大家聚会时的照片。</p> 还有大陈老师回去后寄给王老师的回信。 <p>王班长给大家念了大陈老师的来信,传阅了当时的聚会照。</p> 照片上已有好几位老师已经离开了我们,有几位老师包括大陈(前排左2)好久没有音讯了,宋老师住在养老院。 大家在传阅大陈老师的来信,信中提到了参加聚会的每一位老师。 <p><br></p> <p>其中提到的“我们的老书记樊老师”的女儿樊红(左)今天来参加聚会了,带着父亲母亲的心愿来了,就好像樊老师和我们在一起。</p> <p>汪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他使用手机微信的能力一点不逊色,很棒。</p> <p>汪老师通过手机视频联系上了身在上海的北理工李年祥老师,并让李老师和出席聚会的老师们分别打招呼,相互问候。</p> <p>很遗憾,文萍陪先生去外地疗养没能赶上此次聚会,祝文萍的先生尽快康复!</p> <p>聚餐结束后我们又从工作人员专用的电梯下来,没能在观畴园餐厅正门留影,侧面拍的合影。</p> <p>明斋曾是我们当年进修住过的宿舍。</p> <p>西大操场体育馆的后面</p> <p>该馆被命名为李文正馆,因为它是由著名华人金融家、实业家、印尼力宝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文正先生捐资建设的。又因为它位于图书馆总馆体系的北侧,所以乳名叫北馆, 北馆建成后与老馆、逸夫馆共同组成藏书丰富、功能多样的综合性、现代化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总馆。</p><p>北馆北向开门,下沉庭院斜向45度角的门亭与对面的明斋(建于上世纪 30 年代,是清华园的文物保护建筑)入口恰成对称。红砖墙、坡屋顶的外观延续前期建筑风格,拱形门廊呼应清华建筑符号,南向大玻璃幕墙与逸夫馆相望对话。</p> 清华大学图书馆总管鸟瞰效果图 <p>老馆第二期建筑的设计者杨廷宝先生曾说“在完整的建筑群中新修和扩建,有时并不一定要表现你设计的那个个体,而要着眼于群体的协调”。本着相同的理念,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设计师、清华大学教授关肇邺先生主持设计了逸夫馆和北馆。新旧建筑之间,既有继承,又有创新。</p> <p>在逸夫馆对面的喷泉前</p> 合影留念,右前方雪松的后面是清华图书馆的老馆(在修缮)。 <p>至此,清华大学图书馆总馆共有四个时期的建筑,既具历史内涵,又有时代气息。20世纪初的老馆沧桑儒雅,20世纪末的逸夫馆端庄典雅,21世纪初的北馆清丽俊雅,觅一席静读,不知光阴流传,馆舍中穿行,一晃已是百年。(摘自清小华)</p> <p>20世纪末建成的逸夫馆。</p> <p>王班长和他的先生蒋老师。</p> 新水利馆后身 <p>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吸引人的一处胜景,地处工字厅后门外。1978年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30周年,把荷花池边的这座古亭改名为“自清亭”,并在水木清华荷塘北侧树起朱自清教授的汉白玉塑像。但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所称的荷塘并非水木清华的荷塘,而是清华园中近春园的荷花池。</p> <p>朱自清雕像</p> <p>四时变幻的林山,环珑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另一座玲珑典雅的古式庭院建筑,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p><p><br></p><p>  清华大学水木清华对联:</p><p><br></p><p>  上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p><p><br></p><p>  下联: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p><p><br></p><p>  水木清华的历史:“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p> <p><br></p> <p>工字厅 “清华园”之名,是清代咸丰皇帝所赐。</p> <p>咸丰皇帝即位后,借用99年前乾隆皇帝在此处的题词,把工字厅命名为“清华园”,清华园因此得名。</p> <p>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在清华园开学,这就是清华历史的开端。1912年10月17日,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建校初期首批校舍的主体建筑,1925年学校将这里设为国学研究院,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著名“四大导师”都曾在这里任教。”( 摘自情感吐槽师少封)</p> <p><br></p> <p>大礼堂草坪前学生在上课。</p> <p>还是樊红拍的这张角度好!</p> <p>清华大学二校门,为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额上刻有晚清军机大臣那桐1911年题写的“清华园”大字。</p> <p>站在清华路,北望二校门,可遥看清华大礼堂、日晷和清华学堂等景观。</p> <p>二校门始建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原为清华正门,1966年8月24日,二校门被“清华大学红卫兵”推倒、砸毁。1991年清华校庆80周年之际,在清华校友捐助下,二校门得以原址重建。</p> <p>二校门对面河边的景色。</p> <p>近春园干训楼前</p> <p>通往西门的路上歇息一下,交流健康饮食。</p> 通往西门的便道上 <p>樊红给各位老师带来了自己买来培育的水培风信子,藏红花。古老师准备了吊竹梅,穿心莲和肾蕨等好养殖的绿植。很遗憾当时拿花的画面没能拍下来。</p><p>分手后,樊红还许诺和大家交流养殖花草的经验:</p><p>藏红花埋在土里,不要整个种子都埋在土里哦,藏红花温度不能高于20℃,低温在15℃。风信子用水培植底下的根接触到水就行,见阳光。</p><p>这两天忙孙子非常感谢您们昨天陪我回忆了我爸爸生前学习过的地方。</p> <p>快到西门的桥边,荷兰菊开的正旺。</p> <p>聚会后大家的感言:</p><p>苏老师</p><p>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相聚,漫话当年进修学习的日日夜夜,无不为我们各自在重返教学岗位上努力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并为开拓出暂新的教学教法而自豪!在今天的聚会上老友重逢,重温了那段令人终生难忘的进修生活。这世界上没有岁月的回首但是确有相互间的真情和人生难得的美好回忆,我们为祖国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英语人才而感到坦荡与骄傲。</p><p>珍惜吧我们共同进修的同窗好友,现在放下了教学的重担,但愿我们健康、快乐地过好退休后的每一天,迎接再次聚会!</p><p><br></p><p>王老师</p><p>@樊红 和小古:</p><p>昨天聚会很开心,也感谢你们分享种花小知识。我不太会养花,但爱花。试了很多次,成功的不多。所以家里能开花的不多,向你们学习,再试试吧。但愿有好的表现!</p><p><br></p><p>汪老师</p><p>读了"光的感悟",更觉得昨天聚会累很值得! 黄老师小古 ,昨天二位太辛苦了,非常感谢! 只是午餐不让我请大家,总感到有点遗憾。好在大家都玩的很高兴! 我带去的那些照片,请小古用完保留好,下次见面时給我。管老师来回骑车又走了几小时也够累了。苏老师昨天第一个早到,还是年轻好。谢谢樊红精美作品! 养花也有利健康,可惜我不会。 非常高兴,四十年后健康相聚! 可惜刘瑞奇、 老樊 、李老师、 王国明先后登仙了! 这几天又痛知姚老师和侯成源老师也走了! 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今天。祝各位高高兴兴过好每一天!</p><p><br></p><p>管老师</p><p>昨天的聚会太好了,不但见到了老同学,还认识了新朋友,我真是非常高兴,还特满意。特别要感谢汪老师,秀莲,小古,小黄,又费心又操劳。希望大家都高高兴兴地过好每一天,愉愉快快地下次见!</p><p><br></p><p>黄老师</p><p>看了大家发的所有东西,很有感想,一是同学感情深厚, 二是群里人才聚集。我深感愧疚,活动主要是靠小古出力,我不过是靠家在校內之便而已,我—人独居,手机玩得不好 ,有问题身边无人指教。感谢你们给我的许多花苗 ,我定会诊惜。清华时刻欢迎你们。</p><p><br></p><p>@黄淑琳 黄老师您有事情可以问我啊?您什么时候到您儿子家提前告诉我,我去接您来我家里坐坐,我欢迎各位老师来我家里做客!因为我爸爸的情结与您们相识,我都是平时听我爸爸提到过您们才能有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有您们的存在,让我感到又回到了我爸爸和我们在一起的日子 ……我非常珍惜这种来之不易地忘年之交,我常常开玩笑说:“我要哄着汪伯伯,因为百年后汪伯伯和我爸妈是邻居,现在我爸妈和黄阿姨已经在世界华侨陵园安家了……怕汪伯给我“扎针”虽然是玩笑,但却有着无法形容的情怀所在。再次感激各位长辈把我带进您们的圈子……</p><p><br></p><p>感谢所有老师对此次聚会的支持和努力!最美好的祝福送给各位老师:安康快乐每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