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古代制瓷工艺的七十二道工序之图解

烟雨江南

<p> </p><p> 文字:烟雨江南</p><p><br></p><p> 摄影:王 平</p><p><br></p> <p>  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有史书记载的制瓷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近代的考古发现更是把景德镇的制瓷历史上溯到殷商时期。自宋代影青瓷的烧造成功,一举奠定了景德镇在中国制瓷业中的地位。元代,景德镇成功创烧出高铝氧成分的白瓷、青花瓷、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等新品种,从而把景德镇瓷业推向遥遥领先的地位。自明代起,朝廷在景德镇正式设立御厂和御窑。形成了全国瓷业的烧造中心。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更是把景德镇的制瓷业推向了鼎盛。从明代开始正式设置御窑厂,到近、现代结束,历经几百年。朝廷专门派出督陶官到景德镇监督、烧造皇宫御用瓷器。除了官窑的辉煌,民窑也是遍地开花、蓬勃发展。本篇是用图解的方式讲述景德镇古代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p><p> ~题记</p> <p> 《附薪烧矿》</p><p><br></p><p> 粗壮的臂膀孔武有力</p><p><br></p><p> 将铁镐高高抡起</p><p><br></p><p> 抡开的是瓷石</p><p><br></p><p> 开启的是奇迹</p><p><br></p><p>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制造业也是一样。原料的开采,是制造瓷器的前提。景德镇的先民们几千年前就懂得了开采瓷石,烧造瓷器。</p> <p> 《碎石》</p><p><br></p><p> 叮叮当当砸不停,</p><p><br></p><p> 碎石场里耗青春。</p><p><br></p><p> 大块瓷石变小块,</p><p><br></p><p> 小块瓷石成齑粉。</p><p><br></p><p> 舂石</p><p><br></p><p> 砸碎的瓷石经舂碓后成粉末粘土状,始称瓷土。瓷土可以任意塑型,大多数做成正方体备用。最初舂石都是用人工,后来发明了水碓。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还解放了劳力。景德镇瓷石(土)矿藏丰富,水资源又丰沛,所以史书上称景德镇“水土宜陶”。</p> <p><br></p><p> 瓷坯制作完成后,是要放在匣钵里烧成瓷器的。为什么不能裸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p><p>1.匣钵可以重叠,最大限度地利用窑炉的空间。也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工成本和能耗。</p><p>2.瓷坯放进匣钵后,呈密封状态。可以避免柴烟的熏黑。</p><p>3.可以尽可能避免落渣,提高烧成品质。</p><p> 综上所述,所以制作匣钵必不可少。上图就是制作匣钵的过程。</p> <p>  瓷器表面都有一层光滑、明亮、美观的釉质。根据需要,所施的釉各不相同。每种釉的成分都不同,都需要进行特别的配比。</p><p><br></p> <p>  做范是倒浆成型前的第一道工序。先用瓷坯做出一个自己计划要做的瓷器模型,然后用石膏定型翻模。一个范本可以翻很多个石膏模。</p> <p>  石膏模型制作出来后,多少会有一些瑕疵和欠缺的地方。这时就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整。</p> <p>  </p><p> 揉泥是尽量使瓷土中各成分均匀,并有效地排除瓷土中的空气,避免成瓷变形和有气孔。</p><p> 做坯是把瓷土做成瓷器的形状。上图右是做圆形瓷器的拉坯工序。把揉熟的瓷土放在旋转辘轳车上,拉坯师傅用双手按压、拉伸瓷土而做出大小、形状各异的瓷坯。</p> <p>  </p><p> 拉坯做出来的瓷坯,经过晾晒到半干后就可以利坯了。利坯就是利用特殊的刀具,把瓷坯放在旋转的辘轳车上加工成厚薄均匀、表面光滑的瓷坯。利坯多一刀则薄(破),少一刀则厚。</p> <p><br></p><p> 有些较大器型的瓷坯或特殊形状的瓷坯是必须分段完成。分别完成后,再把它们合拢。最后才是想要的瓷坯器型。</p> <p><br></p><p> 拉坯做出来的瓷坯,它的足是实心的。经过挖足,才是日用的形状。</p> <p><br></p><p> 打板是针对做瓷板的工序。把陈腐熟的瓷土放在平整的平面上捶打成自己需要的大小、厚薄、平滑的平板瓷坯。</p> <p> 《把桩》</p><p><br></p><p> 一双慧眼看火情,</p><p><br></p><p> 何时添柴何时停。</p><p><br></p><p> 只需吩咐不需做,</p><p><br></p><p> 工作就凭好眼睛。</p><p><br></p><p> 把桩指的是烧窑时把控窑温。古代烧窑不像现代烧窑有温度计和电脑控制。观察火情和控制窑温完全凭把桩师傅的经验与智慧。每次烧窑都有一个把桩师傅。他只负责把控,具体事情只要吩咐烧窑工人去做。</p> <p>扒花:扒花又叫粉彩轧道瓷就是把粉彩和轧道的工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珠联璧合。所谓粉彩就是用玻璃白料为底色,运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中的没骨法彩绘渲染图饰的彩瓷,这种瓷器的特点是画面阴阳突出,浓淡分明,立体感强,色泽柔和淡雅又明亮。所谓轧道,又叫雕地,宫中称锦上添花,景德镇艺人谓耙花,它先在白胎上均匀施一层色料,如红、黄、紫、胭脂红等,再在色料上用一种状如锈花针的工具拔划出细的凤尾纹,最后配以花鸟、山水等图饰或开光图饰。</p> <p>  唐武德年间,景德镇还是叫昌南镇。因制作的瓷器精美,外国友人直接把瓷器叫昌南(china)。随着瓷器流入欧洲,更是把中国称为瓷器之国,这也是中国英文名CHINA的来历。</p><p> 景德镇的名称始于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是宋真宗赵恒御赐年号作为地名。在中国393个地级市和4个直辖市里,只有景德镇和绍兴有此殊荣。</p> <p>  雕塑图片拍摄于景德镇珠山大桥。这组雕塑有很深的文化内涵,欢迎外地朋友去参观。</p> <p class="ql-block">原创文字,严禁抄袭、剽窃,转载请注明出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