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那是一个新旧理念冲撞、各种思潮激荡的年代,那是一个绘制改革蓝图、充满情怀的年代,那是一个拒绝贫穷、幸福感满满的年代,那是一个年轻单纯、还有真诚的年代。那是一个小说、诗歌、音乐、电影占满一代辉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年代。80年代无比珍贵,她简单,纯粹,浪漫、积极向上,充满理想,令人感叹,使人怀念。80年代,就像一个“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我最早的记忆(代序)<br>某些人来这世上走一遭,可能怀揣着使命呢。写完逃庄系列五部小说,修改了1984-1990年的部分游记,忽然觉得自己就是个旁观者、记录者。世上的纷纷攘攘、名利仕途与我何干,……也肯定与我无关。自从量子世界成为科学以后,世上发生任何事,都有了解释的依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逃庄系列五部小说,第二主题就是写九龙观的事,花了24年时间,完成了九龙观的涅槃。<br>我最早的记忆应该是在2岁前,那是一次接哥哥幼儿班放学。我哥哥比我大5岁零一个月,那个时候,覃家岗小学附设的幼儿班下午要发糖果,哥哥往往会带一点回家。我家住在城乡结合部,小学是开放式的,就在我家对面二三百米远,全部是农村小道,部分还是田间小道。有一段危险地带,一边是粪坑一边是污水坑,中间的小道是“必经之路”,宽度不足50公分。<br>一个乍暖还寒的下午,听说哥哥放学了,或者是看见哥哥出现在小道上,我独自跑向那两个恐怖的大坑,外婆在背后不远处叫我,我完全没有理会的意思,继续跑,自己跑步时的震动感都依稀记得。但没有走上粪坑小道的记忆,应该是不敢过去,或者哥哥看见我主动跑了过来,也或者,是外婆追上我了吧。也许有一次,我真的跑上了恐怖小道,然后屏蔽了这段可怕经历,现在的恐高症就是那个时候留下的。<br>以后的几段记忆都在二岁左右,难分谁先谁后。记忆一,一天晚上,我骑在父亲的脖子上,跟着母亲一起逛沙坪公园,估计是春节吧,晚上还那么多人,有拥挤的感觉。在公园有石头栏杆的小池子边,借着橘黄色的灯光,看到了池子里的红鱼。考证下来应该是1966年春节,因为这年10月,沙坪公园成为了红卫兵接待站,1967年6月开始修红卫兵墓,再难有这样的闲情逸致。1966年春节在1月21日,是有史以来最早的一个春节,那时,我还没满2岁。<br>记忆二,那是在公路边的水沟里,时间是五六月份吧,我一个人穿着开裆裤将两只脚分别踩在水沟边上,屁股朝天玩沟里的水,身后有阿姨开玩笑说,你的……都露出来了。我回头瞄她一眼不予理会,继续玩水。这水沟在公路对面,回家要横穿成渝老公路,整个记忆里没有伙伴,也无人陪伴。<br>另外一段记忆是满马路都是鸭子,好多好多只,占据了几十米长的公路,汽车都得靠边站让道。鸭群前后有人拿着长杆子,杆子上有破布条,估计是白市驿那边赶过来的,这些去屠宰场的鸭子已经摇晃着走了大半夜(文革开始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这样的情景)。<br>还有一段记忆是在高滩岩肉店门口,时间是下午四五点钟,肉店对面就是西南医院后门,大门里的小坡上是一栋民国时期的老房子,房子前有条院内小公路,我那个时候视力尚好,看见百米开外有人戴白色的高帽子,被数人押着前行。仿佛听身边的人说是“牛鬼蛇神”,因为有个“鬼”字,好怕怕,所以记忆深刻。(“文革”开始以后,军医大学和西南医院也渐渐卷入其中,造反的主要是学员,但“保皇派”组织“捍卫”兵团的力量也颇强大。……1966年秋冬之际,一天中午,……造反派们取得胜利之后,还采取了一个“革命行动”,他们将医院政治部主任……抓起来,给他扣上一顶白纸糊的高帽子,把他推上一辆板车,……四周围着十几名学员和一大群看热闹的人。此为网上江南燕回忆文章)<br>记忆里最早提出的问题也跟文革有关,我问外婆,高音喇叭里是不是站着个小人?1966年底,三军医大或者是西南医院的宣传车在高滩岩街上游走,我看着那发出高亢声音的喇叭,有此一问。外婆是怎么回答的,记不得了。<br>人生不只是呼吸与心跳,不只是吃喝玩乐睡,也不只是金钱、权利与美誉。人生,就是要在这个世上留下痕迹,要能看见自己怎么一路走来的,并确信那些都是自己的脚印。历史需要真实,更是需要细节的,正是这个细节区别了空间,独立了时间。<br>《东京梦华录》是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人尽皆知有上河图,对《东京梦华录》知之甚少。记录者孟元老,年少时随父宦游,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定居汴京。他在靖康之变后追忆往昔,写出此书。书里虽然多是粉饰,又无图片为证,但依然是不可多得的记录者之书。全书总十卷,描述了城池、河道、宫室,诸司、街巷坊市、店铺酒楼、时令节日,饮食起居、歌舞百戏等。<br>明朝散文家张岱,他的《陶庵梦忆》描述了江浙地区的社会生活,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数百年之后,仍然使现代人从“历史的细节”里感受到某种心灵的契合,在黑夜里撞出了灵魂的火星。“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除了当不成败家子,其余不正是我的真实写照吗!<br> 1984年4月初,哥哥在外地意外摔伤还动了手术。接到电报,母亲担心他一人在外无人照顾,叫我请假去了合川。我在哥哥病情稳定以后,提前回到了家。单位请假时间是半个月,我不想立即销假,打算借此机会去桂林旅游。 我跟父母说要去桂林,他们虽然担心却并没明确反对。第二天上午,我去街道办事处打了个路条(介绍信)。那时刚发布实行身份证制度,证件还没开始制作,出远门没个介绍信,肯定寸步难行。街道办事处为辖区内居民旅游出介绍信,在1984年应该不多,写介绍信的是九段段长华老师,以前就认识,听她的口气也是本街道第一份,并表达了非常支持的意思。此路条到了目的地,还有当地旅社的签章,沿途住宿不会盖章。 “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颁发居民身份证若干问题的请示的通知”,发布日期是1984年4月6日。具体实施拟分四步走:第一步,北京在1984年8月底以前完成发证试点工作,10月1日以后发证;第二步,天津、上海、广州、武汉、成都、重庆、昆明、沈阳、西安市,于1985年内完成发证工作。第一阶段采用印刷和照相翻拍技术塑封而成,为聚酯薄膜密封、单页卡式,15位编码。制作流程需要五个步骤,在一张与身份证尺寸相等的白纸片写上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日、住址、签发期、有效期、编号,再用剪刀对照片进行修剪,用胶水贴上去,送到派出所加印章翻拍后塑封。1984年8月30日,北京市居民380人领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已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停用。 重庆作为9个试点城市,于1985年1月下发《重庆市颁发居民身份证实施方案》,开始了身份证制作。记得我是1985年4月拿到的身份证,很快就拿着它出发去了上海。身份证签发日属于统一时间,并非真在1985年12月才拿到身份证。 现在没有防伪标识的手工填写的第一代身份证,留存已经不多了。 回家吃过午饭,我带上简单的行李,在天星桥坐19路公交车去了上清寺,选择走路穿过向阳隧道,到了菜园坝重庆火车站,然后找到售票处,买了晚上6点多到贵阳的火车票(站票),这天是4月11日。这趟火车人并不多,不过空位自然是没有了。我站在车门旁边,看着西边的落霞,没有去找座位的想法。天完全黑下来以后,火车已过赶水车站,此后几乎就没人下车了。这一夜,我是完全站着过去的。早晨6点左右,火车到了贵阳。接受站了一晚的教训,我出站就去售票厅买了次日去柳州带座位的火车票(还不知道可以买联票中转,那样会便宜一点)。 有了火车票,便去找旅社。当时没有私人旅馆,我找到了离火车站不远的,看上去好大的一家旅社,贵阳市服务大楼黔城旅社(遵义路饭店),有四层楼。我住的是四人间。 住下来以后,放下包袱,便去逛贵阳市区。记忆比较深的是大十字,就像重庆的解放碑。在那里的新华书店买了本香港作家岑凯伦的小说《幸运星》(书名还是做第二稿时灵光一闪想起,度娘说又名《幸运儿》)。<br>13日一早去邮局寄了封信回家,然后不知不觉走到了甲秀楼公园,简单的小园子,随后又在市区瞎逛,总算是打发了一天的时间。<br> 这是贵阳的公交车票,来来回回的走了几趟。 我寄信用的是带有邮政编码框的标准信封,邮政编码最早在英国试用,时间在1959年。我国从1974年开始组织力量搜集有关资料,研究并拟定了《全国邮政编码试行方案》。1978年,经辽宁、江苏和上海市三省市试点后,于1980年7月1日正式向全国宣传推行。后来在舆论压力下,推行工作全面停止,直到1986年,全国邮政工作会议决定重新在全国推行邮政编码。我们大部分有关邮政编码的印象,是从1986年以后才有的。 13日下午3点33分,我上了去柳州的火车,车上人不算多,只记得一个叫都匀的车站,火车在附近停了3个多小时,好像是道路故障。由于晚点好几个小时,下了火车天都亮了。<br> 我找到旅社住下来,立马写了一封信报平安,并很快寄了出去,这封信16日到家,邮戳清晰。 15日一早,我去了鱼峰山公园。现在只记得有刘三姐的白色(大理石雕刻)塑像,三姐岩有一点点印象,至于对歌坪跟麻篮石什么的,一点也记不得了。<div>“柳州有个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终年四季歌不断,都是三姐亲口传。”鱼峰山和小龙潭,相传是刘三姐传歌和成仙的地方。我在小龙潭照了人生第一张彩照,花费2元,这依靠的亭子不会就是对歌坪的亭子吧?</div> <br><br> 唐代大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在担任柳州刺史时写过一篇《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称鱼峰山“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鱼”。后人便称之为立鱼峰或石鱼山,最终被大众叫成了鱼峰山。<br>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写过一篇《柳子厚墓志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元和十年,柳宗元由礼部员外郎贬为永州司马,期满以后又被外放为柳州剌史。同时,刘禹锡(字梦得)也被贬为播州剌史。柳宗元得知以后垂泪不已,他说:“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于是“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br>柳宗元上奏疏给宪宗皇帝李纯,愿用柳州与刘禹锡要去的播州对换。好在有人把梦得的情况上报给了皇上,刘禹锡才被改任连州剌史。那时的柳州已是“阴森野葛交蔽日,悬蛇结虺如蒲萄”,播州更可想而知了,真是以命换命的交情。<br>“谁人肯为交朋死,乞以罗池换播州”,柳翁真乃性情中人。遗憾的是当时不了解这段历史,居然没去柳侯祠拜祭这位大神。<br>离开鱼峰山便是午饭时间,中午吃的什么,忘记了,依稀记得是路边摊很有点酸辣的什么粉,不会是螺蛳粉吧。那次记忆深刻的是柳州的自行车,上下班时间你是不要想过马路。<br> 好不容易过了马路,瞧见了柳州市博物馆,赶上了柳州钱币学会举办的货币展览。 当时对钱币不感兴趣,作为集邮爱好者,我买了一张纪念卡,贴的是鼠年邮票,价格估计是2毛吧。现在鼠年邮票只有10多元一枚,相比猴票的增值幅度差多了。吃过晚饭、在热闹的小街上乱走,柳州虽然在广西,但离广州不太远,小街夜市很多翻版的邓丽君磁带,印得有原装封面,价格在2元或者3元。我以为到了桂林也会如此,便没有买,回家后一直遗憾来着。 这是我收藏的歌片,时间大概是1985年到1987年吧。我高中同学苏祖琼的父亲苏伯伯刚好在制售这个,刚才问了下苏妈,她老人家还记得最初价格是8分钱,后来在一毛钱左右,制作成本嘛,就在4-5分钱。<br>高一下学期,物理老师拿自己家的录音机,在下午的自习课堂上给我们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男声,可能是张明敏),听惯了革命歌曲的少年人,被台湾校园歌曲冲击得晕头转向,那情景至今记忆犹新。<br>次年,也就是1982年初,大哥花120元左右买了一台“砖头”录音机,我第一次从说明书上知道了深圳这个地名,并且牢牢记住了它。当时的原版磁带比较贵,要六元,一般的空白磁带就2元上下,我一般都是买空白磁带翻录,还是隔空对录,效果可想而知。那时正是高二,面临高考,可邓丽君的声音似乎比高考还重要,我经常听到小半夜。《甜蜜蜜》、《小城故事》、《南海姑娘》、《何日君再来》等,现在还可以在耳边响起。哥哥买了录音机,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在用,1985年翻新老房子的时候,我心里是把这120元钱计入造房成本的。<br> 柳州那几天雨兮兮的,加上只有这两张公交车票,16日上午应该就在火车站附近打发时间。柳州到桂林不是始发站,只有站票,还好路程不远,3个小时就到了。 我是下午4点多到的桂林,那时的桂林已是热络的旅游城市,出版了桂林旅游手册,绿皮封面,后来翻箱倒柜也没找到这本小书。 火车站附近的旅社不是很好找,找了几家都客满,最终只好花比较高的价格,住进了一家不大的旅馆。三人间,2元5角的住宿费,比柳州贵了1元。进了房间,屋里已有两位出差的中年人,他俩怎么也不相信我是一个人出来旅游的。 当天晚上,照例写了一封信回家。 17日,为了节约开支,把这个两块五的客房退了。我一早出门去小街吃了饭,按照桂林旅游手册的指引,往独秀峰方向步行,找了家便宜点的立新旅社。这样,介绍信后面就有了两个登记章。 我采取先远后近,乘车去了伏波山。在山上照了我的第2张彩照,背景就是独秀峰。那个时候喇叭裤非常时髦,网眼衬衫有点过时了。 伏波山就记得还珠洞内那试剑石,临江那边的洞口有一处悬石,距地寸许,传说是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的试剑处。桂林民间还说什么“石头连,出状元。”说石柱一旦与地面连接,便有人考中状元,听起有点像反话。 下得山来,再徒步去了叠彩山。在叠彩山的风洞景点,碰到一个手持相机单独旅行的年轻人。他见我像个学生,属于比较老实那种,要我帮他拍照。我给他拍过照片,他犹豫着问我是不是一个人?<br>我说,是啊。他问两人结伴同行,如何?我说,好啊!看见他手里的相机,我眼睛都绿了,能跟“相机”同行,真是求之不得。相机,当时真是好物件,记录旅行过程首要的就是相机,冲动之下我在几个月后也买了一架135相机,价格是138元。2元一张的照片,虽然是彩色的,还是有点小贵,况且会不会被骗,或者邮寄过程中会不会丢失,谁也不敢保证。<br> 同伴比我年长几岁,是湖北省咸宁地区航运局的干部,来桂林出差,姓王。至于相机是他自己的,还是单位上的,不得而知。 叠彩山上山的石梯,这张照片有点浪费,航运局王同学像是要平分相机里的胶卷。 叠彩山上看独秀峰,衣服随手就搭在栏杆上,穿衬衫拍照显得精神一些。清人袁枚写的独秀峰:<br>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br>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br>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br>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br> 这是在叠彩山顶的另一面,山上站一会还是有点凉,我穿上了外套。 在叠彩山大门口,王同学还特意替我补照了一张照片。他问我现在去哪,我说跟你走就是。他选择去了附近的伏波山。 此山我已经去过,但为了相机,再爬一次也没有关系。当时门票钱可以忽略不计,现在伏波山也只有20元的门票,那个时候最多2毛吧。 这张是伏波山山门。传说中,有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征安南曾驻军于此,因唐代建伏波庙于山南, 故有伏波之名。 这是伏波山的中景照片,在滨江路上,拍糊了的感觉。 这是伏波山的远景照片,还是在滨江路上。 <div>简单吃过午饭,我们一起去了独秀峰。独秀峰公园在一所大学里,无需买门票。独秀峰下,遇到几个香港来的,嘴唇上涂满口红的女孩子,其中一人还对我咕哝,听不懂便懒得搭理她们。<br></div><div>孤峰挺秀,气势超群,素有“南天一柱”美誉的独秀峰是桂林主要山峰之一,相对高度66米。南朝文学家颜延之曾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吧间”的佳句,独秀峰因此得名。这是独秀峰下的照片,当时好像腰杆有点软。<br>独秀峰旁边就是靖江王府,明太祖朱元璋大哥的孙子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时修造,是我国现存时间最长,保存得最好的一座明朝藩王府,距今600多年了。当时眼里只有独秀峰,居然不知道有这个王府,也可能是广西师范大学将它与独秀峰隔断,游客止步了!王城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跟独秀峰的联票是130元。<br>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来到桂林,独独进不了王府,也就无法登山独秀峰,造成终身遗憾。逛完独秀峰,我们约定19日在七星公园门口碰面就分手了。<br></div> 18日同伴有公事,天上又雨兮兮的,我便去逛桂林城区,找遍大街小巷也没有邓丽君的磁带。桂林那个时候跟重庆差不多,没有一点沿海气息。桂林市的中心邮局不大,在那里买了一套漓江明信片,然后去了火车站,买了回家的火车票。这天吃过晚饭实在无聊,还去看了场电影,什么名字忘记了。后来在网上搜了1984年的电影,看到《碰海人》,才依稀记得一点点。 19日,一早去了七星公园,看见同伴居然有些亲切,这是两张门票,同伴将地址留给我,门票也就给了我。 七星公园的花桥,照片没有洗好,我重新用底片翻拍了一次,才能看见花桥两个字。花桥始建于宋朝,现在看到的这个七孔桥,基本上是清朝嘉庆十九年的建设,当时叫天柱桥。 我们一起去看了七星岩溶洞,门票是3毛钱。顺便看了动物园,门票就更便宜了,3分钱。<br>现在七星景区门票是60元,七星岩需要另外收门票60元。七星岩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腹,岩洞长1100米, 最宽处54米, 最高处27米,是距今100万年的一段古老的地下河。岩洞里有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等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致。也是因为看过了这个岩洞,芦笛岩就没多大兴趣,第二天有时间也没有去。现在芦笛岩的门票是100元了。<br> <div>桂林动物园在七星公园内的骆驼山后头,园内有大熊猫、金丝猴跟孔雀等大小动物二三百只。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吧。骆驼山记忆深刻却没有留影,或者是拍过风景照片,只是没有归我。归我的是这张拍时有兴趣,拍完就觉得没啥意思的熊猫。我们分照片的时候,基本上是一人一半的分量,能够洗印出来的只有十余张,有部分是拍坏了的。那个时候,一个黑白胶卷是2.50元。<br></div> 从网上得知,60年代中期,桂林动物园对外开放不久,雌性大熊猫“9号”从四川来到七星景区。“9号”愉快地在桂林生活了20年,于1985年6月因病去世,这也许是她保存下来的最后一张坐姿照片。<br>“9号”去世不久,向重庆动物园租借了一只雄性大熊猫“威伦”。“威伦”在桂林生活了几个月,于1985年底返回重庆。<br> 这是桂林的公交车票,票面颜色不错,纸质也算好的。 我们下午去了象鼻山公园,虽然有相机,还是架不住公园摄影者的游说,照了一张照片,价格依然是两元。另外一个原因,这么重要的景点必须双保险,有点担心相机里的照片出问题。<br>当时象鼻山观景台是免费的,现在用树枝完全挡住了象鼻山,只有进公园才能看到“象汲长波,洞生明月”全景,门票80元。<br> 有几张收据跟门票是十年前翻拍的,觉得还行,就将就用了。 这是在象鼻山上远眺伏波山,还有漓江上的大桥。 这张是在象鼻山上,背后是明代建的普贤塔。拍成这个样子是摄影师的问题,竖起拍就能看到更多塔身了。这种喇嘛式的风格在南方地区很罕见,听说塔身第二层正北面嵌有青石线刻“南无普贤菩萨”,完全记不得了。<br>下得象鼻山,找到一家冲洗胶卷的门店,付了加快费,没等多久就拿到了胶片。大概看了一下,还行。我们借门店的剪刀,瓜分了照片。这些胶片保存了36年,现在翻拍还比较清晰,店家应该没用快冲胶卷配方。<br> 这时已经是晚饭时间,不知是谁提议,一起去吃了顿晚饭。AA制,每人花费不到2元,还有一瓶啤酒,两人为合作圆满干了杯。桂林啤酒厂1985年才筹建,应该是外地的啤酒。当时只要有粮票,饭2分钱一两,真是便宜。 一直记得我收藏有一张全国粮票,找了几次都没有见到,只好把这个1973年发行的四川粮票放在这里了。<br>1972年,商业部下发了《关于加强粮票管理工作的意见》,四川为了控制市县粮票的发行,将发行权集中到省,规定今后市县印发粮票,须报省里批准。<br> 1953年,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通过了《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各种粮食票证很快便全面进入社会。当时的粮票分为全国通用和地方流动两种。出差人员须持单位介绍信去粮店换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才能去外地。<br>1984年,在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1985年,国家又取消了长达30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1991年5月,广东、海南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同价改革。1992年4月1日,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一改革。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正式宣告停止使用。记得在1990年以后,家里多余的粮票,特别是这种面粉票,母亲都拿去换鸡蛋或者碗碟去了。<br> 这张明信片就是漓江上看伏波山,远处是独秀峰,再远点就是叠彩山,桂林最著名的三座山尽收眼底。 <div>4月20日,上午呆在旅店里,写了两张明信片,一张是寄回家的,另外一张是写给哥哥的,本来说好照顾他,抽身走了还是有点过意不去。寄去合川的明信片,居然回到了我的手中,居然保存到现在,也是一种偶然吧。我在中午前退了房,然后去街上吃午饭、闲逛,等晚上的火车。</div> 1973年,国务院将桂林列为24个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标志着桂林现代旅游业从外事接待开始起步。我离开桂林的次月,桂林成立了旅游局,将民间旅游外事接待正式从外办中分离出来。1984年,前来桂林旅游的境外人士达28.3万人次,比上一年增长了41%。1985年,在《中国旅游报》举办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评选活动中,“桂林山水”仅次于万里长城,排名第二。靖江王城、靖江王陵、桂海碑林、兴安灵渠、龙脊瑶寨、金竹壮寨、侗族银水寨等一批历史人文景观在1990年以后开始开发和开放。 吃过晚饭,我上了火车,赶时间直接买的桂林到贵阳的特快火车票,17元。火车有点拥挤,记忆深刻的是看到一个年轻的欧洲人,拿出塑料布铺在座位底下,直接钻了进去,权当是卧铺了。那时的特快也快不了多少,到贵阳已是21日中午。我马上买了第2天晚上回重庆的火车票,然后熟门熟路的住进了那家黔城旅社。 这是沙坪坝区集邮展览的纪念封,当时带这个去桂林,不知道是啥意思。现在盖上贵阳发行月季花邮票纪念章,也算是有点用途吧。 离开营业面积只有十来个平米的集邮门市部,步行到一个什么桥,被一名中年男人忽悠着照了张黑白照片,8毛钱。这张照片还在,哦,对了,还有1毛邮寄费呢。 这是寄回来的那封信,当时我已经到家了。 火车是早上5点多钟到的重庆,我步行二十多分钟走到牛角沱,坐上了219路公交早班车。记得兴冲冲地回到家,家里人正在吃早饭。<br> 这是那几年旅行开销统计,桂林只花费了80元,相当于现在的一张门票钱。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