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逛吃拾趣

🌸心连心👧❤️👵

<p>  <span style="font-size: 22px;">曾几何时,我们的目光投向海的那边,岁月匆匆流逝,暮然回首,才发现寻寻觅觅的风景就在家门口,人与人的故事就在身边,时光温柔以待,赴秋的盛情邀约,携手小欢喜,无需往行李箱里塞方便面,听熟悉的方言,闻熟悉的味道,去朱家角逛吃拾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条叫做“母亲”的河流,黄浦江——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的源头在浙西天目余脉的淀山,就是美丽的淀山湖,淀山湖畔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就是闻名遐迩的千年古镇朱家角。号称“上海第一古镇”的朱家角成陆于新石器时代和春秋战国时代,漫漫青史,悠悠过往,历经盛唐,走过宋、元,进入明清,彼时的朱家角已渐露锋芒,商贾云集,衣被群生,进士、举人、学者、御医、画僧……文儒济济,人才辈出,富甲一方,名躁江南。到了民国时期,更是稻谷丰登,米业鼎盛,大小商号,钱庄典当,酒肆茶楼……百业兴旺,远近闻名,蜚声中外。朱家角展开如歌的历史长卷讲述它辉煌的前世,我们且看且听且行,走进它的今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镶嵌在湖光山色之中的朱家角古镇,占地47平方公里,形似折扇,与淀山湖风景区相依相偎,与大观园风景区隔湖相望,与昆山淀山湖接壤,镇内河港纵横、波光粼粼,大大小小36座石桥古韵悠悠、各型各异、横跨南北东西,近千栋明清建筑飞檐翘脊、依水而立,九条长街沿河而伸、蜿蜒舒展,家家临水,户户泛舟,枕河入梦,开门见景,一山一湖的自然风光,一桥,一街,一寺,一庙,一厅,二园,三湾,二十六弄的特色景观,温婉秀美的朱家角古镇啊,你的风姿绰约让三毛难以忘怀、迷恋不已,让琼瑶“情深深,雨朦朦”、书桓和依萍定情,让导演青睐有加、纷至沓来、冠以“沪郊的好莱坞”美誉,吴邦国总理欣然命笔“全国历史名镇朱家角”。朱家角是一首诗、我们吟,朱家角是一幅画、我们赏,朱家角有很多故事要对我们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美丽的江南水乡孕育了古镇的风土人情,我们信步而行,随手拾趣。位于镇中心的朱家角城隍庙,门前的二尊石狮插着五星红旗,少了威猛霸气,多了憨态可鞠,庙内有三宝:古戏台,大算盘,银杏树,给人留下诸多回味。为了报答城隍爷兢兢业业守护一方平安,终年香客不断。城隍庙之左几十米便是“财府”,财府是财神在天庭掌管天下的金银财宝,向万民赐财送福的官邸,传说进入财府就能得到好财运,见过城隍老爷到过财府,祝你风调雨顺、财源不断。沿着西湖街往前走,路经王昶纪念馆,走着走着,走到了大清邮局旧址,中国第一代仿古蟠龙邮筒保存完好的竖立在眼前,上下两层的展览室里陈列着邮驿历史的模型和图片,不由浮想联翩,感慨先人通讯方式的古老、神奇、美好。西汉王朝,飞鸽送信,救出刘邦,气煞项羽,高祖刘邦登基。天汉元年,苏武牧羊,鸿雁传书,单于中计,苏武荣归故里。信鸽飞到清朝,鸿雁传书给皇帝,光绪下诏成立大清邮政。朱家角大清邮局是华东地区唯一保留下来的大清邮局旧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角里多茶楼,它不似老舍笔下的茶馆:屋子非常高大,放着长桌与方桌,长凳与小凳,都是茶座儿。它临河小巧,有苏州评弹可听,三人一桌,五人一围,一只怀旧的保暖瓶,各自一杯香茗:黄山毛峰、西湖龙井、宝岛乌龙,或是武夷山大红袍、安溪铁观音,壶中天地,云淡风轻,聊奇闻轶事,聊芸芸众生,盘古开天地,一部山海经,从晨起聊到日落,聊过了冬,聊过春夏,聊来了秋,聊到天荒地老。</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朱家角镇中心的北大街,被誉为“上海明清第一街”,长街三里,店铺千家,招牌林立,大红灯笼高高挂,特色美食小吃“阿婆粽”“走油蹄膀”“红烧扎肉”“芡实糕”“熏青豆”……触目皆是,妥妥的美食街。有美食就有故事,据说古镇开放初期,有一位阿婆在自家门口表演包粽子,那用稻草包扎的特色“枕头粽”冷水下锅,大火烧开,小火慢煮8小时,那型,那香,那味,那糯,深深地留在游客的记忆里。如今阿婆已驾鹤西去,但阿婆的枕头粽却传了下来。朱家角的阿婆粽泛指赵、钱、孙、李……所有阿婆的粽子店,每天每天,阿婆们早早地来到自家门店前,把一切准备就绪,用传统的配料,传统的手艺,折好粽叶,填上糯米,放一块酱好的五花肉,再填上糯米,衔一根稻草……一只又一只枕头粽在阿婆刻着年轮的双手论资排辈的诞生了。看阿婆包粽子,买阿婆的粽子,和阿婆涚“再见”,阿婆开心的说:好吃再来!古镇给予阿婆一席之地,阿婆报以粽香飘溢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每一个日子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传承了楚文化的粽子,成为中国传统美食的神来之笔,一代又一代人精心呵护着它的生命,使之源远流长,生生不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九曲十八弯的古镇游人如织,不约而同来到北大街寻找美食,美食是我们一生的追求,它不仅是舌尖的味道,更是历史的味道,家乡的味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北大街287号的“涵大隆酱园”是全大街唯一石库门建筑风格的店铺,依然是初创时的牌匾,门口竖着的广告牌是它的荣誉它的骄傲,创立于1886年的涵大隆以自己独特的酿造工艺生产出的“玫瑰腐乳”和“双晒套酱油”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世博会双双获得金奖,亦在南洋劝业会和国货会获奖。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技艺的传承,琳琅满目的各类品种:玫瑰腐乳、桂花腐乳、油辣腐乳,还有臭腐乳,有美味酱油、虾子酱油,有酱茄子、精什锦,以及脆脆的宝塔菜、嫩嫩的姜片、香香的奶油萝卜干……滿满的亲切感。中国不仅是世界美食第一大国,也是酱的创始国,酱可以是酒,可以是肉,可以是鱼,可以是豆,可以是菜……是范蠡的发明?是周公所创?还是西王母娘娘下凡制出了“连珠云酱”“玉津金酱”……数千年的酱文化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江南水乡百姓的饮食习俗,上海人家歺桌上的一碗泡饭,佐一块腐乳,一碟酱菜,这就是历史的味道,这就是家乡的味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民国才女张爱玲创造了一个文坛奇迹,对美食也有独到的见地,她说:“大饼油条同吃,由于甜咸与质地厚韧脆薄的对照,与光吃烧饼味道大不相同,这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美食未必是饕餮盛宴的山珍海味,未必是杨玉环的贵妃鸡,李白的太白鸭,苏轼的东坡肉,美食可以是街头的麻辣烫,巷尾的小馄饨,也可以是撸串,真正的美食一定藏在民间,我们诚实于内心,去享用自己喜欢的美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青浦盛产一种毛豆,大而扁、糯而甜,有个特萌的名字“牛踏扁”,秋分过后是牛踏扁收获的季节,角里人把牛踏扁剥好冼净,放进锅里,用自家的配方,有甜的、咸的、椒盐的,加水煮熟,倒在筛箕上晾干,放在炭炉上稍作熏烤……毛豆的清香,烟熏的味道,尝鲜的游客,古镇因烟火而雀跃,因民风而欢腾。把牛踏扁放在包里,抓一把在手里,塞几颗在嘴里,逛吃逛吃,停不下来的节奏。前面的一家店铺排着长长的队伍,有如此魅力的一定是臭豆腐,果不其然,店门正上方挂着醒目的“臭西施”牌匾,我们依次等候,一大格一大格的臭豆腐从后作坊搬到前厨,在沸腾的油锅里翻滚,它居然那么快乐,慢慢地变成吃客期待的焦黄色,一只环保的小纸盒,加上各味调料,就站在街的拐角,一家人围在一起,靠的那么近,挨的那么紧,能感受到彼此的气息,这才是人间美味。臭西施,万人迷,遗臭万年也流芳百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有一家知名饭店,主打川菜,店名却叫“俏江南”。江南的俏,俏在景的雅致,水的缠绵,江南的美,美在古镇秋的黄昏,泛舟的夜晚,斜阳韵染西天,暮色既将四合,沿河两岸的古镇饭店是逛吃的驿站,我们捷足先登,眼比嘴更馋,挑了一个临河、开花、观桥的晚餐点:红烧蹄膀、响油鳝丝、练塘茭白、水芹香干、白水鱼的骨头怎么这么软,光盘!沿着石板老街来到游船茶馆,听一段趣事,坐一坐“罗锅船”,清代著名学者朱家角王昶在朝为官,清代著名书画家山东刘墉在朝拜相,一南一北,志同道合,惺惺相惜,刘墉来江南必找王昶,二人泛舟河上,把酒言欢,刘墉就是我们熟知的“宰相刘罗锅”,于是就有了罗锅船。撑一叶扁舟,古镇夜的风情在点亮的红灯笼里展现,眼前的这条河,西起淀山湖,流入黄浦江,名曰“淀浦河”,河水在熣璨迷离的灯光下泛起潋滟微波,“水榭楼台今犹在,一曲南腔故人来”,穿过古朴谆厚的泰安桥,邂逅诗情画意的廊桥,小舟吚吚呀呀,荡漾在放生桥五彩的券洞下,上海乃至华东地区最大的五孔古桥长如带,形似虹 ,美其名曰“并带长虹”,桥壁柱石上镌刻着一幅楹联“帆影逐归鸿锁住玉山云一片,潮声喧走马平溪珠浦浪千重”,因年代久远,风化斑驳,依稀可见。相传明清时代,每逢农历初一,当地僧人都要举行隆重仪式,将活鱼投入江中放生,彰显对生命的尊重。四百多年风雨沧桑的放生桥有个凄美的故事要对后人诉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淀浦河畔,古镇的身影投在水里,也投进我的心里,家乡的水,故里的风,吃过的美食,逛过的街,走过的桥……稳稳的笃定,深深的感恩,家乡是我们生存栖息之地,能将心安放。我把家乡的美景美食告诉你,无论你在哪里,上海等着你,朱家角等着你,我也等着你。时间刚好,去观影,《我和我的家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