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人类第四个苹果” 征文 </p><p> 一枚苹果的故事</p><p> 杨淑宁</p><p> 我们的祖先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之时,就已经采“树木之果”补养生命之需。我想,那茂密的原始丛林中一定有一枚红润的果实,透过阳光的缝隙,闪烁生命之光。她或许就是传说中的夏娃所吃的“紫柰”“苹婆”,亦称“花红”“沙果”“林檎”的红苹果。</p><p> 苹果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夏禹曾吃“紫柰”,西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提到“枇杷燃肺,亭奈厚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到“凉州有冬柰,冬熟”,柰就是中国古代的苹果。</p><p> 苹果富含糖类、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锌。儿童缺锌会导致大脑发育不良,影响记忆,所以人们称苹果为“记忆之果”。苹果具有补锌润肺、生津解渴、益气和胃、醒酒平肝的功效。苹果品味甘甜,营养丰富,素有“水果之王”的美称。</p><p> 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成为人类的祖先,牛顿被一枚苹果咂醒发现了万有引力,乔布斯吞食了一口苹果,成为科技举子。那么,人类的第四个苹果又蕴含着什么样的故事呢?</p><p> 在广袤的黄土高原,在北纬35度的横断面,在泾河以北,在子午岭以西2633平方公里的绿色区域,宁县人正在聚力把人类的第四个苹果高高举起,向世界展示这片土地的丰腴。</p><p> 2014年春天,农业科技革命的星火在董志塬的腹地悄然点燃,矮化密植、水肥一体、数字监控这些新名词在宁县的干部群众中竞相传颂,土地流转、门前务工、入股分红这些新的经济模式风起云涌。苹果种植的“海升模式”,实现了宁县苹果产业由乔化有性繁殖向矮化无性繁殖、有农户分散栽植向现代规模栽植、由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的转变。这是一次理念的突破,这是一场农业的变革,这是一个故事的转折。</p><p> 记得小时候,一到秋天,心里总是惦记着村里的那片果园,每天放学远远的望着胡基墙头伸出的一嘟噜一嘟噜的红苹果,心里就盼望着母亲能尽快启用窑里那架红木箱,那架木箱是母亲专门用来放置苹果的。每年,村上果园里的苹果成熟卸下,母亲都会买一些或用小麦换回一袋,给我们一人分几个。我们会把各自分得的苹果偷偷的埋在麦坉、糜子坉,或是祖母的柜角,常常会为谁偷吃了谁的苹果而闹腾。剩下的苹果,母亲会码放在木箱里锁上锁,使我们能够在整个冬天时不时的有一枚可喜的果子,也使少小的我们储存对生活的渴盼和希望。如今,母亲的坟周,布满成片的果园,春天花团锦簇,秋天果实盈盈,河山仍在,风月依旧。</p><p> 那时候,村里唯一的一片果园栽植的都是冠幅高大的国光树,每年只剪枝,不疏花,自然结果,就是我看到的“一嘟噜”“一嘟噜”红玛瑙一样妖娆在枝头的果子。成熟的果子,大小不一,个儿偏小,殷红光亮、质脆味甘,咬一口,唇齿留香,经年难忘。</p><p> 80年代初包产到户,我也离开村庄上了中学,逐渐淡忘了那片果园的诱惑。农家的庄前屋后也渐渐地栽上了果木树,苹果家族的成员眼见多了起来,鲜黄透亮的黄香蕉,酸味十足的黄元帅,萼洼尖如五角星的红星,皮厚个大的秦冠,时常能在农家小院、集市摊点看到,也能吃到。苹果成熟的季节,远亲近邻会提着篮子或背着袋子,把自家产的苹果送给心里惦念的亲戚邻居,苹果成了联络感情,礼尚往来的信物。</p><p> 勤于务计果木树的农家人,一年四季有吃不完的果木,春季的桑葚、水桃、杏子,夏季的蜜果、桃子、李子,秋季的苹果、梨、枣、柿子,冬季的核桃、杏干、桃干,不仅满足着乡村人的口腹之欲,也让生活充满乐趣,日子不再如从前那么单调。农家庄前屋后果木树繁密的花果、浓绿的枝叶、斑驳的光影充满了诗情画意。</p><p> 在宁县人的心里,苹果从来都是圣果。虽然宁县的晋枣,味甘肉厚,赫赫有名,宁县的黄甘桃核红质鲜远近闻名,曹杏、李子、柿子等应季水果,应接不暇,但唯有苹果可以鲜藏越冬,可以礼送亲友,可以探望病人。</p><p> 从《诗经》传唱的农耕文明中一步步走来的宁县人,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他们生活的希望,是他们一生为之傾情的屏幕和画布。有人说,宁县人种地如绣花,这当说明宁县人对土地热爱之深切,谁要在土地上做文章,首先得过了农民的思想关。</p><p> 在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二十一世纪,中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遍地麦子的宁县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凸显出明显的弱势,财政困难,群众入不敷出,仅靠粮食种植只能解决农民吃饭问题,年轻人举家外出打工,乡村一片萧条。站在平阔的塬面,望着麦浪滚滚的田野,宁县的干部群众思谋着如何才能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宁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呢?或许恰如牛顿躺在树下做梦一样,一枚苹果咂在了宁县人的头上,睁眼看世界,再看看脚下厚实的黄土地,她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和希望。</p><p> 20年代初期,政府倡导农民栽植果树,一些头脑活泛的农民在自家承包地里开始栽种,大则三、五亩,小则一、二亩,特别是新庄镇,苹果栽植小有规模,一小部分农民也通过苹果带来了收益,尝到了甜头了,盖起了大瓦房。这一时期的果园已经以引进的红富士为主,开始采用疏花、套袋、拉枝等技术。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苹果打进了政府的盘子,苹果也进入了农民的视野,苹果让政府头疼,苹果也让农民纠结。</p><p> 政府看市场的前景,农民防范投入的风险,同时也转变不了良田沃土就得种植粮食的观念。各级干部千方百计让群众把果树栽在地里,群众睡一晚想想还是不对,趁着干部麻痹大意,放松警惕,或是摸着夜黑风急潜入地里又一棵一棵地拔掉。最激烈的故事也上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当麦子遇上苹果”,是麦子的错,还是苹果的错?</p><p> 农民要吃饭,要守住土地种什么自己说了算;经济要发展,政府要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我想,那时候,我们的黄土地也在流泪,我们的干部难,我们的农民也难。不管多难,我们都要穷则思变。 2014县委、县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掀起宁县农业史上的一场革命。政府主导农民把董志塬最好的土地流转出来,以工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产业发展。海升集团强强入驻,用三年的时间在宁县焦村镇树起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高科技的管理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种果理念。“海升模式”在全县迅速发展,经过五年时间的强力推进,引进和培育了海升、海越、正洋、北国春等龙头企业38个,全县苹果栽植已达35万亩。</p><p> 今年春天,我陪同市作家协会的朋友调研。正直四月,花开正好,正洋的万亩苹果花海,粉白恬静,芳香四溢,笑迎八方宾客。中巴车在林中足足穿行了40分钟,我心里有点着急,因为下一个点还要去张氏书房,也怕车上的朋友不耐烦。其实,我的想法是多余的,他们第一次看到我们庆阳还有这么壮观的现代化苹果产业基地,很兴奋,透过车窗尽情饱览眼前的美景,交流心中的万千感慨。陇东学院李教授说:“没想到,仅隔50公里的宁县,这几年发展变化这么大,苹果种的这么好”。在数字控制平台,正洋总经理响亮的介绍“这是水肥一体机,这是传输系统,这台机器可有效控制60亩果园的数字化管理......”</p><p> 驶离果园,徜徉在黄土高原的腹地,透过车窗看塬面纵横,山川交错,看天蓝地绿,白云悠然。</p><p>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量适中;这里黄土质地疏松,颗粒细小,富含氮磷钾等养分,是世界苹果的最佳优生区。这里生产的苹果,果形硕大、色泽明艳、口感爽脆、绿色有机,乃果中珍品。这里捷报频传,先后荣获第十六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优质将等奖项23个。</p><p> 苹果映红了农人的笑脸,苹果打开了宁县面对世界的窗口。宁县的苹果进入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宁县的苹果也沿着“一带一路”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让更多的人品尝到“人类第四个苹果”的甜蜜。 </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