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刀,磨剪刀”~~

haining

<p>  早晨路过菜场门口,见一磨刀师傅稳稳的坐在那儿“守株待兔”,没有一句吆喝声。记得儿时的磨刀师傅,肩扛一张綁有磨刀石,挂着洋铁罐的小长凳要顺着条条弄堂不停的行走,吆喝:削刀——磨剪刀。</p><p> 文革开始,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红灯记》中,有一位以磨刀师傅身份作掩护的共产党员,他出场就是一声吆喝“磨剪子来,戗菜刀”。当年样板戏前面要加上革命而且现代的,无形中逼迫着大家反复看反复听,为此形成了烙印,“削刀——磨剪刀”被“磨剪子来,戗菜刀”无情代替。近日我看到几篇由上海人写的回忆文章都错把“磨剪子来,戗菜刀”当作上海磨刀师傅的吆喝声,可见宣传灌输的力量!</p><p> 我对“削刀——磨剪刀”记忆深刻却是另有隐情。当年顽皮,一看见磨刀师傅进弄堂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偷偷的跟在后面,当“削刀——磨剪刀”声犹未尽,马上齐声附和“奶油——鸡蛋糕”。如此这般的捣蛋场景已深深印入脑海,且常常勾起幸福的回忆!</p><p> 磨刀人是一个游走于弄堂巷尾的小众群体,且都是单干从不合伙。正宗的磨刀人看“腔势”就能知晓:肩扛小长凳,凳子一头有一块翘起的粗粒磨刀石,凳脚上用铁丝串着一个盛着清水的洋铁罐,另一只凳脚挂着布袋,里面有一块刚好露出头的磨刀砖,还外加一把边长不一的十字型钨钢头铲刀。刀头在短边上,长边两头装有木把手。</p><p> 开始工作前,师傅习惯性地往两只手心各吐一口吐沫,拿起菜刀摆在眼前瞄一瞄。一般老百姓家里需要磨刀,大多都是菜刀,而菜刀较为厚实且易卷口需要铲平,这是既费时又费力的活,“削”和“戗”的意思就出自于此。磨刀师傅将菜刀架在心窝和木凳间,用力一铲、两铲……他还真能铲出亮晶晶的钢屑。当年我认定这就像《水浒传》里杨志手中能削铁如泥的大刀,对此我一直心怀敬佩。</p><p> 师傅抽出洋铁罐里绑着布条的“小拖把”,朝粗砂石上洒点水开始用力磨刀。磨剪刀相对于磨刀,虽不用大力气,但剪刀的品种相对比较繁杂,有长剪、短剪、宽剪;功能也分得比较细,有裁布用的,理发用的,剪脚指甲用的,修理树枝用的,剪铁皮用的等等。不管磨刀或磨剪刀,首先要在砂石上粗磨,再用细腻的磨刀砖细磨。剪刀一直要磨到有了“锋头”,检验标准是用剪刀头就能轻易将布条剪断。磨完后要在铁磴上对准剪刀轴芯轻敲几下,使松紧适宜,尖头对准,最后用稍干净的布擦拭干净交到客人手上。</p><p> 磨刀师傅起身扛起凳子,刚刚迈开双腿,嘴里即刻蹦出:削刀——磨剪刀!由于常年接触污水和刀剪砂石,磨刀师傅的一双手粗燥得无法直视。为了养家他们不得不追求着这些“蝇头小利”,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寒地冻都不能停止。为了这门糊口的手艺活,他们努力坚持,寻寻觅觅,可能持续了一代也可能是两代人。</p><p> 肩膀上扛着小长凳,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薄棉袄,戴着一副脏兮兮袖套的背影走远了,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削刀——磨剪刀”的吆喝声。谁也不知道后面他会停留在哪一家的门口,但只要在行走,吆喝声就不会停:“削刀——磨剪刀”,长音落在前面一个“刀”字上,而后面一个“刀”字收的既快又短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