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文水之十:秋游隐唐洞

心有阳光

<p> 文字/永刚 </p><p> 摄影/永刚</p><p> 诗/秉恒</p> <p>  深秋了,天气渐寒,隐唐洞周边的树叶该红了吧?每到这个时候,那里的秋景十分醉人,实在不想错过。既然惦着念着,就付诸于行吧。</p> <p>  时间选在就近的一个周末午后,约了几个好友,我们驱车前往。</p><p> 隐唐洞原名隐堂洞,位于山西省文水县西部山脉子夏山(马西乡神堂村北)一陡峭崖壁上,是一天然石灰岩洞。子夏山,因孔子高徒卜子夏退老于此而得名,《永乐大典》载:“隐堂洞,在山西太原府文水县西南三十里隐泉山上,子夏退老所居之石窟室焉。”,文中的隐泉山即为子夏山,而民间传说唐僧西天取经路过此地,曾留宿洞中,洞内原塑有唐僧师徒四人像;又说唐玄宗巡幸商山曾憩于该洞,因此,隐堂洞又称隐唐洞。</p> <p>  宋代著名政治家赵瞻登临子夏山后,赋诗一首《子夏山》:“山因贤师成令名,人心仰止悬青冥。文候北面款山扃,石室至今犹南倾……斯文未丧吾道亨,商之传授今可行。”,诗中的石室即为隐唐洞。</p><p>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子夏山,历来为文人墨客传道,授业,讲学,静修之文化圣地,而隐唐洞,又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沿险径攀爬,一路览胜之余,不禁追思先贤,感慨万千……</p> <p>  沿一条布满碎石的山路小心而上,沿途的秋色映入眼帘,十分醉人。到处是一簇簇的红黄绿三色相间的灌木,有的丛生在悬崖边,有的铺展于山凹间,或高或低,或远或近,或直长着,或斜伸着,叶片的颜色以红黄为主色,绿色次之,也间杂着其它的颜色。有的叶片迎面而来,如同一只只翩翩起舞的彩蝶,围绕着我们盘旋,又如天空中撒落的无数闪耀着红色光芒的碎星星,靓瞎了我们的眼晴!哦,这就是隐唐洞的红树叶,就称之为红叶吧,看来,它不亚于北京香山或辽宁本溪的红叶,这是子夏山上,我的家乡文水特有的红叶啊!</p> <p>  远处的那张“笑脸”,笑脸山的笑脸,看到了吗?它正对着我们笑呢!像在笑迎我们投入它的怀抱。</p> <p>  登临其间,不禁想起杜牧的一首诗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虽说用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来形容它,难免有些夸张,但这山间树叶醉人的色彩,在层峦叠嶂的子夏山的灰白色衬托下,就连最高明的油画师,恐怕也调不出如此生动,如此明快,如此跳跃,如此怒放的色彩!</p> <p>  瞧这山,像不像神龟出海,那亮亮的小圆眼晴,有多神气!看它驮着巨大的背壳,探身慢悠悠的往前游的样子,该有多自在!</p> <p>  秋意阑珊,红叶翩翩,载着亘古不变的梦想姗姗而来。岁月雕刻着容颜,时光历练着心路,饮甘露,食风霜,无畏于生于死的疼痛,傲然绽放,一片片,是秋天火红的笑脸,一枝枝,托起秋风摇曳的记忆…家乡文水,人杰地灵的地方,女皇武则天,大将军狄青,卜子夏,卫绾……女英雄刘胡兰,均出于此,那闪动的山间红叶,英姿勃发,不忧不惧,不与百花争俏,不畏风霜侵蚀,为季节谱写了一曲最美丽的华章,霞光满山,又为秋天打造了一场最壮观的盛宴,你在日月轮回,岁月交替中,不卑不亢,从容面对,尽情演绎着世间的巨变与沧桑,尽情诠释着生命的姿态与蕴涵!</p> <p>  瞧,北侧一处山崖,恰似一只巨大的宝葫芦,安放于天地间,聚敛了日月精华,护佑着世间万物,一护就是几千年,形不变,心依旧,承诺到永远。</p> <p>  直立的山峰,如刀削斧劈般,拨地而起,灰白色的山体,有着木纹般的肌理,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刚柔并济,文武兼备,这,可是子夏山的品质?</p> <p>  一步崖,下面就是百米深沟,必须紧贴崖壁,手扣崖壁上前人凿出的一排小石窝,屏气凝神的,小心翼翼的通过。每走一步,都是步步惊心!</p> <p> 经过一步崖后,继续向上攀登,抵达“天梯”处。所谓天梯,是指在直上直下的十多米高的崖壁上,有一连串左右开凿出的,可供人手扣脚踩的小石窝,由底下一直延伸至崖顶,若想爬上去,难度极大,胆小懦弱者,往往到此止步,故称天梯。古人云:“去地百余丈,躡石棧而上,最险峻”,即指此处。</p> <p>  爬过天梯,又经过一小段一步崖,忽见头顶闪出半边黑色的洞口,哦,这就是隐唐洞! </p><p> 走近隐唐洞,只见洞旁凿有两孔石室,门上刻一副对联:将勤补拙,以俭助贫,横批:中和。石室前壁据说有唐太宗秘书少鉴、书法家虞世南手迹“石门宕雪”,但我们并未找到。洞口上方绘有佛教火焰图,有的彩绘部分已风化脱落。</p><p> 隐唐洞洞口小,里面大。洞深约30米,最宽处约20米,高约18米,一进洞口,内壁上刻有一尊精致的浮雕佛像,可惜叫不上它的名字。洞的里面有个石拱小洞,小洞最里面有个天眼,据说能听到里面流水的声音。</p><p> 隐唐洞上方15米处还有个天然石窟,直通洞外,人称“南天门”,那些攀爬技术高的人,可利用洞内石壁上开凿的小石窝攀上去。据说天气好的时候,从南天门能看到距此四十多里的汾阳城。</p><p> 关于“南天门”,还流传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呢!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次鬼子扫荡,当地百姓于此洞躲藏,眼看鬼子快要沿洞壁爬上来了,一个百姓急中生智,脱下衣服将南天门洞口堵了个严严实实,洞中立刻一片漆黑,鬼子以为惹怒了天神,天塌下来了,胡乱放了几枪,叽里呱啦一阵便慌忙撤退了,众百姓因此幸免于难。</p><p> 由于缺少照明,绳索等必要装备,为安全起见,我们没有爬“南天门",洞内光线太暗,也没拍下南天门,虽有点小遗憾,但隐唐洞,又为我们平添了几分神秘。</p><p> </p><p> </p> <p>  隐唐洞的左侧山凹,有处天井,深约一米,长约一米五,宽约六十厘米,也不知主要是蓄存再水,还是这里本身就有清泉,猜测蓄存雨水的可能性大,因为旁边顺着石壁修有流水沟。</p> <p>  这是崖柏吗?还有这些小黄菊,从石缝里长出来,在夹缝中生存,这顽强的生命力,又何止让人感动!</p> <p>  山顶极目远眺,远离尘嚣,忘记烦恼,给自己减压,为生活添彩。我们穿梭于层峦叠嶂,攀爬于崇山峻岭,可以放声高歌,尽情欢呼,我们与大自然的切身对话,似乎深刻了很多。</p> <p>  隐唐洞我们只逗留了一会儿,便沿原路下山。下天梯时要比上天梯难的多,得倒着下,双手扣稳小石窝,一只脚先站稳了,另一只脚小心的伸下去,试探着找落脚点,不像上去那样,可用眼睛找,眼睛很难看到落脚点在那儿,全凭先伸下去的那只脚试探,就像蒙上双眼走路般,凭的是感觉。下了天梯以后,路相对就好走了一些。 我想,人生之旅,亦如爬此山,无论进与退,都要明方向,因为,盲目最可怕。</p><p> </p> <p>  归途中,再次品山,再次读叶。品的是子夏山的山格,读的是红树叶的心语。</p><p><br></p> <p>  品山,品子夏山千万年奔涌而成的自然之势,走在山里,就仿佛走在上苍无为的表情姿态间,每一个山口,每一峦山头,每一壑沟谷,层林和丛树,都是它无言的表达。子夏山犹如荆浩的《匡卢图》,一列一列地陡直着,纹路如斧印分明,像罗中立《父亲》脸上的皱纹;亦如关仝的山水,山在寒风薄云里峻冷地挺立着,向上向上再向上,直指着云天……这山,正如家乡人的性格,自立,倔强,宁直不弯。</p> <p>  读叶,读这醉美了深秋隐唐洞的子夏红叶,似火的激情,化去了子夏山的冷峻,漫山舞动的红霞万千,不失妖娆,不失泼辣,点燃子夏山沉睡千年的梦想,那是家乡人心中如红叶般灿烂的梦想……</p> <p> 秋游隐唐洞</p><p> 秉恒</p><p> 山垂宣纸绘丹青,径走龙蛇画彩屏。</p><p> 风景深秋尤是绝,令人陶醉不思惺。</p> <p>  在落日余晖中,我们恋恋不舍的走出了子夏山。</p><p> 别了,子夏山,别了,隐唐洞,明秋,我们再相见。</p> <p>永刚于2020年深秋行摄于文水隐唐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