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武:对路德"精明浑厚"的解读

易正书院

<p><br></p><p> </p><p> 路德手书“精明浑厚”牌匾,现在还挂在路家后人的厅堂里。对这位在清道光年间曾名噪一时的教育家、当下史学界公认的关学大家,当年书写此匾时的情境现在已不好还原,书赠何人也不好妄自揣度,但所书内容“精明浑厚”四字,却闪耀着智慧的辉光,虽历经200余年时移世易和风雨烟尘,于今天细心揣摩起来,对现代人仍有丰厚的启迪意义、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我们不放细细解析一番。 </p><p> 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为之道。“精明”这个词儿从意蕴上揣摩,明显是光亮的、锐利的、逼人的,当属于“阳”的范畴;而“浑厚”呢,是内敛的、含蓄的、和光同尘的,明显属于“阴”的范畴。路德老先生把这两个阴阳禀性明显反差很大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就有了不一样的意味。如果追根索源起来,这个联合词组,大抵应该是取意于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但细品起来,却比《菜根谭》里的意味更丰厚,更复杂,更博大。 </p><p> 首先,我们来探究一下“精明”这个词儿。按通常的解释,就是精细明察、机警聪明的意思,但按当下世俗流行的价值观,精明却变味儿了,就是“会做人”、“会来事”。怎样算“会做人”“会来事”?完全是按庸俗社会关系学来界定的,善于绕过社会秩序和规则赚取自己心仪的利益;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甚至把鬼话说得像人话一样;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等等。一段时期以来,这样的“精明”反而备受推崇,这样的人反而大行其道,可见,社会价值观混乱到何种地步!其实,真正的精明,按古之贤贤给我们的启示,应该是有这么四个层次的:第一、对人事之理的深刻谙熟,《红楼梦》有副对联里就有这么一句:“世情练达皆文章”嘛。所谓世情,无非就是“人事”嘛。所谓人事之理,无非就是为人处世的经验啊、礼数啊、规矩啊、道理啊等等,涉及到的是怎么做人的问题。精明的人,一般都太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人了,也太清楚要把自己做成什么人了。第二,对世间万象的深刻洞悉。世间万象,纷纭复杂,而且经常是云遮雾罩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很难辨析的,但精明的人自有一双火眼金睛,对世间万象能够洞若观火,去伪存真,最起码不容易上当嘛。第三、对圣人之道的深刻理解。何谓圣人之道?孔孟曰“仁”,老子曰“道”,佛祖曰“空”,等等,都是。深刻理解了,就能洞悉这个世界的好多奥秘,就能成功地做好自己,把自己活成自己心仪的人。其实就这么简单。第四,对天地之道的深刻体察。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把话题扯远一点,我们看,古往今来有多少圣贤啊!数不清。那么通常我们怎么区分谁是圣人,谁是贤者呢?听起来好像很难,其实很简单,贤者他到达的是道德境界,而圣人呢,他到达的是天地境界。很明显,孔子和老子都到达了天地境界,孔子倡导的中庸,老子发现的恍兮惚兮绵绵不绝的道。所以,这第四个层次的精明,显然一般人难以企及。我们仔细梳理这四重境界,我们明显能感觉到,这四重境界是层层递进的,难度越来越大。其实,大家只需在日常生活中秉行这样一个理念,就跟“贤人”、“君子”越走越近了。什么理念?就是:存善心、做善事、结善缘。或者变通为这样一句:存上等心,结上等缘,做上等人。什么是上等人?这就是上等人。而不是看你官有多大,钱有多少,名气有多盛。套用当下一个流行句式:万水千山走遍,蓦然回首,你才会发现,善良,是人生最好的通行证。</p><p> 再看“浑厚”。在世俗的理解里,说某人“浑厚”常常带有贬义的,是说某人糊涂、蠢笨。实在是世之大谬也。“浑”就是“浑沌”。按道家的说法,浑沌还是一种值得人汲汲以求的人生境界呢。《道德经》有云:“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浊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老子在这里夫子自道。意思很明显,只有得道之人,才能达到“浑沌”的境界。“厚”呢?就是厚道,忠厚。按儒家的说法,就是“忠恕”,中人之心为“忠”,如人之心为“恕”,就是以我之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就达到了“仁”的境界。“浑”“厚”合起来,按佛家的理解,就是慈悲情怀,不惟对人,对天地万物,都要有一种尊重、包容、悲悯,也就是《易》上说的,“厚德载物”。综合看起来,浑厚,是不是一种很崇高的做人境界呢? 把“精明”和“浑厚”组合起来,对为人处世的指导意义就更丰厚了。按《菜根谭》上说的:“内精明而外浑厚”,也就是先辈们倡导的“外圆内方”,这样做人不容易起无谓的纠葛,能让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快乐的心境,也能让别人跟你亲近时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有句古话说“君子如玉”嘛,给人很温润的感觉,而不是浑身长刺,谁走近你都难受,或者什么都要争,争名争利争有名堂的名堂,也争没名堂的名堂,一个都不落下。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对事要精明,对人要浑厚”;“大事要精明,小事要浑厚”。都不错。自然,“精明浑厚”更高超的境界应该是:精明与浑厚处于一种杂糅状态。精明生于浑厚,浑厚又生于精明。怎么理解?人之初,原初性的处于“浑厚”状态,只有经过人世的历练和对圣贤之书的阅读,才有可能达到前文中所讲的四个层次的“精明”;然后,在“精明”的基础上,自然而然进入“浑厚”的状态。这样的“浑厚”才是真正的“浑厚”;这样的“精明”也才是真正的“精明”。唯如此,方能达到该精明时精明,该浑厚时浑厚,完全进入一种自觉状态。否则,两下里都不靠谱。 </p><p> 综上所述,“精明浑厚”四个字,实在是一种超拔卓越的生存智慧、人生境界和生命状态。</p> <p>赵永武,副研究馆员,西安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西安市首届签约作家,已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出版文学作品集四部,多次获奖。近年,潜心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工作,已在省内省外主讲传统文化讲堂200余期,其中《诗经》讲座30余期。《诗经里的长安》书稿己交付西安出版社,即将付诸印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