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的援教 内心深处的共鸣

守卫者

<h3>  这学期,我们化学组有幸迎来了一位来自常州市经开区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的支教老师—董新伟老师,董老师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方面成果丰硕,主持完成多项省级规划课题,是中国教研网特聘学科专家,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能手,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和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兼职网管。此次到我校,给我校带来近万元的实验材料,还有约十三万元的办公设备也将在近期陆续到位。董老师在我校支教期间承担初三化学教学,并指导化学教研组的工作,可谓千里援教,为我们组提供了一个持续的、近距离的学习机会。</h3> <h3>教研活动中给我们演示制备可回收的催化剂药丸</h3> <h3>实验创新,收获满满</h3> <h3>获赠的首批实验材料</h3> <h3>捐赠现场,我们见证</h3> <h3>  2020年10月16日,董新伟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示范课,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h3> <h3>齐心协力、精心准备</h3> <h3> 董老师这节课围绕 “微粒是什么?微粒在哪里?微粒有哪些?微粒有何性?” 四个方面来组织整个教学的结构,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通过宏观的现象和实验,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引导学生参与分析,体会微粒的性质。</h3> <h3>  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流畅,素材丰富,学生充满兴趣。适时利用空气清新剂的扩散,酒精与水的混合体积变小,氨水的挥发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素在冷热水的扩散对比等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的证据去体会构成物质微粒的性质。设计了一个分组实验,让学生感受空气和水的压缩难易,氨气扩散的改进实验,通过让学生动手观察,利用微粒的性质去解释,达到应用提升的目的。在作业的设计中,也让学生有个性化的发挥空间。 <br>  董老师在课程结束时以袁枚的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来激励学生、升华课题“印象 微粒”,董老师说,“宇宙之间人小如微粒,不可高看自己、自以为是;但是,宇宙之间每个人又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因此不可小看自己、每位同学要自信自强自爱”。</h3> <h3> 刘辉副校长和教研室魏玉英主任也参加了交流环节,老师们对这节课给予了以下肯定: 1、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化学科学素养。用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利用微观的视角去解释宏观现象,渗透学生宏观辩析和微观探析的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寻找微粒存在的直接证据、间接证据,通过逻辑推理和模型建构的方法建立微粒的表象,通过实验探究感受物质的变化,解释和感受微粒的性质与变化的关系,培养学生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能力。</h3> <h3>微型实验 创意独到</h3> <h3>  2、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创新实验设计,董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利用简易器材开发的一些创新设计,让听课老师体会到微型化实验给教学带来的便利性,实现课堂组织灵活,把演示实验转化为易于学生操作的分组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并且改进实验污染小,节约药品,易于推广。 3、教师在教学之中体现思想教育和方法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如何“学会证据、学会推理、学会建模、学会实验、学会思索、学会表述”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方法指导,对实验的探究与分析强调了动手动脑、证据意识,通过节水、爱眼、实验创新与微型化改进等教学细节充分展示了董老师专业的学科理解与教学自信、宽广视野与扎实功底。董老师的课示范了由“知识为本”真正走向“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润物无声平静中又充满张力,和谐地实现了教书和育人结合。</h3> <h3>  全组老师在这次听课中形成了共鸣,更加深刻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要有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品质,才能当好一名优秀的师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