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崐的云南老乡来访《清风》杂志社

云岭仙子

<p><b>刘崐的云南老乡来访清风杂志社</b></p><p>田再来</p><p><br></p><p>2020年10月16日,云南景东的刘崐老乡,一行六人,在刘崐后裔刘红的带领下,造访《清风》杂志社,受到杂志社总编汪太理教授以及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郭辉东先生等人的热烈欢迎。</p><p><br></p><p>他们造访《清风》的原因,是2018年汪总编发起并主持了第一届刘崐文化研讨会,从而使刘崐进入大众视野。</p><p><br></p><p>刘崐(1808-1888),清朝嘉庆十三年生于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历任翰林院编修、湖南学政、侍讲、侍读学士、同治帝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国史馆副总裁、经筵讲官、顺天府尹、太仆士卿、江南正考官、文渊阁执事、湖南巡抚等职,被誉为“湘军之师”。</p><p><br></p><p>曾国藩(1811-1872),湖南人,被誉为“湘军铁帅”,是湘军主要的创建者,在湘籍诸公的辅佐下,拯救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据罗尔纲《湘军兵制》统计,湘军将领179人,儒生出身者有104位,占58%;其中,有76人是刘崐门下。文武国士,同眠岳麓山下。</p><p><br></p><p>刘崐崇文兴教,重修岳麓书院、城南书院,以及倡修督修《湖南通志》等重要举措,奠定了湘学崛起的硬件、软件。在国家民族内忧外患、西方文化横扫中华之际,埋头夯实传统文化的根基。无论京城,还是地方,刘崐都是国士级别的教育家,被誉为“湖湘文化的主推手,湖湘文化的构建者”,书写了中国士大夫捍卫江山社稷的历史勋业,为湖湘文化争得了空前的荣耀。</p><p><br></p><p>寒门出身的刘崐,在鸦片战争之际,自滇进京,以科举入仕,报效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家国同构,于家讲孝,于国讲忠;刘崐入世,修齐治平,保民卫疆,忠孝两全,是经世致用思想的推动者。目光如炬,着眼未来;刘崐在湖南期间,埋头给后来者搭建平台,提携后生,培养栋梁,留下巨著《湖南通志》。</p><p><br></p><p>清官勤政,体恤民瘼。刘崐从政三十年,正道而行,不畏权贵,为官清廉,家无余财,功成身退,可谓“清官上任,造福一方”。1858年,辽宁的大凌河闹水患,一些人趁乱挑唆灾民起事。刘崐临危受命,打开锦北大仓赈灾,治理大凌河,拿出被皇族侵吞的大凌河地产,招募山东、河北等地难民安置垦荒上万顷,巧妙地化解了北方一触即发的农民战争。</p><p><br></p><p>晚年,想回老家云南却凑不够路费,卒于湖南。这一点,对于政绩卓然的朝廷重臣、一代帝师,让常人难以想象。他为人低调,不留文字,留存于后世的资料极少,以至于给他义务守墓72年的老人贺明华,说:“不知墓主是谁,只知他是一个大清官。”反腐倡廉,时代强音;因此,刘崐这个清官楷模具有以史为鉴的当代意义。</p><p><br></p><p>因此,德高望重的郭辉东先生在致辞中说,这些来自刘崐老家的乡亲是他们湖南人的亲戚,因为湖南人有句老话“爷亲叔大,娘亲舅大”,意思是说:爹再亲,叔伯是父亲的兄弟,同样要受到尊敬;娘再亲,舅父母是母亲的姊妹,同样也要尊敬,不得有丝毫怠慢,否则认为严重失礼。</p><p><br></p><p>宾主相谈甚欢,通过对先贤刘崐的感恩、缅怀,促进了云南、湖南两地之间的了解,增进了祖国同胞的血肉亲情,让人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的血脉里汩汩流淌。大清官刘崐的人格魅力、不朽功绩,足垂千古,流芳后世。</p> <p><b>延伸阅读:</b></p><p>关于筹建刘崐文化园的的呼吁书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1MjczMTcxMQ==&amp;mid=2247492694&amp;idx=1&amp;sn=99bf7f55c498d0ded7672a5381493972&amp;chksm=fbff3106cc88b8108732256ae710c611e79fbf5750e1d92fa3626adeda94b7d5e376c3a4edbd&amp;token=1571584428&amp;lang=zh_CN#rd</p>

湘军

湖南

杂志社

湖湘

文化

云南

湖南人

清风

大凌河

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