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兵的故事

小言

<h3> 2020年是抗美援朝作战70周年,那天,在电视上看到117名在韩志愿军烈士魂归故里的画面,也一直被这画面感动着、震撼着!我们的父辈们是在怎么样的艰难困苦中打败美国列强,捍卫祖国的尊严!<br> 父亲也曾是一名志愿军,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从未主动向家人谈起朝鲜战场上的那段岁月。有一次父亲生病住院,陪老人家闲聊,父亲用苍老的手摩挲着身上盖的棉被说:“你爷爷一生没用过棉花”,父亲的声音有些哽咽。我问父亲当年是怎么当的兵,父亲说:刚解放时,官仓来了工作组,参加工作组,背上枪打土豪,后来主动向工作组要求当兵。工作组询问了爷爷的家庭情况答应了,于是父亲脱光了自己身上的衣服,穿上军装,将衣服留给了在家的哥哥,同父亲一起参军的桐梓老乡有一百多人。<br> 那一年,父亲随部队开赴朝鲜,听他叙说当时的部队是十六军,父亲说朝鲜很冷,但他从不觉得冷,有些任务必须在黑夜执行,一个人背着几十斤的电线,摸黑在雪地里爬行,从尸体上爬过是常有的事,黑夜中既要准确的判断方向,还要注意隐藏自己,有时候要从敌人的鼻子下爬过,美国兵会打冷枪,有好几个战友就是晚上执行任务没有回来。我问过父亲怕吗?父亲说心里只有任务,没有想过怕不怕,再说出来干革命,心里是多光荣的事,见多了也就习惯了,最高兴的事是完成了任务,与战友躺在被窝里吹牛。父亲的左手有残疾,我问过父亲,可父亲从来不说。在我十一岁那年,一位解放军叔叔来找过父亲,要给父亲恢复部队待遇并办理伤残证,但办伤残证的事被父亲拒绝了。<br> 父亲说他和他同乡(桐梓花秋人)51年入朝,在一次大行军途中,他被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挑出来,分到侦察连通迅班,从此使与他的同乡分开,以后便没了音信。在父亲的记忆里他有两次幸运,一次是给坚守高地的一个连拉线,当他去执行完任务时,离开不过2分钟,铺天盖地的炮弹将高地削平,后来才知道全连阵亡,那个连有很多父亲的同乡,都是从贵州桐梓出去的,父亲讲到这里,语调缓慢凝重,我从小就没有见过父亲流泪,是不是经过生死的人,泪水就停滞在那个战火销烟的岁月里了!还有一次他也是去为一个连队拉线,敌机追着父亲,机枪、炸弹瞬间而来,幸运的是悬崖边的一颗大树,树边草丛有个深坑,父亲又躲过了一劫。<br> 回国后父亲被分配到昆明步校(原昆明陆军学院)学习三年,毕业后当了二十年的兵,复员时放弃了更好的工作安排,执意要回贵州老家,成了一名川黔线上的普通铁路工作者,有一次看到他的档案我疑感父亲的文凭一栏怎么填写是小学文化,我埋怨父亲,三年军校,毕业证也有,您为什么要写一个小学文化,父亲没有说话,只是淡淡的看了我一眼,从此我也未敢再提。有一次与父亲聊起《孙子兵法》,父亲虽老了,可还依稀记得兵法原理,特别是父亲说天势、地势时说得势时,一个排可吃掉一个连,还有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他也依稀得记得些。<br> 父亲高兴时会与我念叨赴朝的同乡、战友,讲他们在朝鲜的残缺片断,但从不说战场的残酷血腥,那仿佛已从他的记忆里消失。回国后,父亲多次多方打听他的同乡、他的战友,那些一同从桐梓出去的伙伴,始终杳无音信。<br> 当看到接英烈回家的报道我也不由地想着,父亲当年的同乡、战友也许会在其中,他们回家了!他们曾是父亲的战友,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的安全与尊严,只身赴难,埋骨异国他乡。从2014年至今共有六批599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回到祖国怀抱,2020年9月27日第七批117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也回到祖国。英烈之魂,当归故里!<br> 父亲常叹息,想想没回家的战友、同乡,自己已经很幸运了,没有什么可炫耀的,他只是一个兵,现在还能看见祖国的复兴强大……<br> 砥砺前行70年的中国,已迈步走向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日益美好。在这样和平幸福的年代,我们更应该致敬以血肉之躯抵抗外强的先烈们,弘扬英雄精神! <br>  山河已无恙,愿烈士英魂在祖国怀胞里安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