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霏霏汉台行

千山万水

<h3> 雨丝儿悠悠,时令已到寒露,天气有些清冷。汉中是第一次来,开着地图导航,虽过错了一个红绿灯,竟也从高铁站徒步找到了古汉台,我脑子里的罗盘也是准确的。穿街走巷,蓦然前边出现一栋高大的古建筑,古汉台与我不期而遇!带着一脸仰慕,迈进汉中博物馆不大的门脸,古汉台最大的建筑------望江楼赫然矗立在眼前,高17.5米,三层楼高,飞檐斗拱,即具南方建筑的精巧灵动,又有北方建筑的雄浑大气,现在看到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汉中市政府在古汉台原址上修建的具有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楼阁。台基上植被苍翠,雨珠透亮。沿着左手边拾阶而上,这就是古汉台了。这是人工夯土建造而成的具有典型秦汉宫廷模式的遗址,北宋张少禹诗曰“留此一掊土,尤为汉家基”,被视为汉朝基业的象征。</h3> <h3>  公元前206年,项羽刘邦鸿门宴后,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现汉台区)”。刘邦当年在汉中时的行宫遗址,即汉台。因其年代久远,称为古汉台。现存的古汉台建筑主要依托古汉台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布局,自南向北逐级升高的三个院落组成。沿着台阶,可以上到望江楼二楼,沿着回廊,可以看到西、北、东,满眼苍翠。榴联上写道:“汉水东流几干里,秦云北望第一楼。”饱览汉江风光的三楼现已不在开放,也看不到汉江了。在望江楼的西边,有一个铜钟亭,亭内放一口精巧的大铜钟,据说是明代汉中瑞王府的遗物。仔细看了看,铜钟上的天王文饰类似于北方的铜钟,只是器形不如北方的浑厚。铜钟有些破损了,很可惜。钟亭前有一棵皂角树,雌树,春天满树繁花,十月皂荚累累,仰头,树身苍劲,枝叶繁茂翠可欲滴,树身上长满了青苔,一点儿看不出来已是500年的芳龄,在朦朦的雨中,洋溢着无限的生机。周围随意放着些拴马桩、石雕,稚拙厚重,浑然天成。望江楼东侧有一石鼓亭,亭内的石鼓又名月台苍玉,玉质,相传是刘邦的上马石。目测,有一米高,一步蹬上去,刘邦应该是个大长腿。史记《高祖本纪》只载有刘邦的相貌,身高未曾提及。西汉晚期出现的神怪纬书《河图》记载,帝“长七尺八寸”,大致1米78,若可信,这个上马石也勉强能登上去。但西汉晚期的纬书记录,对开国大帝刘邦已经充满溢美,终究不可信。</h3> <h3>  在去往二进院子的石头路上,在西侧屋子的角落霍然发现一株大芭蕉树,油光可鉴,象个伟男子精神抖擞,叶子在微风中抖动,吸引着来往不多的路人,石头路边是一大丛翠竹,秀美颀长,枝叶婆娑。路过的几个南方人诧异地议论:汉中一个北方城市,长这么茁壮的芭蕉树,奇怪啊。穿过湿漉漉的石头路,来到桂荫堂,堂前几株大树据说是古汉桂,中秋过了两周了,不知是雨天,还是桂花谢了,我没有闻着一丝丝桂花香。我的注意力在桂荫堂东侧的古皂角树上,这是一棵雄树,春天开花,不结果。不知是年适已高,还是望江楼西侧的雌树不搭理他,这棵树树冠不够丰美,树身上挂了七、八个输液袋,看上去有些老态、精神不好。桂荫堂下边有镜吾池,旁立一块大石,大书一首诗“池塘如镜水平芜,照得今吾即故吾。莫笑萍踪飘不定,春风一约自同趋。”大汉帝国共历12帝,享国201年,开疆拓土,奠定汉武盛世,汉室从这里韬光养晦,4个月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进发关中。垓下一战,楚王别姬,乌江自刎,汉王刘邦一统天下,成就大汉帝国。岁月悠悠,多少惊心动魄的谋略,叱咤风云的波诡云谲在这里风起云涌,今天都静默在雨中,多少脚步,在这里踟蹰、留恋、匆忙而过。今吾即故吾!在这无穷尽的时空里,天地一沙鸥的你我,究竟在追寻什么?匆匆百代如过客,我们能留下什么?</h3> <h3>  镜吾池向南是汉台碑林,汉台碑林的西边是褒斜古栈道陈列室。在这里最宝贵的收获是真切地认知了蜀道。在课本里、课堂上无数次读过、讲过蜀道,滔滔不绝也罢口水四溅也罢,蜀道是扁平的、苍白的。在陈列馆逗留了半小时,听了两波导游讲,自己又趴在沙盘上琢磨了一番,现场又给三个大哥贩卖了一遍,终于弄明白了秦岭上五条纵向的古蜀道,大巴山上的三条纵向古蜀道,也弄清了从子午道和傥骆道之间穿行而过的成西高铁及串连陈仓通和金牛道的宝成铁路。想来公元742年左右,在外颠沛流离、济苍生安社稷的梦想眼看着飘摇在风雨中的李白写下《蜀道难》时,心中的块垒该有多么峥嵘。&quot;噫吁嚱,危乎高哉!”青葱二十出蜀,转瞬已是二十年光阴!人事艰辛,世态炎凉,蜀道安能易?!陈列室内有一张拓片,拓自“仪制令”石刻。石刻中刻“仪制令”三大字,下并行四行十二字:“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相当于现在的交通规则,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个交通规则。着实叫人叹服!走出陈列馆,蜀道已经丰满了,鲜活了。那些蜀道上的人和事,栩栩如生了。汉台西侧的陈列馆是汉中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褒斜栈道石门十三品所在地。</h3> <h3>  古蜀道是中国古代沟通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其中褒斜道最负盛命,持续时间最长、最为便捷、沿用时间最长,其纵贯秦岭三分之一路段为栈道,修建规模大,沿用时间长,与长城、大运河、同为中国古代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奇迹。褒斜道号为蜀道之冠,汉中先民凿通了人类最早的人工穿山通车隧道。后世嘉念其惠世利民之功,依山凿石,刻镌石刻百余种,形成摩崖石刻之大观。其中《大开通》由篆及隶,“天然古秀,若石纹然”;汉隶极作《石门颂》“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石门铭》从隶至楷,“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石门十三品以其光耀千年的书法艺术,被中国历代书家学人奉为圭果,由此流播海内外。石门十三品是古褒斜道石门内外十三种摩崖石刻的总称,又称&quot;汉魏十三品”。1970年原址兴建水库,石门十三品被凿迁至古汉台保护,因此设石门十三品陈列室,再现其丰采。其中,汉刻8种,曹魏和北魏石刻各1种,宋刻3种,记述或赞颂褒斜道修治通塞历史的汉魏摩崖有5种。</h3> <h3> 目前唯一能见到的曹操手书真迹。东汉汉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驻军汉中褒谷口,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于是在石门栈道挥笔题写衮雪二字,随从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千古美谈,后刻于河中巨石上流传至今。</h3> <h3>  石门南三华里的河水中,有一巨石,色泽如玉,形状似盆,前人因书“玉盆”二字以喻之。书者姓名未详,世传是西汉张良所书。但就隶势而论,书家皆断为东汉书体。其笔力遒劲,气势奔放。</h3> <h3>  褒谷南口河东,有一山峰称“石虎峰”,隔河与石门相望,人称“石门对石虎&quot;。石虎峰远看如下山猛虎,作弓腰欲扑之状。相传西汉隐士郑子真隐居于褒谷,常见此峰,书“石虎”两个大字以喻之。此二字刻于石虎峰下的山崖间,字径30厘米,隶书,落款署名“郑子真书”,此4小字,较“石虎”大字,笔法和书意不尽一致;汉刻多不署名,郑为隐士,更不可能署名,此4小字应为后人对郑子真的仰慕而加刻。</h3> <h3>  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清冽而不凄清,古汉台上氤氲着淳厚、朴拙的气息,来往的人不多,汉台在雨中静默着,处在闹市,却分外沉静。虽是现代仿建,却自带一份厚重、大气,全然没有一点儿浮泛,靠着灯光的胭脂气才能有自己的光芒。自古登台望远往往会触发人的思古忧今情怀,更何况是深秋。我今登古台,没有了悲秋,也没有怅惘,目光所触,都是欣欣然的绿色,期期然的欣喜,心里只有淡然、安静,也许这就是经历了一些、感触了些许、眼里还有光,心里还有热望的现在吧!回望所来径,苍苍横翠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