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厚望,奋力而为

老爷车主题公园唯吾独秀

<p>文/于悟秀</p> <p>最近文友王立虎把我拉进了天涯地角文学群,让我感到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每天能够看到群主刘天鹏老师为文友写的评论,先后已有十几篇。我觉得看评论胜过看其它散文小说,因为它有一种教人奋进的东西在里面,让人心里感到暖暖的,看后叫人有一种催马前行的感觉。</p> <p>刘老师身为文学界巨擘(已出版散文集、纪实文学7部,文集1部,长篇小说10余部,长篇小说文集即将出版发行),能放下架子,不遗余力提携、帮助新人,心里着实感动,忍不住在评论区留言:初知刘天鹏老师的名字,是通过一本书《首阳山的后代》(建国后昌乐县第一个著书立说的人);初识刘天鹏老师,是在90年代初期的朱刘党委,那时我干通讯报道员,有幸跟刘老师学习了很多东西。 一别经年,早已是物是人非,变化颇多。现在通过朋友圈又见识到了老师的文笔,除了拍手叫好之余,更感到不变的还是那份浓浓的思念感恩之情!</p> <p>正是这份留言,引起了刘老师的关注,老师主动加了我微信。通过微信交流,老师终于想起了30年未见的我。我恳请老师发来了他的近照(印像中的老师可是一个英俊潇洒的美男子),即便不能见面,也算有个念想。都说岁月是一把杀猪刀,不经意间就能把人的脸刻满印痕,可我感觉岁月对老师非常青睐,他看上去也就50来岁,虽然实际年龄已是66岁的人了。老师也让我发去了我这几年时间写的不成文章的文章,放弃了自己宝贵的写作时间,用了一天时间翻看我的作品,不顾连续写了十多篇评论的疲劳,强忍眼睛的疼楚,硬与文字较劲,写下了《在磨砺中成长——兼评于悟秀文学作品》这篇评论,洋洋洒洒五千字。</p> <p>我含泪一字一句读完这篇评论,我体会的到这是一次心与心之间的对话交流。当我看到“于悟秀再次走进我的视野,也就走进了我的内心。”“送给于悟秀只言片语的文字,也算对久违了的老朋友一个回复。”“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砥砺前行,三十年磨砺成长。这是我对于悟秀的总体概括……”已是50多岁的我,竟不能自抑,数度哽咽。说实话,我的文笔不及老师的千万分之一,对于老师,我只有高山仰止的份。老师这样评价我,我受之有愧。但我明白老师这是鼓励我,因为文学这条路很难走,老师主要是给我一份信心,让我坚持走下去。</p> <p>老师的评论,又给我注入了前进的动力。</p><p>我本想放弃的,因为自己才疏学浅,今年投稿大都石沉大海。上半年只在《西部散文选刊》发了一篇,《精短小说》一篇,还有民刊《关东美文》一篇,有半年时间没再写过只言片语,只是偶尔出去游玩的时候顺便写了几篇美篇。</p> <p>老师对我的评论,是对我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的当头棒喝。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不能辜负了这份期望!沉思了几天,制定了一个初步规划。我相信,有老师的提携,有文友的帮助,只要发扬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不服输精神,定能不负厚望,定能写出几篇能看得过眼的文章来。</p> <p>只有在磨砺中成长,才能未来可期!才能前途光明!</p><p>顺祝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幸福!</p> <p>附:刘天鹏老师写的评论,以飨读者。</p> <p>在磨砺中成长</p><p><br></p><p>——兼评于悟秀文学作品</p><p><br></p><p>记得有位哲人说过:"空白的人生,总是缺少磨砺。"一个人征服的困难愈多,生命的分量愈重。人生不仅需要长度,更是需要厚度,这种厚度来自于磨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在不断地磨砺中成长,其生命才有意义,才有价值。三十年,在短暂的一生中,是段艰难的跋涉,尤其是成长的三十年,越磨砺,成长的越茁壮,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就是这个道理。要梦想变现实,经受各种磨炼才有可能获得成功。</p><p><br></p><p>我有三十年没见于悟秀了。换句话说,三十年与于悟秀没有联系。当他在天涯地角村文学群里出现的时候,我大脑中仍然没有太多的信息。他在评论区留言说,在90年代初期就认识了我,那时他在朱刘镇党委干通讯报道员,恰逢我在那里做一些文字工作,便与我相识了,还说跟我学习了很多东西。他说:“一别经年,早已是物是人非,变化颇多。现在通过朋友圈又看到了刘老师的文笔,除了拍手叫好之余,更感到不变的还是那份浓浓的思念感恩之情!”</p><p><br></p><p>当我看到这些留言时,内心虽然有些激动,然而却也有些茫然,记忆的邃道有些深远,模糊的记忆随着时空的延长像云一样飘移。我在脑海中极力搜索着三十年前与于悟秀的邂逅。又微信交流,忽然脑洞大开,于悟秀,当年那个清秀面庞,刚刚走出校门踏上社会,见人还有些腼腆的样子立刻出现在我的大脑荧屏上。算起来,于悟秀也年龄半百有余了,然而我对他的印象仍然是二十岁上下的样子。当年我送过他我的《首阳山的后代》,我帮他看过材料,也许这就是说于悟秀称我为老师的缘故。</p><p><br></p><p>这一天,我用了很多的时间翻看于悟秀的作品。为文友连续写了十篇较长的文学作品评论,的确有些累了,用手机写,眼睛更是受些委屈,涩涩的,甚至有点儿疼楚。昨天我还自己咬牙,搁笔几天,休息好了再说,可是,于悟秀再次走进我的视野,也就走进了我的内心。看完他的成长经历,看了一些他的文学创作成果,我又隐忍不住了,再次与文字较劲,送给于悟秀只言片语的文字,也算对久违了的老朋友一个回复。</p><p><br></p><p>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砥砺前行,三十年磨砺成长。这是我对于悟秀的总体概括。</p><p><br></p><p>于悟秀的"出仕",源自于他写作的"小有成就",他因在校报上多次发过文章,引起了县文化局领导的注意,毕业后被推荐到镇党委干通讯报道员。可以说,从此,他对文字就有了缘分,虽然那些新闻报道不叫什么文学作品,但毕竟是有着文学的元素,作为练笔,也是一个不错的渠道。初出茅庐的于悟秀,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p><p><br></p><p>也许是父亲当过语文教师的缘故,于悟秀自小耳濡目染,对作文尤感兴趣,从小学至高中写作文,时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念给全班同学听,这就激发了他迈向文学之路的热情。然而现实很骨感,并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写作的路已然不是那么畅通。或许,这些官样文字并不是他所希冀的,在写了几年后,他审视自己走过的短短的社会之路,感到十分不尽如人意。他知道,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这意味着在那样的环境中,只有自己去开拓,并没有什么"前程"或靠山,纯朴善良的秉性,使得他只知埋头苦干。虽然,他热爱着文字,但是文字并没有忠诚于他,新闻稿件尽管多有采用,也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很多时候,他面对着一张张稿纸发呆,茫然不知所措。他很年轻,不知如何处世,当然不会行阿臾奉承之事,故而几年过后仍为临时工一个。临时工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在机关并不被人看重,没有政治上的舞台,只有微薄的薪资。这种状况对于青春躁动的于悟秀来说,是一件十分尴尬的事情。这份在别人看来还算不错的工作,在他来说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p><p><br></p><p>这个时期的于悟秀,正经历着青春期的擅变。对人生,对眼下,对未来,有的是迷茫,有的是徬徨。学业有成后的那种憧憬似乎在渐行渐远,那种鸿鹄之志似乎随风飘散。年轻的心底里一次次掀起波澜。也就在这时,命运再一次跟他开了个玩笑,也就再一次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因为,他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而自己毫无能力只有盲从。那是1993年,党政机关精减改革,像吃农业粮的于悟秀,理所当然地被清退。好在镇上领导看着于悟秀有一定的写作能力,也勤奋能干,舍不得让这个小秀才再回到家乡那片田野上,便安排他到派出所爆炸物品管理站工作。这一次新生,是喜是忧,于悟秀难以表述,虽是不能专职于文字,但毕竟保住了饭碗,在同伴眼里,仍然是一份羡慕的工作。他开始安逸,开始背叛那些热乎乎的文字,在那个工作站不觉间虚度六年。</p><p><br></p><p>再一次命运转换是他结婚生子后。那时在爆炸物工作站的收入时常捉襟见肘。原来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工资虽不是太多,但自顾自还是没问题的。而一成家尤其是有了孩子后,日子开始发生变化,岁月在陡然间变得艰辛,夫妻二人天天为生计焦虑。收入微薄入不敷出的日子改变了于悟秀的心智,让他变得现实起来。他向单位提出了辞呈,与爱人一起承包经营一家农机门市部。瞬间,于悟秀的身份得到了大的改变,不管是在镇上干通讯报道员,还是在爆炸物工作站,都从事的是一种机关安逸的工作,忽然间变为一个经商者,这种巨大的反差,还是让于悟秀适应了很长时间。为了谋生,不得不走这步棋。于悟秀当时真实的心理状态是,既然走出了过去的自我,那么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也许,前景灿烂……于悟秀对爱人说。显然,他也是为自己在打气壮胆,或许能填补心灵的那一点空虚。</p><p><br></p><p>既然是为了改变生活,那么就要千方百计地寻找门路。于悟秀的祖上对中医医治颈肩腰腿疼很拿手,在当地颇有名气。于悟秀继承祖辈衣钵,精心钻研,发扬光大,开起了中医颈肩腰腿疼门诊。也是在辞职承包农机门市部的那年,他在大路边盖起了七间门头房,终于有了自己的门店和栖身之所。之后又在东营开了个分店,他从此来回奔波两地。生存是人类的第一法则,一切忙碌都是为了生存。于悟秀就在这法则中拼打着。十几年在不经意中过去,于悟秀也从青年进入中年。成长的道路上虽然充满艰辛但也有鲜花收获。衣带渐宽,压在心底的那个文学梦想再一次萌动,在他心里,他的文学梦没有死,只是蜷缩在心里某一个角落,在等待着时机,等待着养分,破腹而出也许在一朝一夕。因为,于悟秀曾经在文学百花园里徜徉过,在百花园草地上葡蔔前行过。他看到了百花园里的光景,他领略了百花园里的真谛。丰富的情感,让他再一次怦然心动。久违了尘封了的心愿在复苏,幡然醒悟使他大彻大悟。他已经不再为三斗米折腰,不再为家庭生活发愁。他心里有一片空白,这个空白就是他的文学田地尚需开发,精神层面的道德要求向他发出了呐喊,他在很多时候分明听到了这种催人上阵的呐喊声和咚咚响的擂鼓声。于是乎,于悟秀精神抖擞,披挂上阵,拿起了搁置二十多年的那支笔,遨游在文学的海洋里,不为别的,就为在大海里掀起几朵浪花。恰在这时,也就是2016年3月,在《昌乐日报》总编吴宗春,作家李庆锋等人倡议组织下,成功举办了雄鹰文学社成立29周年纪念宴会,于悟秀作为当年文学社的重要一员参加了活动,他们忆往事,谈文学,畅想未来。于悟秀正是这次聚会,重新燃起了文学梦想的希望,很快他就把自己融入了文学天地,进入了忘我的写作状态。</p><p><br></p><p>于悟秀闲暇之余,借笔抒怀,自娱自乐,他写人写己写生活,无拘无碍无愧心。不久,就多有作品在媒体发表,斩获丰收的速度之快,令大家咂舌。仅三年多,他就在《西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河南科技报》《齐鲁文学》《华文作家报》《精短小说》《关东美文》《时代作家》《黄海文学》《山东精短文学》《作家世界》《齐都文苑》《昌乐商会》《昌乐日报》《昌乐文艺》等报刊杂志及文学平台发表文章50余篇。偶有获奖并入选年选。</p><p><br></p><p>于悟秀以写小说与散文见长。他的小说很耐读,一篇《宿命》讲述了一头驴子的命运,当然也揭示了人类的本性。他用拟人的手法,用驴子的亲身经历告诫人们要善待生命,即使是非人类的生命也不可造孽。小说一开头就对人们说:"我是一头雄伟健壮的帅驴,长有一身灰色的毛发,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晴。我干起活来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主人特别喜欢我。"即便是主人"特别喜欢我",但还是"卸磨杀驴",卖给了一个屠夫,还假惺惺地说"舍不得",充分暴露了人类的虚伪。而那个屠夫则更是残忍。"高高举起了八磅大锤,狠狠地往黑驴头上砸下......"</p><p><br></p><p>"如果人类不改掉自己的恶习,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p><p><br></p><p>“我们的宿命是被罗屠户杀掉,肉被吃掉,皮被熬胶。可人类的宿命呢?”</p><p><br></p><p>“人类的宿命?就是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结局如何,只有天知道”“ 啊—呃—啊—呃 !”我不由仰天长啸,“来世决不再为驴,要做就做罗屠户!乞求苍天让罗屠户生生世世永为驴,让他尝尽千刀万剐、痛彻心扉的滋味!”驴子们在死前有段对话也很启发人们。</p><p><br></p><p>短篇小说《小黑》则讲述了人与狗的故事,阅读后惊叹于悟秀想象力丰富,把人与狗是朋友的道理叙述的很透彻,观察能力也很强,情节描写很细腻,让人看后忍俊不禁。“都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而小黑就属于多管闲事的狗。小区里有几只家猫,却从不抓老鼠,于是小黑又干起了专抓老鼠的第二职业。只要老鼠出洞被小黑发现,只需两个纵跃就一口逮住,逮住老鼠后并不急于咬死,而是叼至宽阔地带,把老鼠放下,前腿扑地,头贴在地面上,后腿高高纵立,蝎子尾一字竖起,两眼紧紧盯着老鼠,眼瞅着老鼠跑出一米多远,然后猛的一扑,衔住老鼠,再往高空跑去,快落地时又一口咬住,再抛向空中……”</p><p><br></p><p>于悟秀的散文涉猎广泛,有写自己人生的,如发表在山东作家上的《五十知非》;有写亲情的,如发表在当代作家上的《我的嫲嫲》;有写景状物的,如《菊韵》《四月公园别样美》;等等,都受到了读者的好评。网名蓝雪的吴爱良评论说:“ 嫲嫲,是一生中最慈爱的亲人,从小就是叫着嫲嫲长大的,那种亲切感那种离开嫲嫲的失落感至今叫人难以忘怀……于师弟在本文,用细腻的笔法和精彩的对话,把嫲嫲的爱心尽情的表达出来了。嫲嫲,就是人生中那首最美丽的赞歌,虽然时光如水,亲人离世,然而那种对嫲嫲的思念,长长久久,永存在心!”</p><p><br></p><p>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何况一别三十余载。我真的为于悟秀的成长而高兴,这种在磨砺中成长起来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信心百倍,因为他有着良好的心态,有着不惧怕困境的勇气。在文学这条道路上,同样需要这样的心态,这样的精神。</p><p><br></p><p>2020年10月15日于深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