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军轶事 调防河南

东升

<p> 作者全家福1970年拍摄于河南新乡市</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吴东胜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7月30日</p><p> </p><p><br></p><p> 新乡市地处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紧邻省会郑州,是豫北的经济 、教育、交通中心。 </p><p><br></p><p> 一九七零年我曾随军在新乡市生活过一年。 </p><p><br></p><p> 燃煤烦恼。四川时母亲生火做饭用焦炭相当简单,云南三年用薪柴只是辛苦,而当时新乡用机制蜂窝煤,整个部队家属区因没人会用而罹患群体性烦恼。</p><p><br></p><p> 新乡炉灶的炉膛深度是三块煤码起来的尺寸,考量供氧和聚火,下面两块煤对应的炉膛是直筒型,最上面这块煤对应的灶膛略呈瓮型。 </p><p><br></p><p> 蜂窝煤易碎、难以引燃,不适宜架柴火的办法,操作不当就不能用火钳逐块码起来;码好后要用专用铁钎把煤的窝眼连通,操作精细可见一斑。</p><p><br></p><p> 后来,部队开现场会,请人指导。原来当地人是用木材刨花引火,用煤灰封火,炉灶常年不熄。操作得当,一劳永逸。即使偶然火熄,也可邻里借火,用煤钳、煤钎把邻居的煤火取来。</p><p><br></p><p> 粗粮细作。计划经济时期,运力有限。粮食供应以地产粮食为主,新乡以玉米面、杂粮为主,这对长期在南方吃惯大米的我们带来诸多不适。粗粮细作、面食花样对母亲们提出了必须面对的烹饪学习和努力。</p><p><br></p><p> 住房紧张。一九六九年中苏关系恶化后,战争笼罩。当时投送能力有限,大量部队集结中原,住房严重短缺,全部征用民房,东一片西一片。</p><p><br></p><p> 方言“自大”。起初住在新乡市西干道附近,在西干道小学就读。当地用河南话教学,上课老师点名让我朗读课文,同学笑地前仰后合。</p><p><br></p><p> 落坐后以为出了错,茫然地看着同桌。女孩用手挡着嘴凑近我,操着浓重的河南话:”弄啥嘞?撇着京腔”。</p><p><br></p><p> 原以为我部队大院略带大碴子味的京普会受到热捧,没曾想地道红薯味的“豫剧道白”是主流文化。</p><p><br></p><p> 第一公社。父亲时任160师480团政委,(原130师390团)在轄属二营蹲点,我曾到驻防地小住。</p><p><br></p><p> 参观了闻名遐迩的七里营公社,展览馆里见到毛主席1958年视察时拍摄的巨幅照片。激动不已,似乎有和伟人共处一地的现场感。</p><p><br></p><p> 住在山东籍营长汤传明叔叔家,费文华阿姨招待热情,生怕我这长身体的半大小子饿着,顿顿杂合面煎饼,几日下来咀嚼肌着实不支。</p><p><br></p><p> 风味混搭。煎饼伴侣不是大葱蘸酱,而是早餐醋拌洋葱,午、晚两餐醋溜洋葱。(母亲不用醋烹饪)每日齿颊“流”酸,客居自不能言。</p><p><br></p><p> 要提前撤。父亲颇觉蹊跷:“想来的是你,想走也是你”!我“支支吾吾”。</p><p><br></p><p> 换防原阳。野战军孩子的教学质量最受诟病,居无定所,学无定校。 </p><p><br></p><p> 新乡住了三个月,没记住同桌的模样,又换防到原阳县。</p><p><br></p><p> 玉米地、麦田一望无际,黄河边的水泥渠道游泳最难忘。站在简易钢筋吊桥上跳水,被高流速的水冲着漂游,在有横木和台阶的地方上岸循环往复最为爽快。</p><p><br></p><p> 倒霉的是回家路上,光脚踩在融化的柏油上,洗也洗不掉,心情坏透了。</p><p><br></p><p> 原阳也是匆匆一瞥。不久即伴着滚滚滚车轮随父急驰西北边陲。</p><p><br></p><p> 回眸中原、回眸黄河、尚未熟络,已然分别。再见!再见!</p><p><br></p><p> 1970年12月27日离开54军,对年仅12岁的我,是难以述说的刻骨铭心,诀别引以为豪的铁军,辞别朝夕相处的发小,如残忍断割了生存心栖的根。</p><p><br></p><p> 阔别五十载,眷与时日长。定居北京后,借助网络与390团子弟、健在的前辈,先后取得联系,惊喜接踵而来,其中就有费文华阿姨。</p><p><br></p><p> 2019年9月5日带着久别重逢的期盼,我和妻子梁秀丽专程到山东平原县拜访了费文华阿姨全家。</p><p><br></p><p> 当得知原二营营长,西藏平叛一等功臣,后任480团副团长的汤传明叔叔,在中越自卫反击战后的1979年5月,因身体原因转业地方,在与高原病引发的严重并发症顽强抗争多年,不幸英年早逝后,我惋惜悲戚不已。</p><p><br></p><p> 欣慰的是82岁的费阿姨身体健康,性格豁达,子女孝敬,生活幸福。</p><p><br></p><p> 说起我写忆文,描述当年在费阿姨家每顿食醋,齿颊流酸时,费阿姨笑语:“我就是喜欢酸!”</p><p><br></p><p> 当我接着说要感谢她当年的食醋启蒙,后来顺利成为山西女婿时。</p><p><br></p><p> 费阿姨开怀大笑的像个孩子,紧拉着我的手,用浓重的山东口音:“这就是缘分!”</p><p><br></p> <p><br></p><p><br></p><p>下图 :河南省新乡市七里营公社陈列的毛主席1958年8月视察七里营公社照片</p> <p>下图 七十年代初新乡市七里营公社照片</p> <p>下图 时任480团二营营长汤传明全家福</p> <p>图为 作者吴东胜乘火车前往山东途中</p> <p>图为 作者与费文华阿姨亲切交谈</p> <p>图为:作者妻子梁秀丽(中)与费文华阿姨的女儿汤桂予(左)、作者战友刘建安女儿刘乐亲切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