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的美篇,唐河男儿下竟陵

张明

<p>张明:唐河男儿下竟陵</p><p>原创 张明 鸿渐风 2019-07-23</p><p><br></p> <p> 唐 河 男 儿 下 竟 陵</p><p> ——忆姐夫童保信</p><p><br></p><p> 张明</p><p><br></p><p> 一、飞来横祸</p><p><br></p><p> 1984年10月9日,正午时分。天门县城大桥北岸。</p><p><br></p><p> 桥头豪城影戏馆里皮影戏准备开场的锣鼓声,掩盖了街市的喧嚣。突然,“轰!”的一声巨响,从30米开外东湖边的一栋宿舍楼传来,紧接着一团火焰、夹杂着一股浓烟楼上的一扇窗户里窜出。</p><p><br></p><p> 那里是一户人家的卫生间。</p><p><br></p><p> 人们翘首张望,只见一身影,迅速抱出一个液化气钢瓶后,那个人用蘸水拖把,使劲扑打着卫生间的火焰,约80秒后,一切归于平静。</p><p><br></p><p> 卫生间及住户60%的墙壁已熏黑,木质门窗边缘有明显的火燎痕迹。</p><p><br></p><p> 扑火人手脚瘫软,一屁股坐在门槛上,本来沉默寡言的他,依然没有发出任何声响。</p><p><br></p><p> 刚才惊心动魄的80秒钟,于他而言,仿佛过了半个世纪。&nbsp;</p><p><br></p><p> 皮影馆《三请樊梨花》的唱念打晃,已经紧锣密鼓开始了。</p><p><br></p><p> 扑火人中等身材,端正的脸庞眉头紧锁,他心跳异常剧烈,特别是双手和面部火燎燎的,一阵阵钻心的灼痛感向他袭来。</p><p><br></p><p> 他心有余悸地回忆起刚才惊险的一幕:</p><p><br></p><p> 家里的一坛液化气,怎么也打不起火来。开水烫、使劲摇晃、均不见效,看来非得去灌气不可了。</p><p><br></p><p> 得释放钢瓶内的残液,减轻毛重,这样可以多灌点,多烧两餐饭。于是他将气瓶提进卫生间,倒置后打开气阀,让残液排放出来。他以前也这样做过。</p><p><br></p><p> 蹲着马步,双手排放残液气瓶有些力不从心,腰腿都很别扭,他放平气瓶,任其残液释放。然后坐在卫生间门槛上,习惯性地掏出一支无过滤嘴香烟,摸出了打火机……</p><p><br></p><p> 轰的一声巨响,悲剧发生了。</p><p><br></p><p> 如果……</p><p><br></p><p> 世上没有如果。</p><p><br></p><p> 卫生间是相对封闭的空间,按照安全常识,当空气中的液化气浓度达到1.5%的燃爆下限值,或者达到不足9%的不可燃爆上限值时,此空间一遇明火瞬间会发生燃爆。</p> <p>  事后有人抬杠说,我有一次叼着一根烟,在卫生间排放气瓶的残液时为何没出事?</p><p><br></p><p> 切!那是因为现场无明火,你狗日的运气好!</p><p><br></p><p> 不知谁在爆粗口。&nbsp;</p><p><br></p><p> 24小时后,我从武汉赶到天门县人民医院。扑火人头部肿胀的像个篮球大,他神志不清,只有起伏的呼吸声显示他还活着。在如此的灾难和疼痛面前,他还是如常控制着情绪,不哼一声。</p><p><br></p><p> 这个人就是我的姐夫童保信,这一年,他54岁。</p><p><br></p><p> 那天姐姐低声对我说:你哥昨天是戴着一顶草帽,自己一个人走到人民医院来的。</p><p><br></p><p> 我的天啊!</p><p><br></p><p> 二、姐夫的家世</p><p><br></p><p> 姐夫1930年农历七月初三寅时,出生在河南省唐河县源潭镇源中街一个商人家庭。唐河县位于豫西南与鄂西北两省交界处,古代为长安洛阳通往江汉平原的隘道要冲,物阜民丰。</p><p><br></p><p> 姐夫的老家源潭镇,距唐河县城北十里。唐河,泌阳河,毗(皮字音)河在此交汇,是一个因河而兴的古老集镇。</p><p><br></p><p> 源潭镇手工业非常发达,据《源潭镇志》载,国统时期,小镇就有酿酒作坊40余家,日产白酒十万斤。卷烟作坊72家,日产卷烟2300条。</p><p><br></p><p> 姐夫的兄长叫童保珍,1926年农历9月18日出生,22岁就参加了革命,时任街长,那时唐河已经解放。</p><p><br></p><p> 由于父母早逝,兄长青年时代起就带着比自己小四岁的兄弟保信过活,在源中街开了一家杂货铺。其兄保珍在国统区上过几年学堂,在当地也算是识文断字之人。忠厚老实,吃苦耐劳,为人友善是哥俩的共同基因。</p><p><br></p><p> 据尚健在的唐河嫂子介绍,姐夫保信天生不爱读书。他视上学,读书为受罪,经常逃学,兄长拿他没有办法。半个学期不到,姐夫就脱离了学堂和书本,一顶文盲帽子戴了一生。这也为他半个世纪后,因缺乏文化知识,在空气中可燃气体浓度达到燃爆值时,点烟铸成大错埋下了的伏笔。</p><p><br></p><p> 姐夫在学龄阶段,几乎没有完整上过一天学堂,集厌学、逃学、与辍学于一身,兄长也就放弃了对他的管束。</p> <p>  姐夫厌恶读书,但其他生存技能却远超镇上的同龄人。</p><p><br></p><p> 他闲时胸挎香烟匣子,穿行在茶馆、码头、集市,赚点零花钱;忙时撂下烟匣子,为镇上各店铺补货。东家香卖完了,姐夫一溜小跑,从制香作坊抱来一大捆香;西家的盐巴断货了,姐夫担着盐及时送到。奇怪的是姐夫进货、出货都是一个价,可他的收入却不比别人少。</p><p><br></p><p> 原来姐夫赚的是老板的良心钱。有人百思不得其解,原来窍门“”是这样的:进货方见姐夫腿勤手快,自然少不了付辛苦跑路费;出货方见姐夫频频照顾自己的生意,支付报酬天经地义,还省了营销成本。</p><p><br></p><p> 保珍哥看见自己的兄弟除了不爱读书,全身上下都是优点,尤其看好他的诚信,忠厚,不贪不占,手脚勤快的优点,自是无话可说。</p><p><br></p><p> 唐河解放前夕就任街长的保珍兄,当年迎娶了一个大地主家的女儿为妻,这段婚姻当然有一定历史背景——保珍兄虽然家道一般不差钱,但人长的又黑又瘦,镇上的姑娘都相不中他。</p><p><br></p><p> 只有那个时运家道日薄西山的地主,选择了身为共产党的街长,老丈人也是一个顺应历史潮流的人。</p><p><br></p><p> 有道是世事难料,人心叵测。兄长媳妇找到了,自己却倒霉了。</p><p><br></p><p> 试想尚未站稳脚跟的新生政权任命的街长,娶了大地主家的女儿,那可是阶级立场党性原则的问题。保珍兄如同捅了一个马蜂窝,浑身上下被叮的大包小包。共产党任用的干部岂能与地主阶级联姻?当即保珍兄被撤销街长职务,发配到镇外八里的袁楼村孟庄九组,成为一名出身小商的农民。</p><p><br></p><p> 兄长带着地主的女儿,牵着弟弟到孟庄落户,实现了执政者向农民身份的转换。直到70年代,兄长当过多年的小队会计,代销店的店主,始终与地主的女儿战战兢兢、相依为命。</p><p><br></p><p> 三、浪迹岳口</p><p><br></p><p> 再说当年的姐夫保信,16岁那年,源潭镇上来了几个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人。到底是老牌商行,其名下品牌:老刀牌,美女牌,哈德门,大前门的香烟广告,如雷贯耳,令无数烟民心向往之。广告效应过后,南洋公司在唐河招募卷烟工人的消息不胫而走。</p><p><br></p><p> 姐夫人勤腿快,办事果敢,被南洋公司看中并带到了汉口分号。</p><p><br></p><p>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不愧为那个年代的翘楚,综合考察江汉平原和鄂豫交界地区的商情,这帮人将目光瞄准了汉江中游的商埠大镇岳口。那时,岳口乃至天门的卷烟业,着实红火了一段时间。</p><p><br></p><p> 姐夫由武汉随南洋师傅溯江而上,来到了素有小汉口之称的岳口。他哪里知道,从此他就锁定了自己的人生归宿,一生再也没有离开过天门这片土地。</p><p><br></p><p> 1948年姐夫18岁,国共两党之间的胜败已现端倪,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紧缩了内地业务,一些襄理、帮办、以及技术人员纷纷向南洋转移。岳口手工卷烟行业从此没落,慢慢消失了。</p><p><br></p><p> 失业后的姐夫,被一个经营柴油机发电机组的师傅看中,有道是机灵勤快的人运气好,姐夫做起了机器生意。</p><p><br></p><p> 开机器需要起码的机械常识,文盲出生的姐夫,却能够无师自通、轻松驾驭,真是奇才。他哪懂什么机械原理,跟着师傅没日没夜地干活,没有理论只有实践。三年学徒期满,到了1951年,姐夫在岳口发电行业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p><p><br></p><p> 50年代初期天门的发电量很小,电是个稀罕物。那时学校,医院,政府机关,商铺,居民照明都是汽灯,马灯,油灯,蜡烛。只有整米厂,榨油厂,轧花厂,电影院采用自家发电。也就是柴油发电机。</p><p>姐夫开机器全凭手眼耳的感观。运动部件的公差配合,表面粗糙度,磨损程度,皆用手触摸判别;各部件的机械运动状况,靠耳听诊断;发电机组的故障和隐患,凭肉眼观察,一摸二看三听是他的土办法,还特别灵验。</p><p><br></p><p> 开发电机的工作是极其枯燥的,那时工业落后,机器的轰鸣声持别大,通常都是日以继夜。人长期处于90至100分贝的噪音环境中,听力和语言交流变得异常困难。姐夫却习惯了这种环境。</p><p><br></p><p> 姐夫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的工作环境,几经变化,最后到了天门粮食加工行业。</p> <p> 四、奇异的婚配</p><p><br></p><p> 1951年初春。古镇岳口,春风和煦。襄河两岸,绿草茵茵。河上帆樯穿梭,汽笛长鸣,远处纤夫的号子声此起彼伏。</p><p><br></p><p> 岳口迎来宜人的季节,姐夫也迎来了他人生的鼎盛期。</p><p><br></p><p> 经热心媒介你来我往,姐夫与我姐张一凤结秦晋之好。对姐夫而言,只身漂泊在外的日子终于要结束了,他将与岳口张家长女一起开启下一段新的人生。</p><p><br></p><p> 很多岳口人对这段姻缘感到费解。张家长女一凤,年芳十八,长相靓丽,天资聪颖。虽然不算名门闺秀,也是女中凤凰。街坊纷纷议论:张家怎么看上了一个没得文化的河南呔子。</p><p><br></p><p> 岳口人百思不得其解,还是姐一席话掷地有声的回答,诠释了人们的质疑:我就是看上了保信的忠厚老实,他这个人从不左顾右盼瞄女人,骨子里没有邪念。他手艺好,能吃苦,从不说假话,我这一生就跟定他了。</p><p><br></p><p> 姐姐天生精明聪颖,办事果敢,公关与社交能力强。以至于在60年代城关人都认识百货公司的张一凤。</p> <p>姐姐姐夫的八字婚帖原件</p><p><br></p><p> 插图为姐姐八字婚帖实物。</p><p><br></p><p> 1951年姐姐、姐夫八字婚配凭证由当年媒人出具,那时没有颁结婚证之说。此烫金八字红帖由我母亲在世时亲手交给我,迄今保存在我的影集里。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眼已过68载了。真是往事如烟、人生如梦啊。</p><p><br></p><p> 姐夫结婚后,两个外甥女相继来到人间,只可叹次女爱群三岁时,因手指头长了一个恶性肿瘤不治早夭。</p><p><br></p><p> 50年代中期,我们举家迁往县城。一女两男三个外甥又降临我们家庭。七十年来我和父母与姐夫一家从未分过家。当时姐姐、姐夫在岳口都没有稳定的收入。河南唐河的保珍兄时常寄钱来接济姐夫,帮我家度过了那段艰苦岁月。</p><p><br></p><p> 保珍兄唯一一次湖北之行是1988年。我在汉口友谊旅社天门汉办,曾见过他郎一面。是我时任天门驻汉办事处主任的叔父张守国负责接待的。据说他郎在天门玩了几天就返回唐河了。</p><p><br></p><p> 五、走进县城</p><p><br></p><p> 1955年,国家完成了公私合营和私有制改造。</p><p><br></p><p> 姐夫辞别岳口的机械业同行,步行40里来到县城,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勤劳,在陌生的环境中证明自己。</p><p><br></p><p> 天门县粮食系统录用了他。东门文昌阁,是县城的粮食加工基地。姐夫在这里引来了自己的人生嘉年华。这里也成为他最后展示人生的舞台。</p><p><br></p><p> 为了保证百万人民的基本粮食供应,粮食系统在城关、岳口,与皂市、渔薪以及干驿建了东西南北中五个整米厂,姐夫终于以全民所有制职工的身份走进了天门米面厂。最初称整米厂,老天门人习惯称为电米厂。</p><p><br></p><p> 姐夫每天与轰隆隆的动力机器为伍,在这个岗位一干就是30年。印象中,姐夫在60年代初曾借调到渔薪整米厂工作过两年。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天门同全国一样,缺粮少油,百姓挨饿。</p><p><br></p><p> 记得我与母亲,曾提着竹篮子到北门刘尕坡开信(远处之意)捡烂苕、苕梗充饥。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次检苕回来,刚准备进屋,远处茂青家方向推来一辆板车,两个拉车人停在我家门前,说这150斤苕是单位分给童师傅的。</p><p><br></p><p> 从那一刻起,我们家就告别了忍饥挨饿的日子。</p><p><br></p><p> 姐夫没有文化,在粮食系统人人皆知。但他忠厚老实,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也是人人皆知。若干年后的今天,我思绪万千,采撷姐夫生命里的几个剪影,让故乡人们再看看我这个平常而又不平凡的姐夫。</p><p><br></p><p> 70年代末,改革开放使全国步入生产发展的快车道,为拨乱反正肃清文革负面影响,提出了按四化(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选拔人才到各级领导岗位。姐夫居然被任命为米面厂生产股长,依我看姐夫在四化中,最多只占了两化。</p> <p>  姐夫只会老老实实工作,全场动力设备了如指掌,机器盘的溜溜声。他开的机器停止运行后,机器表面保养的明净亮晃,油路气路、电路阀门都一尘不染,体现了一个工人的优秀素养。</p><p><br></p><p> 姐夫在米面厂工作近30年,我从未见他休息过什么礼拜天。可见粮食局组织部门也不是吃干饭的,米面厂的职工也不是睁眼瞎,上上下下认为姐夫当生产股长靠谱。是一条能干活的老黄牛。</p><p><br></p><p> 文革中后期,抓革命促生产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姐夫所在的米面厂似乎没有侵染那些假大空的色彩,数十万人民每天所需的粮食出自米面厂,文昌阁旁的县河边,机器轰鸣昼夜不停。25000平方米的厂区24小时灰蒙蒙的。骡马车、粗糠队、买米驮面的市民从早到晚川流不息,到处散发出牲口的各种气息。姐夫整天穿梭在各个加工车间之间,守候在运转的设备旁。</p><p><br></p><p> 那时节天门地区派性斗争激烈,文攻武卫波及各行各业。但米面厂好似一方净土,生产从未受过影响。我有一次故意问姐夫:“恁郎晓不晓得文化大革命是耸意思?” 他有意提高嗓门说“不晓得!"我心里清楚,姐夫并不糊涂。但他认死理:民以食为天!</p><p><br></p><p> 姐夫盘了一生的机器,对粮食加工设备的每一个环节了如指掌。60——70年代,经常出差东北采购机械配件,远到黑龙江的齐齐哈尔,近至山东潍坊。每次出差,他都是前一天准备行装。往北走姐夫要准备御寒的衣物,经常见他将行李捆绑的有棱有角,像战士行军的背包。</p><p><br></p><p> 我从小受姐夫整洁规范风格的影响,工作实践中,完全与现代国际管理理念相吻合。即5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这五个概念外文均是以S开头的,与姐夫言传身教的大同小异。</p><p><br></p><p> 工作生活中的细节,可以折射一个人的素养和品质。</p><p><br></p><p> 六、姐夫如父</p><p><br></p><p> 在我17岁之前,我的成长与姐夫息息相关。姐夫一家6口本来就和我父母没分过家。我父常年在张港供销社工作,一年难得回一次家。1974年退休后被天门商场返聘搞理货传、帮、带。1978年因中风被姐夫接回东门家中,一直到自己1984年液化气烧伤,前后七年时间,父亲的饮食起居都是姐夫照料。</p><p><br></p><p>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我父亲久病床前有孝婿。姐夫每天端茶倒水,大小便伺候,从无半点怨言。</p><p><br></p><p> 我的人生轨迹,也无一不与姐夫交集,他像父亲一样呵护着我,1964年秋,13岁的我被天门职业中学录取,姐夫挑着我的行李,陪我步行16里到风波湖,开启我第一次离家的住读生活。</p><p><br></p><p> 1973年秋,已参加长航工作的我,被武汉水运工程学院造船系录取,姐夫专程来汉帮我打点行装,送我到位于武昌校区报到。而且他还安排他的长女金霞,每月寄给我五元零花钱。1976年秋,我结束了三年大学生活回到青山造船厂。姐姐、姐夫在天门为我操办婚事。婚房在老制药厂对面,距古雁桥30米,是当年居民点的一个转角的房子。</p><p><br></p><p> 岳父准备的一房家具运抵后,可把姐夫累得不轻。我的婚房设在正转角处,呈扇形,家具需要通过三道木门才能移进去。那个2米的绷子床可把姐夫难住了。原来绷子好不容易挪进屋后,一个人怎么也不能调整落位。姐夫想了一个办法,他趴在地上用背顶起绷子,以脚为圆心,转动腰身调整平衡和落位,我是事后听姐说的。要是换着现在做姐夫那天一个人做的事,至少得4个人帮忙外加搓一顿。</p><p><br></p><p> 姐夫为我不知做了多少好事,但他从不到我面前言表,总是呵呵一笑。记得在造船厂工作期间,姐夫来看过我两次。第一次是1973年送我上大学,第二次是1976年利用出差之机来看我。他捎来一个圆形竹篓,里面有母亲装的六个鸡蛋,两斤筒子面,一小瓶豆豉。还有两双筷子。母亲要他送来两双筷子,我至今未解其意。</p><p><br></p><p> 那天饭后,我陪姐夫走到工人村,乘公交往武昌方向,在工人村我花八毛钱买了四根香蕉,与姐夫分吃了,他一个劲的怪我不该花这个钱。回想起来,姐夫对我家,对我父母。对我几十年如一日,情深似海。八毛钱的香蕉是我平生唯一一次款待他,每每想到此心潮难平,回忆如潮涌。</p><p><br></p><p> 还有两件事需要交待。六十年代初,姐夫考虑到河南唐河的哥嫂生活寂寞,特地将长女金霞送到唐河陪兄嫂。一年后金霞不服水土老是生病,嫂嫂将金霞送回天门。嫂嫂在我家住了半个月,印象中他隔一天就要揭家里的米坛盖子,我母亲说有你吃的呢。</p><p><br></p><p> 过了几年侄儿永江出生,他河南的哥嫂一家相对安稳下来。1984年姐夫烧伤的那年,姐姐将河南的侄儿永江曲线救国,经白茅湖农场过度,变成城关商品粮户口,并安排了永江的工作。姐夫烧伤后,多亏侄儿永江照料。1986年10月8日,保珍兄在唐河与世长辞,姐姐又将嫂嫂接回天门,让他一家团聚。</p><p><br></p><p> 七、生命的绝唱</p><p><br></p><p> 姐夫自1984年烧伤后,捱过了度日如年的危险期,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一般人难以忍受,可他却从来没有呻吟一声。他虽然不善言辞,但内心非常坚强。这场灾害难使得姐夫容貌变得丑陋,口腔收缩。姐夫想到自己年近花甲,且儿孙满堂,就放弃了后期的康复治疗。</p><p><br></p><p> 1996年,姐夫在天门因中风卧床不起。好在有姐姐陪伴,加上儿女孝顺,生活也算平静。但晚年的前列腺肿大常常使他身心不安。内心孤寂,命运的不甘感不时袭来,欢乐已离他远去。</p><p><br></p><p> 姐夫最后一次到武汉是1995年,住汉口长女家。记得我和两个外甥女陪姐夫打了一盘麻将,那天姐夫自摸胡了一个硬超豪华七对。按照起胡的基数翻了好多番,每人应付姐夫80元。姐夫坚持不收钱。但兴奋无以言表。我说愿赌服输,必需付账,无意间的一句话,揭开姐夫一段尘封的往事。</p><p><br></p><p> 原来1949年,姐夫19岁时在岳口手工卷烟作坊做工。年底老板用光洋兑现工钱,姐夫当年拿到50块光洋。那天工友们喝了一点酒,不知是谁提议打麻将,姐夫稀里糊涂上了牌桌,结果不难猜想,姐夫的50块光洋全部改了姓。</p><p><br></p><p> 那可是姐夫辛苦一年的全部工钱,当时他什么话都没说,一个人摸回了住处。他自己说那天到天亮都没合一下眼。当时他暗暗誓言,此生绝不再赌。姐夫兑现了40年前的誓言。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姐夫是真君子。</p><p><br></p><p> 听姐夫讲这段往事,我和几个外甥惊得目瞪口呆。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言必行、行必果的人。</p><p><br></p><p> 那天饭后我要了计程车,领着姐夫从新通车的武汉长江二桥经过,去外甥女丽霞家。姐夫好奇地张望长江两岸闪过的风景,欣赏长江二桥巨龙般气贯长虹的雄姿。他内心无比激动,愉悦地说:我此生满足了!</p><p><br></p><p> 可怜的姐夫,坎坷一生,劳作一生,他心地善良,光明磊落。用一生演绎了唐河男儿坦荡包容,忠厚隐忍,不向命运屈服的中华民族本性。</p><p><br></p><p> 2001年12月22日是冬至,姐夫永远闭上了他那双善良慈祥的眼睛,享年71岁。</p><p><br></p><p> 虽然他离去时容貌是苍老丑陋的,但他的一颗心却是纯洁无瑕的!16岁从唐河出走,姐夫生命的四分之三留在了天门这块土地上。他将勤劳忠勇、忍辱负重与博爱包容、砥砺前行的品质,留在了天门这块土地上。</p><p><br></p><p><br></p> <p>作者(前左3)和姐夫(前左5)姐姐(前右2)及全家人1986年虎年春节在武昌洪山宾馆合影</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 2019年6月27日初稿于汉口</p><p> (责编:春秋阁、皇尝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