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夫子说茶] 诵经 品茶 悟道

茶夫子

<p>题记:</p><p>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p><p>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p><p> 一一老子</p> <p>《道德经》言::</p><p>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p><p>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p><p><br></p><p> 老子的这段文辞告诉我们,缤纷绚丽多彩,可以让人眼花缭乱;纷繁交响共鸣的音乐,可以让人听觉失聪,无可分辨;多种味道的膏腴美食,可以让人味觉失灵,难以察觉;纵情策马驰骋围猎,可以让人内心张扬疯狂;迷恋酷爱稀罕的器物,可以让人德性操行渐变致坏。 因此,具有道行德操的人但求平淡生活,温饱安宁,知足知趣,而不纵情于声色,以基本生活为满足,面对物的诱惑,取舍有度,节制把控。</p><p><br></p><p> 老子明确的向世人指出:要节制声色及口腹之欲,不要因为物质的诱惑而迷失自我;要善于节制并适度利用物质,绝勿让物欲损害了人之美德、人之善性。</p> <p>  品茶则是让人消除杂念、心灵宁静、内心充实,不迷茫于外物刺激的最佳生活之方式。 </p><p><br></p><p>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谆谆教诲世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p><p><br></p><p> 从茶圣的经书语言中,我们可以明白:其一,茶饮虽滋味″至寒”,但养生、治病效果是至佳的(更何况现代制茶工艺根据这一特性制作了经过轻发酵或全发酵的黄茶、红茶、黑茶,而改变了这一茶性)。其二,茶饮可以助人修身养性、清静明志、生活节俭、为人谦虚、待人恭让、处事依理(生活中很多误解是可以通过茶叙而消除的)。其三,茶饮之品味可与佛教典籍中譬如俱有佛性的″醍醐″、老子所言″天地相合”降之“甘露″相比,不差毫厘、不分上下,更能启迪饮茶人的智睿,让品茶之人与茶的灵性形成美好共鸣。</p><p><br></p><p> </p> <p>  “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圣人之道,希望我们在认识万物客观演变规律的同时认识自我,解放自我心灵。</p><p> </p><p> 身处繁华盛世的大唐时代, 世界上第一部茶学经典之著作者陆羽,在阐述茶叶科学知识、生产实践、品饮技艺、器用程式及历史上茶文化之中,以精简意赅之笔墨点出″精行俭德"熠熠生辉的茶道精神。无论在当代还是后代,都是极有重大意义的。与老子的人生观是多么的一致。</p> <p>  诵经,品茶,让我们从中悟得道性:在物欲、权欲、私欲横流的逆潮中,以饮茶来净化心灵,安守纯粹,从淡泊中明志,从宁静里致远,在平凡的生活里充实而怡然。正如范文正公所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p> <p>[说明]①口爽:即口病。比喻味觉失灵。爽,伤意。古代医术称′口爽'为口腔乏味、食欲不振。不能理解为现代的"爽快″之意。</p><p> ②醍醐:多次炼制的而味道甘美的奶酪。《涅槃经》十四《圣行品》载: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酥,从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p><p> ③甘露:最美味的饮料。可参考北宋李昉《太平御览》载:甘露者,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旨,其甘如饴,一名膏露,一名天酒。</p><p><br></p><p> 本文插图摄影于图片中注明。品茶摄影取之于凤凰山黄茶,无量山普洱茶,宁洱竹山村原始林普洱茶。</p> <p>创作于庚子年寒露节气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