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留给我们的《常在经》

蚁桥渡儒家文苑

<p>文章:原创</p><p>图片:部分源于网络</p> <p>  母亲去世三周年时姐姐难过的告诉我,娘怎么就那么难忘呢?每次做梦都能梦见妈,闭上眼睛都能听见妈的声音,看见她就在你的身边……</p><p> 妹妹的记忆里是妈妈琐碎的唠叨和数不尽的陈年往事,往事里有娘的辛苦,有娘的担当和慈爱,有娘的教诲,有娘的辛苦和责任。</p><p> 妈在时我并不厌烦她的唠叨,从小听惯了母亲脚踏缝纫机的哒哒声,寂寞的长夜,没有我更能理解妈妈想有一个人,能在长夜里陪她干针线活,和她说话的心情。</p> <p>  娘亲曾经同我说过无数遍同样的故事,但是最使我怀念的,记忆深刻的却是“吃亏人常在”的一句叮咛。</p><p> 记得第一次听妈妈说这句话,是因为爸爸给哥哥、妹妹和我买了甘蔗,给我们各自分了几颗。那时候农村甘蔗是一般孩子很少能吃到的,都很珍惜难得的“奢侈品”并各自在想方设法,偷偷藏起来慢慢品味赏用。我则在妹妹、哥哥不在家时把甘蔗塞到了麦垛里。哥哥和妹妹的则放在屋里隐蔽处,所以他们的甘蔗很快被找到吃完了。我的因为怕被发现,好长时间我都没动,妹妹找遍犄角旮旯都没有找到。我很是得意,一回家总爱看看麦秸垛,露出得意的神色。结果这个秘密还是被小妹发现了,并在我没放学回家之前和哥哥分吃了我剩余的全部甘蔗。</p><p> 当时我们都是孩子,还是争嘴,打架的少年时代,看到我得理不饶人的想打妹妹,妈妈劝架的话竟然是:“吃亏人常在不能因为争嘴打……。”我记得自己蹦着说:“吃不吃亏我都在,凭什么要我吃亏。”</p> <p>不吃亏我也在……。妈妈拉着我的手说打了你妹妹,你不肯吃亏,你妹妹吃了你不但没有甘蔗,你妹妹真挨打了一辈子也不记你的好,更别说欠你甘蔗的人情了……。</p><p> 只有肯吃亏的人,大家才会时时想着他。他才常会让人想起,才会在别人心里,容人惦记。妈妈的这番不经意的话,事后在我记忆里久久回响,伴随我长大,成了我弥久的信条。</p><p><br></p> <p>  吃亏是福,吃亏人常在。在成长的日子里我见证了母亲的《常在经》,母亲从小和姑姥姥学缝纫,是小宋集市上方圆几十里最早掌握用缝纫机做衣服的裁缝。一台老上海牌缝纫机,用的漆面发白上面扎遍了大街小巷千家万户的衣裳。母亲心灵手巧,待人热情亲切,所有衣服样式她只要看过就可以做出来,因此远亲近邻打差的活也特别多,一到春节,案板上堆的小山似的很高很满。</p> <p>  为了让亲友们过年穿上新衣服,小时候没有见她晚上睡过长覚。打差的活做好没有见她收过人家一分钱。我问母亲整天熬夜干活为什么不收他们钱?母亲说:“有钱可以为人,有东西可以为人,有力气可以为人,有技术也可以为住人,但是归根结底,是吃亏人的才常在……,你愿意为别人付出,别人才愿意和你在一起供事,你才常在别人心里……。</p> <p>  再听母亲讲“吃亏人常在”,是中学时期,一个同学家里有办喜事通知我去随礼,我很高兴同母亲要了钱,还特意自己买了胶卷去给他捧场,后来爷爷去世同学们通知他,他却没来……。我当时很生气,觉得同学太没素质和道理,“来而不往非礼也”的规矩都不懂。</p><p> </p><p> </p> <p> 这件事给妈妈说后,妈妈笑着又和我说:“别计较得失,吃亏人常在……,你爸爸工作一处,随一处礼,人之常情,自然照应,人在情在,人不在情不在赶上了才算,都是常情,家里有事哪能都给人说呢?你为别人吃过亏,这事就会在他们心里存一辈子,看见你就会想起来,就会想着怎么回报你的好,又何必患一时得失呢?你爷爷年年春节给人写的对联有千家万户,没有图过回报,可他的好,贴在千家万户的心里。</p> <p>孔圣人让穷人一块祭肉,一个母鸡,就有读书出仕的机会,他肯吃亏不图回报,才能被天下读书人称为文官之祖,被百姓穷人称作没有王冠的“素王”让人膜拜。肯吃亏,才能常在人们心中,让人想起你……不是你硬让人去为你做什么……。”</p><p><br></p><p> 那时候我对吃亏人常在,才有了更深的领悟。</p> <p>听母亲在时说,初级社高级社那会,妈妈一个月32元的工资,是公私合营后工资最高的工人,但是为了祖国大建设,她也曾经宁愿不要工资,不要钱,干了两年。</p><p> 为家庭做“嫁”,为亲戚朋友做嫁,为国家做嫁,为子女殚精竭虑,母亲吃亏只为常在……</p> <p>  由于爷爷是教书先生,不怎么会种地,父亲在工厂、学校工作很少回家,姑姑们又小,加上太爷爷和奶奶,妈妈年轻时一大家子人,全靠母亲裁裁缝缝过生活,在母亲的吃亏常在的影响下,亲戚朋友们在母亲困难时总愿意伸出援手,才成全了这个家。</p> <p>  母亲孜孜不倦的付出和吃亏,让我对常在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甚至认为把清朝皇后母仪天下的荣誉,理解为就是从答应——常在——贵妃的第次升级才能达到母仪天下的修养过程。去理解母亲这种吃亏人常在的处世之道。所以尽管母亲去逝多年,我和姐妹们一样感觉难忘母亲的笑脸,难忘她教诲的常在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