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心塔与玉泉井——泉州古城的中心与“鲤鱼脐”

午夜狂奔

<h1>  住在泉州古城区的人,如果有路过市区西街井亭巷北端,一般都可以在巷子西侧隔墙看到一座红砖白墙的古砖塔耸立在一户人家的围墙内。这便是泉州古城区的“城心塔”,也是传说中泉州古城的中心点;而玉泉井就在塔的附近,因泉州古称鲤城,据说这便是“鲤鱼脐”。由于该户人家平时门窗紧闭,无法随便进入参观,因而也让人们产生一种神秘感。今天我们就来探个究竟。</h1> <h1>城心塔位于井亭巷69号院内。</h1> <h1>又名“定心塔”,为楼阁式,共五层五檐,下有塔座,平面呈八角型,高约4.5米,各边长0.75米。</h1> <h1>塔座作须弥座,用花岗岩砌筑。</h1> <h1>而塔身为红砖砌就,外涂白灰。</h1> <h1>顶装以红陶罐迭成而涂上白灰的葫芦刹。</h1> <h1>该塔是泉州市区现存唯一的砖结构古塔。</h1> <h1>关于城心塔的始建年代,颇有争议,其说法有四: </h1> <h1>其一,唐说:据原泉州市文管会研究员郑焕章研究认为,城心塔的始建年代应该与唐故城同期,即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至玄宗开元六年(718年)的盛唐时期。 </h1> <h1>郑焕章同时认为,城心塔不是唐故城、旧罗城、新罗城的确切意义上的城中心标志,仅是象征性而已。其作用,是镇煞风水,因“泉人重堪舆”。</h1> <h1>其二,五代说:据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城心塔》载,“泉城形似鲤,故名鲤城,相传为南唐·保大中留从效筑。初定基时,先于适中之地,建一塔以为中心标准,然后七门依次而定。城垣将筑,则于周围各竖长木,夜悬灯为记,于清源山上观其形势而改易之。是塔俗名城心塔,在西街井亭巷内。砖灰迭成,今尚存焉。”</h1> <h1>其三,明万历元年之前说:1987年在对该塔进行考古时发现该塔须弥座束腰上嵌有两方花岗岩石题记,其中一方镌刻“万历元年(1573年)重修”。但该题记现已不见。</h1> <h1>其四,明万历间说: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7·古迹·定心塔》:“定心塔,在万厚铺,即城之中,明万历间(1573—1620年)造,国朝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这与塔基的实物题记相印证。</h1> <h1>刻有“南无阿弥陀佛”的塔基。</h1> <h1>至于塔建于何时,目前仍无定论。但泉州市政府的“保护碑”引用的是第四种说法,即明万历间建造。</h1> <h1>那么,玉泉井又在哪里呢?其实就在井亭巷71号院内。与城心塔仅一墙之隔。</h1> <h1>“玉泉井”名字的传说,却是泉州古城因为形似鲤鱼而别称“鲤城”,因而有泉州属“鲤鱼穴”之说。</h1> <h1>人们以“人有肚脐,鱼也有肚脐”的思路来推断,鲤城这条“大鲤鱼”的肚脐位置应该就在城郭的中心点。</h1> <h1>又因为脐为圆形并向下凹,由此,位于古时候泉州城郭中心的这口古井就被传说成“鲤鱼脐”。</h1> <h1>“玉泉井”也俗称“城心井”。因为出泉既多又快,哪怕在大旱之年都未曾干涸过,因而被人们奉为甘泉。</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以前塔旁边还有一座塔堂亭,因玉泉井及塔堂亭的存在,所以该巷才被称为“井亭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很多人都把71号对面的这口三孔井误认为是“玉泉井”。</span></p> <h1>更有人把井亭巷的“亭”误认为就是城心塔。笔者认为这些都是错误的。</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城心塔全景。</span></p> <h1>“定心塔”1983年1月列为泉州市(县级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完)</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