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天,是公元2020年10月17日,在我国的大事记上,1860年的今天,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将被称做“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焚毁;1919年的今天,南开大学在天津成立;1948年的今天,长春和平解放。然而,在诸多粤海农垦知青的心中,永远记得的,是50年前的今天,海南岛晨星农场骇人听闻的“10.17”事件,这是未曾列入大事记的一曲悲歌。</p><p><br></p><p> 半个世纪前,这个骇人听闻的“10.17”事件就发生在海南岛中部屯昌县晨星农场附近的一片开阔地上。当时,晨星农场还属于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六师二团的建制。那时候,距离晨星农场场部不远处,隔着一条小河,有一大片芳草萋萋、灌木葳蕤的开阔地。在这块未曾开垦的土地上,有一个经河水长年累月冲积而成的沙洲,地势很低。就在这片不可多得的平坦地上,1970年10月16日肆虐海南岛的第13号台风,携带的暴雨导致了17日凌晨山洪爆发,致使在这片沙质地上组建起来还不够三个月的养猪场被淹没,夺走了22名年轻人的生命,震惊了海南岛,震惊了广州军区,震惊了国家农垦部的领导,成为知青史上一曲悲歌,成为晨星人永远的话题。</p><p><br></p><p> 而今踏上山间小路,寻觅这片沙洲上曾经的养猪场时,农场的老工人介绍,自1970年10月那场大洪水后,又经历过一场大洪水的冲击,这里的地貌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那些宣传栏,还有那曾经救了两位知青性命的大树,早已不见了踪影。</p><p><br></p><p> 1970年10月16日,是晨星农场一个黑色的星期天。受13号台风影响,下午已开始刮风下雨。夜晚,风越刮越猛,雨越下越大。到了17日凌晨3时左右,养猪场茅屋的墙泥正一块块往下掉,风从洞口呼呼地灌进来,睡在洞口附近的人被惊醒,嚷嚷着应如何处理。于是,有一位姑娘走出茅屋,欲往住在第一栋茅屋的连长、指导员报告。这时,才发现平时不起眼的小河沟,已经变成了波涛汹涌的大河,暴涨的河水混杂着沙泥碎石、枯枝落叶,眼看着就要漫上来……“10.17”的<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48年后,当年幸存的汕头知青陈淑娥谈起当年的情景,仍然心有余悸:“当时天气很冷,姑娘们站在狂风暴雨中,丝毫没有察觉死神正在步步紧逼。高地离茅草屋也就20米,廖以玲等几人已经游回茅草屋找到了绳子,如果连长下定决心,让廖以玲她们拿来绳子,大家牵着绳子往回撤,大家爬到茅草屋上,而不是撤走,可能都不会死。可是,连长不敢担当出人命的责任,不仅没有往回撤,还让廖以玲几人一起倒回来,大家团团抱在一块,只想等水退去。就这样,一个错误决定和姑娘们的无知,造成如此惨痛的悲剧。”</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廖以玲的妹妹廖予婷在《 不能忘却的怀念(续)》一文中也曾写道:“面对特大山洪她们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洪水到来之际,她们首先保护的是集体的财产;被洪水包围时,会水的总是走在前头,在洪水中为大家探路;她们安慰,保护年纪小的战友,把稍微高点的地方让给别人,把关心战友的安危放在首位,直至洪水卷走了她们。多日后,在河边发现的遗体中,我姐姐廖以玲仍然与其他四位知青手挽着手。在她们随身携带的遗物中,有保管完好的连队账本、腰间系着的是连队的闹钟、挎包里用多重胶袋扎好的仍然干净无损的《毛主席语录》。她们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今天仍然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所需要的!”</span></p><p><br></p><p> 现在,我们来到位于海口市滨海大道的财富广场,走进海南农垦博物馆,迎面就是几棵具有百年历史的橡胶树真树标本。橡胶树左侧的墙壁上,有一幅巨大的褐色浮雕,浮雕中的一组组图像,形象的塑造了海南农垦建立六十五年来各个时期的典型事例。其中,有一组三个年轻姑娘手挽着手,在与洪水的搏击中还张着嘴巴高唱的形象,她们就是原海南晨星农场养猪连“10.17”事件中20位罹难女知青的艺术再现。那些稚嫩可爱的姑娘,不仅被镌刻在海南农垦博物馆的浮雕墙上,也镌刻在经历艰辛岁月的许多知青朋友的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