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碗是羊肉汤啊,半碗是辣椒油啊,我的乖乖,我的乖乖,最解馋的还是那厚厚的大肥肉,这就是硬邦邦淮北的老侉头……”</p><p> 记忆中有这么一首土味满满的歌,歌名好像就叫《淮北老侉头》。中国历来有“南蛮子,北侉子”之称,让我想起这首歌的就是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p><p> </p> <p> 皖北农村养羊的很多,小时候家里就养了很多羊,每到暑假我们就开始了小羊倌的生活,相应的我们那城镇上的羊肉汤馆很多,北方人特别爱喝羊肉汤。但到了黄山才发现吃羊肉喝羊肉汤的很少,其实也和黄山本地的同事聊过为何山上那么多草啊树啊,这边的农民为何不放羊?同事分析说可能是因为羊身上的膻味很重容易引来野兽,这边是山区,以前人口稀少野兽比较多,羊会招来野兽;还有就是羊的膻味太难闻,一般人承受不了,自然养的就少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因为这些原因,反正我在黄山是没有看到过家里养羊的。</p> <p> 这次月课,我选择了科大南区西侧桐城南路,靠近省立儿童医院这边的一个小宾馆,出了学校南门右拐到桐城南路,走上一段,就会发现很多小饭店、小吃店矗立在路边。那天晚上我拖着行李箱一路找寻宾馆,看到了一片热热闹闹的人间烟火气,各种烧烤大排档熙熙攘攘,冒着热腾腾的生活气息。那几天我就没去学校食堂吃饭,在路边发现了一家“萧县羊汤”的小店,店面很小,卫生也不是那么理想,但是人特别多,老板一开口就是宿州老乡无疑了,小份的羊肉汤10块钱,我要了小份的,一开始还想着自己的饭量大,一会吃不饱再要个饼,恰好店里有原味的大饼,一块钱一块,我拿着我的饼,找了个位子坐下等我的汤,结果那一大碗汤端上来差点把我惊吓到。作为在黄山生活了N年的人,早就习惯了各种小巧的碗碟及少分量的菜,还说是小份,那分明是一大盆好嘛,用筷子挑挑,里面有千张丝(北方叫豆皮子)、大白菜丝和粉丝(俺那叫粉条子),当然还有许多羊肉,尝了一口味道确实不错,在刚入秋的阴雨天,有这样热气腾腾的一大碗羊肉汤摆在面前,还没有吃就觉得浑身暖乎乎的了。平时在公司里饭量数一数二的我竟然是拼尽全力才将那一碗给吃完了。因为看到是老乡我就说自己是埇桥区的,然后和老板聊了起来,我问你们怎么小份还这么量大?老板说附近都是咱皖北那一块在工地干活的,他们干活需要力气饭量大,少了他们吃不饱,咱们薄利多销,让大家在合肥也能喝到咱正宗的萧县羊肉汤。我抬头看了看,果真是有很多拿着安全帽来吃饭的男人,他们大多数点上一碗羊肉汤,配上几块大饼,有的还加一瓶牛栏山,然后满脸满足的吸溜吸溜地喝着热汤。</p> <p> 说活时,隔壁桌来了祖孙三个,一看就知道是奶奶、儿子和孙女,小女孩七八岁的样子,左手背上还打着预留针,听口音也是皖北的,看来应该是店里的常客,他们三人点了一碗羊肉汤一碗羊肉面,我推测他们应该是带着孩子来旁边的省立儿童医院看病的。羊肉汤煮的快先端上来,奶奶先让孙女吃,那个男人要了两块饼,一瓶15块的一斤装的牛栏山,问老板要了个一次性杯子,面还没有上来就先喝上了。男人看起来三十五岁左右,一脸的沧桑与疲惫,没过一会,小女孩吃了几口不吃了,说实话连那碗的五分之一也没有吃掉,于是奶奶接过碗继续吃,那男人自顾的说起来这次查的血象也很好之类的话,然后有一瞬间,他的眼定定地不知道在盯着什么地方看,出神了好一会后他把一次性杯子里的白酒端起来喝了一大口,接着就着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吃了起来。</p> <p> 小小的一个店里,仿佛看尽了人生百态,也许大家的生活都是不容易的,工地上劳作的汉子,带着娃来省城看病的一家三口……大家在这一个小小的羊汤馆相遇,接着就会各自奔向各自的生活。可又有什么关系呢,至少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在那一刻给了大家温暖,让我们饱腹的同时又慰藉了乡愁,这就足够了,不是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