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赏枫文学寻根游

静乐寿

<p class="ql-block">  美国东部新英格地区是美国最本土的发源地,以波士顿为中心的200英里范围内不仅遗存了许多美国人文历史的古迹,而且也是金秋赏枫的绝佳之地。</p><p class="ql-block"> 往年金秋之时孩子都要驱车载全家出游,欣赏异域“枫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景。如普利茅斯五月花号船、科德角(鳕鱼角)、罗德岛、瓦尔登湖以及新罕布尔州的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月花号船</p><p class="ql-block">普利茅斯是五月花号船1620年载着102名英国移民祖先登陆北美的地方。这些清教徒为了寻求一方没有皇帝,没有宗教压迫的自由净土,冒死横渡大西洋来到这里。上帝福佑这些追求自由的人们,他们拥挤在这艘排水量仅180吨的三桅小船上,与海浪搏斗了两个多月仅死亡了一人却诞生了一个婴儿。</p><p class="ql-block">在这些“哪里有自由,那里就是祖国”的人们心中并没有忘记曾生养过自己的祖国,连最初登陆北美之地也延用了英国的地名。</p> <p class="ql-block">罗德岛英国殖民者富豪的豪宅,也座落在朝着英国的大西洋海边。</p> <p class="ql-block">科德角(鳕鱼角)大西洋海边的沙雕</p> <p class="ql-block">新罕布尔州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秋游</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家已数月未出游,时至深秋大家实在憋不住都想外出转转。加之上周七岁的小孙女刚读完英文儿童版的《小妇人》,这个周末又看了同名电影。儿子决定周六一早驱车去三十英里外的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在康科德(Concord)的果园屋(Orchard House)故居,看红叶兼美国文学寻根之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英文儿童版《小妇人》</p> <p class="ql-block">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的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p><p class="ql-block">儿童从小养成爱阅读的良好习惯,将一生受用不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疫情期间故居不开门,但全家带着小孙女去给了她感动的世界名著诞生之地游览,也是对她阅读经历开始的兴趣提升。</p><p class="ql-block"> 《小妇人》是为女孩子写的故事,作者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素材,撰写出这本浓浓的青春和童真味道的文学名著。</p><p class="ql-block"> 文学即人性之学,好的文学作品是作家用他深邃的思维来对他所处时代人性的诠释。这本书自始至终不讲高大上的大人们的奋斗,连时处大背景的美国南北战争也只有淡淡几笔。全书着重谈一家四姐妹的成长过程,她们如何从天真走向成熟,从脆弱走向坚韧,从急躁走向耐心,从自我走向他人。</p><p class="ql-block"> 我想,大多数女孩成长的过程中都能从她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我诚切的希望这本书也能在小孙女心中播下一粒永恒的人性之爱种子。</p><p class="ql-block"> Concord也是美国十九世纪文人扎堆之地,《小妇人》的作者与《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论文集》的作者爱默生、《红字》的作者霍桑都是在此结庐而居的邻居和挚友,甚至在他们去世后都安葬在同一公墓园。遥想当年他们“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情景,实在令人心向往之。</p><p class="ql-block"> 天才吸引天才,常来康科德和他们探讨文学和人生的还有写叙事长诗《伊凡吉琳》、《海华沙之歌》的朗费罗和写《草叶集》的惠特曼,以及写《白鲸》的梅尔维尔。</p><p class="ql-block"> 齐聚康科德的这群崇尚思想独立和人生奋斗的天才们,在十九世纪中期的几十年时间里创造了的美国文学的辉煌,奠定了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我年轻时曾收藏了这些天才们的名作,多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人社版,多为名家所译,如赵萝蕤译的《草叶集》、李平沤译的《伊凡吉琳》、成时译的《白鲸》等。可惜没有认真读,仅是浏览而过,加之年轻阅历浅,无甚感触,老来想认真读,时日却不多了。</p> <p class="ql-block">《小妇人》作者奥尔科特的果园屋故居指示牌</p> <p class="ql-block">新冠疫情期间连一百多年前的奥尔科特也戴上了口罩,以警示人们注意防疫。</p> <p class="ql-block">奥尔科特绝不会想到一百多年后会有这么多人戴着口罩来瞻仰她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小孙女在自己喜爱的故事作者门前拉下口罩露出舒心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小孙女在奥尔科特故居边落滿枫叶的林荫道上欢快地奔跑,也许此时她想象自己已融入了四姐妹之中</p> <p class="ql-block">奥尔科特故居后的森林仍保持着原生态</p> <p class="ql-block">爱默生故居</p> <p class="ql-block">爱默生被誉为美国文学之父,他在美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举足轻重,他的著名演讲《美国学者》被称为美国思想文化界的独立宣言。他告诫美国学者不要盲目追随传统,要脱离英国文学而独立。</p> <p class="ql-block">霍桑故居</p> <p class="ql-block">霍桑是美国影响较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红字》讲述了发生在北美殖民时期的恋爱悲剧。小说用象征手法,人物、情节、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将人的心理活动和直觉描写的极到位。《红字》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学经典。</p> <p class="ql-block">笔者拎着口罩浸步在康科德枫叶绚丽的人行道上,秋阳满怀。</p> <p class="ql-block">红叶缠绕的百年老屋如诗如画</p> <p class="ql-block">枫叶荫庇下的百年老屋,可知人世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如平常民居的康科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等待在外分小批入館的参观者</p><p class="ql-block">疫情早期美国民众没有引起足夠重视,以致造成疫情蔓延的严重形势,现在才感到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的重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行的最后一站是康科德自由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列克星敦康科德是美国独立战争中殖民地民兵与英国驻军的最早交火的地方。起因是北美英军总司令盖奇派兵去康科德收缴当地火药及武器,并缉捕反叛首领汉考克和亚当斯,情报为民兵所获,银匠列维尔等人连夜骑马通知沿线民兵防备,英军行至列克星敦时与民兵交火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笫一枪,民兵寡不敌众溃退。英军至康科德遭致各地增援民兵抵抗,发生更大规模交火,后英军战败退回波士顿。列克星敦康科德战役后,美国独立战爭全面爆发。</p><p class="ql-block"> 康科德博物館就是为保存和纪念这段历史而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连夜骑马给民兵报信的银匠列维尔</p><p class="ql-block">此画作者为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画家科普利,波士顿市中心的科普利广埸树有科普利青銅雕像。古老的圣三一教堂、罗马宫殿式的公共图书馆和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汉考克大厦都在雕像周圍。</p> <p class="ql-block">列维尔报信铜版画</p><p class="ql-block">诗人朗费罗还为列维尔写有赞美诗《保罗.列维尔骑马来》</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收藏的列维尔的銀制品</p> <p class="ql-block">列克星敦康科德战役北桥战场模型</p><p class="ql-block">有树的桥这边是英军,桥那边是民兵。</p> <p class="ql-block">真巧,博物馆内收藏的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落地钟与我收藏的德国赫姆勒老落地钟同是能行走八天的落地钟(请参阅拙文《钟表六记》六)。</p> <p class="ql-block">驱车去北桥战场与纪念碑合张影</p><p class="ql-block">天色已晚,碑前面是逆光,只好在碑背面照。</p> <p class="ql-block">为战死的敌人也立块纪念碑,怜悯在大西洋彼岸翘首盼儿归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收藏的中国广州十三行的油画</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康科德博物馆内还陈列着一幅1833年广州十三行的油画,此画描绘了当年中国与西方英美多国进行啇品贸易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中美友谊源远流长。美国首都中心有一座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纪念碑,其碑中空,内部镶嵌有世界各国捐赠的纪念石碑。其中一块中国1853年赠送的石碑的碑文是清代福建巡抚徐继畲所著《瀛环志略》中有关华盛顿的介绍。可悲的是,腐败自大的清政府因徐继畲称颂了华盛顿以及美国国家体制而将其免职。</p> <p class="ql-block">华盛顿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华盛顿纪念碑内的中国石碑</p> <p class="ql-block">静谧的瓦尔登湖</p> <p class="ql-block">天色太晚,已无时间去3英里外的瓦尔登湖,好在四年前秋游去过,本来就打算写篇纪游,趁此从电脑中搜出几张照片出来,添少许文字说明凑成一篇完整的康科德美国文学寻根游。</p><p class="ql-block">梭罗是个纯粹的人,也是一个孤独的人,一百多年前他离开尘嚣的波士顿,孤身一人来到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康科德瓦尔登湖畔,自建小木屋像鲁宾逊(没有仆人星期五)般稳居了两年零两个月,并写出了不朽的《瓦尔登湖》。书中写的是那两年零两个月孤独生活中与大自然亲近的琐碎事,以及由此而产生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感悟。留下了人类如何对待大自然的深思,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p><p class="ql-block">《瓦尔登湖》是一本枯燥难读的书,我家有两个版本,我都没能耐完整地仔细阅读。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因在《读书》杂志上读到该书的一篇读后感而生兴趣,赶时髦去汉口江汉路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徐迟的译本。时值不惑之年,正埋头冰冷的机器之中讨生活,无暇细读,只是随意浏览而过,至今仍摆放在武汉家中的书柜里蒙尘。二年前儿子的朋友送了一本北外教授王家湘的译本,考究的装帧刺激了我的阅读欲,又挑了些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读了一遍。</p><p class="ql-block">梭罗说:“大多数人在我看来并不关爱自然,只要可以生存,他们会为一杯朗姆酒出卖他们所享有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谢上帝,人们还无法飞翔,因而也无法像糟蹋大地一样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端我们是安全的。”一百多年过去,人类不仅能乘飞机上天,而且还跑到月球上去转了一圈。梭罗这个彻底的环保主义者如九泉之下有知,该作何感想?</p><p class="ql-block">梭罗是一个心傲孤远,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他说:“一个人物质生活丰富并不能带来心灵的纯洁和净化,只有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才能丰富人的内心。”</p><p class="ql-block">梭罗一百多年的名言:“为生活做減法,为思想做加法。”至今仍是许多人秉持的人生态度。</p> <p class="ql-block">《瓦尔登湖》1982年徐迟译本</p> <p class="ql-block">《瓦尔登湖》2009年王家湘译本</p> <p class="ql-block">金秋的瓦尔登湖碧波荡漾,岸边枫林红肥绿瘦。</p> <p class="ql-block">梭罗在瓦尔登湖自建的小木屋(仿制品)和屋前的梭罗青銅雕像</p> <p class="ql-block">小屋内景,梭罗是极简生活的倡导者。</p> <p class="ql-block">如果梭罗能读到苹果手机上的新闻,他一定会露出新奇而又困惑的神色。</p> <p class="ql-block">游客留言</p> <p class="ql-block">游客留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梭罗自建小屋附近地上多有山水冲下的石头,稍平整面写有年青游客的感悟留言。这种表达个人情感的高雅方式不仅不损坏文物,还给景区添美。</p><p class="ql-block"> 我在国内的的旅游点也曾看到少男少女们刻写在古迹上的诸如“XX到此一游”“ⅩX小狗小猫我爱你”,以及挂满悬崖峭壁防护铁链之上的连心锁。</p><p class="ql-block">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文明旅游的方式确实值得我们的年青人学习借鉴。</p>